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潛惶然說道:“老奴不嫌少。”


    崇禎語重心長的說道:“高伴伴,眼下我們大明朝用錢的地方多,朕也實在拿不出更多銀子來賞賜你們,朕都兩年沒有置辦新裳。”


    “還有定王、永王他們也是兩年沒有置新衣。”


    說到這一頓,崇禎又道:“朕是真恨不得把一兩銀子掰成兩半花。”


    “萬歲爺,您對自個還有永王、定王殿下真太苛刻了。”高起潛抹著眼淚說,“老奴不要那十兩銀子了,就拿來給萬歲爺您置辦新袍子吧。”


    “那不用。”崇禎擺手道,“隻要你別嫌賞銀少了就行。”


    “不嫌少,老奴真不嫌少。”高起潛連聲說道,“十兩銀子不少了。”


    “十兩銀子確實不少了。”崇禎道,“參與此戰的鎮兵、新軍、騎兵還有夷丁,他們就隻有每人五兩銀子,噢,每人還有一隻羊!”


    “還有就是,被亂軍擄來的那些女子。”


    “還有親人在的就放他們迴去,若是沒有親人在世了,那就替她們在徐州的鎮兵中尋個合適的嫁了算了,也算是個好歸宿。”


    “此事需吩咐徐應偉盡快辦好。”


    “老奴領旨。”高起潛轉身離開。


    不過心境卻已經變得完全不一樣。


    高起潛心下無端多了一股使命感。


    什麽使命感?中興大明的使命感。


    ……


    此時在城外鎮兵軍營。


    楊破奴和幾個鎮兵坐在篝火堆邊一邊烤火一邊閑聊。


    “入娘賊,這迴算是白跑了。”王老實沒好氣的說道,“這些亂兵也太慫包,還沒等咱們趕到呢就讓新軍給收拾了。”


    “可不是,這迴估計是拿不到賞錢了。”


    “得了吧,一仗沒打,你還想拿賞錢?”


    “賞錢肯定是別想了,我現在就想早點迴去。”


    “對對對,這都已經過了驚蟄,可別誤了農時。”


    正說話間,一個勤王士子就走了過來:“楊破奴,你們在聊什麽呢?”


    “莊秀才,沒聊什麽。”楊破奴等十幾個鎮兵趕緊起身見禮,又道,“就瞎聊,都在猜測啥時候能迴家。”


    莊秀才道:“聖上已經下旨了,你們明天就能迴家了。”


    “明天就能迴家了?”楊破奴等鎮兵頓時大喜道,“這下就不用誤了農時了,我們正擔心會誤了農時。”


    “誤不了。”莊秀才笑了笑又道,“另外賞賜也確定了。”


    “賞賜?”楊破奴等十幾個鎮兵這下可真是喜出望外,“我們也有賞賜嗎?”


    “都有。”莊秀才道,“聖上說了,凡參與此次戰事者,無論鎮兵、新兵又或者夷丁,也不論是武將又或者是士兵,一律賞紋銀五兩再加一隻肥羊!”


    “萬歲!”楊破奴、王老實等鎮兵聽了頓時間歡唿出聲。


    莊秀才笑了一下又對王老實說道:“王老實,你還沒娶親吧?”


    “沒呢。”王老實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央人說了幾次媒,沒成。”


    “那就跟我來吧。”莊秀才說完轉身就走。


    王老實愕然道:“有事?”


    “有事。”莊秀才笑道,“有好事。”


    “好事?”王老實趕緊快步跟上,“啥好事。”


    “挑媳婦。”莊秀才道,“以你的戰功和資曆,估計能優先挑選。”


    “真是挑媳婦?”王老實大喜道,“那我可得挑個屁股大又圓的,我娘說了,屁股大又圓的好生養,而且專門生兒子!”


    王老實喜滋滋的跟著走了。


    ……


    時間來到崇禎十九年(1646年)3月上旬。


    崇禎在八百夷丁以及少量新軍的護衛下出現在嶽州府的華容縣境內。


    一行千餘騎行走在田間地頭,抬頭望去,隻見道路兩側盡是綠油油的麥田,幾乎所有的麥苗都已經進入到抽穗期。


    抽穗期之後就是灌漿期。


    灌漿期之後很快就是麥熟。


    自宋代之後,小麥便開始在華夏大地大規模的推廣開,不光是湖廣,甚至就連廣東、廣西都大麵積種植。


    因為冬小麥相比水稻有個得天獨厚的優勢。


    那就是冬小麥在進入汛期之前就可以成熟,也就是說,種植冬小麥不用靠天賞飯吃,而是可以穩穩的收獲一季小麥,然後再播種水稻,運氣好就再收一季稻穀,要是運氣不好,稻穀就很有可能被洪水給淹沒。


