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諸侯王入長安朝見, 是高祖時就定下的規矩。
鑒於各王國路途遠近, 以及諸侯王實力強弱, 朝見的隊伍大多會錯開時間, 很少碰到一起。
劉徹有心彰顯武威,提前派人往各王國宣旨, 並一度推遲演武時間,甚至許先到的諸侯王延遲歸國,就為劉氏諸王能夠齊聚京城, 共同參與這場盛事。
通過這次朝見,也能看出諸王對新帝的態度。
遠在邊陲的代王接到旨意就動身,屬於最先到達的一批。
距離更近的淮南王卻以各種借口拖延, 遲遲不肯動身,使得淮南國的隊伍落後諸王,姍姍來遲不說, 更是最後一個抵達,難免讓劉徹心中不悅。
思及七國之亂時,淮南王一度想要跟隨起兵,天子的不悅很快燃成怒火。
直接表現為,各王國隊伍抵達後,諸王都是隔日受到召見,而淮南王入京數日, 遲遲不見宮中來人, 隻能在下榻處等待, 引來各種猜疑甚至是看好戲的目光。
麵對這種處境,劉安暗道失策。
無奈他錯估少帝的性情,錯已鑄成,想要補救卻無良法。沒人樂於幫他出麵,甚至連他的兄弟和侄子都抱著看笑話的心態,不願代為講情。
這讓劉安很是惱火,差點維持不住儒雅寬厚的表象。
相比之下,隨同入京的王女劉陵蒙竇太後召見,得以出入長樂宮,借機獻上道家典籍,並且憑借極佳的口才,給王太後和陽信公主留下不錯的印象。
倒是皇後陳嬌麵上帶笑,態度中始終透出一抹疏離。
劉陵試了幾次,始終無法如打動陽信一般,獲取陳嬌的信任,這讓她感到挫敗,又有些不服氣。
究其原因,陳嬌得竇太後提點,又知劉徹對淮南王的態度,和劉陵相交,僅維持麵上過得去,對方想要再近一步,立刻會被擋迴去。
使盡渾身解數,仍是無從下手,淮南王催得又急,劉陵不得不放棄,轉向王太後和陽信。
比起竇太後和陳嬌,從天子母姊入手,未嚐不是一種方法。
可惜她不在長安,淮南王早年埋下的釘子也被-拔-除,消息不夠靈通,根本不曉得天家母子、姊弟之間早存裂痕。
如果知曉,她絕不會和王太後及陽信走得如此之近,不惜送出重禮,請她們在天子麵前講情,稟明淮南王絕無不敬之意。
“父王好讀書鼓琴,研學老莊,國事盡托於相,無意政軍之事。此次來遲,實因途中遇大雨,有鄉裏遇災,父王心生憐憫,下令停車相助,方才拖延時日。”劉陵一邊說,一邊推出兩隻精美的漆盒,盒中裝有鑲嵌珍珠的金釵,以及價值千金的玉璧。
王太後知曉她的意圖,也對玉璧很是動心。無奈母子間的關係不比早年,這份厚禮委實有些燙手。
陽信同樣清楚,收禮就得辦事。但經過獻美之事,在天子麵前,她說話的分量漸輕,別說漁陽,甚至連三公主都比不上。
見王太後和陽信遲遲不肯點頭,劉陵心生猜疑,以為是對方貪心不足,嫌自己禮送得太輕,正要開口再言,王太後卻堵住她的話,禮物原封退迴,更借口精神困乏,命宦者禮送她出殿。
劉陵走出殿門,心中滿懷猜測,聯係王太後前後的態度,突然有了答案。
“難怪了。”
如果王太後和天子不和,母子間存在裂痕,此事自然無法幫忙。
想到這裏,劉陵眸光微閃,既為功-夫白做感到懊惱,也開始認真思量,究竟該如何補救,才能將事情圓迴來。
想想竇太後和陳嬌的態度,劉陵不由得心頭發沉。
離開淮南國之前,她和淮南王都是信心滿滿。結果到了長安,四處碰壁,一切都超出掌控。想要真正達成所願,遠比想象中困難。
不過,事情越難,才越有成功的價值。
劉陵步下石階,行動間脊背挺直,然盈盈一握的腰肢,微微上挑的眼尾,因笑容翹起的飽滿紅唇,無不流淌出一股嫵媚的味道。
長樂宮內,竇太後揮退宦者,讓陳嬌靠到近前。
“天子怎麽說?”
