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早朝很有些不一樣。


    陛下還未上朝,不少朝臣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向太子身後的那個小少年, 交頭接耳。


    “太子身後是何人?怎從未見過?”


    “甚是眼生, 不知。”


    文臣們對樊伉很是陌生, 倒是武將中不少人認出他來。


    當初樊伉獻高橋馬鞍和馬蹬的時候, 不少人見過他呢!


    “我記得好像是臨武侯府的小郎君, 陛下親封的興平侯。”


    “你這麽一說我依稀也記得, 確實是興平侯。”


    “興平侯?那個造出紙印出《漢皇傳》,並且被陛下親賜可免朝會的興平侯?”


    “就是他!”


    人群裏依稀發出“嘶”的抽氣聲。


    年僅十二歲的關內侯!


    眾人不禁拿羨慕嫉妒恨的目光望著樊伉, 老老實實站在劉盈身後的樊伉頓時有種萬箭穿心的感覺。


    若是眼神能化為實質,他估計自己此刻隻怕早已死在眾臣的眼神箭下了。


    “興平侯不是從不上朝麽?今日怎麽來朝上了?”有人暗自議論。


    劉盈也有些疑惑,忍不住扭頭對樊伉小聲道:“伉兒不是嫌上朝無聊麽?今日怎會來宣德殿?”


    樊伉臉皮直抽:“我乃陛下親封第十九等爵, 今年歲已長欲上朝參與政事乃屬正常。”


    對啊!


    身為陛下親封的關內侯, 上朝聽政沒毛病!


    於是劉盈滿意了, 群臣也滿意了,唯有蕭何和與張良深知樊伉憊懶的性子, 知道內情恐怕不會如此簡單。


    應付完劉盈, 樊伉眼觀鼻鼻觀心, 對周圍的議論聲充耳不聞, 一個勁地在腦子裏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今日他就是來懟人的。


    若是劉敬那廝不出聲則罷, 若再提什麽和親之事, 他一定懟得連他親媽都認不出來。


    殿中奇異的情形並未維持多久, 在中常侍如掐著嗓子的一聲“陛下駕到”中結束。


    眾人皆收迴好奇的目光, 迴到各自的班列。劉邦在常侍的隨同下昂首挺胸地步入宣德殿。


    劉邦入座, 習慣性地一掃全場,發現太子劉盈身後多了一個小少年,不由微愣:“此是何人?”


    樊伉:“?!!”


    他們明明不過才兩年不見,劉邦居然就不認識他了!


    蕭何咳了一聲,上前一步道:“此乃興平侯樊伉,陛下憐他年幼,曾親許他不用上朝,但興平侯心懷天下,未敢忘憂國,故剛從舞陽歸來,便來朝會。”


    “哦。”劉邦點頭,想是也憶起來了這是他的外甥,點頭道:“好一個心懷天下,未敢忘國憂!他日必為我大漢棟梁!”


    所有人都拿眼角餘光默默地打量著這位陛下金口禦言親封的“大漢棟梁”。


    樊伉一動不動站在原地,身側張良不著痕跡地推了他一下,暗自小聲指點他:“還不謝恩!”


    原來還要謝恩的。


    樊伉滿頭黑線,拿不準該怎麽謝恩,隻得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謬讚了。”


    眾人:“……”


    好在今日劉邦心情似乎很好,並不計較他的無禮,誇讚了他兩句,便開始步入正題。


    “匈奴頻頻南侵,北方又有前秦舊部屢屢作亂,諸位可有何良策應對?”


    這幾乎是每日朝會都會討論的問題,老調重彈眾臣皆低下頭不置一辭。


    漢室天下內憂外患,沒有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實在無法解決這個難題。


    惟有劉敬麵色一喜,知道陛下心中必然已經同意對他前幾日的提議,現下才會當著朝臣的門提出來,這正是他立功的好機會啊!


    他上前一步,迴答道:“天下初定,士卒疲勞,百姓困苦,實在不宜以武力征討。”


    樊伉掃了他一眼,暗自等著隻要這廝提出和親的主張就開懟。


    劉邦心情似乎頗佳,看著劉敬道:“不動用武力,難不成靠你三寸不爛之舌能說服冒頓?”


