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頁
我居北海君南海[重生] 作者:林暮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或許對於一些落魄襤褸之人來說,鹽所是一處令人嚮往的衣食無憂之所。但唯有真正身處其中才會明白,鹽所猶如一座巨大的囚牢,而鹽所中人則是穿著錦衣華服,端著金杯玉盞的囚徒。
解無移一直以來都想改變這種現狀,他想尋找一種雙全之法,既能使鹽匠們走出鹽所活得與常人無異,又能保證海鹽精純之術不被泄露。
於是,「鹽利分成」這個想法便應運而生。
所謂「鹽利分成」是指以虞國當年售賣海鹽所得盈利的一部分作為鹽匠的「俸祿」,用以替代朝廷對鹽所的衣食供給。從此鹽匠們便不再是靠朝廷直接養活,而是靠自己的「俸祿」養家餬口。
如此一來,海鹽精純之術就不再僅僅是皇室的獲利之源,也成為了鹽匠們的生活來源。海鹽售賣獲利越多,鹽匠的俸祿也就越高,為了不讓別人竊得精純之術分走自己這一杯羹,鹽匠們自然會心甘情願地守口如瓶。
而既然保證了精純之術不會外泄,鹽匠們便也不必再被「圈禁」於鹽所之中,他們從此便可自由出入鹽所,如尋常百姓一般趕集、採買、遊玩。
當然,解無移並不確定所有鹽匠都能接受這種改變,畢竟他們中的很多人世世代代都居於鹽所中,早已習慣了這種與世隔絕卻又衣食無憂的生活,對外界並無嚮往。
因此,為確保所有鹽匠都出於自願,解無移為他們準備了兩種選擇。
第一種,保持現狀繼續世代留在鹽所中,朝廷會一如既往地提供所有生活所需,但同時也如從前一樣不得踏出鹽所。
第二種,以「鹽利分成」替代朝廷供給,從此之後不再有固定的衣食供應,但可以獲得隨時出入鹽所的自由。
其實,「鹽利分成」這個想法之所以能在朝中受到支持,也是因為海鹽售賣所得向來都是直接進入國庫,對於百官而言,從這份盈利中分出一部分來給鹽匠並未撼動他們的利益,隻要國主不反對,他們自然也沒有反對的道理。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而這「東風」便是國主的首肯。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曇花的傳說在中國民間有很多不同版本,本文中所用的是作者將比較常見的幾種版本自行理解後改編和簡化的故事。
參考網頁:百度知道-問題-《曇花一現,隻為韋陀》
第144章 朝中重臣暗受賄
起初, 國主也是猶豫不決,倒不是因為他不想割捨那一點盈利,而是擔心一旦將鹽匠們從鹽所中「放出」, 他們便會變得不易掌控。
但是, 解無移早在幾年前草擬的《大虞新律》中就已提及這個變革, 自然也早已為說服國主做好了充足準備。
他認為「強壓之下必有反抗」, 而這世上又沒有不透風的牆,即使看管再嚴, 隻要有朝一日鹽匠們受夠了這間「囚籠」,必能在這高牆上尋找到「縫隙」。
到了那時,鹽匠們若是鬧個魚死網破,海鹽精純之術依舊可能外泄,且根本防不勝防。
這就好比「治水」, 而治水之法講究「堵不如疏」,與其以高牆強行將鹽匠們心不甘情不願地困於其中, 倒不如將他們的利益與皇室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鹽匠們或許可以不在意皇室興衰,卻不會不在意自己的切身利益,而這種在意遠比強迫更加有效, 因為他們不再是為了皇室保守秘密, 而是為了自己。
同時,將鹽匠們「放出」鹽所取得自由,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恩惠,解無移相信鹽匠們必會將此銘記於心, 並因此與皇室同心同德。
利益與恩德, 這二者自古便是忠心的根源,想要獲得鹽匠的忠心, 有其一便已足夠,而如今兩者兼備,更是萬無一失。
國主耐心聽完解無移的分析,在原地愣神許久,隨後欣慰地笑了笑,似是有些感慨。
感慨自己這皇兒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長大了許多,早已有了幾分堪當大任的模樣,也感慨他百折不撓的那份執拗與堅定。
終於,國主點頭同意了這個提議,並準解無移放手去做。
這對解無移來說簡直如同打了一場勝仗,雖是勞心勞力,卻又甘之如飴。
與此同時,大鑾依然沒有放棄對芪國的進攻,十五萬人攻不下那屏障,他們便繼續增兵。
從年初開始,每隔兩三個月諸國便能接到大鑾往西南調兵的探報,且探報中稱,大鑾大軍本是聚集一處,久攻不下之後,大鑾一邊增兵一邊將戰線拉長,儼然有要將芪國邊境全線覆蓋的趨勢。
諸國樂於見大鑾這氣急敗壞的狼狽模樣,更恨不得他們能在芪國邊境吃盡苦頭,銼盡銳氣。
隻不過,大鑾戰線拉長對於諸國安插在大鑾的探子來說卻是不小的麻煩,原本他們隻需盯緊一處,現如今卻是要東奔西走,撇開勞碌疲憊不說,探報有時還難免失了準確與及時。
除了芪國邊境,其他方向也時不時有消息傳來。
當年大鑾全境試行的擇兵製收效甚佳,如今已是在國中正式推行,這一兵製改革給大鑾帶來的不僅是軍事上的變化,更是令舉國少年為了爭得一個減免賦稅徭役的擇兵名額而自發強健體魄,聞雞起舞勤學苦練,力求脫穎而出。
