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父親母親吃飯,他們的神色並不好,晚上沒有睡好,母親還是給我夾菜,父親悶頭吃著飯,要是去沒有昨天的事,一切就像往常一樣。
吃過早餐我沒有去聽老師講課而是坐在旁邊並沒有下桌,我也是要聽聽父親真時的想法,這也是我逼著他們不要迴避,我還小但是已經開始為這個家開始犧牲了。
母親向我招手,我進到裏屋,父親坐在裏麵一言不發,在我進來時想要站起來卻又沒有起身,母親在圓桌邊坐下,示意我也坐下。
母親看著我,讓我感到不適,“孩子,我和你父親都知道你的見識遠超同齡人,但是你昨天的表態確實遠超同齡人的表現,讓我和你父親很擔心。”
“父親母親,古有伯邑考為成就西岐家業而為紂王馬夫,我不過是做一個伴讀有何不可?”我說道。
“孩子我不想你為我這樣,而且我也沒有想到兩全其美的方法,覺得你是一個孩子之言,是為父不夠強啊。”父親有點哽咽了。
我走到父親麵前,然後單膝跪地,說道:“父親你的誌向就是這個家的誌向,您看弟弟還小,也隻有我能為您搬開擋在前麵的石頭。”
母親動情的說道:“你父親是在自責,你在我們身邊的日子,我們最踏實,你是我們的希望。”
我也有些感動:“你不要小看您的兒子,不經曆風雨怎麽見彩虹,如果運氣太好這一生就太容易了些,那樣的話就太沒有意思了。如果您還是太心痛的話,到時候就給我多留一些錢吧。”
第二天,我早早的就來到貢院門口,沒想到朝廷選才的地方也是選皇宮陪讀的地方,好多人啊,看得出寒門子弟很少,大多數都是官二代或是富二代,還有舉家來加油的,認為這是一個人生捷徑,可以認識許多皇族子弟,也對也隻有在地方上的實權派人物才不把這看成機會,畢竟陪讀嗎,是不能喧賓奪主的,陪讀們就是培養皇子子弟的存在。
我排著隊,拿著一封推薦信,是早上諸葛垂派人送來的,陪我來的隻有老師,和我聊著天,不時的左顧右盼,“你看,在你右邊那個身穿深藍色絲綢秀錦的那個,看他的耳朵。”老師在我耳邊小聲說。
我看了過去,那個人手裏拿著一把扇子,不停的搖啊搖,很熱的樣子,不時的左顧右盼,仔細看他的耳朵,看不到啊,太遠了,就用軍隊斥候的方法吧,我右手微握,形成一個圓圈扣在自己的右眼上,同時左眼單閉,來增強自己右眼的視力,發現不一樣的地方,好像是個女子,也就有十歲的樣子。
“老師怎麽會有男扮女裝的呢,抓到不就慘了嗎?”我好奇的問道。
老師說:“其實是不會的,胡鬧而已,往年也有通過的,不過如此胡鬧的背景也是十分深厚的。”
“老師您看這些人,是草原人啊,他們也是來考試的嗎?”我問道。
正在這時,一位官員站在貢院的台階上大喊:“筆試進場了,不得帶片紙進場,違者取消考試資格,十年之內不得複考,準備好你們的資料和推薦信,交與報名處,然後更換統一的考服進場。筆試一共三題,取優者錄取”
幾條似長龍的隊伍開始緩慢的移動,每個人隻有毛筆和煙台是自帶的,這是一場提前的科舉,在這些八到十二歲的孩子中間,選取六十個孩子作為陪讀。
我進廠十分順利,資料和推薦信都沒有問題,我被分到了丁字二十六號,一個內壁式的隻有四五平米的小單間,進屋之後,有一張簡易的書桌,還有土炕,土炕下是一個馬桶,在靠近著門的窗戶上有一個小門,是用來交卷或是送食物的。
當所有的考生都進入的單間,考試也就開始了,一個個管事的開始發考卷和用來答題的宣紙。
我本來認為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能考些什麽,比我們的學堂期末考試難一些有限。可是當我展開試卷的一瞬間就驚呆了。
第一題
“假如舜為天子,皋陶為法官,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怎麽做才是對的?”
