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令司馬談在當日的宗室錄上沉重地記下了一筆:未央宮東闕大火。他的手由於發抖而把字寫得歪歪扭扭,這件事起因不祥,並沒有捉到有人放火的痕跡。
走出太常寺時,他靠近被大火燒為灰燼的未央宮東闕,心裏煩亂極了。好好一座宮闕,怎麽會被大火焚毀了呢?據嚴錦說,大火是早晨便從天而降的。這意味著什麽呢?司馬談不敢多想。
早朝時,他在塾門遇見了田蚡,田蚡建議他在當日的宗室錄中隱去關於災象的記載,但他認為作為太史令就應該秉筆直書,不可因為非祥瑞之兆就不記載。
他從父親那兒,繼承了這一份史官的職務,多年來他勤勤懇懇,並非有半分疏忽,太子造紙術一事他也或多或少的記了下來。
出門之時,他從女仆那兒得知夫人臨產,心裏麵想迴去,可作為太史令,他不能走,記錄史實是他的責任,隻有親眼所見的事情更為可靠。
一旦迴去了,不說皇上責備,自己也會心有不安。他覺他應該給他未曾蒙麵的兒女以身作則。
對於太史令,各代皇帝還是比較看重的,功過與人評,這是一種警示,老遠便看到太史令司馬談來了,劉啟覺得他應該有所表示。
“微臣叩見皇上,太史令司馬談特來查探以記於史書。”
劉啟伸手將司馬談給扶了起來,苦笑道,“未央宮大火是朕的失職,太史令還是如實記錄便好,此火來的莫名其妙的,朕也不好妄下判斷!”
瞥一眼內庫,發現火已經滅了,大約燒了三分之一的樣子,灰燼處蓋著一層沙石,沙石剛好漫過,內庫外麵還有幾十個木桶鏟子,這等魯班之物。
這沙石應該是這木桶倒上去的吧,司馬談猜測。
“這大火是怎麽滅的?陛下,幸虧沒讓此火燒盡糧草,此乃上天之福啊!”
“徹兒他不知怎麽想的這種方法,用沙石滅火,朕也覺奇妙,太史令你不妨去問問太子殿下!”劉啟可解釋不清,隻好將劉徹供了出來。
剛好走過來的劉徹,脊背有點發涼,雖然沒聽到父皇講什麽,可隱隱有種不妙的預感。
“太子他臨危不懼,以身抗火,引導農夫們傾力滅火,這是感動上蒼啊,太史令你可得以實相述,讓萬民看看我們的儲君!”周亞夫上前說道,無心之中成了最強補刀。
“太子殿下學識廣闊,我這當老師的也有所不如。”衛綰這個熱鬧湊的好,讓劉徹有些欲哭無淚。
司馬談一臉希冀的看著劉徹,似乎是把他當成小白鼠了,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圖。
“太子殿下,可否向老臣說道說道?火生火滅,事出無因,事消也無因,臣這史書可有些難記嘍!”司馬談直視劉徹,毫不掩飾的請教。
說了他們也不懂,總不能說什麽滅火三要素吧?劉徹有些頭疼。
司馬談?太史令?這不是司馬遷他老爸麽?劉徹覺得他有主意了,咱可以轉移話題。
“太史令夫人今日產子吧?依我看,太史令你恐怕是會有一個兒子了!”劉徹反問。
太子殿下怎麽知道我夫人今日產子?“臣似乎未曾張揚吧,太子如何得知,又怎的知道會是一個兒子?”司馬談大驚失色。
“本宮不僅知道你會有一個兒子,連他的名字我都知道。他名司馬遷,太史令你要好好培養他,此人必是名留千古的人!”劉徹神秘道。
司馬談有點懷疑人生了,“此話當真?太子如何知道我想取給兒子司馬遷這個名字。”
“天機不可泄露!”
司馬談這時候隻有一個念頭,迴家看看,向劉啟告辭後,急匆匆的往家裏趕。
等到司馬談和漢景帝及眾大臣走了之後,羽林軍們分了一部分人送夥夫走,一部分人在收拾殘局。
劉徹看著空蕩蕩的內庫前小半部分,焦作一堆的灰黑讓他一陣感歎,火光無情啊!
“殿下不迴去麽?”嚴錦上前詢問。
“本宮看看再走,你們忙你們的吧!”
