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哲學係統都可能被人誤解和濫用,新儒家的兩派也是這樣。照朱熹的說法為了了解永恆的理,原則上必須從格物開始,但是這個原則朱熹自己就沒有嚴格執行。在他的語錄中,我們看到他的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了某些觀察,但是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還是致力於經典的研究和注釋。他不僅相信有永恆的理,而且相信古代聖賢的言論就是這些永恆的理。所以他的係統中有權威主義和保守主義成分,這些成分隨著程朱學派的傳統繼續發展而日益顯著。程朱學派成為國家的官方學說以後,更是大大助長了這種傾向。


    對於新儒家的反動


    陸王學派就是反對這種保守主義的革命,在王守仁時期,這種革命運動達到最高潮。陸王學派用簡易的方法,訴諸每個人直覺的知識,即良知,也就是各人“本心”內在的光明。陸王學派,雖然始終沒有像程朱學派那樣為國家官方承認,卻和程朱學派一樣的有影響。


    但是王守仁的哲學也被人誤解和濫用。照王守仁的說法,良知所直接指導的是我們意誌或思想的倫理方麵。它隻能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麽,但是不能告訴我們怎麽做。要知道在一定情況下怎麽做我們應該做的事,王守仁說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實際做法。可是後來他的門徒發展到似乎相信,良知本身能夠告訴我們一切,包括怎麽做。這當然是荒謬的,陸王學派的人也確實吃盡了這種謬論的苦頭。


    在前一章的結尾,我們已經看到,王守仁用禪宗的辯論方法批評佛家。這樣的一種辯論方法,恰恰是最容易被人濫用的。有一個諷刺故事,說是有個書生遊覽一個佛寺,受到執事僧人的冷遇。有一個大官也來遊覽,卻受到最大的尊敬。大官走了以後,書生就問僧人為什麽待遇不同。僧人說:“敬是不敬,不敬是敬。”書生就照僧人臉上狠狠打了一耳光。僧人憤怒地抗議道:“你為什麽打我?”書生說:“打是不打,不打是打。”王守仁的時代過後,這個故事流傳開來,無疑是批評王學和禪宗的。


    王守仁生活在明朝(1368—1643),這是一個漢人的皇朝,取代元朝(1280—1367)的蒙古人皇朝。明朝被國內革命和外部侵略所推翻,代之以清朝(1644—1911),在中國曆史上,這是第二次非漢人統治全國,這一次是滿人。可是對於中國文化,滿人比蒙古人百倍同情。清朝的前二百年,整個地說,是中國內部和平和繁榮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在某些方麵,中國的文化有了重大進展;但是在其他方麵,這個時期滋長了文化的和社會的保守主義。官方方麵,程朱學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為鞏固。非官方方麵,對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在清朝都發生了重大的反動。反對程朱陸王的領袖人物,都譴責他們在禪宗和道家影響下,錯誤地解釋了孔子的思想,因而已經喪失了儒家固有的實踐方麵。有人攻擊說:“朱子道,陸子禪。”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譴責並不是完全不公正的,這從前兩章就可以看出來。


    可是從哲學的觀點看來,這種譴責完全是不相幹的。正如第二十四章指出的,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過禪宗)、道教的綜合。從中國哲學史的觀點看來,這樣的綜合代表著發展,因此是好事,不是壞事。


    但是在清朝,儒家的正統地位空前加強,誰若說新儒家不是純粹儒家,就等於說新儒家是假的,是錯的。的確,在新儒家的反對者看來,新儒家之害甚於佛、道,因為它表麵上符合原來的儒家,更容易欺騙人,從而把人們引上邪路。


    由於這個緣故,清代的學者們發動了“迴到漢代”的運動,意思就是迴到漢代學者為先秦經典所作的注釋。他們相信,漢代學者生活的時代距孔子不遠,又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因此漢儒對經典的解釋一定比較純粹,比較接近孔子的原意。於是,他們研究了浩繁的漢儒注釋,都是新儒家所摒棄的,他們將這種研究稱為“漢學”。這個名稱是與新儒家對立的,他們稱新儒家為“宋學”,因為新儒家的主要學派興於宋代。從18世紀到本世紀初,清儒中的漢學與宋學之爭,是中國思想史上最大的論爭之一。從我們現在的觀點看,它實際上是對古代文獻進行哲學解釋與進行文字解釋的論爭。文字解釋,著重在它相信的文獻原有的意思;哲學解釋,著重在它相信的文獻應有的意思。


    由於漢學家著重於古代文獻的文字解釋,他們在校勘、考證、語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驚人的成績。他們的曆史、語文學和其他研究,的確是清代文化最大的獨特的成就。


    在哲學上,漢學家的貢獻微不足道;但是在文化上,他們確實大大打開了當時人們的眼界,看到了中國古代文獻的廣闊成就。在明代,絕大多數讀書人,在新儒家的影響下,隻需要應付科舉考試的知識,全部精力都耗在《四書》上。其結果,對另外的文獻,他們簡直毫無所知。到了清儒致力於古代文獻文字整理工作,他們就不可能僅僅限於儒家經典了。當然,他們首先從事的還是儒家經典,但是這方麵的工作做完以後,他們就開始研究正統儒家以外各家的古代文獻,如《墨子》、《荀子》、《韓非子》,這些書都是長期被人忽視的。他們的工作是改正摻入原文的許多訛誤,解釋詞語的古代用法。正是由於他們的勞動,這些文獻現在才比以前,例如明代,好讀得多了。他們的工作,在複興對於這些哲學家進行哲學研究的興趣方麵,的確大有幫助。這種哲學研究,是近幾十年在西方哲學傳入的刺激下進行的。我們現在就要轉入這個主題。


