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保衛戰,自1938年6月初開始至10月下旬結束,曆時四個多月。10月25日,中**隊主動放棄武漢;日軍26日、27日占領武漢三鎮,武漢保衛戰即告結束。
中國參戰兵力第五戰區、第九戰區共124個師、兩個騎兵旅、十個炮兵團和海空軍各一部,共約95萬人。日軍參戰兵力17個師團、三個旅團和炮兵部隊、海軍陸戰隊各一部,共約35萬人。日軍傷亡15餘萬人,中**隊傷亡40餘萬人。
武漢大抗戰意義:日軍調集了侵華戰爭以來的最大兵力,苦戰四個多月,不但沒能消滅中國部隊主力,而且遭到沉重打擊,兵力傷亡慘重;使其國力因損耗過大而開始下降並急劇表麵化。武漢會戰後,日軍再也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以進攻城池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防守。自此中國抗戰,從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從而導致日軍侵華政策的轉變:從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以主要兵力進攻正麵戰場作戰,轉變為進行敵後戰場“治安”作戰。抗戰向著有利於中國方麵發展。
相反,中國取得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的重大勝利;使日寇“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徹底失敗,企圖迫使中國投降的妄想完全落空;從而堅定了中國政府、中**隊和全國人民團結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更重要的是,爭取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支持,共產國際主席團1938年9月曾高度評價說,中國的抗戰“不僅為保衛自己的國土,而且也是保衛全人類的自由與和平事業”,“是世界無產階級整個先進人類,反對野蠻法西斯主義暴力總鬥爭中之最重要組成部分。”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六屆六中全會期間,**交周恩來帶給蔣介石的一封親筆信,對蔣介石國民政府初期抗戰給予了度評價。親筆信全文:
“介石先生惠鑒:恩來諸同誌迴延安,稱述先生盛德,欽佩無既。先生領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革命戰爭,凡在國人,無不崇仰。十五個月之抗戰,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雖頑寇尚未戢其兇鋒,然勝利之始基,業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無窮。
抗戰形勢,有漸次進入一新階段之趨勢,一方麵將更加困難,然一方麵必更加進步。必須實行團結全民,鞏固與擴大抗日陣線,堅持持久戰爭,動員新生力量,克服困難,準備反攻。在此過程中,敵人必利用歐洲事變與吾國弱點,策動各種不利於吾國統一團結之破壞陰謀。因此,同人認為此時期中之統一團結,比任何時期為重要,惟有各黨各派及全國人民克盡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統一領導下,嚴防與擊破敵人破壞陰謀,清洗國人之悲觀情緒,提高民族覺悟及勝利信心,並施行新階段中必要的戰時政策,方能達到停止敵之進攻,準備戰爭反攻之目的。
因武漢緊張,故欲恩來同誌不待會議完畢,即行返漢,晉謁先生,商承一切。未盡之意,概托恩來同誌麵陳。澤東堅決相信國共兩黨之長期團結,必須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兇頑,終必失敗,四萬萬五千萬人之中華民族,終必能在長期的艱苦奮鬥中克服困難,準備力量,實行反攻,驅除頑寇,而使自己雄立於東亞。此心此誌,知先生必有同感也。專此布臆,敬祝健康並致民族革命之禮。**謹啟。民國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至1938年10月下旬武漢會戰結束,這15個月抗戰中是國共兩黨合作最好的時期,也是國民黨正麵戰場與**敵後戰場配合最佳、殲敵最力的時期。
**六屆六中全會經過充分討論,通過了決議,發表了《告全國同胞、全體將士和國共兩黨同誌書》。全會製定了鞏固和擴大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長期合作、支持長期抗戰為基本方針。
全會認為:全國人民和軍隊的任務應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艱苦奮鬥、積蓄力量、停止敵之進攻、準備我之反攻;八路軍、新四軍的任務應是堅持和擴大敵後遊擊戰爭,粉碎日軍的殘酷進攻,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建立更多的抗日根據地,縮小敵人占領區,並配合主力軍作戰。
**於11月5日、6日在全會上作了總結。
關於國共分工,**指出:“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來說,國民黨擔任正麵的正規戰,**擔任敵後的遊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
關於處理統一戰線中的黨派關係問題,**指出:“我們的方針是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即統一,又獨立。”