我去,這是八歲孩子能迴答的了嗎,這個年紀能知道舜是上古賢君就不錯了,知道皋陶是誰不會超過兩成,還是如此古怪的確問題。
因為聽任父親被捕伏法,作為兒子顯然有違孝道,那麽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就很不合適了。
親情與國法似乎不可兼得,換言之,對於此時的大舜而言,天子的身份與兒子的身份哪一個才應該是第一位的?這個問題的刁鑽之處正在於此,而且像是給武將的兒子專門準備的一樣。
意思就是你爹造反了你是要一起呢,還是站在國家和律法的一邊呢。這種題目明顯是測心意的題,不明白肯定上套了。
我的迴答很簡單,王子犯法與民。
第二題
古時武帝討伐南蠻的時候,一個獵人卜式上書,願意捐獻半數家產以資助朝廷用於征討南蠻。武帝派人問他:“你是想做官嗎?”卜式答道:“我從小以打獵為生,不知道該怎麽做官,所以不想做官。”再問:“你是家裏有冤情想申訴嗎?”卜式答道:“我這一輩子與世無爭,看到同鄉有窮人就借錢給他看到有不善的人就教他做善事,和鄉裏鄉親一貫和諧相處,沒有任何冤情。”再問:“那你到底想怎麽樣呢?”卜式答道:“您討伐南蠻,我認為賢者應當死節,有財產的人應當奉獻資財,如此則南蠻可滅。”然而這般高尚情操並沒有換來與之相稱的迴應——武帝將這件事和丞相耀弘商量,後者的意見是:“這實在有違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應允他的請求。”於是武帝沒有接受卜式的好意,卜式隻好又迴家打獵去了。
我讀完這個故事就知道在一個前現代國家,有這樣的覺悟的人不是求官就是求名,在不就是無欲無求,拿他肯定沒有什麽錢所以要不要兩可。
但是不是這麽簡單的,不是,一個品德高尚,樂於奉獻,不求迴報的人是多可怕啊,多麽不被人信任,這樣的賢人要是在朝廷中,那麽皇帝位置就不穩了,所以想要立足於朝廷又不被人懷疑就要用於自黑啊。
我看這兩個問題都是衝著我家的情況來的,那麽第三題是什麽樣的呢?
吃過早餐我沒有去聽老師講課而是坐在旁邊並沒有下桌,我也是要聽聽父親真時的想法,這也是我逼著他們不要迴避,我還小但是已經開始為這個家開始犧牲了。
母親向我招手,我進到裏屋,父親坐在裏麵一言不發,在我進來時想要站起來卻又沒有起身,母親在圓桌邊坐下,示意我也坐下。
母親看著我,讓我感到不適,“孩子,我和你父親都知道你的見識遠超同齡人,但是你昨天的表態確實遠超同齡人的表現,讓我和你父親很擔心。”
“父親母親,古有伯邑考為成就西岐家業而為紂王馬夫,我不過是做一個伴讀有何不可?”我說道。
“孩子我不想你為我這樣,而且我也沒有想到兩全其美的方法,覺得你是一個孩子之言,是為父不夠強啊。”父親有點哽咽了。
我走到父親麵前,然後單膝跪地,說道:“父親你的誌向就是這個家的誌向,您看弟弟還小,也隻有我能為您搬開擋在前麵的石頭。”
母親動情的說道:“你父親是在自責,你在我們身邊的日子,我們最踏實,你是我們的希望。”
我也有些感動:“你不要小看您的兒子,不經曆風雨怎麽見彩虹,如果運氣太好這一生就太容易了些,那樣的話就太沒有意思了。如果您還是太心痛的話,到時候就給我多留一些錢吧。”
第二天,我早早的就來到貢院門口,沒想到朝廷選才的地方也是選皇宮陪讀的地方,好多人啊,看得出寒門子弟很少,大多數都是官二代或是富二代,還有舉家來加油的,認為這是一個人生捷徑,可以認識許多皇族子弟,也對也隻有在地方上的實權派人物才不把這看成機會,畢竟陪讀嗎,是不能喧賓奪主的,陪讀們就是培養皇子子弟的存在。
我排著隊,拿著一封推薦信,是早上諸葛垂派人送來的,陪我來的隻有老師,和我聊著天,不時的左顧右盼,“你看,在你右邊那個身穿深藍色絲綢秀錦的那個,看他的耳朵。”老師在我耳邊小聲說。