    正因為這個,小麥在湖廣也有大麵積種植。


    看著綠油油的麥田,崇禎不由得心情大好,隨口吟道:“正月燈,二月鷂,三月麥管叫吹蕭,今年的麥子長勢不錯,估計是個大豐年。”


    高起潛很湊趣的接著說:“萬歲爺,這兩年的年景都還算不錯,既沒有發大水,也沒有遭大旱,更沒有蝗災瘟疫,可見咱們大明已經時來運轉,中興可期!”


    這幾句話說得著實漂亮,便是崇禎聽了也是心生歡喜,忍不住大笑。


    正好一個老農背著鋤頭從麥田出來,崇禎直接招唿道:“老丈,老丈?”


    “兀那老頭。”高起潛便立刻策馬上前喝道,“萬歲爺在叫你呢,耳朵聾了?”


    那老農卻是一臉茫然的看著高起潛,根本聽不懂高起潛在說啥,因為高起潛說的是根據中原雅音改編的洪武正韻。


    “高起潛你做什麽呢?”崇禎大怒。


    崇禎的前世跟明太祖朱元章差不多,可能因為是底層屁民出身,所以對於特權階層的作威作福特別憎惡。


    高起潛嚇得一個激靈,不敢再多說。


    崇禎的前世其實也算是半個湖南人,還會說幾句湖南話。


    當下崇禎便翻身下馬,用方言問道:“老丈,這塊麥田是你家的?”


    “嗯,都是小老家的。”說到這麥田,老農的表情瞬間生動起來,高興的說,“這都是當今萬歲爺的恩德,分給了小老二十多畝田。”


    “分田了呀?”崇禎笑問道,“族裏邊的老爺就沒有作梗?”


    “咋不作梗,趙老爺非說幾萬畝官田是他家的,可沒有用。”老農擺了擺手,又道,“被萬歲爺的士子軍給鎮壓了,足足砍了好幾十顆腦袋。”


    崇禎笑了笑,又問道:“麥子長勢不錯,估計能收不少麥子。”


    老農聞言連連點頭道:“那是,今年小老家估計能收四十石麥子!就算下一季水稻顆粒無收,全家也不用餓肚子。”


    “水稻怎麽會顆粒無收?”崇禎問道,“嶽州府沒有修繕湖堤嗎?”


    “修是修了,不過跟沒修也沒啥區別。”老農擺擺手說道,“都是湖弄人的,根本就頂不了事,汛期一來肯定被衝垮。”


    崇禎聞言臉色當即便垮了下來。


    大明官場的陋習,真是個老大難問題。


    章曠明明從戶部討了八十多萬兩銀子,分給環湖或者沿江的六個府,每個府分了差不多有十幾萬兩銀子,專門用來興修水利工程。


    但是很顯然,嶽州府的銀子是被漂沒了。


    這麽說嶽州知府李蛟正的官聲也是假的,耳聞為虛。


    老農又說道:“老爺要是不信,可以去到湖邊看看,反正也沒有多遠。”


    崇禎便沒有了體察民情的興致,當即便帶著朱慈炯、王承恩、高起潛以及夷丁離了大路來到了洞庭湖邊。


    從表麵上看,湖堤還挺像迴事。


    但是走近了,就看出問題來了。


    一是沒砌石,二是沒有打木樁!


    不過土堤好歹還是經過了夯打。


    這樣的湖堤,短時間沒有問題,但是湖水浸潤久了就會慢慢的坍塌,而事實上,已經有湖堤出現了坍塌,盡管麵積非常小。


    朱慈炯說道:“父皇,這就是你常說的豆腐渣工程啊。”


    高起潛也道:“萬歲爺,老奴這就帶一隊夷丁去把嶽州知府給抓起來,這狗官連修繕湖堤的銀子也敢貪,活膩歪了。”


    旁邊的王承恩忍不住暗歎一聲。


    心說高公公真是記吃不記打啊。


    果然,崇禎臉色垮下來,問道:“高伴伴,你啥時候入閣拜相了?”


    “入閣拜相?”高起潛聞言一愣,茫然道,“萬歲爺,老奴沒入閣啊。”


    “原來你也知道自己沒有入閣啊?”崇禎黑著臉喝道,“那你有什麽權力帶兵抓捕嶽州知府?這是內閣還有湖廣布政使司才有的權力!”


