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22日,日本大本營向華中派遣軍下達向武漢全麵進攻的“大陸令188號”命令,指出“攻入武漢附近後之占據地區,應盡力緊縮”。其參謀總長也相應發出第250號指示,進一步指出:“華中派遣軍向漢口作戰不得超越信陽、嶽陽、南昌附近;華北方麵軍不得超越黃河及黃泛區域進行作戰。”
這說明日軍兵力不足,急於集中優勢兵力攻破武漢外圍守軍陣地。
戰略部署是:以華中派遣軍大部兵力控製已占領的京滬杭地區,嚴防中**隊由浙江方麵發動反攻,以第2軍、第11軍對武漢實行南北夾攻,其重點仍在沿江兩岸,側重於南岸;以第11軍擔任南岸主攻,北岸及大別山麓則由第2軍擔任,以策應第11軍作戰。
九江、黃梅要塞失守,武漢形勢危急。蔣介石除直接指示第五、第九戰區兵力部署和作戰思想外,並向各部隊下達手令,要求各部隊按照他的設想構築工事。
蔣介石手令說:“林主任(侍從室主任林蔚):通令(並用電話告沿江各部隊)江防與湖防各部隊,除沿江直接防禦之陣地外,應在其直後方近距離處,利用適當地形,構築強固之本陣地,以備與上陣之敵戰鬥,並在其本陣地附近之四周,多築假陣地,以掩護本陣地,而對大小村落與房屋城牆,皆應特別注重設法利用。凡城牆或牆壁之下挖築地洞,在其外緣構築陣地,既可避免飛機之發現,又可抵抗敵軍之炮彈,故城牆之下外緣陣地,實勝於野戰工事;尤其在敵空、炮軍優勢之時,野戰陣地不易耐久,非利用村緣屋壁與城牆不可。台兒莊之役,中**隊能不受敵機炮之威脅者,即在於此。”
由此可見蔣介石的急迫心情。
由於張發奎此時已調離,陳誠親到前線,會同薛嶽、吳奇偉製定作戰方案。薛嶽、吳奇偉、張發奎三人都是廣東同鄉,共事多年,關係甚密。薛、吳都很關心張發奎的處理結果。
陳誠苦笑道:“這件事委座事先並沒有向我打招唿,否則就不會這樣了。你們兩位放心,等我把前線部署好以後,就迴武漢去向委座說明情況,力保張向華複職。如果做不到,我就辭職!”
薛嶽說:“我們共事幾年,你的為人當然信得過。但是委座這樣越級處理部下,使你也很難堪啊!”
陳誠說:“這件事大家不可再議論,免得影響作戰情緒。你們把這件事交我去辦,現在集中精力研究敵情和作戰部署,才是當務之急。研究好了,我還要召開師長以上會議哩。”
薛嶽和吳奇偉都說:“委座對兵力部署和作戰指導,都有過明確指示,似乎不宜再動。”
陳誠笑道:“委座的指示是原則性的,我們根據委座的指示精神原則,研究敵情後具體實施,並沒有違背委座的指示,有何不可呢?我這次來,把第九戰區參謀人員都帶來了,就是要在前線視察敵情後,作具體實施的,我看你們也把參謀人員召集起來,共同開個會,分析敵情,判斷日寇的動向,定好作戰計劃,我再拿去向委座請示,也就順理成章了,對嗎?”
