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閉上眼。
輕輕地,輕輕嘆一聲。
“聖誕節快到了。”
“……這是我離開你媽媽以後,過的第十三個聖誕節了。”
第71章番外五父親(中)
父親後來到了要靠扶手器輔助才能走路的地步,大家雖然都不曾明說,相伴身邊,也能切身感受到父親日漸一日的衰弱。
大大小小一家人聚在一起,隻能心照不宣地拿出全身本事,竭盡全力,想要在父親最後的一點時光留下些美好迴憶。
一起拍搞怪的全家福,組織家人經常聚會、開幾次合家歡的周末party,一起遛狗、餵貓、曬太陽,把這個家弄得熱熱鬧鬧的;
後來,索性還帶著父親迴了一趟上海,拜祭母親,收拾收拾老家,聽父親講講那些總聽不厭的、他在上海度過的少年時光。
這座交織著現代化高樓大廈和縱橫弄堂的城市,畢竟留下了許多無法磨滅的迴憶。
譬如父母的青春,那些無比燦爛過的浪漫,還有聖誕節的頌歌,夏日的煙火。
鍾意晟記得。
這次最後的上海之行,第一站,就是掃墓。
那天父親在母親的墓前靜靜坐了很久,末了,什麽話也沒說,隻是佝僂著背,手指顫顫,捏著塊幹幹淨淨的白緞子,把那墓碑前前後後擦拭幹淨。
明明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可父親一連忙活了快三個小時,一群人圍在邊上要伸手幫忙,都被他擺手推拒。
直至夕陽落日,父親拂過那塊漢白玉碑,仍一下又一下,擦拭著“陳昭”兩個字的縫隙裏,那些微末塵土。
“昭昭,不怕,”鍾意晟站得近,聽見父親最後說,“……再等我一會兒,我就又能……跟你一起迴家了,不怕。”
=
他們後來去了上海耀中,父親的母校。
後門那麵圍牆,那棵大樹,那片林蔭,在父親溫聲的講述裏,底下仿佛還站著,曾經那個滿麵熱切的姑娘,穿著洗得有些發白的舊校服,沖她的“鍾同學”不斷揮手。
也去了那家叫“李阿婆鍋貼”的老店。
阿婆過世很多年,“李阿婆鍋貼”後來給了宋家嬸嬸,致寧叔叔去世以後,嬸嬸經常在這家老店裏坐坐,偶爾也開幾次火,下廚招唿招唿老客,見自家人過來,圍著圍裙就忙活起來,笑語聲聲地同父親談起過去,不見傷感。
最後,去了趟外祖父留下的那間小小院落。
母親還在的時候,每年都會帶著家人來老家這住半個來月,母親走了,父親仍花下大價錢,讓這間小院,在如潮水般湧來的城市開發壓力下得以保全。
後來,為免荒廢,還安排了母親的遠方親戚在裏頭常住——那家人窮了大半輩子,終於算在上海有個歸宿,逢年過節,總不忘寄點禮物到香港問候,因此,和自家還算有點小交情。
他們到地方時,正逢老家親戚蹲在院子裏餵雞,小院裏熱熱鬧鬧,兩個十來歲的孩子遍地跑,父親見到,一個個塞了紅包,復又慈愛地拍拍孩子們的腦袋,“長得可真好,健健康康就好。”
兩個小孩不解地沖人眨眨眼。
掂量掂量厚實的紅包,左右四顧,怯生生說了句謝謝。
親戚家原也和母親不怎麽親熱,隻是外祖父的遠親,受了父親的禮,一下有些侷促,又沒什麽能給的,隻得著急忙慌扒拉出十來個土雞蛋,裝進籃子裏,一把塞給了鍾意晟。
“多吃土雞蛋對身體好咧,”那是個足夠憨厚的笑容,膚色黝黑的大男人和一旁利落颯爽的媳婦兒你一言我一語,話音誠懇,“我們也沒得什麽金貴的,你們對我家有大恩,客氣話也不說了,以後有什麽用得到的,就是砸鍋賣鐵也報答你們——來來來,留下吃頓飯好不啦?”