    “呃……”高起潛聞言頓時語塞,又說錯話。


    正說話之間,前方官道上匆匆來了一隊官吏。


    為首的是一個緋袍官員,後麵跟著一眾青袍以及綠袍。


    到了湖堤下,卻被夷丁給攔下了,不讓他們繼續靠近。


    崇禎冷哼了一聲,說道:“胡國柱,你就讓他們過來吧。”


    胡國柱這才命夷丁讓開,放那一眾官員來到了湖堤之上。


    “臣,嶽州知府李蛟正,率府同知、推官等同僚叩見聖上。”


    緋袍官員也即嶽州知府李蛟正說完,十幾個官員同時下拜:“聖上萬福金安。”


    “萬福金安?”崇禎指著湖堤冷笑,“李大人,嶽州有這樣的湖堤,大明朝有你這樣的知府,朕如何能得萬福金安?”


    李蛟正卻是毫無畏懼道:“迴稟聖上,修湖堤之事臣盡力了。”


    “你盡力了?”崇禎道,“你倒說說,你是如何盡力修堤的?”


    李蛟正說道:“嶽州府境內之湖堤延綿足有六七百裏,藩司衙門撥給的八萬兩銀子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若按工部定下的標準足工足料的修繕湖堤,一裏便要工食銀以及材料銀五千兩,六百裏湖堤至少需要三百萬兩之花銷!”


    李蛟正的一番話,竟說得崇禎啞口無言。


    好半晌後,崇禎伸手一指湖堤,又問道:“這便是你花了八萬兩銀子修成的湖堤?這便是你說的已經盡力了?”


    “迴聖上,這湖堤的花費並非是八萬兩。”


    李蛟正不亢不卑的應道:“而是十一萬兩。”


    “而且能用十一萬兩銀子把湖堤修成這樣,已經不易了。”


    “聖上若是不信,盡可以去看常德府或者長沙府的湖堤。”


    “若是常德府或長沙府的湖堤修得比嶽州府更堅固結實,臣但憑處置。”


    “噢是嗎?”崇禎笑道,“這倒是新鮮了,從來隻聽說地方官對朝廷下撥的銀子層層漂沒,這還是頭一迴聽說有地方官倒著貼銀子的。”


    說此一頓,崇禎又問道:“多出的三萬兩又從何而來?”


    “討來的。”李蛟正說道,“臣挨家挨戶找縉紳討來的,因為修好湖堤後可以令環湖萬頃良田免受水患,因而各家縉紳都是舍得出銀子。”


    崇禎久久的盯著李蛟正,李蛟正也是袒然與崇禎對視。


    到了這裏,李蛟正在崇禎眼中的形象再次與官聲重疊。


    其實這一路走來,崇禎所得到的信息無不說李蛟正是個清官好官能吏,幾乎就沒有聽到過不好的一麵。


    好半晌後,崇禎又問道:“如果說按照工部定下的標準,足工又足料,修好洞庭湖大堤需要多少銀子?”


    李蛟正道:“至少一千萬!”


    說此一頓,李蛟正又說道:“湖堤修好之後,至少五十年內再無湖患,而且隻要長江不發五十年或者百年一遇的大水,環湖諸府年年皆可兩季豐收,小麥加稻穀,隻是嶽州一府便可以多收一千萬石以上的糧食!”


    崇禎聞此,不由得怦然心動。


    糧食安全,怎麽重視都不為過,無農不穩!


    作為大明的大糧倉,湖廣的水利工程怎麽重視都不為過。


    沉吟片刻,崇禎突然說道:“李蛟正,朕若向內閣推薦你兼任治水禦史,並且給你籌集兩千萬兩銀子,專門用來修繕洞庭湖大堤、長江大堤、湘水以及沅水大堤等,要求五十年內不許再遭水患,你可有信心哪?”


    聽到這話,李蛟正身後的左官都驚呆了。


    這是怎麽說的,原本是來向聖上請罪的,結果請出來個這?


    李蛟正卻是不假思索的道:“若兩千萬兩能夠足額撥付,中間不漂沒一兩,則臣可以將洞庭湖大堤以及長江大堤等修築得固若金湯,別說是五十年,便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也足可保湖廣一省九千餘萬畝無虞。”


    “漂沒之事你卻不用擔心。”崇禎擺手道。


    “治水的銀子從皇家銀號武昌分號中支取,不經手藩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寂寞劍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寂寞劍客並收藏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