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沒有任何懸念,這支由三百多個哥薩克騎兵組成的前鋒團遭到明軍斥候全殲,連一個都沒有跑掉。


    馬術再好,戰馬跑得再快,也快不過子彈。


    改進之後的新款狙擊步槍,有效射程早就已經超過了八百米,像朱慈炯這樣的特級射手甚至可以命中一千米外的目標。


    大明帝國的軍事科技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化。


    由於沒有前鋒騎兵的預警,作為整個北路軍前鋒的6萬哥薩克騎兵就在哈薩克草原的邊緣地帶與朱慈炯率領的騎兵1軍的2個騎兵師正麵遭遇,兩軍隨即爆發激戰。


    剛開始時,哥薩克騎兵居然憑借兵力優勢分兵包抄,試圖完成對明軍的包圍。


    而明軍也沒有讓哥薩克騎兵失望,居然真的就下馬結陣,等著哥薩克騎兵來包圍。


    哥薩克騎兵在完成對明軍的四麵合圍之後,當即就向明軍的防禦陣發起大舉進攻,而且一上來就是整團整團的大規模的猛攻。


    但是結果,卻完全出乎哥薩克騎兵的預料。


    麵對明軍密集的炮火及步槍火力,哥薩克騎兵根本就沒辦法接近到一百米內,所以不要說是馬刀長矛,甚至連火槍都用不上。


    到了最後,哥薩克騎兵投入重兵,在正麵發起不惜代價的總攻。


    這次終於有相當數量的哥薩克騎兵突進到了明軍防禦陣的跟前。


    然而,就在哥薩克騎兵們迫不及待的壓下手中長矛,擎出馬刀,準備突入明軍防禦陣大開殺戮時,明軍防禦陣中卻突然之間綻起一道道的火舌。


    這些火舌仿佛死神手中的火焰鞭,所過之處哥薩克騎兵便紛紛落馬慘死當場。


    不用多說,這些火舌就是配給騎兵的重機槍的傑作,重機槍現在已經成了明軍的製式裝備,而朱慈炯的騎兵軍團作為大明唯一的機動作戰軍團,重機槍的裝備率就更高,每個騎兵團都有一個重機槍連,有9挺重機槍。


    按這比例,一個騎兵師就有9個重機槍連,足足81挺重機槍。


    兩個騎兵師那就是162挺重機槍,其火力的密集程度可想而知。


    反正就是,哥薩克騎兵像浪海般一波接著一波的往前湧,但是在明軍的重機槍火力掃射下,又一波接著一波倒下,血肉橫飛。


    老天爺啊,這可是13.2mm大口徑重機槍。


    不要說人,就是戰馬都直接給你撕成碎片。


    那個場麵,真的沒辦法用文字形容,老慘了。


    這次大規模衝鋒之後,剩下的哥薩克騎兵直接就嚇尿了。


    是的沒錯,素來以驍勇善戰而著稱,橫行了東歐草原幾百年的哥薩克騎兵,這一次直接被明軍的重機槍給嚇尿了,轉過身就跑。


    不幸的是,哥薩克騎兵已經沒有逃跑的機會。


    朱慈炯的軍事天賦原本就相當不錯,這麽多年的東征西討更是給他提供了極豐富的實戰經驗,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朱慈炯現在絕對是當世名將之一。


    身為名將,朱慈炯又怎麽可能給哥薩克騎兵留下活路呢?


    就在兩個騎兵師與哥薩克騎兵大戰之時,另外兩個騎兵師早已經包抄到位,直接就切斷了哥薩克騎兵的撤退之路。


    最終結果,6萬哥薩克騎兵遭明軍全殲。


    沙息傳迴吉爾吉斯大草原,北路軍主帥瑞典卡爾親王還有副主帥莫洛左夫直接就被整不會了,這可是哥薩克騎兵,6萬哥薩克騎兵,就這樣沒有了?


    莫洛左夫被這一消息嚇壞了,當即表示要撤兵迴莫斯科。


    此時的沙皇俄國國力還很弱,而且貴族當權,皇權不振,整個國家鬆散而又孱弱,所以莫洛左夫更在乎自己家族的利益。


    出兵之前,莫洛左夫想的是可以借此機會刷一波家族的聲望。


    百十年後,自己家族沒準就有機會取代羅曼諾夫家族當沙皇。


    可是甫一接戰,莫洛左夫才發現明軍的兇悍超出了他的想象,這下別說是刷聲望,搞不好自己會戰死沙場,鮑裏斯家族也會有滅頂之災。


    於是莫洛左夫不幹了,當即表示要率軍撤退。


    最後還是卡爾親王百般勸慰挽留才打消念頭。


    卡爾親王的想法跟莫洛左夫還是不太一樣的。


    莫洛左夫說白了就是個政客,這次出兵也隻是想借機刷聲望,或者說借此機會讓鮑裏斯家族實際上掌控沙皇俄國的兵權,為篡權做準備。


    但是卡爾親王是個有抱負的,因為他師承於名將托爾斯藤森。


    卡爾親王不僅想要借這次東征立下輝煌戰功,這樣迴國之後就能憑借這份戰功順理成章的從表妹的手中接過皇位,然後,卡爾親王還要率領東征凱旋的瑞典陸軍再一次南下,繼續古斯塔夫二世未竟的大業。


    什麽大業?當然是統一歐洲!


