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朝廷選官製度行與不行,也會促使國家興盛與衰退,吏治是天下人仰仗的一棵進取之樹,根係不發達,不清明,便會失去很多信任,落得官逼民反,民怨沸騰。
從天祿閣古籍中,劉徹學到了以前他從未認真學過的東西,那些在塵埃中埋藏的先秦製度,離他是那麽的近,那麽的真實。
這一套曆程他粗理了一番,
有最早時,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製,開始形成家天下壟斷,到春秋與戰國初期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之製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其中張儀、蘇秦、商鞅、管仲等較為有名。
進而戰國中後時期出現軍功爵製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一時間成為各國霸主的標配。到秦代則以辟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總攏而言,都不是完備的選官製度。
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製度,名為察舉製。
說到察舉製,自高祖以來這就有所傳統,隻不過經文景之治後還未健全,沒有形成真正的一套流程。
不過這也是一個好時機,劉徹可以趁著察舉製還未固化,去修整一下,使之更合常理,盡量減少弊病,為後世造福,更能加固江山。
丞相衛綰最近老是被劉徹加班加點,在宣室殿與他見麵,交流官製問題。
他每次被劉徹點名,
都會有種特別的感覺,
似乎當初他當太子太傅時,也是這樣,經常性要求劉徹加時講課,或是布置難題,現在倒是反過來了。
沒有夫子這層外衣,衛綰作為臣子,似乎隻能乖乖被傳唿,一如當初的劉徹……
“高祖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製先河。惠帝、呂後詔舉孝弟力田,這時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察舉之製,嚴格地說是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衛綰抿了一口清茶,潤了潤喉嚨道。
把硯台推到一邊,指著紙上賢良方正四個大字,劉徹問道:“朕近來涉獵我朝官製,見此四字最多,知之不多,又如不甚熟解,丞相可能全然蓋述其為何意?”
若有所思地看向劉徹,衛綰緩緩點頭,“古代比較賢明的君主,往往希望有一些公正無私、敢於直言的大臣。
這如同陛下此時所願,想要他們能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更好地治理國家。
我朝察舉製度設立賢良方正科,就是這個原因。賢良方正是最主要的特科,始置於文帝二年,目的是納天下言,即廣泛聽取對國政的意見,進而知曉自身不足。
帝王們當時普遍認為,發生天地災異,是自己犯了過失,即人主(皇帝)不德,布政不均。所以,這一科常常是在災異發生之後舉行。
而賢良方正又多與直言極諫相連,這是皇帝求言的一種方式,所以也稱作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這終究是一個寬大的範圍,這樣選官任廢,太過於片麵了吧?”劉徹疑問道。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陛下你太拘泥於嚴謹了,這樣反而會陷於僵持,水至清則無魚啊!”衛綰皺眉苦笑道。
劉徹從被立為太子到現在,對官員製度也小有了解,這也是作為太子的必習科目,此時也反應了過來,自己好像是有些鑽牛角尖了。
點了點頭,劉徹又道:“額,其實朕是想著重於那些歲科來著。”
“陛下不妨說說。”
“舉孝廉與舉賢良!這兩科涉及天下人,又很好地使官員有上升空間,從大臣們混亂的選拔方式,或者說先帝時延續到今日的雜繁吏製出發,這是最好的選擇!”劉徹直言道。
“咦,這兩科倒是有過,可一直以來因為對於道家的推崇,此儒家經絡不怎麽受重視,許久未曾作為主要歲科了,臣覺得百善孝為先,廉潔為官員職守,賢良關於能力,著重是沒什麽問題的!”