“喏喏”
地上被沙子蓋著的角落閃過微光,被劉徹捕捉到了,劉徹好奇的走了過去,從地上拾起那塊水晶。
一看到它,劉徹有些明白了,這橢圓的形狀,不是放大鏡原理麽?西域進貢的寶石裏還是有水晶的。
不知道那個缺德的人,把水晶扔這裏了,簡直敗家,幸好水晶本就是岩石,不怕火燒,這才被自己發現了成因。
沒有人發現自己吧,劉徹小心翼翼的把水晶裝進懷中,不要白不要,運氣好擋都擋不住。
司馬談的宅院在尚冠街深處的一個小巷裏,這段路並不長,太子的話有些一奇怪。他卻用了比平常多了一倍的時間才走到家門口。當他叩開宅門的時候,女仆把一個喜人的消息告訴了他。“老爺!夫人生了!”
“生了?”司馬談一路上的沉悶頓時淡了許多,“男童還是女童?”他一邊問話一邊加快步子向後院跑去。
他自己都搞不清自己什麽心情,又希望是男孩,又對太子的話懷疑,複雜的很。
夫人剛剛分娩,臉上還留著疲倦的痕跡,但那在眼角的喜悅讓她看上去比平日更有魅力。看見司馬談進來,她忙要坐起來。
司馬談連忙扶住夫人,看了看夫人懷裏的嬰兒,有些呆滯了,竟然真的是男嬰……
“老爺,你這是怎麽了?自己的兒子不抱抱麽,你以前說要是生了兒子,就叫做司馬遷,詩經上說,出自幽穀,遷於喬木,兒子如今叫作司馬遷吧,他注定是要與老爺一樣探訪名山大川的。”夫人笑顏展現。
“夫人,今日可曾有人來過?”
“沒有啊,一個也沒有,我這剛一生,老爺就來了。”
司馬談這一刻是真的覺得太子是上蒼之子這個傳聞一點都不假。
劉啟一迴寢宮,便召見了黃門總管嚴錦,“你去幫朕查查,太史令司馬談夫人,今天是不是生下了一個兒子!”
“微臣遵命,卑職鬥膽一問,可是因為太子殿下的話?”
劉啟點了點頭。
走出太常寺時,他靠近被大火燒為灰燼的未央宮東闕,心裏煩亂極了。好好一座宮闕,怎麽會被大火焚毀了呢?據嚴錦說,大火是早晨便從天而降的。這意味著什麽呢?司馬談不敢多想。
早朝時,他在塾門遇見了田蚡,田蚡建議他在當日的宗室錄中隱去關於災象的記載,但他認為作為太史令就應該秉筆直書,不可因為非祥瑞之兆就不記載。
他從父親那兒,繼承了這一份史官的職務,多年來他勤勤懇懇,並非有半分疏忽,太子造紙術一事他也或多或少的記了下來。
出門之時,他從女仆那兒得知夫人臨產,心裏麵想迴去,可作為太史令,他不能走,記錄史實是他的責任,隻有親眼所見的事情更為可靠。
一旦迴去了,不說皇上責備,自己也會心有不安。他覺他應該給他未曾蒙麵的兒女以身作則。
對於太史令,各代皇帝還是比較看重的,功過與人評,這是一種警示,老遠便看到太史令司馬談來了,劉啟覺得他應該有所表示。
“微臣叩見皇上,太史令司馬談特來查探以記於史書。”
劉啟伸手將司馬談給扶了起來,苦笑道,“未央宮大火是朕的失職,太史令還是如實記錄便好,此火來的莫名其妙的,朕也不好妄下判斷!”
瞥一眼內庫,發現火已經滅了,大約燒了三分之一的樣子,灰燼處蓋著一層沙石,沙石剛好漫過,內庫外麵還有幾十個木桶鏟子,這等魯班之物。
這沙石應該是這木桶倒上去的吧,司馬談猜測。
“這大火是怎麽滅的?陛下,幸虧沒讓此火燒盡糧草,此乃上天之福啊!”