“陛下說,會將演武講於我聽。”陳嬌靠在榻邊,指尖擦過玉製的簡頁,雙眸微垂,看不清眼底的神色。
竇太後許久沒出聲,掌心摩挲著陳嬌的發頂,如她幼時一般。
殿中寂靜良久,才響起竇太後的聲音:“嬌嬌,盡快生個孩子。”
“大母?”陳嬌抬起頭,低聲道,“是否太早?”
外戚的勢力本就讓天子忌憚,何況劉徹年紀尚輕,這時有了長子,還是出自陳嬌,實是禍福難料。
“天子肖似先帝,卻又不類。”竇太後沉聲道,“嬌嬌,不想落得薄氏的下場,就盡快生個孩子,無論皇子公主。”
“大母,這事我會考量。”陳嬌靠向竇太後,話鋒一轉,道,“待到明歲,宮內該進些家人子。年歲大的宮人放出去,也能彰顯天子仁德。”
“真心之言?”
“真心。”
竇太後拂過陳嬌的發,笑著點了點頭。
“嬌嬌長大了。”
“大母說過,想在宮裏活下去,想要過得好,必須給自己留條退路。”
話音落下,陳嬌捧起玉簡,道:“我給大母讀書吧?”
“好。”
竇太後躺迴榻上,合上雙眼。
陳嬌展開簡冊,柔和的聲音流淌在殿內,帶著獨特的韻律,娓娓動聽。
劉陵自宮內铩羽而歸,淮南王成了諸侯王間的笑話,隻能按下所有心思,老實呆在居處,以免出門碰到熟人,惹上一肚子氣。
長安官員固然不能給他氣受,劉氏諸王卻沒有這樣的顧忌。
就如之前上表,請朝廷重置獻費,收迴鹽礦之利的代王,此刻就很不受待見。
置獻費是高祖之法,沒什麽好說的。鹽利也能商量,畢竟手裏有鹽場的諸侯王屬於小部分。但將礦利歸於朝廷,就涉及到大多數諸侯王的錢袋,不是一般的惹人嫌。
不客氣點講,代王這封上表,無異於當著劉氏諸王的麵掀桌,而且掀翻不算,還抄起桌板兜頭蓋臉一頓拍。凡是被波及到的,無不鼻青臉腫,掉幾顆大牙都不稀奇。
礙於當時的形勢,劉氏諸王不得不打落牙齒和血吞,自己打開錢袋。
然而,主動給錢和被動割肉完全是兩個概念。
正因如此,代王入京之後,老實得不能再老實,遇人就陪笑臉,還是沒少被人鼻孔噴氣。尤其是輩分高的幾個諸侯王,噴氣不算,就差抄起拐杖給他一頓好打。
代王的委屈,劉徹全部看在眼裏。
鑒於這種主動背鍋的精神,天子下令,在代國內建馬場和畜場,從長安送去織工,手把手教會羊毛紡線,禽絨製衣物被褥之法。
這些方法都是由邊郡獻上,且附有趙嘉之名。
考工室製出成品,不僅實用,樣式更為精美。
丞相衛綰得宮內賞賜,看到其中之利,不顧“垂垂老矣”的人設,當日就請見天子,言此物保暖,冬日可取代獸皮葛麻。經商隊市出,亦能獲取不菲利潤。
至於原料出產,衛丞相表示,漢家少地放牧,北邊不是有大片的草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鋒刀所指皆為隸臣!”
天予當取,天不予,就發兵去奪!
總之,幹死匈奴,打通商路,順便把草場搶過來,讓歸降的胡人為漢朝放牧!
衛綰的奏請已經很不客氣,竇嬰和直不疑更是強硬。
“順者圈為牛羊;逆者如殺犬屠狼!”
君臣保持一致,這次演武就是訊號。
一為彰顯武威,讓諸侯王老實些,為進一步收權朝廷釋放訊號;其二,就是要考察國內軍隊,以待他日出兵草原,抽調最強者,幾波幹死匈奴!