本以為陛下隻是偶有興致,現在看來卻並非如此,衛綰甚至都懷疑劉徹是不是早就想好一切,隻等與自己來一番形式上的交流了。
衛綰的反應不大,但眼力非凡的劉徹焉能看不出來,他隻是笑了笑,幾乎是在衛綰放下茶杯的同時,拿起了眼前的文書,遞給了衛綰。
“這是朕為舉孝廉舉賢良這兩個歲科所書的詔書,對象有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諸王侯、三公、將軍、中二千石、州牧、郡守等,又由於朝廷征求的人才也需廣泛,也包括儒生、有道術者,以及平民百姓等。
此兩科被舉者皆由朕親自主持對策,按等第授官,高者更有為九卿!”劉徹見衛綰已經在看了,笑著說道。
看了一會兒,大概了解大意後,衛綰輕笑道:“無私才能無畏,才敢於犯上,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置之度外,因此先秦就有了文(指文臣)死諫的說法,是文臣(特別是諫官)忠君的最高境界。
陛下施行這般察舉官員之製,甚至百姓皆有機會當上官員,於國於民利處巨大!臣看了之後,並無任何異議!”
“不,你應該有異議!”
“哦,這是為何?”
“這察舉之製還缺了重要的一環!”
衛綰麵色開始變得認真,沒有著急迴答,低頭沉吟片刻後,便猜測道:“可是怕官員相互交結,察覺不實?”
“你答非所問哦!”劉徹調笑道。
咳嗽一聲,衛綰才啞然失笑道:“陛下還是開城公布吧!”
“缺了監管來與察舉相製衡!中央官員朕會親自挑選,可地方上,朕就有點鞭長莫及了,必須要有克製官員一心為私選拔家族青壯的刑律才是!”劉徹抿嘴道。
衛綰恍然大悟,“那依陛下性子,該是有計策應對吧?”
“哈哈哈,朕的路子都被丞相摸清了是麽?”
“咳咳……”
“既然是為天下人立的製,自然得由天下人自己爭取,旦凡有亂選者,民眾隻需去更高一級,甚至是京城狀告便是了,查有實則皆大歡喜,罰處涉事官員與冒選者,查不實則押誹謗者入牢五載並斷其一指!”劉徹沉聲道。
這就相當於給了所有人一條上訴之路,同時斷絕了誣告的可能,劉徹對此法還是很滿意的。
衛綰一口幹掉茶水,又是撫須道:“陛下讓紙張幾次革新,又創印刷之術,使得紙質越來越好,書籍流通越來越方便,平民百姓也開始用起了紙印書,萬民該是不怕目不識丁,以致大家族才子不斷而壟了官途!配上此策,妙哉!”
從天祿閣古籍中,劉徹學到了以前他從未認真學過的東西,那些在塵埃中埋藏的先秦製度,離他是那麽的近,那麽的真實。
這一套曆程他粗理了一番,
有最早時,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製,開始形成家天下壟斷,到春秋與戰國初期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之製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其中張儀、蘇秦、商鞅、管仲等較為有名。
進而戰國中後時期出現軍功爵製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一時間成為各國霸主的標配。到秦代則以辟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總攏而言,都不是完備的選官製度。
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製度,名為察舉製。
說到察舉製,自高祖以來這就有所傳統,隻不過經文景之治後還未健全,沒有形成真正的一套流程。
不過這也是一個好時機,劉徹可以趁著察舉製還未固化,去修整一下,使之更合常理,盡量減少弊病,為後世造福,更能加固江山。
丞相衛綰最近老是被劉徹加班加點,在宣室殿與他見麵,交流官製問題。
他每次被劉徹點名,
都會有種特別的感覺,
似乎當初他當太子太傅時,也是這樣,經常性要求劉徹加時講課,或是布置難題,現在倒是反過來了。
沒有夫子這層外衣,衛綰作為臣子,似乎隻能乖乖被傳唿,一如當初的劉徹……
“高祖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製先河。惠帝、呂後詔舉孝弟力田,這時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察舉之製,嚴格地說是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衛綰抿了一口清茶,潤了潤喉嚨道。
把硯台推到一邊,指著紙上賢良方正四個大字,劉徹問道:“朕近來涉獵我朝官製,見此四字最多,知之不多,又如不甚熟解,丞相可能全然蓋述其為何意?”