此外,瓊、桑、白赫三地在賦稅免徵的這兩年裏變化頗大。
因著收成不必上繳,不少原本荒蕪貧瘠之地都在這兩年中被百姓爭相開墾成了農田。
</br>
解無移一直以來都想改變這種現狀,他想尋找一種雙全之法,既能使鹽匠們走出鹽所活得與常人無異,又能保證海鹽精純之術不被泄露。
於是,「鹽利分成」這個想法便應運而生。
所謂「鹽利分成」是指以虞國當年售賣海鹽所得盈利的一部分作為鹽匠的「俸祿」,用以替代朝廷對鹽所的衣食供給。從此鹽匠們便不再是靠朝廷直接養活,而是靠自己的「俸祿」養家餬口。
如此一來,海鹽精純之術就不再僅僅是皇室的獲利之源,也成為了鹽匠們的生活來源。海鹽售賣獲利越多,鹽匠的俸祿也就越高,為了不讓別人竊得精純之術分走自己這一杯羹,鹽匠們自然會心甘情願地守口如瓶。
而既然保證了精純之術不會外泄,鹽匠們便也不必再被「圈禁」於鹽所之中,他們從此便可自由出入鹽所,如尋常百姓一般趕集、採買、遊玩。
當然,解無移並不確定所有鹽匠都能接受這種改變,畢竟他們中的很多人世世代代都居於鹽所中,早已習慣了這種與世隔絕卻又衣食無憂的生活,對外界並無嚮往。
因此,為確保所有鹽匠都出於自願,解無移為他們準備了兩種選擇。
第一種,保持現狀繼續世代留在鹽所中,朝廷會一如既往地提供所有生活所需,但同時也如從前一樣不得踏出鹽所。
第二種,以「鹽利分成」替代朝廷供給,從此之後不再有固定的衣食供應,但可以獲得隨時出入鹽所的自由。
其實,「鹽利分成」這個想法之所以能在朝中受到支持,也是因為海鹽售賣所得向來都是直接進入國庫,對於百官而言,從這份盈利中分出一部分來給鹽匠並未撼動他們的利益,隻要國主不反對,他們自然也沒有反對的道理。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而這「東風」便是國主的首肯。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曇花的傳說在中國民間有很多不同版本,本文中所用的是作者將比較常見的幾種版本自行理解後改編和簡化的故事。
參考網頁:百度知道-問題-《曇花一現,隻為韋陀》
第144章 朝中重臣暗受賄
起初, 國主也是猶豫不決,倒不是因為他不想割捨那一點盈利,而是擔心一旦將鹽匠們從鹽所中「放出」, 他們便會變得不易掌控。
但是, 解無移早在幾年前草擬的《大虞新律》中就已提及這個變革, 自然也早已為說服國主做好了充足準備。
他認為「強壓之下必有反抗」, 而這世上又沒有不透風的牆,即使看管再嚴, 隻要有朝一日鹽匠們受夠了這間「囚籠」,必能在這高牆上尋找到「縫隙」。
到了那時,鹽匠們若是鬧個魚死網破,海鹽精純之術依舊可能外泄,且根本防不勝防。
這就好比「治水」, 而治水之法講究「堵不如疏」,與其以高牆強行將鹽匠們心不甘情不願地困於其中, 倒不如將他們的利益與皇室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鹽匠們或許可以不在意皇室興衰,卻不會不在意自己的切身利益,而這種在意遠比強迫更加有效, 因為他們不再是為了皇室保守秘密, 而是為了自己。
同時,將鹽匠們「放出」鹽所取得自由,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恩惠,解無移相信鹽匠們必會將此銘記於心, 並因此與皇室同心同德。
利益與恩德, 這二者自古便是忠心的根源,想要獲得鹽匠的忠心, 有其一便已足夠,而如今兩者兼備,更是萬無一失。
國主耐心聽完解無移的分析,在原地愣神許久,隨後欣慰地笑了笑,似是有些感慨。
感慨自己這皇兒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長大了許多,早已有了幾分堪當大任的模樣,也感慨他百折不撓的那份執拗與堅定。
終於,國主點頭同意了這個提議,並準解無移放手去做。
這對解無移來說簡直如同打了一場勝仗,雖是勞心勞力,卻又甘之如飴。
與此同時,大鑾依然沒有放棄對芪國的進攻,十五萬人攻不下那屏障,他們便繼續增兵。
從年初開始,每隔兩三個月諸國便能接到大鑾往西南調兵的探報,且探報中稱,大鑾大軍本是聚集一處,久攻不下之後,大鑾一邊增兵一邊將戰線拉長,儼然有要將芪國邊境全線覆蓋的趨勢。
諸國樂於見大鑾這氣急敗壞的狼狽模樣,更恨不得他們能在芪國邊境吃盡苦頭,銼盡銳氣。
隻不過,大鑾戰線拉長對於諸國安插在大鑾的探子來說卻是不小的麻煩,原本他們隻需盯緊一處,現如今卻是要東奔西走,撇開勞碌疲憊不說,探報有時還難免失了準確與及時。
除了芪國邊境,其他方向也時不時有消息傳來。
當年大鑾全境試行的擇兵製收效甚佳,如今已是在國中正式推行,這一兵製改革給大鑾帶來的不僅是軍事上的變化,更是令舉國少年為了爭得一個減免賦稅徭役的擇兵名額而自發強健體魄,聞雞起舞勤學苦練,力求脫穎而出。
此外,瓊、桑、白赫三地在賦稅免徵的這兩年裏變化頗大。
因著收成不必上繳,不少原本荒蕪貧瘠之地都在這兩年中被百姓爭相開墾成了農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