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大雪飄飛,


    明堂最終建成了,


    天子祭天的地方叫做明堂、辟雍,而諸侯祭祀的地方便被稱作泮宮。郊祭後稷用以配祭上天,在明堂宗祭周文王以配祭上蒼,四海之內各按自己的職位來輔助祭祀,天子則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招來眾神進行安撫萬民。


    全按秩序而不按照禮文。視五嶽如同對待三公九卿之禮,視四瀆如同對待諸侯之禮。諸侯隻祭祀他們境內的名山大川,大夫祭祀門、產、井、灶、中霤五處,平民隻祭祀祖先就行了。


    劉徹剛即位時,漢朝建立已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士大夫們都希望天子舉行封禪大典,改正朔、度量,劉徹也隻是順應潮流,做著和曆代登基帝王同樣的事,最明顯的就是招納賢良,趙綰、王臧等人就是因為有學問做了公卿,他們想取法古代在城南建立明堂,使諸侯來朝見,草擬巡察、封禪、改曆數、服色等事,這正中劉徹下懷,也就順理成章辦了下來。


    建元年初隻有明堂被建立,其餘改製因竇太後不喜而未成,所以當建元年末,劉徹將實權緊緊抓住後,其他改製也一一施行,並行不悖!


    做,


    就該做個徹底,


    畏首畏尾?


    不存在的!


    雖然已入冬日,但劉徹精神依舊很好,來自蒙古西伯利亞(賣弄一波地理……)的寒風從北方席卷而來,隻是激發了他內心沉寂的野獸,殺伐已過去幾年,可他依然渴望征戰,兵戈殺戮!


    阿嬌很溫順,即便是一年下來沒有子嗣,也毫無發脾氣的意思,因為劉徹隻寵幸她一個,還有李妍一直陪她解悶,成功的阻止了她怒火與煩悶滋生,她好像,沒什麽理由去鬧。


    當然,


    最重要的原因,


    還是劉徹調教的好……


    明堂很大,能容納的人也更多,大臣們蜂擁進去,很快便濟濟一堂,由於炭火布滿室內,溫暖異常,所以盡皆身著單薄的長袍,更有甚者,擼起袖子說文弄墨,贏得一片誇讚。


    他們都是劉徹請過來的,無非是談論儒學,講結經義,說一說,道一道,儒用於治國理政方麵的用處!得到同僚讚同時,再在皇帝麵前,露一露臉。


    大臣們大概百人,凡是有頭有麵的都來了,這些臣子沒有得到允許,並不敢大聲嘻鬧,隻是小聲議論著,交換著各自的日常或者是看法。


    對劉徹來說,明堂在他眼中已不僅僅隻是與儒作伴,而該百家共同爭鳴,在儒家的首要地位下,交相輝映互相吸收,隻要大體的方向不變,儒家仁義之風沒有被撼動,那其他的都可以好好商量,最適合國家的,才是最好的!


    人太多,也不好,所以就目前這個情況,劉徹選擇用點名的方式,來請幾個地位高的人與自己辯答,活躍好氣氛之後,再來各抒己見,來者不拒。


    在韓嫣講完一段禮節性致詞後,劉徹喝了口水潤潤喉嚨道:“就丞相你強調儒家獨尊地位而言,衛夫子可有讓朕深以為然的見解?”


    “就臣認為,儒家講仁義,化萬民愚鈍,比之其他學派,更有可行性,而不是單純迎和百姓,失卻皇家威嚴!”被劉徹點名的衛綰,怔了片刻後,有條不紊道。


    “那這化萬民愚鈍,又是不是別一番的僵化思想,如同行屍走肉,人人呆在書中不思圖變呢?”劉徹抿嘴看向衛綰。


    “可……這也是可以變化的!”


    笑意一片,瞅著衛丞相,劉徹反駁道:“別可是了,你這變化還不是學了墨家、道家的東西?”


    又偏頭看了一眼笑臉的石奮,劉徹譏諷道:“你不是崇尚道家麽,怎麽這般不講自然和諧,平和待人?非要笑著看別人出醜麽?”


    “……”石奮的臉僵硬地轉了轉,才垂下頭來,默無迴應。


    他不敢迴答,


    隻怕迴了,又是一頓斥責,誰讓自己是太後的人,還告過明堂的密。


    “竇嬰,你來說說,是不是不隻推儒家,而是其他學說一同發揚,以儒的名汲取他家之長,不把百家罷免了,讓儒家有壓迫感,是否也挺不唱?”


    換了個目標,劉徹又轉向這個平時不置幾聲,卻心知肚明,熟曉朝廷風聞動向的太尉。


    “陛下,臣以為,其他學說也同樣長處甚多,學也屬於必然,但百家共鳴,又是否會造成混亂的學術氛圍,讓人們不知所從,自相矛盾,從而與治國安國漸行漸遠呢?”


    看來明白人很多,劉徹輕咳幾聲,把目光轉向趙綰,笑嗬嗬道:“禦史大夫你可願意幫朕解釋一番?”


    “這個問題,臣確實可以替陛下迴答,其實陛下早已經做過了,那些遍地開花的地方官學,在朝廷的大精力下,已經向人們推行了儒家,所以說,儒家正統地位並不會變。


    陛下的意思無非是不用做的那麽徹底,罷黜百家是根本不必要做的,沒必要趕盡殺絕,讓它們放養,尊一尊儒術之後,等到儒家再出了問題,取它們的長,補一補短再好不過!


    所以說,官學的主要內容,還是儒家的學說!”


    點了點頭,另一個被劉徹提拔的中大夫嚴助見辯答已到關鍵部分,也開口了,“陛下深謀遠慮,臣等佩服不已,隻是臣還有一個困惑,鬥膽想向陛下提一提。”


    好奇的看了他一眼,劉徹笑道:“有什麽問題就提吧,眾卿家來到這裏,就是來探討學問呢,但說無妨!”


    “這地方官學都有了,為什麽咱們大臣卻沒有一個正規的地方時時刻刻討論學問呢,這於私於公都不合乎情理吧?咱們大臣應該要作為表率,這樣才能選拔出更合適的人才!


    不知道陛下是否有這個想法,或許可以提上行程,置辦與地方相承接之中央官學,讓官員與侯王子弟有地學習,更好的承襲爵位,也讓大臣有個依托!”


    見眾大臣都一副翹首以盼的樣子,咪咪眼睛,劉徹樂道:“哈哈哈,嚴助你提的這個問題好哇,朕也已經有主意,本想提後再談,現在看來是不必了,既然你們想知道,那朕便說一說心中的想法好了。


    對於大臣之中央官學,其實有一種學府剛好匹配,那便是太學!不論是三公九卿還是平民販夫,隻要是有真學問的,都可以充入太學,擔任博士!


    這可能有些突兀,但也確實有好處,相信幾年之後,太學將會興起吧,你們等著便是了!”


    眾大臣麵麵相覷,


    劉徹一抬杯子,


    都交流起來,


    顯然,


    今天陛下說的事情,


    太多了,


    他們得好好聊聊,再給皇帝提意見……


    ps: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的光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以愛封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以愛封城並收藏大漢的光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