李澈是陰沉著臉迴來的。
“豈有此理,太過分了……”李澈進門就氣囔道。
朱媛媛疑惑地望著他:“你在說呢?”
不會是怪她把田莊的糧食都拿出去了吧?
阿德跟在王爺身後衝她搖搖頭。
李澈氣氛道:“還能說誰?還不是姚尚書和那幫子滿口仁義道德,卻是心如鐵石、自私自利的混賬東西。”
朱媛媛挽了他的手臂道:“你坐下慢慢說,消消氣,別為那些人氣壞了身子。”
李澈道:“我能不氣,不急嗎?山東,徽州的災情是早就報上來了,可姚尚書那老東西說什麽國庫緊張,推三阻四,救災力度不足,時機延誤,導致災情一發不可收拾,你知道嗎,一場澇一場旱,死了多少人?”
“國庫不足,這理由誰信啊,卞唐國庫都不足,那其他幾個國家豈不是要窮死了?皇上難道就由著他糊弄?”朱媛媛不解道。
李澈重重歎息:“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三年前,欽天監發現了一出絕佳的風水寶地,龍氣之盛,天下少有,父皇龍心大悅,停止了已經修了二十年的東陵,準備重修帝陵,這筆開支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國庫的錢,大都用在修帝陵了。在父皇眼裏,修帝陵才是一統江山,千秋萬代的大事,什麽事都比不上這個重要。”
朱媛媛無語,如果睡一塊好墓地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那這個皇帝也太好當了,什麽都不用做,隻管修墳頭就好了。
“事情已經這樣了,眼下,當務之急是怎麽安置這些難民,今兒個我是瞧見了,足足有上千人,還有難民源源不斷往南方來,若是不及時妥善安置,後患無窮。”朱媛媛道。
李澈道:“今兒個在禦書房,我就主動請纓,想把這事攬下來,結果讓魏王搶了去,父皇把這事交給魏王的理由是什麽你知道嗎?就因為魏王說,京都乃是一國之中心,京都亂則全國亂,且馬上要過年了,絕對不能讓流民進城,建議派兵守住往京都的各條要道,阻止流民繼續湧入,已經聚集在城外的難民,先分批集中起來,再設法驅趕。”
朱媛媛錯愕:“怎麽能這樣做呢?天下子民都是皇上的子民,皇上這麽做,簡直就是不管他們的死活。”
李澈鬱鬱地歎息道:“父皇主意已定,而且,大多數老臣都支持魏王的建議,宋先生跟他們爭論了幾句,也是氣的不行。”
“他們隻想著維持京都的安定,不影響到自身的利益就好,一群自私自利的家夥。”
朱媛媛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其實今天那官兵來勸說停止施粥的時候,她就知道朝廷的態度了,隻是還抱著一絲希望,希望這隻是朝廷的權宜之計,朝廷一定會想辦法,不會真不顧百姓死活的,結果,結果比她想的更加不堪。
“這下肯定是要出亂子的。”朱媛媛歎道。
“不出亂子才怪。”李澈道。
兩人沉默下來,屋子裏的氣氛很是壓抑。
良久,朱媛媛道:“不管怎樣,咱們也該有所準備,看著吧,魏王那套是行不通的,到時候就是你表現的時候了。”
李澈微微頷首:“我聽說你已經開始著手安排施粥了。”
“嗯,先把田莊的存糧用上,但這不夠,我讓鍾管事帶了銀子去蘇州楊州購買糧食。”
“蘇州楊州的情況恐怕也不會好到哪裏去。”李澈憂心道。
大批流民南下,來京都的隻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那沒辦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對了,你得跟顧恆商議一下,讓他多準備些藥材,我怕這麽多流民聚在一起,會爆發瘟疫。”朱媛媛提醒道。
李澈凜然道:“多虧你提醒,這才當務之急,我這就去找顧恆,晚飯你不用等我了,待會兒,我和顧恆出城去看看情況。”
“好,那你小心些,多帶幾個人去。”朱媛媛叮嚀道。
“放心,有九黎跟著呢,哦,對了,你安排人施粥,這些流民是餓瘋了,隻怕會哄搶,我讓九黎派幾個王府的侍衛一同去。”
“也好,還有老桂呢,應該能應對了。”朱媛媛微然道。
李澈剛走,靖南侯府派人過來說,榮氏也打算施粥,兩家並一處,一起行動。
朱媛媛略鬆了口氣,人多力量大,要是多幾家有善心的出來做善事,也能緩一緩眼下的情形。
嫻雅居裏,寧芳道:“姨娘,側妃把田莊裏的存糧都拿去賑災了,這災情豈是一時半會兒能消除的,那麽多流民,就算把十個齊王府都掏空了也救濟不過來呀,她這不是打腫臉充胖子嗎?就為了給自己謀個好名聲。”
姚靜宜怒不可支:“敗家,她這是敗家,她才接手管家,就要開始敗家了,把家掏空了,這一大家子的人吃什麽?喝西北風去嗎?”