對此,魏悅和李當戶都有猜測,趙嘉也有所察覺。反倒是少騎營,一心想要和邊軍掰腕子,除了平陽侯曹時,從上至下,基本摒棄外物,一門心思加碼訓練。
臨到演武日,武帝禦駕出宮,太仆公孫賀親自為天子馭車。
劉氏諸王的車駕排成長龍,輪聲轆轆,旗幟招展。
馭馬的國官俱著甲胄,同行護衛皆為昂藏大漢,披掛全甲,騎高頭大馬。
隊伍行過城內,百姓夾道。
手持長戟的漢軍立在道路兩側,天子車駕行經,“陛下千秋萬歲”之聲不絕於耳。
劉徹安坐車內,一身黑色袞服,冕冠垂下旒珠,腰側佩有寶劍,氣勢猶如山嶽。
車輪壓過土路,車架微微晃動,旒珠輕聲撞-擊,遮去天子年輕英俊的麵容,僅現出剛毅的下頜,以及縛於頜下的係帶。
“陛下,將出城門。”
公孫賀揚起長鞭,同色駿馬加快速度。
隊伍行出城門,路旁早有騎士等候。
“往林苑。”
“敬諾!”
演武之地定在長安郊外,距邊軍和少騎營地不遠。
早在兩月之前,演武場就被包圍起來,平整出大片草地,並為步騎比武設置障礙,立起靶子。
演武場北側立有高台,為天子、劉氏諸王及長安貴人觀看操演之處。
沿校場東西兩側,每隔百米立有木架,架上支起皮鼓,身材壯碩的軍伍手持木錘,以鼓聲傳達號令。鼓外另有旗架,軍伍立在其上,以旗幟指引和變換隊列。
此外,號角、木哨和圓鼓都將用於各軍指揮,一切的一切,隻為能在演武中取勝,拔得頭籌。
天子及諸王車駕抵達,沿木梯登上高台。
參與演武的邊軍、少騎營和王國軍隊皆於校場列陣。
其中,黑甲黑盔,連兵器都是黑色的邊軍最為醒目。除隊列整齊,行動恍如一人之外,縈繞周身的煞氣,足以令人側目。
鼓聲起,數萬人同時以長兵頓地,吼出高昂的戰意。
“戰!”
三鼓之後,步卒列陣,在行進間變換陣列,盾手在前,槍矛兵在後,弓箭手位於最後,刀牌手隱於其間。
依旗兵號令,各支隊伍列成長陣,捉對開始廝殺。
漢時演武,絕非隊形操練即罷,無論騎兵還是步卒都將全力拚殺。
這樣的演武,必然會出現死傷。但正是實打實的對戰,才能展示出軍隊真正的實力。
演武場南側立有一座高塔,塔上-插-有漢旗,最先奪旗奉於禦前者,即為最終勝者。
木塔四周圍有大片樹木,並有暗藏的陷阱。軍伍想要成功奪旗,除了要戰勝對手,更要避開所有陷阱。
趙嘉率領步卒,魏悅和李當戶各領騎兵,自演武開始,就如虎撲羊群,不顧一切向前衝鋒。
盾兵的本職是為防守,但采取趙嘉的訓練方式,加上對武器的改進,硬生生將兵種帶上另一條路,點出完全相反的技能:進攻!
百餘壯漢組成盾牆,無視飛來的箭矢,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和協調性齊頭並進,猛衝向對麵的王國軍隊。
衝到近前,盾兵齊聲高喝,未如預料般掩護槍矛兵和刀牌手擊敵,而是繼續加速,以盾牌乃至自身為武器,硬生生-撞-開對手防線,撕開一條缺口。
槍矛兵緊隨而至,借長兵優勢,挑飛對麵的盾手和槍兵;刀牌手互相配合,尋找缺口,直撲對方的弓箭手。
邊軍弓手拉開弓弦,目標卻不是對戰的步卒,而是位於步卒兩側騎兵。箭雨覆蓋,確保一個都不放過。
滅掉第一支王國軍隊,邊軍全靠步卒,騎兵壓根沒有動手。包括追襲殘兵,都是步卒代勞,而且還是披著全身甲的盾手!
背著大盾,兩條腿追四條腿,盡管沒能實現反超,卻能在奔跑中投出短-槍,將殘兵擊落馬背。
此情此景,簡直不可思議,說出去都未必有人相信。
饒是劉徹早聽過稟報,知曉邊軍的訓練和作戰方式,此刻也不由得唿吸加重。遑論之前被蒙在鼓裏的劉氏諸王。
除了身處邊陲,對邊軍有一定了解的代王,餘者都是滿麵震驚。
震驚於這樣一群人形兵器,震驚於視為精銳的王國軍隊,一個照麵就被砍瓜切菜,全無還手之力!
