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伉前些日子賣了點果酒, 因為似乎頗受係統對麵世界的歡迎, 倒是賺了不少莊園幣,目前他的莊園財富買兩個可能不夠, 但隻買一個還是綽綽有餘的。


    可是他兩個都想要,到底買哪個好呢?


    有點選擇困難綜合症的樊伉有點犯難了, 思來想去也下不了決定,最好隻得先放著不管, 等到需要的時候再說吧。


    樊伉想明白之後, 頓時不糾結了, 跳下炕,鞋子都來不及穿, 迫不及待地去看水車。


    一開門, 所有人齊唰唰地扭頭看著他, 臉上俱都掛著喜氣洋洋的笑容。


    “郎君起來了。”


    阿沅上前笑道:“方才閎翁使人說,水車建好了。”


    “無名公子已經過去瞧著, 說郎君若是醒了, 先用了早食再去。”乘光連忙上前,將鞋履取來,躬身正要給樊伉穿上,樊伉卻從沒這個臭毛病, 一手奪了過來,一屁股坐在簷下, 自己穿起鞋來。


    阿沅連忙在他身後放了一個草蒲團, 說:“郎君當心地上涼。”


    樊伉三兩下把鞋子穿好, 又叫人擺上早食,樊伉兩口吃了,吆喝著就往門外走。


    門外早已備好牛車,樊伉爬上車,帶著一隊人浩浩蕩蕩地朝著舞水河畔出發。


    沿途挖出的水渠早已注滿了水,潺潺地流淌著,在春日暖陽的映照下,發出鱗鱗的波光,若四周開辟出來的不是旱地而是水田的話,還真有幾分江南水鄉的味道。


    舞水河畔已經站滿了人,有樊家的,也有舞陽當地豪強,胥琿也在,所有人全都仰起頭望著那個巨大的水車,充滿了驚歎,尤其是閎翁和他領著日夜趕工的那近百名匠奴,眼中更是含著熱淚,似是不敢相信自己居然真的完成了這麽一項大工程。


    樊伉自己也很驚訝,他是想過閎翁應該能建成,但沒想到這麽快,他以為至少也要三個月到半年的。


    “閎翁,你真是太厲害了。”樊伉由衷地讚歎。


    閎翁布滿皺紋的老臉笑開了花,他搓著手有點不好意思地道:“不不不,那都是郎君的圖紙畫得好,沒有郎君的圖紙,老奴什麽都建不成。”


    想到自己蚯蚓一般的畫線,樊伉有些臉紅,能根據那坨屎一樣的圖紙種過出一架水車,也是很厲害了。


    胥琿過來,一掃往日對樊伉漫不經心的敷衍態度,極其鄭重地對他著他行了一禮:“興平侯果然大才,此水車建成,舞水河畔萬畝良田可免旱澇災害,吾代舞陽縣的父老感謝興平侯恩德。”


    “不不不——”樊伉連連擺手,道,“胥公言重了,這水車並非我一人功勞,而是樊家莊數百人日夜不歇共同辛勞的成果,伉不敢居功。”


    胥琿不由肅然:“興平侯高節,胥某佩服。”


    “不敢不敢。”樊伉非常謙虛地道。


    他的態度讓胥琿更加滿意了。


    其實最初知道樊伉要來舞陽的時候,胥琿內心是抗拒的。


    任誰得知自己的治下突然要來這麽一位皇親國戚,都會深感壓力,尤其是這位又深得漢後的寵愛,簡直就跟塊燒紅的烙鐵似的,誰碰誰燙手。


    胥琿早早地打聽過樊伉的消息,對樊伉的盛名剛開始的時候還不太相信,覺得多半是言過其實,及至後來仙宮的事,胥琿仍然以為樊伉不過是有點小聰明罷了,到這個時候,他才打從心底裏承認,這個年少成名的興平侯是真有幾分實才的。


    張彥對樊伉是真的佩服。


    這位少年興平侯也未免太能折騰了些,而且每迴都能折騰出個名堂來,簡直讓人不得不信服。


    張彥成親十多年,膝下如今也有兩子一女,長子隻比樊伉小兩歲,然而看著眼前老成持重的少年,再想想自己府上跳脫得跟隻猴似的孩子,張彥不由感慨萬千。


    “興平侯這腦袋到底是怎麽長的呢?”


    吳征正目不轉睛地看著水車,水車葉輪轉動,底下裝滿水的水鬥轉到半空,水鬥中的水便傾斜著倒進水渠裏。水渠四通八達,像條巨大的蜘蛛網一般,流入附近數千畝田地裏。


    這道理並不複雜,難的是從沒有人這麽想過。


    吳征正琢磨著,冷不丁聽到張彥似乎說了句什麽,迴過神來,道:“老夫慚愧,方才看著水車竟入了神,大公子說什麽?”


