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徐伯伯家的最後一晚。
天冷了,我徒步走在中山路上,兩旁高大的梧桐樹都已變成了鐵鏽紅色,寬肥的葉子落了一半,浸著深秋的寒露,濕漉漉的。
梧桐知秋來,葉葉自相語。這是瑜外婆跟我說到南京的梧桐樹時教會我的詩,她說南京城的梧桐長得特別好,夏天的時候走在那幾條街上都曬不到太陽,廣播台把喇叭埋在枝椏裏,邊散著步,邊吃著冰棍,邊聽著廣播故事,特別愜意。
我的懷裏抱著一包黃油紙盛著的糖炒栗子,想著瑾瑜兩位外婆當初是不是也踏著同樣的樹蔭與落葉,抱著同樣的一包糖炒栗子……這麽想著,我仿佛看見兩個年輕的女子款步盈盈向我走來……思緒被街上的汽車聲拉迴,是的,如今已經沒有了瑜外婆說的那隱於枝椏中的廣播喇叭,汽車的喧囂聲蓋過了一切,隻是這兩排老梧桐,大半個世紀以來仍靜靜地佇立在街道兩旁,靜靜地看著人世滄桑。
至於這糖炒栗子,在美國,我沒有吃過這種食物,可外婆們的信件中又常常提到,尤其是那金水的栗子,讓我充滿期待和向往。
金水在哪裏?我問徐伯伯。
而我在問出這一句時,想到的不僅是糖炒栗子,還有金水山中那座想必已斑駁塵封的戲台子,那充滿古典浪漫主義色彩的唱詞: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金水是南京城東南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江南小鎮,徐伯伯如是告訴我,解放後那鎮子改了名,不再叫金水,金水的栗子也就無人再提。
既然如此,不如就讓它塵封,留在你我的記憶中,永世流長。
晚上我在徐伯伯的書房與他告別,這趟南京之行收獲頗多,徐伯伯將一些老照片和資料全部影印了給我帶迴去,我看到了、聽到了許多片段與細節,和外婆們的書信相對應,串聯到一起之後更加感慨。
直到徐伯伯拿出一本上了鎖的日記,很樸素的牛皮紙顏色的日誌本,交到我手中。
“這是我的母親去世前一年所寫,臨終時她有交代,這個本子我們不能打開,必須交到董懷兩位的後代手中。”說著,他將這個日記本鄭重地遞給我。
我一時錯愕,甚至忘了去接,心裏有種強烈的感覺,這個日記本裏承載了一些過於沉重的秘密,一些也許連我的母親都不知曉的秘密,我本能地害怕,卻又本能地興奮,半晌,我才伸出手來,“謝謝您,徐伯伯。”
說實話,我徹夜難眠。
我知道徐伯伯之所以在我離開的前一晚才把這個日記本交到我手中,是想我離開後再打開它,這日記本裏的內容,既然徐家奶奶連自己的兒女都閉口不提,我也不想在這裏打開然而,我卻難以平複心中強烈的好奇、不安,與興奮。
第二天,謝別了徐伯伯一家,我重新坐上迴滬的列車,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日記,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這是兩位外婆的摯友周碧青女士生前所寫的一段迴憶錄。
扉頁便是給兩位外婆、母親以及給我的一段話:
知瑜、懷姐,憶懷,小年:
我感到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恐怕再也沒有機會與知瑜和懷姐重逢。知瑜曾經在與我通電話時提到過,有興趣將你們前半生的經曆寫出來,你說有些事情也許從我的角度、以我的筆寫出來會更好些。
我知道知瑜和懷姐身上帶著一些無法對旁人傾訴的秘密,而這些秘密也隻有我知道,隻有我。從1957年到現在,四十年過去了,這些事就連老徐我都隻字未提,這也是當初我對知瑜和懷姐的承諾。
今天我打算把這些故事寫出來,我想,既然知瑜和懷姐想我去寫,那一定是要留給你們的後人。我很高興能夠執筆,將我們對那個年代的愛與恨寫給她們,呈現在她們麵前。
……
我坐在這節安靜的車廂裏,看著那些我不曾知曉的故事,它們大多發生在晦國投降後,以及解放後的五十年代。那些在外婆們的信件中閃爍其詞的光影,在這一本迴憶錄裏如同一道道深深淺淺虛實相映的墨,在畫紙上定格。
曆史就像我身下這節列車的車輪一樣滾滾碾過,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就如這車輪上的泥巴,碾作了塵土,灰飛煙滅。
我能做些什麽呢?唯有將這個故事講下去。