    “這自然也不行。”劉敬道,“冒頓乃弑父烝母之輩,豈能以理服之。”


    “武不行,仁義也說不通,建信侯可有良策?”劉邦微惱,“難道我堂堂大漢竟拿區區蠻夷毫無辦法麽?”


    劉敬躬身道:“臣倒有一計,恐陛下不采納。”


    劉邦起了點興趣:“建信侯有何妙計,說來聽聽。”


    “如今之計唯有和親能保大漢長治久安。”劉敬道,“冒頓頻頻南下劫掠不過乃是大漢豐饒而草原貧苦。若陛下肯將公主下嫁,兩國和親,許以大漢盈餘而匈奴又缺乏之物資為嫁妝,以公主之尊冒頓必將立公主為閼氏,陛下則為冒頓外舅,豈有女婿劫掠外舅之理?倘若公主誕下子嗣,有陛下為後盾,他日必為草原之主。長此以往,何愁草原不歸順我大漢?”


    眾人一聽覺得頗有道理。


    若是與匈奴和親,那冒頓便是陛下的女婿,身為女婿又怎好與外舅作對?


    樊伉:“?!!”


    樊伉沒有想到這樣一個餿主意,居然讓滿殿文武大部分人都露出讚許的目光,簡直無語。


    他身前的劉盈早已氣得渾身發抖,忍不住就要上前反駁劉敬,被樊伉拉住了。


    樊伉今日來就已經打定主意要做個攪屎棍,自然不想讓劉盈出頭,而且以劉盈的性子肯定不是劉敬的對手。


    深知若是等劉邦表態,此事便不好迴轉,因此不等劉邦開口,樊伉便擋在劉盈前麵站了出來,朝劉邦露齒一笑:“陛下,臣有話說!”


    劉敬心中一跳,不知為何看到興平侯的笑容讓他有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總覺得會有什麽不好的事情發生。


    於是他也上前一步,再次搶在劉邦開口之前,對著樊伉飛快地嗬斥道:“此處乃是宣德殿,陛下與諸臣商討國事的地方,所言皆是關於國計民生的大事,諸如蠅營狗苟之事就莫要放在金殿之上來說了。”


    確實樊伉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那些奇技淫巧還有行商手段,這讓向來以儒生自詡的劉敬甚為不齒,因此言語之間頗有輕視之意。


    劉盈素來與樊伉親厚,見樊伉在金殿之上被劉敬指著鼻子罵,忍不住上前為他辯解。


    “建信侯此言差矣!興平侯所造紙張水車所育紅薯哪一樣不是於國於民有大利的東西?若是連造紙術還有培育出畝產十石作物的手段也隻能算作蠅營狗苟之事,那孤不知在建信侯眼中究竟什麽才能稱為國之大事。”


    此言一出,立刻獲得蕭何張良等人的讚同:“太子殿下所言甚是。興平侯素有大才,陛下不妨聽聽他所言。”


    劉邦看著跳出來的劉盈眉頭一皺,有些嫌他多事,然則還是頗給蕭何麵子,於是勉強道:“興平侯你有何話要說?”


    樊伉再次對著劉邦躬身一禮,迴道:“建信侯認為和親便能令我大漢長治久安馴化匈奴,恕臣不敢苟同,願與建信侯辯個明白。”


    說罷也不管劉邦如何反應,轉身平靜地直視劉敬,開口道:”建信侯既然提議和親,敢問建信侯打算讓哪一位公主嫁往匈奴?“


    劉敬沒料到樊伉一個毛頭小兒居然敢當麵質問於他,不由微愣道:”如今我大漢隻有一位公主,那自然是讓魯元公主前去和親了。若是選用其他宗室女子隻怕冒頓未必肯尊敬親近,反而不美。"


    樊伉頓時怒上心頭,指著劉敬罵道:“你也知道我大漢王室隻有一位公主,且已為趙後。你一力主張讓魯元公主和親,讓陛下奪妻另嫁,於公主而言乃是不慈,於臣下而言乃是不仁不義,你煞費苦心非要陷陛下於不慈不仁不義境地,居心何在?!”


    這話就有點誅心了!


