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相信黃門總管說的是真的,他也不敢亂說,這對他沒有絲毫的好處。
這個招供來得很合心意,至少這讓主父偃知道了一個道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硬骨頭。
軟的不行,硬的試試。
這些年,無論是在齊地、還是在長安的日子,這些醜聞他聽得多了,不過隻是沒有人敢傳給劉徹罷了。
但皇帝他不知道麽?隻怕他心裏和明鏡似的,什麽風吹草動,都會有一大把貪戀名利的官員上奏。
看熱鬧的都不怕事大,隻要有利可圖,就是見縫插針的好機會。
如果這次不是劉徹下決心大力實施“推恩製”,再加上一把火,恐怕仍然會被諸侯王們的謙恭所不恥。
但對主父偃來說,查處這樣的案子,不僅能使他今後的仕途更平坦,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還會有不斷的名聲。
自從劉徹重提了“推恩製”的詔書後,就不斷地有諸王們的庶子們將重禮送到門上。
收到手軟有木有?
主父偃笑了。
主父偃拿著黃門總管畫了押的供詞,心裏就得意地想。
想什麽?想明天他就可以拿著這供詞與紀太後和齊王討價還價了。
這可不是普通的供詞,而是黃燦燦的金子啊!
為了能降低一點責罰,讓主父偃手下留情,他們什麽不能送一點?
問完話後,主父偃看了看內史道:“大人還有什麽要問的麽?”
那內史急忙打拱道:“大人斷案神速的很,下官卻沒有什麽可問的了,大人不如與下官一起去見紀太後,以陳明案情,將事實公之於眾。”
主父偃將供詞放進衣袖道:“大人不必著急,此乃黃門總管一麵之詞,本官還要與王上、翁主對質後才有結論。”
世間萬物都有定數,得意過頭了就會翻船,事情總是會有意外。
主父偃剛剛收起供詞,就見一位曹掾匆匆地進來,附在他的耳邊說了幾句話,他就一下子跌坐在幾上。
臉色大變,失神道:“怎麽會這樣呢?怎麽會這樣呢?就這麽死了?”
“嗯?發生了什麽事情?是什麽讓大人如此吃驚?”內史問道。
“齊王……”主父偃的語言忽然顯得如此不暢,片刻後才又說道:“齊王與翁主自殺了……”
內史大吃一驚,跟著主父偃頹然地坐在幾上,自言自語道:“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還沒有與大王和翁主對簿呢!”
從奉詔查案時起,主父偃就沒有料到會是這個結局,太突然了,完全沒有意料到,而他內心的秘密,麵前的內史也不可能知道。
所謂與齊王去對質,也不過是一種心理壓力,借此換取籌碼。
主父偃將大量的時間留給齊王,讓他去選擇是舍財消災,還是等他把“獄詞”交給陛下。
這些家夥怎麽就不把死了當一迴事呢?動不動就自殺……
可現在說什麽都無用了,他不得不退而求自保,這樣才能明哲保身,而他第一步要去做的,就是要獲得內史的支持。
所以做個樣子的時間到了,
現在就像是郅都當年逼死榮太子一樣,隻不過現在沒有太皇太後,主父偃的境地還沒有那麽尷尬。
於是,麵對內史,他的話語裏充滿了自責和愧疚:“本官有負皇恩啊!可大人是親眼看見,沒有人刑訊逼供王爺和翁主啊!”