天冷了,我徒步走在中山路上,兩旁高大的梧桐樹都已變成了鐵鏽紅色,寬肥的葉子落了一半,浸著深秋的寒露,濕漉漉的。
梧桐知秋來,葉葉自相語。這是瑜外婆跟我說到南京的梧桐樹時教會我的詩,她說南京城的梧桐長得特別好,夏天的時候走在那幾條街上都曬不到太陽,廣播台把喇叭埋在枝椏裏,邊散著步,邊吃著冰棍,邊聽著廣播故事,特別愜意。
我的懷裏抱著一包黃油紙盛著的糖炒栗子,想著瑾瑜兩位外婆當初是不是也踏著同樣的樹蔭與落葉,抱著同樣的一包糖炒栗子……這麽想著,我仿佛看見兩個年輕的女子款步盈盈向我走來……思緒被街上的汽車聲拉迴,是的,如今已經沒有了瑜外婆說的那隱於枝椏中的廣播喇叭,汽車的喧囂聲蓋過了一切,隻是這兩排老梧桐,大半個世紀以來仍靜靜地佇立在街道兩旁,靜靜地看著人世滄桑。
至於這糖炒栗子,在美國,我沒有吃過這種食物,可外婆們的信件中又常常提到,尤其是那金水的栗子,讓我充滿期待和向往。
金水在哪裏?我問徐伯伯。
而我在問出這一句時,想到的不僅是糖炒栗子,還有金水山中那座想必已斑駁塵封的戲台子,那充滿古典浪漫主義色彩的唱詞: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金水是南京城東南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江南小鎮,徐伯伯如是告訴我,解放後那鎮子改了名,不再叫金水,金水的栗子也就無人再提。
既然如此,不如就讓它塵封,留在你我的記憶中,永世流長。
晚上我在徐伯伯的書房與他告別,這趟南京之行收獲頗多,徐伯伯將一些老照片和資料全部影印了給我帶迴去,我看到了、聽到了許多片段與細節,和外婆們的書信相對應,串聯到一起之後更加感慨。
直到徐伯伯拿出一本上了鎖的日記,很樸素的牛皮紙顏色的日誌本,交到我手中。
“這是我的母親去世前一年所寫,臨終時她有交代,這個本子我們不能打開,必須交到董懷兩位的後代手中。”說著,他將這個日記本鄭重地遞給我。
我一時錯愕,甚至忘了去接,心裏有種強烈的感覺,這個日記本裏承載了一些過於沉重的秘密,一些也許連我的母親都不知曉的秘密,我本能地害怕,卻又本能地興奮,半晌,我才伸出手來,“謝謝您,徐伯伯。”
說實話,我徹夜難眠。
我知道徐伯伯之所以在我離開的前一晚才把這個日記本交到我手中,是想我離開後再打開它,這日記本裏的內容,既然徐家奶奶連自己的兒女都閉口不提,我也不想在這裏打開然而,我卻難以平複心中強烈的好奇、不安,與興奮。
第二天,謝別了徐伯伯一家,我重新坐上迴滬的列車,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日記,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這是兩位外婆的摯友周碧青女士生前所寫的一段迴憶錄。
扉頁便是給兩位外婆、母親以及給我的一段話:
知瑜、懷姐,憶懷,小年:
我感到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恐怕再也沒有機會與知瑜和懷姐重逢。知瑜曾經在與我通電話時提到過,有興趣將你們前半生的經曆寫出來,你說有些事情也許從我的角度、以我的筆寫出來會更好些。
我知道知瑜和懷姐身上帶著一些無法對旁人傾訴的秘密,而這些秘密也隻有我知道,隻有我。從1957年到現在,四十年過去了,這些事就連老徐我都隻字未提,這也是當初我對知瑜和懷姐的承諾。
今天我打算把這些故事寫出來,我想,既然知瑜和懷姐想我去寫,那一定是要留給你們的後人。我很高興能夠執筆,將我們對那個年代的愛與恨寫給她們,呈現在她們麵前。
……
我坐在這節安靜的車廂裏,看著那些我不曾知曉的故事,它們大多發生在晦國投降後,以及解放後的五十年代。那些在外婆們的信件中閃爍其詞的光影,在這一本迴憶錄裏如同一道道深深淺淺虛實相映的墨,在畫紙上定格。
曆史就像我身下這節列車的車輪一樣滾滾碾過,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就如這車輪上的泥巴,碾作了塵土,灰飛煙滅。
我能做些什麽呢?唯有將這個故事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