鑒於各王國路途遠近, 以及諸侯王實力強弱, 朝見的隊伍大多會錯開時間, 很少碰到一起。
劉徹有心彰顯武威,提前派人往各王國宣旨, 並一度推遲演武時間,甚至許先到的諸侯王延遲歸國,就為劉氏諸王能夠齊聚京城, 共同參與這場盛事。
通過這次朝見,也能看出諸王對新帝的態度。
遠在邊陲的代王接到旨意就動身,屬於最先到達的一批。
距離更近的淮南王卻以各種借口拖延, 遲遲不肯動身,使得淮南國的隊伍落後諸王,姍姍來遲不說, 更是最後一個抵達,難免讓劉徹心中不悅。
思及七國之亂時,淮南王一度想要跟隨起兵,天子的不悅很快燃成怒火。
直接表現為,各王國隊伍抵達後,諸王都是隔日受到召見,而淮南王入京數日, 遲遲不見宮中來人, 隻能在下榻處等待, 引來各種猜疑甚至是看好戲的目光。
麵對這種處境,劉安暗道失策。
無奈他錯估少帝的性情,錯已鑄成,想要補救卻無良法。沒人樂於幫他出麵,甚至連他的兄弟和侄子都抱著看笑話的心態,不願代為講情。
這讓劉安很是惱火,差點維持不住儒雅寬厚的表象。
相比之下,隨同入京的王女劉陵蒙竇太後召見,得以出入長樂宮,借機獻上道家典籍,並且憑借極佳的口才,給王太後和陽信公主留下不錯的印象。
倒是皇後陳嬌麵上帶笑,態度中始終透出一抹疏離。
劉陵試了幾次,始終無法如打動陽信一般,獲取陳嬌的信任,這讓她感到挫敗,又有些不服氣。
究其原因,陳嬌得竇太後提點,又知劉徹對淮南王的態度,和劉陵相交,僅維持麵上過得去,對方想要再近一步,立刻會被擋迴去。
使盡渾身解數,仍是無從下手,淮南王催得又急,劉陵不得不放棄,轉向王太後和陽信。
比起竇太後和陳嬌,從天子母姊入手,未嚐不是一種方法。
可惜她不在長安,淮南王早年埋下的釘子也被-拔-除,消息不夠靈通,根本不曉得天家母子、姊弟之間早存裂痕。
如果知曉,她絕不會和王太後及陽信走得如此之近,不惜送出重禮,請她們在天子麵前講情,稟明淮南王絕無不敬之意。
“父王好讀書鼓琴,研學老莊,國事盡托於相,無意政軍之事。此次來遲,實因途中遇大雨,有鄉裏遇災,父王心生憐憫,下令停車相助,方才拖延時日。”劉陵一邊說,一邊推出兩隻精美的漆盒,盒中裝有鑲嵌珍珠的金釵,以及價值千金的玉璧。
王太後知曉她的意圖,也對玉璧很是動心。無奈母子間的關係不比早年,這份厚禮委實有些燙手。
陽信同樣清楚,收禮就得辦事。但經過獻美之事,在天子麵前,她說話的分量漸輕,別說漁陽,甚至連三公主都比不上。
見王太後和陽信遲遲不肯點頭,劉陵心生猜疑,以為是對方貪心不足,嫌自己禮送得太輕,正要開口再言,王太後卻堵住她的話,禮物原封退迴,更借口精神困乏,命宦者禮送她出殿。
劉陵走出殿門,心中滿懷猜測,聯係王太後前後的態度,突然有了答案。
“難怪了。”
如果王太後和天子不和,母子間存在裂痕,此事自然無法幫忙。
想到這裏,劉陵眸光微閃,既為功-夫白做感到懊惱,也開始認真思量,究竟該如何補救,才能將事情圓迴來。
想想竇太後和陳嬌的態度,劉陵不由得心頭發沉。
離開淮南國之前,她和淮南王都是信心滿滿。結果到了長安,四處碰壁,一切都超出掌控。想要真正達成所願,遠比想象中困難。
不過,事情越難,才越有成功的價值。
劉陵步下石階,行動間脊背挺直,然盈盈一握的腰肢,微微上挑的眼尾,因笑容翹起的飽滿紅唇,無不流淌出一股嫵媚的味道。
長樂宮內,竇太後揮退宦者,讓陳嬌靠到近前。
“天子怎麽說?”
