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五爺,本命聖衍,乃南海龍王敖欽之第五子。


    他算是一個真正本就是神靈的財神,但是人族天庭掌管天下,扶植人族善財之人為財神,前後被封九位財神掌管四麵八方及中原財路。


    分別是:王亥(中)、比幹(東)、柴榮(南)、關公(西)、趙公明(北)。端木賜(西南)、李詭祖(東北)、範蠡(東南)、劉海蟾(西北)。


    被稱為九路財神。


    然這九路財神,無不與龍五爺相爭。


    要說龍五爺之所以能與財神之位相關,還要跟觀音說起。畢竟觀音那可是七佛之師。


    巫妖之戰結束之後,各族生靈經過這場毀天滅地的戰事,困苦不堪。在天下初定,人族各教派逐漸崛起之時。佛教新立,為救度芸芸眾生,觀世音菩薩便發下十二大宏願,其中第二願便是“常居南海願”。


    那時候的南海本是妖族和巫族的主戰場,戰時引起南海諸多地域毒瘴遍布,疫疾虐行,不光人族,各族生靈皆是民不聊生。


    南海龍王第五子聖衍,也就是後來的龍五爺,慈悲心腸,廣有財智,感知觀世音菩薩有此宏願,主動前往佛國,與觀世音菩薩座前,化為鼇龍。馱觀世音菩薩橫越萬裏波濤,為觀世音菩薩赴南海拯救大眾護法。


    經觀世音菩薩和眾多信徒的努力,終於清除南海毒瘴,使得百族得以繁衍生存。


    雖然南海瘟魔已除,但百姓依舊窮困。於是龍五爺發願,願永遠鎮守南海,以保此地百姓富足,財源廣聚。


    如來佛祖念五爺濟世情懷,親賜“金元寶”、“財源庫”、“聚寶盆”三件招財法器,令其掌管人間財富分配,統籌天下財源流通。


    龍五爺福佑南海後,這裏便成為聚財聚氣之地,被稱為九州財庫之所在,神州財源之根源。


    然而,隨著九路財神的介入,每一次的施為,逐漸被九路財神奪取,而轉嫁天庭,以為天庭掌控人間。


    龍五爺因掌管南海財路,其父敖欽,便將南海至寶歇龍石交予五爺保管。


    這歇龍石還有一名,名為清涼石,本是龍族之人,在外勞作之後,與此石之上納涼歇息。而南海天熱多暑,敖欽一方麵為了防止兒子過於勞累,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能夠讓南海之民少受酷暑之害。


    所以此歇龍石為了五爺振興南海也立下汗馬功勞,隻是這歇龍石巨大無比,敖欽雖將此物交予聖衍保管,聖衍卻無有法力將其煉化。


    便隻得將其立於南海之濱,化身南山,守護萬民。


    而隨著佛教東傳,文殊菩薩也隨之前往東土傳教,但菩薩路過一地,見此地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裏種莊稼。


    文殊菩薩有心相助此地,然自身法力有限不能改變此地氣候,便前去南海相求觀音。


    觀音答道:“南海之濱有一鼇龍,乃是當年渡我之人,此人現在處境尷尬,若尊者前往相助,則此事可解。”


    文殊菩薩自然知曉當年龍五化鼇之事,遂駕雲前往南海之濱,果然見到了那位龍五爺。


    一觀之下,這位龍五爺果然是處境尷尬,自己乃是南海之財神,卻被天庭九方財神掣肘,財不能生財。


    文殊化身一化緣僧人,前去搭話。施


    禮道:“施主,貧僧可否與施主相借一物?”


    “大和尚,我乃是一無用之人,不知大和尚想要借取何物?”聖衍起身迴禮,問道。


    “迴施主,貧僧自以惡地而來,那裏嚴寒之時滴水成冰,酷暑之時土地焦灼。貧僧不忍百姓受苦,遂踏遍各地遍尋化解之法。今聽聞施主有一歇龍石,乃是調節氣候之至寶,特前來相求。”


    “不知大和尚來自何處?”


    “貧僧自五峰山而來。”


    “我知那處地方,確實惡地。隻是我與觀音座前發下宏願,為南海之民昌盛,故而不能前去相助大和尚。”


    “施主可將那歇龍石借於貧僧便可。”


    “嗬嗬,我便是借於大和尚,大和尚也拿不走。”聖衍指了指腳下的南山說道。


    “此物便是那歇龍石,早已化身南山,聖衍無能,不能催動此物,故而便也不能將此物借於大和尚。”


    “施主盡可寬心,若施主答應將此物相借,貧僧自有緣法將此物帶走。”文殊說道。


    “可若是大和尚將此物帶走,那這南海之民該如何守護?”


