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河大捷的消息正以驚人的速度向著大明的四域八方擴散。


    從天姥山往東南不遠便是天台山,李白曾經寫下瑰麗詩篇,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遵照崇禎頒下的旨意,國子監的學生已經開始了首次曆練。


    就在徐家父子上祖墳山祭告祖宗的同時,國子監的一隊學生正在教習陳子壯的率領之下連夜行軍,因為山中降了雪,山路崎區濕滑,學生們叫苦連天。


    不時有學生摔倒在路上,爬起來之後已然是摔得鼻青臉腫。


    “先生,山路濕滑難行,一個不慎就可能摔下山崖,要不然就擇地宿營?”


    “是啊,先生,我等白日裏替山中百姓劈了一天柴,實在是累得不行了,我現在不光是兩腿像灌了鉛一般,便是上下眼皮也是打架,真的好困。”


    “不行,若是連這麽點苦難都承受不住,將來如何成棟梁?”


    陳子壯卻予以斷然拒絕:“孟子的文章你們難道都忘記了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全都給我背!”


    學生便隻能接著背誦:“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背著先賢所寫的文章,想象著先賢為求知所付出之艱辛,想象著士子營追隨聖上於風雪漫天的嚴寒中深入大別山,果然就感覺輕鬆多了。


    將近子夜,師生一行五百餘人終於來到華頂的天台書院。


    書院事先並不知會有國子監的學生前來遊學,而且書院沒有那麽多房舍,根本接待不了這麽多的學生,山長頓時感到十分為難。


    陳子壯卻擺了擺手說道:“山長勿憂,我等借宿簷下即可。”


    師生五百餘人說到做到,果真解下寢具宿在了書房屋簷下。


    次日天色還沒亮,陳子壯又帶著學生早早起來替書院鋤草,修葺已經損毀的院牆,甚至將屋頂上的碎瓦都清理一遍。


    庭院也灑掃得幹幹淨淨。


    夥房的水缸裏也挑滿了水。


    山長羞愧得不行,趕緊命學生煮了熱飯招待陳子壯等師生。


    陳子壯卻婉拒了山長美意,帶領著學生吃起了自帶的幹糧,幹糧的形製是統一的,都是豆豉配粗鹽塊加皺飯,舍此再也沒有其他。


    便是教習陳子壯,吃的也跟學生一樣。


    吃過早餐,陳子壯又帶著學生開始勞動。


    這次就將幫扶對象擴大到了山中的百姓。


    劈柴挑水,修葺屋舍,鋪橋修路,反正就是老百姓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會有他們,而且不收任何酬勞,也不用百姓任何招待。


    不少百姓過意不去,殺雞宰鵝想要招待。


    結果一律遭到陳子壯等師生的嚴辭拒絕。


    但有一樣卻留下了,那就是國子監士子營的名聲。


    不必諱言,這就是崇禎刻意為之,想要複製另一支軍隊的故事,崇禎不奢求完整複製那支軍隊的作風,但哪怕隻是學到三分本事就受用無窮。


    無論如何,這樣至少可以拉近士子營跟百姓之間的距離。


    將近傍晚時分,陳子壯將學生召集起來,準備前往下一個村莊。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信差急匆匆追上來,將一封信遞給陳子壯。


    陳子壯看完信之後頓時大喜過望,當即站到路邊高處大聲說道:“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我大明在遼東打了一個大勝仗!”


    “兵科都給事中徐應偉率領兩萬五千餘新軍加五千餘朝鮮軍在渾河南岸遭遇建奴之十數萬馬步大軍,經一晝夜激戰,陣斬一萬兩千餘級,並生俘八千餘人!”


    聽到這話,圍攏過來的學生頓時歡唿出聲,一個個激動得熱血沸騰。


    “同學們,不到四年前徐給諫也與你們一般隻是個縣學的生員而已。”陳子壯揮舞著拳頭激昂的說道,“然而時至今日,他卻已經是領軍數萬的大將軍,並且在渾河南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已然成長為不輸徐達、常遇春等元勳的大明戰神!”


    稍稍一頓,陳子壯又加重語氣說:“同學們,不要怕吃苦,更不要怕受累,就讓我們以徐給諫為楷模,砥礪前行,在不遠的將來你們也將會成為統兵征戰沙場的大將,你們也會成長為徐給諫般的國之棟梁!”


    “大明萬歲,向徐給諫學習!”


    “大明萬歲,向徐給諫學習!”


    “大明萬歲,向徐給諫學習!”