    劉敬連忙跪伏於地:“陛下,臣一心隻想消弭我大漢邊境危機,絕於此意。”


    樊伉看著他,語氣冷漠:“聽聞建信侯膝下亦有一女,既然建信侯一心想以和親平息戰事,不如讓你的女兒也充作女官,隨公主一同嫁往匈奴如何?”


    “這……”劉敬道,“小女早已嫁人,無法相伴公主——”


    說一出口,劉敬便知要糟,正要想辦法挽迴,卻被樊伉打斷。


    “你的女兒嫁人後不能再嫁往匈奴,那公主身為趙後就可以拋夫棄女枉顧人倫去和親了?”樊伉看著他似笑非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建信侯你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又怎麽能逼迫陛下去做呢?”


    劉邦麵色難看,狠狠瞪了樊伉一眼,暗含警告之意,出言道:“自先秦起便連年爭戰,民生艱難,朕身為大漢天子,又豈能因為兒女私情而置天下於不顧。若能舍一女而令匈奴不侵漢室邊境,使天下免除戰火塗炭,未為不可。”


    劉邦的語氣明顯偏向於同意和親,誠惶誠恐的劉敬又抖了起來,麵有得意,暗自瞟了樊伉一眼,心中冷哼一聲。


    乳臭小兒也配與他辯論國事!


    樊伉對劉敬視而不見,挺直了背麵對劉邦道:“陛下也認為讓公主和親就能令匈奴退兵,從此不再與我大漢兵戎相見?”


    “這……”劉邦有些猶豫。


    劉敬提出和親之策已有數日,他一直未曾點頭應允,不就是擔心這個麽?


    劉敬見狀連忙上前道:“若兩國和親,冒頓與陛下便有翁婿之情,自然不好再興兵南下。”


    “荒謬!”樊伉實在聽不下去了。


    這等昏聵之輩居然也能封侯拜相,樊伉忍不住要為天下蒼生掬一把同情的淚水。


    “你方才也言冒頓乃弑父烝母之輩,不能以理服之。如今卻又要與之聯姻,指望他尊奉陛下為外舅,豈不自相矛盾?”


    劉敬待要扯出國家大義分辯,樊伉卻不等他開口,繼續道:“匈奴屢屢南下侵擾我朝邊境,所倚仗者不過是他們精湛的騎射之術罷了。眾所周知匈奴逐水草而居,並不從事農業生產,物資匱乏,工匠技藝落後,武器裝備皆不及我大漢。所以匈奴每次隻以騷擾搶劫為主,若是我朝集結軍隊他們便被動避戰。”


    說到這裏,樊伉轉身麵朝殿中諸將,道:“樊伉年幼,於戰事不通。敢問在場諸位將軍,以往與匈奴交鋒當中,匈奴與我大軍正麵衝突的機會可多?”


    諸將細細迴憶,發現果如興平侯所言。每次他們率大軍北征,匈奴便避而不戰,隻以小股聲東擊西,騷擾為主,搶了就走,甚是狡詐。


    僅有的幾次正麵衝突,光是周太尉率領的步兵便將匈奴打得落花流水。


    如此一想,匈奴好像似乎真的沒有那麽可怕。


    高座之上劉邦皺眉思索,顯是也在思考樊伉方才所言。


    殿中一時出奇地安靜。


    劉盈睜大了眼睛,一臉崇拜地看著樊伉。


    伉兒真是厲害,居然能將劉敬逼得啞口無言!


    樊伉瞅了他一眼,對於劉盈崇拜的小眼神很是受用,心想這算什麽,他今天就是專程來懟人的,不懟得劉敬從此無臉見人,他就不叫樊伉!


    “再說兩國和親所費不貲,如今國庫空虛,就連陛下和皇後也都節衣縮食勤儉度日。我隻問這和親的財物從何而來?向百姓征稅嗎?還是說你建信侯自掏腰包?”


    這個劉敬早有應對之策,張口就來:“自陛下登基起,我朝便吸取前秦教訓,減少了賦稅,輕田租,行十五稅一之法,漢六年因戰事頻繁,所耗甚大,才改為十一之稅。我大漢現有一千五百萬人口,每人隻增十錢,便足以繳納和親之資。”


    此言一出,莫說蕭何張良之輩,便是劉邦也不由得開始皺眉。


    說來說去,最後還不是要盤剝天下百姓!