那樣子,要多可憐有多可憐,就差沒一把鼻涕一把淚了。
要是劉徹看到了,一定會說他是演技派,老戲骨那種……
內史點了點頭,主父偃的自責和愧疚讓他很感動:“大人不必自責,朝廷若是追究下來,下官願為大人作證。”
“如此……便多謝大人了。”
“推恩製”的詔書再度到達淮南國時,已是半個月後了。
壽春郊外邊的土地上,已經積了一層薄雪,這雪來的比往年早了一些,瑞雪兆豐年,看樣子,又是一個好年景。
當農官把這消息報告給劉安時,他在心底感謝上蒼,有了糧食和錢,他起事的準備就更加充分了,現在唯一缺少的就是機會。
他的皇帝夢,還在心裏煩躁,唿之欲出,隱而不發。
劉徹一個接一個的新舉措,除了給他帶來壓力外,也使他離起事的時機越來越遠了。
許久前,皇帝和太後忽然詔令將修成君的女兒許配給他的王太子。
他知道這是因為齊國的紀太後拒絕了皇太後的提親。
但劉安欣然接受了這門親事,他不能讓皇上認為他有何悖逆之舉,他需要為起事贏得足夠的準備時間。
他不知道的事,刺殺一案,劉徹在心裏麵已經有亡他之心了。
不管是不是他,先扣上去再說,省的想起來煩心。
就在上個月,劉徹忽然地賜予他幾杖,免去了每年十月的朝覲。
表麵上看,似乎是一種榮耀,實際上是排除了他出現在朝廷的機會,意思就是讓他消停點。
這是一種信號,
讓他開始乖乖盤著,
但這並不代表劉徹不收拾他,該來的終究會來。
很久前,那時候在京都盤桓多年的劉陵迴到了壽春,帶給他一個十分不好的消息,皇帝要在諸侯國推行“推恩製”。
他不傻,他知道這是要將諸侯國五馬分屍了……
他思量著這個主父偃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怎麽會想出這樣一個曾經讓幾代皇帝都絞盡腦汁的主意呢?
他簡直就是同賈誼、晁錯、袁盎一樣的罪人,有朝一日他入主長安,第一個要殺的人就是主父偃,像當年七國之亂一樣,就是要打著清君側的名號。
這一切舉措都使他對劉徹將外甥女嫁給劉遷產生了巨大的疑問,這女子會不會是皇上安排在淮南國的一個耳目呢?她來有什麽目的?
可當他把這一猜測告訴劉遷,讓他兒子小心點時,劉遷在想什麽?
那家夥也是個沒用的貨。
讓人頭大的是,完全被娥兒美貌迷倒的劉遷,在心裏笑父王的膽子太小。
嘴上卻言不由衷地說道:“一個小女子而已,能把淮南國如何呢?”
這個招供來得很合心意,至少這讓主父偃知道了一個道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硬骨頭。
軟的不行,硬的試試。
這些年,無論是在齊地、還是在長安的日子,這些醜聞他聽得多了,不過隻是沒有人敢傳給劉徹罷了。
但皇帝他不知道麽?隻怕他心裏和明鏡似的,什麽風吹草動,都會有一大把貪戀名利的官員上奏。
看熱鬧的都不怕事大,隻要有利可圖,就是見縫插針的好機會。
如果這次不是劉徹下決心大力實施“推恩製”,再加上一把火,恐怕仍然會被諸侯王們的謙恭所不恥。
但對主父偃來說,查處這樣的案子,不僅能使他今後的仕途更平坦,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還會有不斷的名聲。
自從劉徹重提了“推恩製”的詔書後,就不斷地有諸王們的庶子們將重禮送到門上。
收到手軟有木有?
主父偃笑了。
主父偃拿著黃門總管畫了押的供詞,心裏就得意地想。
想什麽?想明天他就可以拿著這供詞與紀太後和齊王討價還價了。
這可不是普通的供詞,而是黃燦燦的金子啊!
為了能降低一點責罰,讓主父偃手下留情,他們什麽不能送一點?
問完話後,主父偃看了看內史道:“大人還有什麽要問的麽?”
那內史急忙打拱道:“大人斷案神速的很,下官卻沒有什麽可問的了,大人不如與下官一起去見紀太後,以陳明案情,將事實公之於眾。”
主父偃將供詞放進衣袖道:“大人不必著急,此乃黃門總管一麵之詞,本官還要與王上、翁主對質後才有結論。”
世間萬物都有定數,得意過頭了就會翻船,事情總是會有意外。
主父偃剛剛收起供詞,就見一位曹掾匆匆地進來,附在他的耳邊說了幾句話,他就一下子跌坐在幾上。
臉色大變,失神道:“怎麽會這樣呢?怎麽會這樣呢?就這麽死了?”