    張彥搖頭失笑:“沒什麽,不過是我在自言自語罷了。”


    胥琿身為一縣長官,雖然身份地位都比不上樊伉,但還是發自內心地嘉獎了樊伉一番,方才帶著人心滿意足地迴去。


    雖然水車不是他所造,但在他的治下,依然算是他的政績,如果不出所料,未來幾年他的名聲必然大噪,甚至於加官進爵也不是沒可能。


    為官者一生所求莫過於此。


    水車建好,樊伉心中的一塊大石落了地,對於如果經營好樊家園更有信心了。


    都說喜事成雙,沒過多久,他精心布置的蠶室也有了好消息。


    之前他派了不少人外出尋找野生蠶種,倒真尋迴不少,經過精心照料,如今已經繁育出不少,照這個速度下去,很快他的兩個蠶室就不會再空著,反正莊子後麵滿山頭的桑樹林,足夠它們吃的。


    蠶室裏,樊伉從頭到腳穿著特製的白麻布裁成的衣服,連頭發也用麻布帽子收了起來,手裏拿著毛筆,輕輕地趕著蠶匾上的蟻蠶,耳中聽到蠶啃噬桑葉的沙沙聲,心中喜不自勝,看著這些幼蠶的目光就像在看金子一樣。


    這些可都是養的錢啊,哦,養的糧食。


    阿沅祖上是吳國人,落敗之時家中也曾有桑林百畝,植桑養蠶是把好手,蠶室建起來後,不用樊伉吩咐,阿沅就自動把養蠶的事情接了過來。


    蠶是一種很嬌貴的生物,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死了,樊伉也不放心給別人,他觀察了幾天,發現阿沅對這些桑蠶照顧得挺精細之後,便漸漸放開手讓阿沅去負責。


    為了鼓勵阿沅養蠶的積極性,他甚至還許諾了將養蠶百分之一的利潤讓給她,阿沅喜不自勝,不用他叮囑,照顧得越發精心了。


    樊伉見狀,索性徹底撒手,讓阿沅專心負責蠶室,自己則去收拾建燒玻璃的熔窯。


    燒玻璃比燒瓷器麻煩多了。


    燒陶瓷隻要捏好陶胚,放進窯裏燒就成了,溫度控製得當,一窯好歹也能出不少能用的陶瓷,玻璃就不成了,在目前的條件下,基本隻能靠人工吹絲壓拉使之成形,條件相當艱苦,工作難度非常大。


    不過樊伉不著急,他有的就是時間和人手,隻要有配方,他相信多嚐試過幾百上千次肯定能成功。


    而按照他以往的經驗,隻要成功過一次,以後就容易多了。


    在建玻璃熔窯的時候,樊伉又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機,那就是製鹽。


    他在收集燒玻璃的石英石的時候,才發現舞陽原來挺多鹽礦的。


    在中國曆史上,鹽鐵一直都是暴利行業,齊魯之地為何那般富庶?還不是因為擁有渤海地區的魚鹽之利,貿易富強。


    更何況當初漢王劉邦為了恢複經濟,不僅允許民間私鑄鐵錢,還開放了鹽鐵課。煮鹽又不是什麽技術難度高的活計,在他看來煮鹽就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不過據他那僅有的少得可憐的曆史知識,漢朝直到漢武帝劉徹登位之後,鹽鐵才收歸國有,實行官營,也就是說至少他還有幾十年的時間不用擔心賣私鹽的問題。


    隻是這樣一來,他還要分出一部分人手去鹽礦挖鹽煮鹽,本來三百個人種六千畝地,平均下來一個人至少要種二十畝地,人手就已經很吃緊,農忙的時候除了廚娘,但凡能動的都扛著鋤頭下地,個個累得幾乎癱掉。


    忙碌的時候日子總是過得飛快,經過幾個月的共同努力,當初如同鬼宅一般的樊家莊,如今徹底地大變樣。


    一眼望不到頭的麥田裏,衣著簡樸的樊家下奴正在努力辛勤地勞作,和離這不遠的別家匠奴們不同,他們的臉上俱都喜氣洋洋的,眼睛裏閃爍著一種叫做希望的東西。


    舞水河上時不時地飄過一個竹筏子,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的也趕鴨人,撐著竹筏不時吆喝驅趕著在河麵上鳧水的鴨子。


    山坡上不時地就能看到甩著尾巴趕蚊子的牛群,和咩咩叫著吃草的羊群,偶爾還會看到一條黑瘦的大犬不知從哪個角落奔出來,撒歡似地趕羊攆兔,因為速度太快來不及轉彎,時常會撞在樹上,惹得放羊的小童哈哈大笑,前仰後俯。


    莊子四周到處都是悠閑踱步啄蟲吃的雞,有時候路邊不起眼的草垛裏會撲騰一下,然後傳來“咯咯咯”的聲音,轉出一隻母雞來,等到母雞走遠,一旁等候多時的小童或婦人便會迅速上前,熟練地從草垛裏掏出一隻或幾隻雞蛋來。


    撿雞蛋和鴨蛋是孩子們最愛幹的活,小孩子眼睛利索,手腳又快,無論母雞把蛋產在多麽偏僻的犄角旮旯,他們都能神準地找出來。


    等到樊家的廚房裏堆滿了雞鴨蛋的時候,地裏的麥子終於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著莊園係統去古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紙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紙皮並收藏帶著莊園係統去古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