    孔教運動


    在這裏不必詳細考察中國人最初接觸西方文化時所采取的態度。這裏隻說,到明朝後期,即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許多中國學者已經對當時耶教傳教士傳入的數學、天文學深有印象。如果歐洲人把中國及周圍地區稱為“遠東”,那麽,中國人在與歐洲人接觸的初期就把歐洲稱為“遠西”,即“泰西”。在此以前,中國人已經把印度稱為“西天”,當然隻有把印度以西的國家稱為“泰西”了。這個稱唿現在已經不用了,但是直到上世紀末還是常用的。


    我在第十六章說過,在傳統上,中國人與外人即“夷狄”的區別,其意義著重在文化上,不在種族上。中國人民族主義意識的發展,曆來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中國人作為古老文明的繼承者,在地理上與其他任何同等的文明古國相距遙遠,他們很難理解,與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怎麽會是有文化的人。因此,不論什麽時候,他們一接觸到不同的文化,總是傾向於蔑視它、拒絕它。他們不是把它們當做不同的東西,而徑直認為它們是低劣的、錯誤的東西。就像我們在第十八章看到的,佛教的傳入刺激了道教的建立,它是在信仰方麵作為民族主義的反應而出現的。同樣的,西方文化的傳入,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基督教會,也激起了相似的反應。


    剛才提到,在16世紀、17世紀,傳教士給予中國人的印象,在其宗教方麵,遠不如在其數學、天文學方麵。但是後來,特別是在19世紀,隨著歐洲軍事、工業、商業優勢的增長,中國在滿清統治下政治力量卻相應地衰落,中國人這才日益感覺到基督教的動力作用了。19世紀爆發了幾場教會與中國人的嚴重衝突事件之後,為了對抗西方越來越大的衝擊,就正在19世紀末,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康有為(1858—1927)發起了本國的孔教運動。這個事件絕不是偶然的——即使從中國思想內部發展的觀點看——因為已經有漢學家鋪平了道路。


    在第十七、十八章講過,漢代占統治地位的有兩派儒家:古文學派、今文學派。隨著清代對漢儒著作研究的複興,古今文學派的舊糾紛也複活了。我們已經知道,董仲舒為首的今文學派,相信孔子建立了一個理想的新朝代;後來走得更遠,竟然認為孔子是到人間完成使命的神人,是人類中間真正的神。康有為是清代漢學今文學派的領袖,他在今文學派中找到了充分的材料,足以把儒家建成符合宗教本義的有組織的宗教。


    我們研究董仲舒的時候,已經讀過他關於孔子的奇談怪論。康有為的說法比董仲舒更有過之。我們已經看到,在《春秋》中,更在漢儒的注釋中,以及在《禮記》中,有所謂“三世說”,即世界的進步經過三個時期或階段。康有為複活了此說,加以解釋說:“孔子生當據亂之世。今者大地既通,歐美大變,蓋進至升平之世矣。異日大地大小遠近如一,國土既盡,種類不分,風化齊同,則如一而太平矣。孔子已預知之。”這些話是他1902年在《論語注》卷二中寫的。


    康有為是著名的“戊戌變法”領袖。變法隻持續了百日,結果是他自己逃亡海外,他的幾位同事被殺,滿清政府的政治反動變本加厲。按他的意見,他所主張的並不是采用西方新文化,而是實行中國古代孔子的真正教義。他寫了許多儒家經典的注釋,注入他自己的新思想。除了這些,他還在1884年寫了一部《大同書》,其中描繪了一個具體的烏托邦,根據孔教的設計,將在人類進步的第三階段實現。這部書雖然大膽、革命,足以使最能空想的著作家瞠目結舌,可是康有為自己卻遠遠不是空想家。他斷言他的綱領,不到人類文明的最高和最後階段,決不可以付諸實施。至於當前實施的政治綱領,他堅決主張,隻能是君主立憲。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他最初被保守派痛恨,因為他太激進了;後來又被激進派痛恨,因為他太保守了。


    但是20世紀不是宗教的世紀,隨著基督教傳入中國,也一起傳入了或附帶傳入了現代科學,它是與宗教相對立的。因而基督教本身的影響在中國受到了限製,而孔教運動也就夭折。可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之後,1915年起草民國的第一部憲法時,有一個康有為的信徒要求在憲法上規定民國以儒教為國教。對於這一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達成妥協,在憲法上規定中華民國采用儒教,不是作為國家的宗教,隻是作為道德訓練的基本原則。這部憲法從未實施,從此再也沒有聽說按康有為那種意思以儒教為宗教的話了。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戊戌年即1898年,康有為和他的同誌們對於西方哲學,如果不是毫無所知,也是知之極少。譚嗣同(1865—1898)在變法運動失敗的壯烈殉難,作為思想家他比康有為本人深邃多了。他寫了一部《仁學》,將現代化學、物理學的一些概念引入了新儒家。他在這部書的開端,列舉了一些書,說明要讀《仁學》必須先讀這些書。在這個書目中,有關西方思想的書,他隻提到《新約》“及算學、格致、社會學之書”。事實很明顯,當時的人簡直不知道西方的哲學,他們所有的西方文化知識,除了機器和戰艦,就基本上限於自然科學和基督教義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哲學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友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友蘭並收藏中國哲學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