所謂報恩,鍾意晟原以為這隻是句客套話,也並沒太當真。
卻沒想到,多年以後,這份大恩終歸是一分不少的還到了自家,築家之恩,以命相抵。
那卻都是後話了。
總之,這天他們留在親戚家吃飯,父親待這些人格外寬厚,又給人最後安排打點了些工作和孩子學業、這些都讓鍾意忱後來一一落實,臨走時,還不忘又拍了拍那家小姑娘的肩膀,叮囑她好好讀書。
鍾意晟有些不解,迴酒店的路上隨口問了句:“阿爸,怎麽你就偏對小丫頭這麽留心?”
父親聞聲笑笑,倦怠間,抬手捏捏眉心。
鍾意晟便以為不過是個巧合,也沒想父親會怎麽詳細迴答,正準備轉過話題,卻又聽得一句沒頭沒尾的應答——
父親說:“那個小女孩笑起來,有兩個酒窩。”
兩個酒窩?很多人都有兩個酒窩……
他撓了撓頭,還想細問,剛轉過頭,便被一旁的姐姐一個眼刀殺得片甲不留,灰溜溜地住了嘴。
不管年紀大小,鍾意忱果然都是個大魔王!
父親看出姐弟倆之間的“風波詭譎”,挨個兒拍拍肩膀。
便悶笑一聲,看向窗外,不再說話。
那次上海之行的最後,鍾意晟同家姐一起送父親迴香港。
迴程的飛機上,父親的精氣神格外好,總拉著他們聊天。
兩人都困得不行,還是不斷眨眼、強打精神,正有一句沒一句搭腔,又昏昏欲睡之際,父親驀地話音一轉,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還有,忱忱,阿晟,等阿爸走了……也把我送迴上海,和你媽媽葬在一起吧。”
</br>
輕輕地,輕輕嘆一聲。
“聖誕節快到了。”
“……這是我離開你媽媽以後,過的第十三個聖誕節了。”
第71章番外五父親(中)
父親後來到了要靠扶手器輔助才能走路的地步,大家雖然都不曾明說,相伴身邊,也能切身感受到父親日漸一日的衰弱。
大大小小一家人聚在一起,隻能心照不宣地拿出全身本事,竭盡全力,想要在父親最後的一點時光留下些美好迴憶。
一起拍搞怪的全家福,組織家人經常聚會、開幾次合家歡的周末party,一起遛狗、餵貓、曬太陽,把這個家弄得熱熱鬧鬧的;
後來,索性還帶著父親迴了一趟上海,拜祭母親,收拾收拾老家,聽父親講講那些總聽不厭的、他在上海度過的少年時光。
這座交織著現代化高樓大廈和縱橫弄堂的城市,畢竟留下了許多無法磨滅的迴憶。
譬如父母的青春,那些無比燦爛過的浪漫,還有聖誕節的頌歌,夏日的煙火。
鍾意晟記得。
這次最後的上海之行,第一站,就是掃墓。
那天父親在母親的墓前靜靜坐了很久,末了,什麽話也沒說,隻是佝僂著背,手指顫顫,捏著塊幹幹淨淨的白緞子,把那墓碑前前後後擦拭幹淨。
明明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可父親一連忙活了快三個小時,一群人圍在邊上要伸手幫忙,都被他擺手推拒。
直至夕陽落日,父親拂過那塊漢白玉碑,仍一下又一下,擦拭著“陳昭”兩個字的縫隙裏,那些微末塵土。
“昭昭,不怕,”鍾意晟站得近,聽見父親最後說,“……再等我一會兒,我就又能……跟你一起迴家了,不怕。”
=
他們後來去了上海耀中,父親的母校。