“徹兒他不知怎麽想的這種方法,用沙石滅火,朕也覺奇妙,太史令你不妨去問問太子殿下!”劉啟可解釋不清,隻好將劉徹供了出來。
剛好走過來的劉徹,脊背有點發涼,雖然沒聽到父皇講什麽,可隱隱有種不妙的預感。
“太子他臨危不懼,以身抗火,引導農夫們傾力滅火,這是感動上蒼啊,太史令你可得以實相述,讓萬民看看我們的儲君!”周亞夫上前說道,無心之中成了最強補刀。
“太子殿下學識廣闊,我這當老師的也有所不如。”衛綰這個熱鬧湊的好,讓劉徹有些欲哭無淚。
司馬談一臉希冀的看著劉徹,似乎是把他當成小白鼠了,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圖。
“太子殿下,可否向老臣說道說道?火生火滅,事出無因,事消也無因,臣這史書可有些難記嘍!”司馬談直視劉徹,毫不掩飾的請教。
說了他們也不懂,總不能說什麽滅火三要素吧?劉徹有些頭疼。
司馬談?太史令?這不是司馬遷他老爸麽?劉徹覺得他有主意了,咱可以轉移話題。
“太史令夫人今日產子吧?依我看,太史令你恐怕是會有一個兒子了!”劉徹反問。
太子殿下怎麽知道我夫人今日產子?“臣似乎未曾張揚吧,太子如何得知,又怎的知道會是一個兒子?”司馬談大驚失色。
“本宮不僅知道你會有一個兒子,連他的名字我都知道。他名司馬遷,太史令你要好好培養他,此人必是名留千古的人!”劉徹神秘道。
司馬談有點懷疑人生了,“此話當真?太子如何知道我想取給兒子司馬遷這個名字。”
“天機不可泄露!”
司馬談這時候隻有一個念頭,迴家看看,向劉啟告辭後,急匆匆的往家裏趕。
等到司馬談和漢景帝及眾大臣走了之後,羽林軍們分了一部分人送夥夫走,一部分人在收拾殘局。
劉徹看著空蕩蕩的內庫前小半部分,焦作一堆的灰黑讓他一陣感歎,火光無情啊!
“殿下不迴去麽?”嚴錦上前詢問。
“本宮看看再走,你們忙你們的吧!”
“喏喏”
地上被沙子蓋著的角落閃過微光,被劉徹捕捉到了,劉徹好奇的走了過去,從地上拾起那塊水晶。
一看到它,劉徹有些明白了,這橢圓的形狀,不是放大鏡原理麽?西域進貢的寶石裏還是有水晶的。
不知道那個缺德的人,把水晶扔這裏了,簡直敗家,幸好水晶本就是岩石,不怕火燒,這才被自己發現了成因。
沒有人發現自己吧,劉徹小心翼翼的把水晶裝進懷中,不要白不要,運氣好擋都擋不住。
司馬談的宅院在尚冠街深處的一個小巷裏,這段路並不長,太子的話有些一奇怪。他卻用了比平常多了一倍的時間才走到家門口。當他叩開宅門的時候,女仆把一個喜人的消息告訴了他。“老爺!夫人生了!”
“生了?”司馬談一路上的沉悶頓時淡了許多,“男童還是女童?”他一邊問話一邊加快步子向後院跑去。
他自己都搞不清自己什麽心情,又希望是男孩,又對太子的話懷疑,複雜的很。
夫人剛剛分娩,臉上還留著疲倦的痕跡,但那在眼角的喜悅讓她看上去比平日更有魅力。看見司馬談進來,她忙要坐起來。
司馬談連忙扶住夫人,看了看夫人懷裏的嬰兒,有些呆滯了,竟然真的是男嬰……
“老爺,你這是怎麽了?自己的兒子不抱抱麽,你以前說要是生了兒子,就叫做司馬遷,詩經上說,出自幽穀,遷於喬木,兒子如今叫作司馬遷吧,他注定是要與老爺一樣探訪名山大川的。”夫人笑顏展現。
“夫人,今日可曾有人來過?”
“沒有啊,一個也沒有,我這剛一生,老爺就來了。”
司馬談這一刻是真的覺得太子是上蒼之子這個傳聞一點都不假。
劉啟一迴寢宮,便召見了黃門總管嚴錦,“你去幫朕查查,太史令司馬談夫人,今天是不是生下了一個兒子!”
“微臣遵命,卑職鬥膽一問,可是因為太子殿下的話?”
劉啟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