    也正因此,卡爾親王不想就此灰溜溜的撤兵。


    因為這樣灰溜溜的撤兵迴國,則不要說是繼續古斯塔夫二世的大業,就連他的表妹克裏斯蒂娜也未必願意把王位還給他。


    話說迴來,這個卡爾親王也確實有兩把刷子。


    在作為前鋒兵團的6萬哥薩克騎兵遭全殲後,卡爾親王立刻意識到,聯軍的火力水平完全沒辦法跟明軍相提並論,無論是大炮還是火槍,都遭到明軍全麵碾壓,所以再與明軍進行大規模的野戰,就是找死。


    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卡爾親王就改變戰術,開始構築大量的棱堡。


    短短半年,聯軍就修築了一條北起烏拉爾山脈西南麓的烏法城,南到裏海西北岸的阿斯特拉罕城的上千裏的防線,這條防線由大大小小三千多個棱堡構成。


    棱堡與棱堡之間有大量間隙,明軍騎兵可以來去自如毫無阻礙。


    但是,明軍的後勤輜重要想從這條防線過去,那就是癡心妄想。


    明軍攜帶的準噶爾部、土爾扈特部等仆從部落以及牛羊也過不去。


    換句話說,明軍你可以過去,但是後勤輜重還有牛羊牲口別想過去。


    仆從部落的牧民還有牛羊牲口非要過去也行,就是得先清理掉棱堡,至少也得在聯軍上千裏長的防線上清理出一個幾百裏長的缺口才行。


    這下朱慈炯就犯了難,有點獅子咬刺蝟的意思。


    因為棱堡是真不好打,用炮火洗地屬實浪費炮彈。


    一個直徑不到一百米,駐軍隻有百人的小型棱堡,就要消耗數千發炮彈,按照這個彈藥消耗,騎兵軍團的十個基數的彈藥根本支撐不了多久。


    直接讓騎兵下馬強攻,憑借火力優勢不是拿不下。


    但是明軍的傷亡絕對不會小,三千多個棱堡得犧牲多少將士?


    所以,一時之間朱慈炯也想不到太好的破解辦法,隻能這樣先暫時耗著,於是北線戰場就這樣陷入到了僵持之中。


    ……


    就在北線陷入僵持時,李岩也帶著騎兵第2軍的騎兵第5師、騎兵第6師到達了撒馬爾罕城,與駐守在那裏的騎兵第7師、騎兵第8師會合。


    與此同時,一個驚人的消息也傳到了撒馬爾罕城。


    波斯高原的薩維法帝國的皇帝,阿巴斯二世,居然不等奧斯曼帝國第十七代蘇丹穆拉德率領大軍到達,就搶先出兵向東打進帕米爾高原。


    看這架勢,阿巴斯二世的目標分明是印度半島。


    這下李岩也陷入兩難,是迴師印度迎擊波斯軍呢?


    還是留在撒馬爾罕等待穆拉德拉著奧斯曼大軍到來?


    又或者兵分兩路,一路迴師印度,一路留在撒馬爾罕?


    感到無所適從的李岩隻能夠發電報給遠在“海角城”的崇禎。


    崇禎很快就迴複,讓李岩不必理會已經殺奔印度的波斯大軍,就駐守在撒馬爾罕等待奧斯曼大軍以及歐洲十字遠征軍的到來。


    道理也非常簡單,撒馬爾罕已經是大明後勤保障的極限。


    再往西去,李岩所率領的騎兵第2軍的後勤就無法保證。


    沒了後勤,再裝備精良、再驍勇善戰的軍隊也毫無勝算。


    崇禎甚至特意叮囑李岩,不必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一旦奧斯曼大軍或者歐洲十字遠征軍攻勢太淩厲,也可以放棄撒馬爾罕乃至整個中亞地區,直接退守尹犁。


    到了尹犁,明軍的後勤保障距離就大大縮短,局麵就會完全反過來。


    在接到崇禎的迴電之後,李岩便徹底放下心,在撒馬爾罕加緊戰備。


    不過,讓李岩意外的是,不要說歐洲的十字遠征軍,就連穆拉德的奧斯曼大軍也是遲遲沒殺過來,從崇禎27年年中一直等到27年年底,都不見一支敵軍到來。


    好吧,現實往往比戲說更加精彩,時局已經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當阿巴世二世帶著維法維帝國大軍遠征之後,整個波斯高原就空了。


    於是,慢半拍的奧斯曼蘇丹穆拉德就起了別樣心思,與其花費巨大代價去中亞跟一個素未謀麵的國家打一場難以預料的戰爭,還不如趁虛而入滅了薩維法帝國,將整個波斯高原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這可是前十六代奧斯曼蘇丹都未能完成的偉大壯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寂寞劍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寂寞劍客並收藏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