(第四卷正文完)
中國參戰兵力第五戰區、第九戰區共124個師、兩個騎兵旅、十個炮兵團和海空軍各一部,共約95萬人。日軍參戰兵力17個師團、三個旅團和炮兵部隊、海軍陸戰隊各一部,共約35萬人。日軍傷亡15餘萬人,中**隊傷亡40餘萬人。
武漢大抗戰意義:日軍調集了侵華戰爭以來的最大兵力,苦戰四個多月,不但沒能消滅中國部隊主力,而且遭到沉重打擊,兵力傷亡慘重;使其國力因損耗過大而開始下降並急劇表麵化。武漢會戰後,日軍再也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以進攻城池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防守。自此中國抗戰,從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從而導致日軍侵華政策的轉變:從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以主要兵力進攻正麵戰場作戰,轉變為進行敵後戰場“治安”作戰。抗戰向著有利於中國方麵發展。
相反,中國取得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的重大勝利;使日寇“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徹底失敗,企圖迫使中國投降的妄想完全落空;從而堅定了中國政府、中**隊和全國人民團結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更重要的是,爭取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支持,共產國際主席團1938年9月曾高度評價說,中國的抗戰“不僅為保衛自己的國土,而且也是保衛全人類的自由與和平事業”,“是世界無產階級整個先進人類,反對野蠻法西斯主義暴力總鬥爭中之最重要組成部分。”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六屆六中全會期間,**交周恩來帶給蔣介石的一封親筆信,對蔣介石國民政府初期抗戰給予了度評價。親筆信全文:
“介石先生惠鑒:恩來諸同誌迴延安,稱述先生盛德,欽佩無既。先生領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革命戰爭,凡在國人,無不崇仰。十五個月之抗戰,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雖頑寇尚未戢其兇鋒,然勝利之始基,業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無窮。
抗戰形勢,有漸次進入一新階段之趨勢,一方麵將更加困難,然一方麵必更加進步。必須實行團結全民,鞏固與擴大抗日陣線,堅持持久戰爭,動員新生力量,克服困難,準備反攻。在此過程中,敵人必利用歐洲事變與吾國弱點,策動各種不利於吾國統一團結之破壞陰謀。因此,同人認為此時期中之統一團結,比任何時期為重要,惟有各黨各派及全國人民克盡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統一領導下,嚴防與擊破敵人破壞陰謀,清洗國人之悲觀情緒,提高民族覺悟及勝利信心,並施行新階段中必要的戰時政策,方能達到停止敵之進攻,準備戰爭反攻之目的。
因武漢緊張,故欲恩來同誌不待會議完畢,即行返漢,晉謁先生,商承一切。未盡之意,概托恩來同誌麵陳。澤東堅決相信國共兩黨之長期團結,必須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兇頑,終必失敗,四萬萬五千萬人之中華民族,終必能在長期的艱苦奮鬥中克服困難,準備力量,實行反攻,驅除頑寇,而使自己雄立於東亞。此心此誌,知先生必有同感也。專此布臆,敬祝健康並致民族革命之禮。**謹啟。民國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至1938年10月下旬武漢會戰結束,這15個月抗戰中是國共兩黨合作最好的時期,也是國民黨正麵戰場與**敵後戰場配合最佳、殲敵最力的時期。
**六屆六中全會經過充分討論,通過了決議,發表了《告全國同胞、全體將士和國共兩黨同誌書》。全會製定了鞏固和擴大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長期合作、支持長期抗戰為基本方針。
全會認為:全國人民和軍隊的任務應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艱苦奮鬥、積蓄力量、停止敵之進攻、準備我之反攻;八路軍、新四軍的任務應是堅持和擴大敵後遊擊戰爭,粉碎日軍的殘酷進攻,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建立更多的抗日根據地,縮小敵人占領區,並配合主力軍作戰。
**於11月5日、6日在全會上作了總結。
關於國共分工,**指出:“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來說,國民黨擔任正麵的正規戰,**擔任敵後的遊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
關於處理統一戰線中的黨派關係問題,**指出:“我們的方針是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即統一,又獨立。”
(第四卷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