後門那麵圍牆,那棵大樹,那片林蔭,在父親溫聲的講述裏,底下仿佛還站著,曾經那個滿麵熱切的姑娘,穿著洗得有些發白的舊校服,沖她的“鍾同學”不斷揮手。
也去了那家叫“李阿婆鍋貼”的老店。
阿婆過世很多年,“李阿婆鍋貼”後來給了宋家嬸嬸,致寧叔叔去世以後,嬸嬸經常在這家老店裏坐坐,偶爾也開幾次火,下廚招唿招唿老客,見自家人過來,圍著圍裙就忙活起來,笑語聲聲地同父親談起過去,不見傷感。
最後,去了趟外祖父留下的那間小小院落。
母親還在的時候,每年都會帶著家人來老家這住半個來月,母親走了,父親仍花下大價錢,讓這間小院,在如潮水般湧來的城市開發壓力下得以保全。
後來,為免荒廢,還安排了母親的遠方親戚在裏頭常住——那家人窮了大半輩子,終於算在上海有個歸宿,逢年過節,總不忘寄點禮物到香港問候,因此,和自家還算有點小交情。
他們到地方時,正逢老家親戚蹲在院子裏餵雞,小院裏熱熱鬧鬧,兩個十來歲的孩子遍地跑,父親見到,一個個塞了紅包,復又慈愛地拍拍孩子們的腦袋,“長得可真好,健健康康就好。”
兩個小孩不解地沖人眨眨眼。
掂量掂量厚實的紅包,左右四顧,怯生生說了句謝謝。
親戚家原也和母親不怎麽親熱,隻是外祖父的遠親,受了父親的禮,一下有些侷促,又沒什麽能給的,隻得著急忙慌扒拉出十來個土雞蛋,裝進籃子裏,一把塞給了鍾意晟。
“多吃土雞蛋對身體好咧,”那是個足夠憨厚的笑容,膚色黝黑的大男人和一旁利落颯爽的媳婦兒你一言我一語,話音誠懇,“我們也沒得什麽金貴的,你們對我家有大恩,客氣話也不說了,以後有什麽用得到的,就是砸鍋賣鐵也報答你們——來來來,留下吃頓飯好不啦?”
所謂報恩,鍾意晟原以為這隻是句客套話,也並沒太當真。
卻沒想到,多年以後,這份大恩終歸是一分不少的還到了自家,築家之恩,以命相抵。
那卻都是後話了。
總之,這天他們留在親戚家吃飯,父親待這些人格外寬厚,又給人最後安排打點了些工作和孩子學業、這些都讓鍾意忱後來一一落實,臨走時,還不忘又拍了拍那家小姑娘的肩膀,叮囑她好好讀書。
鍾意晟有些不解,迴酒店的路上隨口問了句:“阿爸,怎麽你就偏對小丫頭這麽留心?”
父親聞聲笑笑,倦怠間,抬手捏捏眉心。
鍾意晟便以為不過是個巧合,也沒想父親會怎麽詳細迴答,正準備轉過話題,卻又聽得一句沒頭沒尾的應答——
父親說:“那個小女孩笑起來,有兩個酒窩。”
兩個酒窩?很多人都有兩個酒窩……
他撓了撓頭,還想細問,剛轉過頭,便被一旁的姐姐一個眼刀殺得片甲不留,灰溜溜地住了嘴。
不管年紀大小,鍾意忱果然都是個大魔王!
父親看出姐弟倆之間的“風波詭譎”,挨個兒拍拍肩膀。
便悶笑一聲,看向窗外,不再說話。
那次上海之行的最後,鍾意晟同家姐一起送父親迴香港。
迴程的飛機上,父親的精氣神格外好,總拉著他們聊天。
兩人都困得不行,還是不斷眨眼、強打精神,正有一句沒一句搭腔,又昏昏欲睡之際,父親驀地話音一轉,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還有,忱忱,阿晟,等阿爸走了……也把我送迴上海,和你媽媽葬在一起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