經過討論,大家認為,日軍對南潯路方麵可能采取守勢,主力由九江向瑞昌方向發展,在攻占瑞昌、田家鎮、富池口等沿江要隘後,溯江而上,直取武漢。
在師以上軍事會議上,陳誠說:“經過會議研討敵情取得了共識,下一步是製定作戰方案,要將可能出現的情況估計在內並製定對策。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今後作戰中,沉著應付各種情況,不至於臨陣發生混亂。對於作戰計劃,我隻提一點要求,就是無論發生任何情況,我軍都應立於外線地位與敵作戰,以保證我軍機動之自由。我想,現在要將今後的作戰分為幾期,譬如目前日寇進攻瑞昌或德安為第一期;敵人如占領瑞昌或德安後為第二期;如敵人占領了田家鎮,以主力進犯武漢,另以一部經大冶向鹹寧方向進犯為第三期。對這三期作戰指導製定出來後,對今後作戰我們都做到心中有數,就是打有準備之仗,就立於主動地位了。”
陳誠說完這番話,又怕引起誤解,造成思想混亂,於是解釋道;“我這樣講並不是說,在未戰前已做好了逐步撤退準備。如果哪一位因不肯力戰而放棄陣地,我是不能替他負責的。逐次抵抗是持久抗戰總策略,就目前軍事力量對比來看,我們還不可能完全遏製日寇繼續深入侵略,更不具備大舉反攻條件。我們今後逐次抵抗,就是為了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為以後大舉反攻創造條件。因此逐次抵抗中,必須大量殺傷敵人,消耗其戰力。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我們的逐次抵抗就失去了意義。
“九江失守,檢討起來問題是很多的。但就九江的撤退時機來看,我認為還是適當的,雖敗不亂,而且在退守第二線陣地後,能繼續抵抗至今,就是很大的成功。如果當時我們把主力消耗在九江方麵,固然能延長九江的防守,但不能持久,一旦再敗退下來,第二線防守兵力不足,敵人便可以長驅直入。淞滬抗戰我們堅持到最後,一路敗退下來,第二線、第三線都守不住,以致南京過早丟失掉了,就是這個道理。就目前形勢來講,在九江西南附近與敵接觸各部隊,仍要積極抵抗,以掩護後方的部署,並相機反攻,向九江、蓮花洞之敵施行突擊。要以有力部隊(後決定派江西省兩個保安團)保衛廬山據點,實施遊擊戰,協助正麵戰場之行動。在南昌、德安、瑞昌及陽新等處附近各部隊,應迅速構築工事,加強戰備。
“根據最高統帥部指示,田家鎮要塞至少要固守兩個月以上。武漢衛戍部隊要做固守兩個半月以上之準備。我們是在前線與敵作戰的指揮官,當能理解要作這樣長時間的固守,會有多少艱苦慘烈的仗要打。因此,如果我們的部署和作戰方案有誤,那就會更增加今後作戰的被動和困難。不必諱言,日寇有海、空配合之優勢,我們的力量相對比較是很弱的,尤其在沿江一帶作戰,對我們更不利。委座最近有指示,就是如何利用地形構築隱蔽工事,變不利為有利。當前我們困難一些,但日寇如果繼續侵略,今後大多是山地作戰了。這樣日寇的海空優勢以及機械化都逐漸失去效用,無優勢可恃了。從初期抗戰情況來看,敵我傷亡數字是一比三;從目前情況看,敵我傷亡數字已接近一比二;預計今後敵我傷亡數字可能達到一比一。此外,從戰俘口供可以得知,日寇士兵疾病率也在不斷上升,這是影響其戰鬥力的重要原因。
“可以想見,以其彈丸之國的人力物力和我們較量,其深入侵略就是走向滅亡。所以我們必須有堅強的信心,把鬼子拖在每一個戰場上,使其每進一步便要付出沉重代價,那麽,最後勝利必屬於我們!”
散會後,各部隊都抓緊時間部署兵力,構築工事,做戰鬥準備。
這說明日軍兵力不足,急於集中優勢兵力攻破武漢外圍守軍陣地。
戰略部署是:以華中派遣軍大部兵力控製已占領的京滬杭地區,嚴防中**隊由浙江方麵發動反攻,以第2軍、第11軍對武漢實行南北夾攻,其重點仍在沿江兩岸,側重於南岸;以第11軍擔任南岸主攻,北岸及大別山麓則由第2軍擔任,以策應第11軍作戰。
九江、黃梅要塞失守,武漢形勢危急。蔣介石除直接指示第五、第九戰區兵力部署和作戰思想外,並向各部隊下達手令,要求各部隊按照他的設想構築工事。
蔣介石手令說:“林主任(侍從室主任林蔚):通令(並用電話告沿江各部隊)江防與湖防各部隊,除沿江直接防禦之陣地外,應在其直後方近距離處,利用適當地形,構築強固之本陣地,以備與上陣之敵戰鬥,並在其本陣地附近之四周,多築假陣地,以掩護本陣地,而對大小村落與房屋城牆,皆應特別注重設法利用。凡城牆或牆壁之下挖築地洞,在其外緣構築陣地,既可避免飛機之發現,又可抵抗敵軍之炮彈,故城牆之下外緣陣地,實勝於野戰工事;尤其在敵空、炮軍優勢之時,野戰陣地不易耐久,非利用村緣屋壁與城牆不可。台兒莊之役,中**隊能不受敵機炮之威脅者,即在於此。”
由此可見蔣介石的急迫心情。
由於張發奎此時已調離,陳誠親到前線,會同薛嶽、吳奇偉製定作戰方案。薛嶽、吳奇偉、張發奎三人都是廣東同鄉,共事多年,關係甚密。薛、吳都很關心張發奎的處理結果。
陳誠苦笑道:“這件事委座事先並沒有向我打招唿,否則就不會這樣了。你們兩位放心,等我把前線部署好以後,就迴武漢去向委座說明情況,力保張向華複職。如果做不到,我就辭職!”
薛嶽說:“我們共事幾年,你的為人當然信得過。但是委座這樣越級處理部下,使你也很難堪啊!”