我看了過去,那個人手裏拿著一把扇子,不停的搖啊搖,很熱的樣子,不時的左顧右盼,仔細看他的耳朵,看不到啊,太遠了,就用軍隊斥候的方法吧,我右手微握,形成一個圓圈扣在自己的右眼上,同時左眼單閉,來增強自己右眼的視力,發現不一樣的地方,好像是個女子,也就有十歲的樣子。
“老師怎麽會有男扮女裝的呢,抓到不就慘了嗎?”我好奇的問道。
老師說:“其實是不會的,胡鬧而已,往年也有通過的,不過如此胡鬧的背景也是十分深厚的。”
“老師您看這些人,是草原人啊,他們也是來考試的嗎?”我問道。
正在這時,一位官員站在貢院的台階上大喊:“筆試進場了,不得帶片紙進場,違者取消考試資格,十年之內不得複考,準備好你們的資料和推薦信,交與報名處,然後更換統一的考服進場。筆試一共三題,取優者錄取”
幾條似長龍的隊伍開始緩慢的移動,每個人隻有毛筆和煙台是自帶的,這是一場提前的科舉,在這些八到十二歲的孩子中間,選取六十個孩子作為陪讀。
我進廠十分順利,資料和推薦信都沒有問題,我被分到了丁字二十六號,一個內壁式的隻有四五平米的小單間,進屋之後,有一張簡易的書桌,還有土炕,土炕下是一個馬桶,在靠近著門的窗戶上有一個小門,是用來交卷或是送食物的。
當所有的考生都進入的單間,考試也就開始了,一個個管事的開始發考卷和用來答題的宣紙。
我本來認為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能考些什麽,比我們的學堂期末考試難一些有限。可是當我展開試卷的一瞬間就驚呆了。
第一題
“假如舜為天子,皋陶為法官,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怎麽做才是對的?”
我去,這是八歲孩子能迴答的了嗎,這個年紀能知道舜是上古賢君就不錯了,知道皋陶是誰不會超過兩成,還是如此古怪的確問題。
因為聽任父親被捕伏法,作為兒子顯然有違孝道,那麽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就很不合適了。
親情與國法似乎不可兼得,換言之,對於此時的大舜而言,天子的身份與兒子的身份哪一個才應該是第一位的?這個問題的刁鑽之處正在於此,而且像是給武將的兒子專門準備的一樣。
意思就是你爹造反了你是要一起呢,還是站在國家和律法的一邊呢。這種題目明顯是測心意的題,不明白肯定上套了。
我的迴答很簡單,王子犯法與民。
第二題
古時武帝討伐南蠻的時候,一個獵人卜式上書,願意捐獻半數家產以資助朝廷用於征討南蠻。武帝派人問他:“你是想做官嗎?”卜式答道:“我從小以打獵為生,不知道該怎麽做官,所以不想做官。”再問:“你是家裏有冤情想申訴嗎?”卜式答道:“我這一輩子與世無爭,看到同鄉有窮人就借錢給他看到有不善的人就教他做善事,和鄉裏鄉親一貫和諧相處,沒有任何冤情。”再問:“那你到底想怎麽樣呢?”卜式答道:“您討伐南蠻,我認為賢者應當死節,有財產的人應當奉獻資財,如此則南蠻可滅。”然而這般高尚情操並沒有換來與之相稱的迴應——武帝將這件事和丞相耀弘商量,後者的意見是:“這實在有違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應允他的請求。”於是武帝沒有接受卜式的好意,卜式隻好又迴家打獵去了。
我讀完這個故事就知道在一個前現代國家,有這樣的覺悟的人不是求官就是求名,在不就是無欲無求,拿他肯定沒有什麽錢所以要不要兩可。
但是不是這麽簡單的,不是,一個品德高尚,樂於奉獻,不求迴報的人是多可怕啊,多麽不被人信任,這樣的賢人要是在朝廷中,那麽皇帝位置就不穩了,所以想要立足於朝廷又不被人懷疑就要用於自黑啊。
我看這兩個問題都是衝著我家的情況來的,那麽第三題是什麽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