她也管過家,齊王府的人口還算簡單,但也有百餘口人,每天柴米油鹽的,都是一大筆開銷,怎經得起朱媛媛這麽敗?是,她朱媛媛是會賺錢,但她想過沒有?流民雲集,京都若是鬧糧荒,你就算有銀子也沒處買糧食去。
這時候就該明哲保身,出什麽風頭,湊什麽熱鬧?
真是愁死人了。
“可不是嗎?那是朝廷該操心的事兒,她當自己是誰啊!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那也得有無邊法力才行啊。”寧芳嗤鼻道。
“不行,這事兒,得跟王爺去說清楚。”姚靜宜道。
寧芳說:“姨娘,恐怕您一個人去說沒用,王爺對側妃那是言聽計從,要說也得多拉幾個人去說。”
姚靜宜沉吟道:“你說的有道理,你這便去請幾位姨娘過來,就說有頂要緊的事兒要跟大家一起商議。”
寧芳領命,火速去找幾位姨娘。
不多時,五位姨娘集聚嫻雅居。
“事情就是這樣了,姐妹們,你們覺得側妃這樣做,妥當嗎?她有沒有想過咱們?想過這一大家子的人?”姚靜宜畢竟是管過家,頗有些當家人的派頭,說的頭頭是道。
“豈有此理,太過分了……”李澈進門就氣囔道。
朱媛媛疑惑地望著他:“你在說呢?”
不會是怪她把田莊的糧食都拿出去了吧?
阿德跟在王爺身後衝她搖搖頭。
李澈氣氛道:“還能說誰?還不是姚尚書和那幫子滿口仁義道德,卻是心如鐵石、自私自利的混賬東西。”
朱媛媛挽了他的手臂道:“你坐下慢慢說,消消氣,別為那些人氣壞了身子。”
李澈道:“我能不氣,不急嗎?山東,徽州的災情是早就報上來了,可姚尚書那老東西說什麽國庫緊張,推三阻四,救災力度不足,時機延誤,導致災情一發不可收拾,你知道嗎,一場澇一場旱,死了多少人?”
“國庫不足,這理由誰信啊,卞唐國庫都不足,那其他幾個國家豈不是要窮死了?皇上難道就由著他糊弄?”朱媛媛不解道。
李澈重重歎息:“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三年前,欽天監發現了一出絕佳的風水寶地,龍氣之盛,天下少有,父皇龍心大悅,停止了已經修了二十年的東陵,準備重修帝陵,這筆開支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國庫的錢,大都用在修帝陵了。在父皇眼裏,修帝陵才是一統江山,千秋萬代的大事,什麽事都比不上這個重要。”
朱媛媛無語,如果睡一塊好墓地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那這個皇帝也太好當了,什麽都不用做,隻管修墳頭就好了。
“事情已經這樣了,眼下,當務之急是怎麽安置這些難民,今兒個我是瞧見了,足足有上千人,還有難民源源不斷往南方來,若是不及時妥善安置,後患無窮。”朱媛媛道。
李澈道:“今兒個在禦書房,我就主動請纓,想把這事攬下來,結果讓魏王搶了去,父皇把這事交給魏王的理由是什麽你知道嗎?就因為魏王說,京都乃是一國之中心,京都亂則全國亂,且馬上要過年了,絕對不能讓流民進城,建議派兵守住往京都的各條要道,阻止流民繼續湧入,已經聚集在城外的難民,先分批集中起來,再設法驅趕。”
朱媛媛錯愕:“怎麽能這樣做呢?天下子民都是皇上的子民,皇上這麽做,簡直就是不管他們的死活。”
李澈鬱鬱地歎息道:“父皇主意已定,而且,大多數老臣都支持魏王的建議,宋先生跟他們爭論了幾句,也是氣的不行。”