陳誠說:“這件事大家不可再議論,免得影響作戰情緒。你們把這件事交我去辦,現在集中精力研究敵情和作戰部署,才是當務之急。研究好了,我還要召開師長以上會議哩。”
薛嶽和吳奇偉都說:“委座對兵力部署和作戰指導,都有過明確指示,似乎不宜再動。”
陳誠笑道:“委座的指示是原則性的,我們根據委座的指示精神原則,研究敵情後具體實施,並沒有違背委座的指示,有何不可呢?我這次來,把第九戰區參謀人員都帶來了,就是要在前線視察敵情後,作具體實施的,我看你們也把參謀人員召集起來,共同開個會,分析敵情,判斷日寇的動向,定好作戰計劃,我再拿去向委座請示,也就順理成章了,對嗎?”
經過討論,大家認為,日軍對南潯路方麵可能采取守勢,主力由九江向瑞昌方向發展,在攻占瑞昌、田家鎮、富池口等沿江要隘後,溯江而上,直取武漢。
在師以上軍事會議上,陳誠說:“經過會議研討敵情取得了共識,下一步是製定作戰方案,要將可能出現的情況估計在內並製定對策。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今後作戰中,沉著應付各種情況,不至於臨陣發生混亂。對於作戰計劃,我隻提一點要求,就是無論發生任何情況,我軍都應立於外線地位與敵作戰,以保證我軍機動之自由。我想,現在要將今後的作戰分為幾期,譬如目前日寇進攻瑞昌或德安為第一期;敵人如占領瑞昌或德安後為第二期;如敵人占領了田家鎮,以主力進犯武漢,另以一部經大冶向鹹寧方向進犯為第三期。對這三期作戰指導製定出來後,對今後作戰我們都做到心中有數,就是打有準備之仗,就立於主動地位了。”
陳誠說完這番話,又怕引起誤解,造成思想混亂,於是解釋道;“我這樣講並不是說,在未戰前已做好了逐步撤退準備。如果哪一位因不肯力戰而放棄陣地,我是不能替他負責的。逐次抵抗是持久抗戰總策略,就目前軍事力量對比來看,我們還不可能完全遏製日寇繼續深入侵略,更不具備大舉反攻條件。我們今後逐次抵抗,就是為了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為以後大舉反攻創造條件。因此逐次抵抗中,必須大量殺傷敵人,消耗其戰力。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我們的逐次抵抗就失去了意義。
“九江失守,檢討起來問題是很多的。但就九江的撤退時機來看,我認為還是適當的,雖敗不亂,而且在退守第二線陣地後,能繼續抵抗至今,就是很大的成功。如果當時我們把主力消耗在九江方麵,固然能延長九江的防守,但不能持久,一旦再敗退下來,第二線防守兵力不足,敵人便可以長驅直入。淞滬抗戰我們堅持到最後,一路敗退下來,第二線、第三線都守不住,以致南京過早丟失掉了,就是這個道理。就目前形勢來講,在九江西南附近與敵接觸各部隊,仍要積極抵抗,以掩護後方的部署,並相機反攻,向九江、蓮花洞之敵施行突擊。要以有力部隊(後決定派江西省兩個保安團)保衛廬山據點,實施遊擊戰,協助正麵戰場之行動。在南昌、德安、瑞昌及陽新等處附近各部隊,應迅速構築工事,加強戰備。
“根據最高統帥部指示,田家鎮要塞至少要固守兩個月以上。武漢衛戍部隊要做固守兩個半月以上之準備。我們是在前線與敵作戰的指揮官,當能理解要作這樣長時間的固守,會有多少艱苦慘烈的仗要打。因此,如果我們的部署和作戰方案有誤,那就會更增加今後作戰的被動和困難。不必諱言,日寇有海、空配合之優勢,我們的力量相對比較是很弱的,尤其在沿江一帶作戰,對我們更不利。委座最近有指示,就是如何利用地形構築隱蔽工事,變不利為有利。當前我們困難一些,但日寇如果繼續侵略,今後大多是山地作戰了。這樣日寇的海空優勢以及機械化都逐漸失去效用,無優勢可恃了。從初期抗戰情況來看,敵我傷亡數字是一比三;從目前情況看,敵我傷亡數字已接近一比二;預計今後敵我傷亡數字可能達到一比一。此外,從戰俘口供可以得知,日寇士兵疾病率也在不斷上升,這是影響其戰鬥力的重要原因。
“可以想見,以其彈丸之國的人力物力和我們較量,其深入侵略就是走向滅亡。所以我們必須有堅強的信心,把鬼子拖在每一個戰場上,使其每進一步便要付出沉重代價,那麽,最後勝利必屬於我們!”
散會後,各部隊都抓緊時間部署兵力,構築工事,做戰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