“嗯?發生了什麽事情?是什麽讓大人如此吃驚?”內史問道。
“齊王……”主父偃的語言忽然顯得如此不暢,片刻後才又說道:“齊王與翁主自殺了……”
內史大吃一驚,跟著主父偃頹然地坐在幾上,自言自語道:“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還沒有與大王和翁主對簿呢!”
從奉詔查案時起,主父偃就沒有料到會是這個結局,太突然了,完全沒有意料到,而他內心的秘密,麵前的內史也不可能知道。
所謂與齊王去對質,也不過是一種心理壓力,借此換取籌碼。
主父偃將大量的時間留給齊王,讓他去選擇是舍財消災,還是等他把“獄詞”交給陛下。
這些家夥怎麽就不把死了當一迴事呢?動不動就自殺……
可現在說什麽都無用了,他不得不退而求自保,這樣才能明哲保身,而他第一步要去做的,就是要獲得內史的支持。
所以做個樣子的時間到了,
現在就像是郅都當年逼死榮太子一樣,隻不過現在沒有太皇太後,主父偃的境地還沒有那麽尷尬。
於是,麵對內史,他的話語裏充滿了自責和愧疚:“本官有負皇恩啊!可大人是親眼看見,沒有人刑訊逼供王爺和翁主啊!”
那樣子,要多可憐有多可憐,就差沒一把鼻涕一把淚了。
要是劉徹看到了,一定會說他是演技派,老戲骨那種……
內史點了點頭,主父偃的自責和愧疚讓他很感動:“大人不必自責,朝廷若是追究下來,下官願為大人作證。”
“如此……便多謝大人了。”
“推恩製”的詔書再度到達淮南國時,已是半個月後了。
壽春郊外邊的土地上,已經積了一層薄雪,這雪來的比往年早了一些,瑞雪兆豐年,看樣子,又是一個好年景。
當農官把這消息報告給劉安時,他在心底感謝上蒼,有了糧食和錢,他起事的準備就更加充分了,現在唯一缺少的就是機會。
他的皇帝夢,還在心裏煩躁,唿之欲出,隱而不發。
劉徹一個接一個的新舉措,除了給他帶來壓力外,也使他離起事的時機越來越遠了。
許久前,皇帝和太後忽然詔令將修成君的女兒許配給他的王太子。
他知道這是因為齊國的紀太後拒絕了皇太後的提親。
但劉安欣然接受了這門親事,他不能讓皇上認為他有何悖逆之舉,他需要為起事贏得足夠的準備時間。
他不知道的事,刺殺一案,劉徹在心裏麵已經有亡他之心了。
不管是不是他,先扣上去再說,省的想起來煩心。
就在上個月,劉徹忽然地賜予他幾杖,免去了每年十月的朝覲。
表麵上看,似乎是一種榮耀,實際上是排除了他出現在朝廷的機會,意思就是讓他消停點。
這是一種信號,
讓他開始乖乖盤著,
但這並不代表劉徹不收拾他,該來的終究會來。
很久前,那時候在京都盤桓多年的劉陵迴到了壽春,帶給他一個十分不好的消息,皇帝要在諸侯國推行“推恩製”。
他不傻,他知道這是要將諸侯國五馬分屍了……
他思量著這個主父偃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怎麽會想出這樣一個曾經讓幾代皇帝都絞盡腦汁的主意呢?
他簡直就是同賈誼、晁錯、袁盎一樣的罪人,有朝一日他入主長安,第一個要殺的人就是主父偃,像當年七國之亂一樣,就是要打著清君側的名號。
這一切舉措都使他對劉徹將外甥女嫁給劉遷產生了巨大的疑問,這女子會不會是皇上安排在淮南國的一個耳目呢?她來有什麽目的?
可當他把這一猜測告訴劉遷,讓他兒子小心點時,劉遷在想什麽?
那家夥也是個沒用的貨。
讓人頭大的是,完全被娥兒美貌迷倒的劉遷,在心裏笑父王的膽子太小。
嘴上卻言不由衷地說道:“一個小女子而已,能把淮南國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