    樊伉輕蔑一笑,此人和張良蕭何雖同為臣子,然而為官為人卻實在相距甚遠,令人失望!


    “沒錯!陛下體恤萬民,輕徭薄賦,實行十五稅一之法,然則除了田租,尚有口賦徭役等等賦稅不下二十種。我在舞陽生活了兩年,親眼所見一個五口之家,股役者不下二人,能耕種的土地不過五十畝,春夏秋冬不避寒暑,日夜辛勞,一年所得收獲不超五十石,去掉賦稅所得無幾。”


    “就是這微薄的收益既要滿足一家人的口糧,還要負責家中服役者的武器軍備,可想而知生活有多艱難。”樊伉道,“建信侯封爵十九等,食邑兩千戶,自是不將這區區賦稅放在眼中,可對那些衣食都難以為繼的百姓來說,為和親再征賦稅對他們的生活來說不啻於雪上加霜。莫非建信侯非要逼得天下百姓無糧可食餓死家中方才肯罷休麽?建信侯,你我生而為人,我勸你善良!”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朝劉敬投去異樣的眼光,仿佛劉敬真的是樊伉口中那個不善良的人似的。


    “你你你你——”劉敬氣得漲紅了臉,胸口急遽起伏,顯是氣得不輕,手指著樊伉半天說不出話來。


    “我我我我怎麽了我?”樊伉仗著年紀小臉嫩,就是態度狂傲一些別人也不會計較,步步緊逼,“依建信侯所言,兩國和親再許以大漢盈餘而匈奴又缺乏之物資為公主嫁妝。試問建信侯除了糧食布帛金銀玉器之外,是否還打算將大漢冶煉之術一並送與匈奴,好讓匈奴掌握冶鐵技術,製備精良的武器再對我大漢揮刀相向麽?這讓那些為了衛我大漢疆土而慘死在匈奴鐵騎之下的將士們如何瞑目?就伉而言,建信侯此舉與通敵賣國無異,恕我不能苟同!”


    一頂通敵賣國的大帽子扣下來,劉敬大驚失色,匍匐在地,戰戰兢兢地道:“陛下,臣對陛下一片忠心,絕無二心,望陛下明鑒。”


    樊伉這才覺得懟得差不多了,整整衣裳,朝著劉邦躬身道:“陛下若是主張和親,每年再送上許多金絮彩繒米酒,名為和親,實為納貢,無異於公開承認匈奴強大,漢室也不得不向匈奴俯首稱臣。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匈奴既娶了我漢室之女,收了貢納,壯大了匈奴的實力,助長了匈奴的野心,讓匈奴以此能夠威懾西域諸國,削弱我大漢國威。”


    “以臣之見,匈奴並非大漢目前最大的隱患,而和親實乃百害而無一利之舉,其禍天下烈矣!望陛下明鑒!”


    這可不是樊伉胡說。


    當年他上學的時候,有個老師是個曆史迷,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引申得太遠了,從作物的原產地聊到張騫出使西域,就說到這個問題。


    張騫出使西域想要聯合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的時候,驚奇地發現西域各族對於匈奴單於奉如神明,對漢朝使節反而毫無畏懼,以至於張騫通西域之行並不順利。


    由此可見漢初的和親之舉有多失敗!


    樊伉闡述完自己的見解,便退迴到群臣隊伍中,眼觀鼻鼻觀心仿若方才明目張膽地指證建信侯通敵賣國之人不是他一樣。


    劉邦高坐明堂之上,沉著臉孔目光直直地盯著樊伉,不發一言。


    樊伉察覺到劉邦的目光,抬起頭與他對視,目光清澈,毫無退縮之意。


    群臣安靜如雞,便是蕭何也隻是張了張嘴,無話可說,默默地等著劉邦的決定。


    朝會頓時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寂靜之中,良久才聽到劉邦自齒縫裏迸出一句:“退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著莊園係統去古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紙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紙皮並收藏帶著莊園係統去古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