“陛下說,會將演武講於我聽。”陳嬌靠在榻邊,指尖擦過玉製的簡頁,雙眸微垂,看不清眼底的神色。
竇太後許久沒出聲,掌心摩挲著陳嬌的發頂,如她幼時一般。
殿中寂靜良久,才響起竇太後的聲音:“嬌嬌,盡快生個孩子。”
“大母?”陳嬌抬起頭,低聲道,“是否太早?”
外戚的勢力本就讓天子忌憚,何況劉徹年紀尚輕,這時有了長子,還是出自陳嬌,實是禍福難料。
“天子肖似先帝,卻又不類。”竇太後沉聲道,“嬌嬌,不想落得薄氏的下場,就盡快生個孩子,無論皇子公主。”
“大母,這事我會考量。”陳嬌靠向竇太後,話鋒一轉,道,“待到明歲,宮內該進些家人子。年歲大的宮人放出去,也能彰顯天子仁德。”
“真心之言?”
“真心。”
竇太後拂過陳嬌的發,笑著點了點頭。
“嬌嬌長大了。”
“大母說過,想在宮裏活下去,想要過得好,必須給自己留條退路。”
話音落下,陳嬌捧起玉簡,道:“我給大母讀書吧?”
“好。”
竇太後躺迴榻上,合上雙眼。
陳嬌展開簡冊,柔和的聲音流淌在殿內,帶著獨特的韻律,娓娓動聽。
劉陵自宮內铩羽而歸,淮南王成了諸侯王間的笑話,隻能按下所有心思,老實呆在居處,以免出門碰到熟人,惹上一肚子氣。
長安官員固然不能給他氣受,劉氏諸王卻沒有這樣的顧忌。
就如之前上表,請朝廷重置獻費,收迴鹽礦之利的代王,此刻就很不受待見。
置獻費是高祖之法,沒什麽好說的。鹽利也能商量,畢竟手裏有鹽場的諸侯王屬於小部分。但將礦利歸於朝廷,就涉及到大多數諸侯王的錢袋,不是一般的惹人嫌。
不客氣點講,代王這封上表,無異於當著劉氏諸王的麵掀桌,而且掀翻不算,還抄起桌板兜頭蓋臉一頓拍。凡是被波及到的,無不鼻青臉腫,掉幾顆大牙都不稀奇。
礙於當時的形勢,劉氏諸王不得不打落牙齒和血吞,自己打開錢袋。
然而,主動給錢和被動割肉完全是兩個概念。
正因如此,代王入京之後,老實得不能再老實,遇人就陪笑臉,還是沒少被人鼻孔噴氣。尤其是輩分高的幾個諸侯王,噴氣不算,就差抄起拐杖給他一頓好打。
代王的委屈,劉徹全部看在眼裏。
鑒於這種主動背鍋的精神,天子下令,在代國內建馬場和畜場,從長安送去織工,手把手教會羊毛紡線,禽絨製衣物被褥之法。
這些方法都是由邊郡獻上,且附有趙嘉之名。
考工室製出成品,不僅實用,樣式更為精美。
丞相衛綰得宮內賞賜,看到其中之利,不顧“垂垂老矣”的人設,當日就請見天子,言此物保暖,冬日可取代獸皮葛麻。經商隊市出,亦能獲取不菲利潤。
至於原料出產,衛丞相表示,漢家少地放牧,北邊不是有大片的草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鋒刀所指皆為隸臣!”
天予當取,天不予,就發兵去奪!
總之,幹死匈奴,打通商路,順便把草場搶過來,讓歸降的胡人為漢朝放牧!
衛綰的奏請已經很不客氣,竇嬰和直不疑更是強硬。
“順者圈為牛羊;逆者如殺犬屠狼!”
君臣保持一致,這次演武就是訊號。
一為彰顯武威,讓諸侯王老實些,為進一步收權朝廷釋放訊號;其二,就是要考察國內軍隊,以待他日出兵草原,抽調最強者,幾波幹死匈奴!