若有所思地看向劉徹,衛綰緩緩點頭,“古代比較賢明的君主,往往希望有一些公正無私、敢於直言的大臣。
這如同陛下此時所願,想要他們能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更好地治理國家。
我朝察舉製度設立賢良方正科,就是這個原因。賢良方正是最主要的特科,始置於文帝二年,目的是納天下言,即廣泛聽取對國政的意見,進而知曉自身不足。
帝王們當時普遍認為,發生天地災異,是自己犯了過失,即人主(皇帝)不德,布政不均。所以,這一科常常是在災異發生之後舉行。
而賢良方正又多與直言極諫相連,這是皇帝求言的一種方式,所以也稱作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這終究是一個寬大的範圍,這樣選官任廢,太過於片麵了吧?”劉徹疑問道。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陛下你太拘泥於嚴謹了,這樣反而會陷於僵持,水至清則無魚啊!”衛綰皺眉苦笑道。
劉徹從被立為太子到現在,對官員製度也小有了解,這也是作為太子的必習科目,此時也反應了過來,自己好像是有些鑽牛角尖了。
點了點頭,劉徹又道:“額,其實朕是想著重於那些歲科來著。”
“陛下不妨說說。”
“舉孝廉與舉賢良!這兩科涉及天下人,又很好地使官員有上升空間,從大臣們混亂的選拔方式,或者說先帝時延續到今日的雜繁吏製出發,這是最好的選擇!”劉徹直言道。
“咦,這兩科倒是有過,可一直以來因為對於道家的推崇,此儒家經絡不怎麽受重視,許久未曾作為主要歲科了,臣覺得百善孝為先,廉潔為官員職守,賢良關於能力,著重是沒什麽問題的!”
本以為陛下隻是偶有興致,現在看來卻並非如此,衛綰甚至都懷疑劉徹是不是早就想好一切,隻等與自己來一番形式上的交流了。
衛綰的反應不大,但眼力非凡的劉徹焉能看不出來,他隻是笑了笑,幾乎是在衛綰放下茶杯的同時,拿起了眼前的文書,遞給了衛綰。
“這是朕為舉孝廉舉賢良這兩個歲科所書的詔書,對象有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諸王侯、三公、將軍、中二千石、州牧、郡守等,又由於朝廷征求的人才也需廣泛,也包括儒生、有道術者,以及平民百姓等。
此兩科被舉者皆由朕親自主持對策,按等第授官,高者更有為九卿!”劉徹見衛綰已經在看了,笑著說道。
看了一會兒,大概了解大意後,衛綰輕笑道:“無私才能無畏,才敢於犯上,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置之度外,因此先秦就有了文(指文臣)死諫的說法,是文臣(特別是諫官)忠君的最高境界。
陛下施行這般察舉官員之製,甚至百姓皆有機會當上官員,於國於民利處巨大!臣看了之後,並無任何異議!”
“不,你應該有異議!”
“哦,這是為何?”
“這察舉之製還缺了重要的一環!”
衛綰麵色開始變得認真,沒有著急迴答,低頭沉吟片刻後,便猜測道:“可是怕官員相互交結,察覺不實?”
“你答非所問哦!”劉徹調笑道。
咳嗽一聲,衛綰才啞然失笑道:“陛下還是開城公布吧!”
“缺了監管來與察舉相製衡!中央官員朕會親自挑選,可地方上,朕就有點鞭長莫及了,必須要有克製官員一心為私選拔家族青壯的刑律才是!”劉徹抿嘴道。
衛綰恍然大悟,“那依陛下性子,該是有計策應對吧?”
“哈哈哈,朕的路子都被丞相摸清了是麽?”
“咳咳……”
“既然是為天下人立的製,自然得由天下人自己爭取,旦凡有亂選者,民眾隻需去更高一級,甚至是京城狀告便是了,查有實則皆大歡喜,罰處涉事官員與冒選者,查不實則押誹謗者入牢五載並斷其一指!”劉徹沉聲道。
這就相當於給了所有人一條上訴之路,同時斷絕了誣告的可能,劉徹對此法還是很滿意的。
衛綰一口幹掉茶水,又是撫須道:“陛下讓紙張幾次革新,又創印刷之術,使得紙質越來越好,書籍流通越來越方便,平民百姓也開始用起了紙印書,萬民該是不怕目不識丁,以致大家族才子不斷而壟了官途!配上此策,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