    學生們不約而同的歡唿出聲。


    ……


    福建泉州府,大明水師學堂的一隊學生正在丘陵梯田間行軍。


    走在這群學生中間的不是別人,赫然就是大明閩國公鄭芝龍。


    鄭芝龍從遼東返迴到南京之後,甚至連自家府邸也沒有迴去,直接來到水師學堂組織學生前來福建曆練。


    福建以地瘠多山少田聞名於世。


    所以才會有地瘠栽鬆柏,家貧子讀書的說法。


    鄭芝龍這次帶著水師學堂的學生來到泉州府,一是想讓水師學堂的學生們吃苦,二是想要造福家鄉父老,趁這個機會在家鄉修一些梯田。


    結果剛帶著學生們上岸,泉州知府就趕來迎接。


    鄭芝龍跟崇禎接觸多了,也受到了崇禎的影響。


    所以對於泉州官場的迎來送往,就不怎麽待見。


    但是鄭芝龍這次真是冤枉人了,泉州知府是專程前來道喜的。


    “閩國公,下官是特來道賀的。”泉州知府說道,“令郎所率空軍在渾河大戰之中協助徐給諫大敗建奴,斬首一萬兩千餘級,並生俘八千餘人!”


    “你說啥?”鄭芝龍急聲說道,“遼東大戰出結果了?”


    “是的,出結果了。”泉州知府用力點頭說,“我軍取得大勝!”


    “塘報呢?快拿塘報給本國公看。”鄭芝龍急伸手道,泉州知府便趕緊將手裏拿著的塘報遞給鄭芝龍。


    鄭芝龍看完塘報之後喟然長歎道:“後生可畏,真是後生可畏。”


    “當真是後生可畏。”泉州知府一臉諂媚的道,“令郎年紀輕輕便立下了如此功績,他日成就不可限量,比肩中山開平亦非難事。”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乃大明開國元勳。


    “欸,本國公說的是徐應偉。”鄭芝龍一擺手說,“犬子頑劣,恐難成大器,倒是徐應偉此子有勇兼有謀,真乃大明戰神,他日成京恐不在中山開平之下。”


    “這……”泉州知府頓時有一等拍馬屁拍在了馬腿上的尷尬。


    鄭芝龍說完,卻徑直帶著水師學堂的學生走了,走了。


    隻留下泉州知府和一眾屬官在風中淩亂。


    ……


    江西南昌府,大明醫學院的副院長吳有性正帶著三百多個學生在開展義診,就是在東湖邊的貢院大門前擺開一溜的攤位。


    凡大明子民,無論達官貴人,又或者販夫走卒,皆可來問診,且分文不取。


    南昌府百姓聞知此事,便從四裏八鄉紛至遝來,找吳有性和他的學生問診,到今日已經是第三日,原本清冷的貢院街已經變成了一處鬧市。


    南昌知府馬世奇帶著一眾屬官也一直陪侍左右。


    馬世奇,也是跟著崇禎逃出北京的赴難九卿之一。


    之前因為遭到東林黨的排擠,被貶到南昌擔任附廓知府。


    一同被貶的還有劉理順和汪偉,現在劉理順已經被孟兆祥調迴南京擔任詹事府詹事,已經貴為正三品的堂官,下一步據說就要廷推入閣了,汪偉更是進了內務府成了邸報科都給事中,唯獨隻有馬世奇一人仍舊還留在南昌知府任上。


    馬世奇性子平和,不喜歡朝堂之上的勾心鬥角,所以樂於留在知府的任上,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在致仕之前,替南昌一府百姓辦成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讓南昌一府百姓人人都有飯吃,爭取災年也不致餓死一人。


    具體措施就是引入並且在山地大量栽種甘薯、包穀以及土豆等高產農作物,這件事,他已經通過江西總督袁繼鹹的關係,正從河南總督堵胤錫的手中購買甘薯等種子,等明年開春就能在南昌大量種植。


    第二件事,就是在南昌城內修建一所婦兒醫院。


    如此一來,南昌一府每年就能夠少死許多產婦,也能為大明保留許多嬰幼。


    這件事情,馬世奇原本是沒什麽門路的,甚至都準備厚著臉皮上南京求人,卻不曾想臨出發之前居然迎來了吳有性一行。


    這可真是天下掉下個大餡餅。


    於是馬世奇每天都來貢院大街軟磨硬泡。


    “不可能。”吳有性照例拒絕,“馬府台,你想在南昌設立醫院這沒有問題,但是想讓我們醫學院出人,這不可能,我這兒沒人給你。”


    “五十個。”馬世奇伸出五根手指,“隻要五十個。”


    “不可能。”吳有性再次斷然拒絕,“別說五十個,五個都沒。”


    正說話間,一個小吏急匆匆跑過來向馬世奇稟報:“府台大人,有塘報至,我大明天兵在渾河南岸大敗建奴之十數萬馬步大軍,斬首一萬兩千餘級,另生俘八千餘人,此實乃宣德朝以來所取得最大之勝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寂寞劍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寂寞劍客並收藏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