對此,魏悅和李當戶都有猜測,趙嘉也有所察覺。反倒是少騎營,一心想要和邊軍掰腕子,除了平陽侯曹時,從上至下,基本摒棄外物,一門心思加碼訓練。
臨到演武日,武帝禦駕出宮,太仆公孫賀親自為天子馭車。
劉氏諸王的車駕排成長龍,輪聲轆轆,旗幟招展。
馭馬的國官俱著甲胄,同行護衛皆為昂藏大漢,披掛全甲,騎高頭大馬。
隊伍行過城內,百姓夾道。
手持長戟的漢軍立在道路兩側,天子車駕行經,“陛下千秋萬歲”之聲不絕於耳。
劉徹安坐車內,一身黑色袞服,冕冠垂下旒珠,腰側佩有寶劍,氣勢猶如山嶽。
車輪壓過土路,車架微微晃動,旒珠輕聲撞-擊,遮去天子年輕英俊的麵容,僅現出剛毅的下頜,以及縛於頜下的係帶。
“陛下,將出城門。”
公孫賀揚起長鞭,同色駿馬加快速度。
隊伍行出城門,路旁早有騎士等候。
“往林苑。”
“敬諾!”
演武之地定在長安郊外,距邊軍和少騎營地不遠。
早在兩月之前,演武場就被包圍起來,平整出大片草地,並為步騎比武設置障礙,立起靶子。
演武場北側立有高台,為天子、劉氏諸王及長安貴人觀看操演之處。
沿校場東西兩側,每隔百米立有木架,架上支起皮鼓,身材壯碩的軍伍手持木錘,以鼓聲傳達號令。鼓外另有旗架,軍伍立在其上,以旗幟指引和變換隊列。
此外,號角、木哨和圓鼓都將用於各軍指揮,一切的一切,隻為能在演武中取勝,拔得頭籌。
天子及諸王車駕抵達,沿木梯登上高台。
參與演武的邊軍、少騎營和王國軍隊皆於校場列陣。
其中,黑甲黑盔,連兵器都是黑色的邊軍最為醒目。除隊列整齊,行動恍如一人之外,縈繞周身的煞氣,足以令人側目。
鼓聲起,數萬人同時以長兵頓地,吼出高昂的戰意。
“戰!”
三鼓之後,步卒列陣,在行進間變換陣列,盾手在前,槍矛兵在後,弓箭手位於最後,刀牌手隱於其間。
依旗兵號令,各支隊伍列成長陣,捉對開始廝殺。
漢時演武,絕非隊形操練即罷,無論騎兵還是步卒都將全力拚殺。
這樣的演武,必然會出現死傷。但正是實打實的對戰,才能展示出軍隊真正的實力。
演武場南側立有一座高塔,塔上-插-有漢旗,最先奪旗奉於禦前者,即為最終勝者。
木塔四周圍有大片樹木,並有暗藏的陷阱。軍伍想要成功奪旗,除了要戰勝對手,更要避開所有陷阱。
趙嘉率領步卒,魏悅和李當戶各領騎兵,自演武開始,就如虎撲羊群,不顧一切向前衝鋒。
盾兵的本職是為防守,但采取趙嘉的訓練方式,加上對武器的改進,硬生生將兵種帶上另一條路,點出完全相反的技能:進攻!
百餘壯漢組成盾牆,無視飛來的箭矢,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和協調性齊頭並進,猛衝向對麵的王國軍隊。
衝到近前,盾兵齊聲高喝,未如預料般掩護槍矛兵和刀牌手擊敵,而是繼續加速,以盾牌乃至自身為武器,硬生生-撞-開對手防線,撕開一條缺口。
槍矛兵緊隨而至,借長兵優勢,挑飛對麵的盾手和槍兵;刀牌手互相配合,尋找缺口,直撲對方的弓箭手。
邊軍弓手拉開弓弦,目標卻不是對戰的步卒,而是位於步卒兩側騎兵。箭雨覆蓋,確保一個都不放過。
滅掉第一支王國軍隊,邊軍全靠步卒,騎兵壓根沒有動手。包括追襲殘兵,都是步卒代勞,而且還是披著全身甲的盾手!
背著大盾,兩條腿追四條腿,盡管沒能實現反超,卻能在奔跑中投出短-槍,將殘兵擊落馬背。
此情此景,簡直不可思議,說出去都未必有人相信。
饒是劉徹早聽過稟報,知曉邊軍的訓練和作戰方式,此刻也不由得唿吸加重。遑論之前被蒙在鼓裏的劉氏諸王。
除了身處邊陲,對邊軍有一定了解的代王,餘者都是滿麵震驚。
震驚於這樣一群人形兵器,震驚於視為精銳的王國軍隊,一個照麵就被砍瓜切菜,全無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