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是給大多數人設立的,在權力為尊的年代,再多的規矩條例,都敵不過皇帝的一紙赦令。


    張湯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他的背後是劉徹,但宗正就不一樣了,他們的背後是祖製。


    可死規矩怎麽壓得住活人呢?


    張湯沒有停下步伐,這樣一步一步地審下來,事情就直白多了,一下子連同內史、中尉在內的數百名官員,都被牽扯了進去。


    得到了更多,但想要的也會更多,蛇吞象一般,撐不死就不會停。


    貪婪也是會上癮的……


    所以張湯並不滿足,未作休息,還要繼續追尋叛亂背後的原因。


    見狀,劉遷沉思良久,覺得語鋒也是收不住了,索性說出了一段令張湯和宗正都不得不目瞪口呆的陳年往事。


    “這……事情還得從建元元年說起……唔……”劉遷因為脖頸處傷口的疼痛,不得不停下來喘息。


    “接例,那年十月,父王進京朝覲,陛下便遣田蚡田大人到灞上迎接,而田蚡就曾對父王說過一個假想,方今陛下無子,大王乃高皇帝嫡孫,行仁義,天下皆聞。


    而公車一旦晏駕,那麽就明朗多了,非父王而誰立者?可父王年長陛下十七歲,要等到陛下百歲之後,豈非笑話?”


    “哦?於是……你等就暗中蓄謀取而代之是麽??”


    劉遷停頓下來,不再說話,疲倦地閉上了眼睛,而張湯便要劉遷在供詞上畫了押。


    在被抬出審訊室的那一刻,劉遷突然迴看了一眼,向張湯問道:“大人果真能……”


    “這個嘛,就要看殿下的造化了,隻能說希望很大……”


    作為陪審,這過來的宗正一頭霧水,他猜不透、弄不明白,張湯為什麽要把那麽多人牽扯進來。


    鬧大了,難道會有好處?


    隻等劉遷一走,他就屏退左右,快步上前,迫不及待地問道:“張大人,你果真要為劉遷和劉陵求情麽?”


    求情?不存在的。


    他又不是個愣頭青……


    張湯眉目間浮出一絲冷笑:“如此之大案,本就事關社稷存亡,宗正大人好好想想,下官有幾個腦袋敢為他們說情?”


    “嗯?那大人……”


    “下官也是為陛下效忠,若不除惡務盡的話,來日必將後患無窮。”


    那宗正還是不解:“如此一來,豈不是有人被冤枉了麽?”


    “嗬,宗正大人好好想一想,比起大漢社稷,孰輕孰重?”


    張湯說罷,便對外麵喊道,“來人!快,過來迴話!”


    “屬下在。”一名詔獄使聽言,直接應聲進來。


    “你等速拿內史、中尉歸案,待壽春事定了,一並解往長安,聽候吩咐,沒有上麵的旨意,不得亂動!”


    “諾!”


    “張大人……”好一個雷厲風行啊!宗正懵了。


    ……


    頭上是車駕的棚頂,棚頂之外,是霏霏的陰雨,車駕碾過陽陵邑泥濘的路麵,穿越規模宏偉、布局規整的三重闕門,走進景帝與文帝的陵區。


    這時,劉徹的眼睛有些酸澀,光陰在不知不覺中流走,驀然迴首,他已經二十多歲了。


    而父皇,長眠在蒼茫的鹹陽原上都已經六年了。


    踩著鋪在地磚上的氈,劉徹一路朝寢殿走來,舉目環眺整個陵園,思緒飄揚,那些如煙往事似乎一瞬間都重新泛上心頭。


    很氣派,與生前的輝煌和威儀一樣,父皇在九泉之下也體現著皇家的尊卑和等級,森嚴感十足。


    高十二丈的帝陵,呈覆鬥狀地矗立在雨幕中,在帝陵的東邊,稍靠後就是文帝的陵墓,順著陵朝北看,東北方那個更小的陵墓內,躺著的,是鬱鬱而死的栗姬。


    曾幾何時,父皇與他曾寵幸的兩個女人有著複雜的情感糾葛,曾演繹了一場廢立太子的風波。


    如今這些事都已作古,靜靜地躺在這裏,望著渭水從眼前滔滔東去。


    在陵園的周圍,還自西向東呈棋盤狀地分布著故臣的陪葬墓。


    這些臣子,他們生前為朝廷效力,身後也以能夠陪伴皇上而感到榮耀。


    皇室的祭祀儀式向是莊嚴而神聖的,氣勢格外恢宏。


    一路走來,是由近兩千人組成的龐大隊伍,在幾位中尉的統率下,得到劉徹旨意後,從陽陵邑開始,一直部署到陵前,沿途旗幡招展,護衛著德陽廟、闕樓和寢殿。


    擁有著三百八十多人隊伍的祝宰樂人,由太樂令率領帶,有條理地分布在宗廟或寢殿兩側,演奏著祭祀樂曲,長長的祭祀隊伍緩慢地朝前移動。


    時值正午,太宰令依照禮儀獻上“太牢”,這時候,樂人隻唱頌歌,凸顯示著儀式的莊重。


    此情此景之下,每個人都沉浸在那種肅穆的氛圍中。


    這上蒼的澤惠,天地的和清,四海的一統,國家的強盛,像熾熱的太陽一樣照耀著大漢帝國的大地,滋潤著每一個人的心。


    緊接著,又從寂靜中傳來了太祝令宣讀祭文的祝頌。


    這字裏行間,也就充滿對先帝豐功偉績的謳歌,以及那對大臣們雅操惠德的追念。


    之後,奏《修成》之樂,行“九拜”之禮,劉徹與除阿嬌在黃門、宮娥的服侍下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才慢慢地起身迴到原位。


    跟在後麵的是五歲的劉據,被包桑和沈夢攙著,乖巧地跪倒在祖宗麵前,引頭至地,稍頓即起。


    很令人讚歎的是,劉據年齡雖然小,可履行起祭祀儀式來是一絲不苟,劉徹和衛子夫看著劉據認真的模樣,也感到了不盡的欣慰。


    兒子女兒是紐帶,一頭在劉徹手裏,一頭在衛子夫的手裏,而在這條帶子上係著的,是身為皇室的模範。


    大兒子祭祀祖先稚嫩而莊重的舉止,不禁喚起了劉徹對童年的迴憶。


    那埋藏在時間長河裏的塵埃……


    當年他封為膠東王的時候,也才剛剛四歲吧,總有些印象就是每次進思賢苑陪太子讀書,總會依依不舍地看著母親。


    這種情感驅策下,使他即使在登基做了皇帝之後,仍然認為母親是天底下最美的女人,是最安全的後背。


    即使是她不完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的光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以愛封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以愛封城並收藏大漢的光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