“他們隻想著維持京都的安定,不影響到自身的利益就好,一群自私自利的家夥。”
朱媛媛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其實今天那官兵來勸說停止施粥的時候,她就知道朝廷的態度了,隻是還抱著一絲希望,希望這隻是朝廷的權宜之計,朝廷一定會想辦法,不會真不顧百姓死活的,結果,結果比她想的更加不堪。
“這下肯定是要出亂子的。”朱媛媛歎道。
“不出亂子才怪。”李澈道。
兩人沉默下來,屋子裏的氣氛很是壓抑。
良久,朱媛媛道:“不管怎樣,咱們也該有所準備,看著吧,魏王那套是行不通的,到時候就是你表現的時候了。”
李澈微微頷首:“我聽說你已經開始著手安排施粥了。”
“嗯,先把田莊的存糧用上,但這不夠,我讓鍾管事帶了銀子去蘇州楊州購買糧食。”
“蘇州楊州的情況恐怕也不會好到哪裏去。”李澈憂心道。
大批流民南下,來京都的隻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那沒辦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對了,你得跟顧恆商議一下,讓他多準備些藥材,我怕這麽多流民聚在一起,會爆發瘟疫。”朱媛媛提醒道。
李澈凜然道:“多虧你提醒,這才當務之急,我這就去找顧恆,晚飯你不用等我了,待會兒,我和顧恆出城去看看情況。”
“好,那你小心些,多帶幾個人去。”朱媛媛叮嚀道。
“放心,有九黎跟著呢,哦,對了,你安排人施粥,這些流民是餓瘋了,隻怕會哄搶,我讓九黎派幾個王府的侍衛一同去。”
“也好,還有老桂呢,應該能應對了。”朱媛媛微然道。
李澈剛走,靖南侯府派人過來說,榮氏也打算施粥,兩家並一處,一起行動。
朱媛媛略鬆了口氣,人多力量大,要是多幾家有善心的出來做善事,也能緩一緩眼下的情形。
嫻雅居裏,寧芳道:“姨娘,側妃把田莊裏的存糧都拿去賑災了,這災情豈是一時半會兒能消除的,那麽多流民,就算把十個齊王府都掏空了也救濟不過來呀,她這不是打腫臉充胖子嗎?就為了給自己謀個好名聲。”
姚靜宜怒不可支:“敗家,她這是敗家,她才接手管家,就要開始敗家了,把家掏空了,這一大家子的人吃什麽?喝西北風去嗎?”
她也管過家,齊王府的人口還算簡單,但也有百餘口人,每天柴米油鹽的,都是一大筆開銷,怎經得起朱媛媛這麽敗?是,她朱媛媛是會賺錢,但她想過沒有?流民雲集,京都若是鬧糧荒,你就算有銀子也沒處買糧食去。
這時候就該明哲保身,出什麽風頭,湊什麽熱鬧?
真是愁死人了。
“可不是嗎?那是朝廷該操心的事兒,她當自己是誰啊!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那也得有無邊法力才行啊。”寧芳嗤鼻道。
“不行,這事兒,得跟王爺去說清楚。”姚靜宜道。
寧芳說:“姨娘,恐怕您一個人去說沒用,王爺對側妃那是言聽計從,要說也得多拉幾個人去說。”
姚靜宜沉吟道:“你說的有道理,你這便去請幾位姨娘過來,就說有頂要緊的事兒要跟大家一起商議。”
寧芳領命,火速去找幾位姨娘。
不多時,五位姨娘集聚嫻雅居。
“事情就是這樣了,姐妹們,你們覺得側妃這樣做,妥當嗎?她有沒有想過咱們?想過這一大家子的人?”姚靜宜畢竟是管過家,頗有些當家人的派頭,說的頭頭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