    “施主可寬心,此間緣法,早有安排。”


    “若如此,便將此物借於大和尚又如何。”聖衍笑著說。


    “貧僧謝過施主慈悲心腸。”文殊說著輕施一禮,手腕一轉,隻見這百十來裏方圓的南山,便化身一顆小石子,落與文殊手中。


    聖衍看著也是一個吃驚,這大和尚好深的法力,如此巨石抬手之間便化為介子。


    “施主可否遂貧僧五峰山一遊,貧僧還施主一個南山如何。”


    “故我所願耳,大和尚請。”


    文殊僧袍一甩,帶著聖衍駕雲來到五峰山,隻見腳下五峰山山路崎嶇,因為久旱不雨,大地幹裂,萬民受難。


    文殊盤腿坐與雲團,施法梳理山中地勢,將歇龍石安置與五峰山上,改變此地氣候。


    文殊截取五峰之頂,團於手中化為一團泥土,交予聖衍帶迴。


    “此後,此地便名五台山,貧僧將於五台山中為施主立一廟宇,施主若無處可去,可來此地安身。”說完便恢複真身,揮手將聖衍慢慢送迴南海。


    聖衍將那團泥土帶迴,卻不知該如何將其恢複為南山,隻得更加著急。


    不時,耳邊隻聽得一言:“將此物置於地即可,它自會成為南海之山。”


    聖衍迴身看去,卻原來是觀音菩薩顯化。


    “聖衍,拜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平身吧,你且隨我來。”


    觀音菩薩拿取過聖衍手中的泥團,將其置於地上,彈指間,此物便成長為如原來的南山一般,隻是徒有其型,卻無有其裏。同樣是南山,這泥團的南山,卻並無調節氣候之用。


    “菩薩,這南山並非原來的南山了。”


    “善,其並非過去之南山,卻是未來之南山,我知你心中所慮。”觀音菩薩說完。


    隻見其步步生蓮,踏向南山之巔。


    當日,南山之巔從天而降三十六丈之高的南海觀音聖像。


    此觀音聖像一麵手持蓮花,一麵手持經書,一麵手持佛珠。為正觀音的一體化三尊造型,寶相莊嚴,腳踏一百零八瓣蓮花寶座,蓮花寶座三丈三尺三寸,共四層,每層有形狀相同的二十七瓣蓮花,共計一百單八


    瓣。


    聖衍見觀音菩薩將金身落與南山,以自身術法神通,為南海萬民佑護,心生感激,納頭便拜。


    三跪九叩之後,耳邊傳來梵音陣陣。


    “爾今已是功成,不必再受此間約束,可前往五台山中文殊菩薩道場,護佑一方百姓。”


    “聖衍遵命!”遂拜別觀音。


    因觀音菩薩顯法之後,以金身鎮守南海,護佑萬民,百姓感其神跡,於觀音像下建立寺廟,名為‘南山寺’。


    後世有詩讚曰:


    南山觀世音,一體化三尊。


    持蓮法身淨,持珠解脫心。


    持篋般若光,圓通法無盡。


    八識轉四智,三德本五陰。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瞻禮持名咒,有求無不應。【1】吳立民作於公元一九九九年。


    當摩昂踏雲趕到五台山之時,這時的文殊菩薩卻也不在道場,許是外出。


    降落龍五爺廟前,隻見五爺廟香火鼎盛,寺廟殿前掛‘五爺廟’三字金匾。有對聯曰:


    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


    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五爺金相莊嚴,其頭頂金冠、身著繡金五彩袞龍袍,手持牙笏,正視前方。


    而正對著五爺廟,乃是五爺廟戲台,這也是投了五爺愛看戲的毛病。戲台左右匾額分別是‘有求必應’‘惠澤蒼生’。


    兩幅對聯皆是其中奧妙:


    車騎憑步走,走遍了四海九洲,不離咫尺;


    人物借衣裝,裝出來千兵萬將,就這幾員。


    上下五千年是是非非重現,


    縱橫十萬裏因因果果必應。


    許是察覺到摩昂到此,五爺自神像走出,一身袞龍袍也化為布衣顯身摩昂身前,而周圍百姓對此毫無察覺。


    “聖衍見過大哥。”五爺笑著行禮,很開心的笑。


    “今天演什麽戲?”


    “嘿,五爺托夢。”


    “哦,就是你給人間帝王的那次?”


    “嘿,大哥也知道?”


    “五弟可別這麽說,你我兄弟之中,為兄還是很佩服五弟的,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莫昂說道。


    “隻是不願受縛於龍宮之中罷了。對了還不曾問大哥,怎麽未在龍宮,突然來此何為?”


    “為兄近日與某位大人一起,收服了四海鯊族。不知五弟如何看待?”


    “什麽?鯊族被大哥收服了?”聖衍驚奇的問道。


    “並非是被我,是被某位大人。”


    “乃是何方仙家?有如此神通。這麽多年以來,鯊族和鯨族從來都不把我們放在眼裏。”


    “是啊,所以我想帶五弟去見見那位大人,不知可否?”


    “帶我去?我現在隻不過是個沒事看看戲的閑散人,大哥為何會想到我。”


    “說實話,五弟之名是那位大人親點。”


    “那位大人親點?又有大哥親身前來,而又收服四海鯊族,世間還有此等閑散的大人物?有如此神通,卻不在天宮享福?”


    “那位大人並非天宮之人,也並非西天之人。”


    “哦?如此神秘?聖衍願隨大哥一見。”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秋林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秋並收藏秋林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