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他!用群馬踐踏成泥巴!”
“右賢王,讓我將這欺騙了你的漢賊開膛破肚掛到樹上!”
燕然山南麓,匈奴河右賢王新王庭,屠耆堂的大帳外,要殺死吳宗年的叫囂聲不絕於耳。
不止屠耆堂恨吳宗年,諸小王、千騎長更恨,八年前若非吳宗年給漢軍帶路,右部也不會輸得那麽慘,他們中不少人,妻兒帳落在那場戰爭中淪為俘虜,成了北庭小邦的奴隸。
不愧是右賢王,屠耆堂將他的恨意也吞迴腹中,看著眼前這個須發已經斑白,穿著一身素衣縞冠的男人笑道:“吳先生還真敢迴右部啊,真不怕為人所殺?”
吳宗年手持犛牛尾染得鮮紅的漢節,朝右賢王微微作揖:“不可攻擊持有漢節者,這難道不是右賢王的密令麽?”
是啊,畢竟過去幾十年的事說明,殺漢使的代價太大了,右賢王眯起眼,按劍道:“若是我要殺你呢?”他確實很想這麽做。
吳宗年笑道:“朝中群臣和蘇公也如此攔我,但我說,若我平安返迴,那右賢王便是真心想與大漢和談。若我一去不返,不管是為右賢王手刃還是指使屬下劫殺,亦或是扣留下慢慢折磨,那大漢,也不必對右賢王抱期望了。”
看似引頸待戮,但吳宗年之所以敢來,是因為他太了解右賢王了,畢竟是侍奉了好幾年的“主君”。
這不是右賢王第一次與漢朝接洽,一年前,與漢和談還是匈奴的主流輿論,其中以兩人最為積極,一個是為漢朝富強震撼到的左賢王唿韓邪,另一位則是右賢王。
和唿韓邪不同,右賢王是單純被打怕了,十年的戰敗,讓昔日的鷹派慢慢變鴿化,對與漢和平十分上心,因為再打下去,右部恐怕要丟個精光。
一年來,右部做了很多友善的姿態,諸如歸還被俘漢卒的屍骸等,漢朝投桃報李,陸續放了些滯留北庭的匈奴人歸來。
但隨著一張宣戰檄文,漢匈關係急轉直下直到走向戰爭,右賢王失望之餘,對全麵開戰態度消極。
右部被北庭、小月氏、張掖居延包圍,他隻希望漢軍別選這邊作為主攻點。
漢軍全麵北進後,右賢王與漢朝的眉來眼去並未斷絕,但他沒想到,來的居然是吳宗年。
眼下見其麵無畏懼,侃侃而談,不由暗讚了一聲好膽,當初他確實沒看錯人。
“本王確實不忍兩邦從兄弟之國,變成仇敵,想和大漢談談,希望能停止戰爭,消除誤會……但大漢派先生來,反而使誤會更深了,我不相信吳先生。”
右賢王終究還是沒忍住,他忘不了過去的恩怨,重重指著吳宗年:“你背叛了我!”
吳宗年麵露愧色,垂首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然忠臣不事二主,宗年先效忠於大漢天子,雖承右賢王厚待,卻不能報之,反背匈奴而歸漢,雖報達了母邦,卻虧欠於右賢王!”
他抬起頭:“所以宗年來贖罪了,我身為典屬國丞,過去一年餘主持與右部和談之事,在天子麵前給右賢王爭取到了一個極好的條件。“
右賢王盯著吳宗年:“是何條件?將小月氏所占的右賢王庭還給我?”
吳宗年笑了:“單於庭,難道不比右賢王庭更好?”
“宗年此來,要給右賢王獻上的,可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立大撐犁孤塗單於的金鷹冠啊!”
右賢王心中心跳忽然加快,卻按著刀罵道:“我隻是想讓漢胡恢複和談,吳先生卻想要我背叛匈奴,以為我同你一樣麽?”
其實從他繞開大單於,為了保全右地部眾而派出使者那一刻起,就背叛匈奴了。
吳宗年故作迷茫:“右賢王何出此言?你這哪裏是背叛匈奴,你是在救匈奴!”
“中原有一句古話,社稷為重君為輕……”
民為貴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常聽吳宗年說中原典故的右賢王,聽了也無法理解
吳宗年道:“所謂君,便是單於,所謂社稷,便是攣鞮氏的曆代先祖的祭壇,是匈奴本身。死掉一個大單於,換上一位新的,匈奴社稷並不會因此被摧毀。”
他苦口婆心勸道:“漢與匈奴的戰爭,和過去匈奴與月氏、匈奴與東胡截然不同,天子對占據草原毫無興趣,想要的,無非是匈奴成為臣服於漢的屬邦,讓邊境無警。”
“但虛閭權渠不顧漢強而匈奴弱,一味要與漢構難,戰於郊野,死的人將比草原上的花兒還多。匈奴已在黑白兩災中損失慘重,牲畜死十五,人死十二,藩屬背叛,隻剩下核心二十四長,根本輸不起,再敗一次就將分崩離析。而大漢卻能一次次北征,直到將匈奴徹底打敗,屆時就會焚毀蘢城,推平單於庭,等烽煙平息時,攣鞮氏恐怕再無遺種。”
亡國論,這也是右賢王等主和一派所持的看法,在先代單於親征北庭撞得頭破血流後,他認為,匈奴已經無法勝過大漢。
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而匈奴日削,十年不曾得一勝。反而是本土被不斷滲透,戰爭的結果將導致匈奴亡國,攣鞮氏與匈奴國家一起倶成灰燼。
在吳宗年口中,右賢王與漢朝和談的行為,竟成了忍辱負重,曲線救匈奴。保全右地部眾,取代愚蠢看不清形勢的虛閭權渠,延續攣鞮氏社稷,甚至還能光明正大,續娶他心愛的顓渠閼氏……
江山美人一起到手,連道德上的虧欠都在吳宗年的說辭下,變成了社稷為重,右賢王的心,開始慢慢動搖。
最後,吳宗年還拋出了兩件右賢王尚不知曉的事。
“右賢王有所不知,堅昆王已經向大漢遞交了降書。”
“李堅昆?”右賢王大恨,卻不感到意外,從唿揭投降任弘後,堅昆國就開始與單於離心,不赴龍城之會,幾乎成了獨立一國,如今見漢匈交戰,堅昆害怕被波及,也選擇了站隊,這就意味著,若右賢王不做出選擇,戰後堅昆、唿揭、小月氏恐怕要來瓜分他的領地了。
吳宗年步步緊逼:“而遠在長安的左賢王稽侯珊,也願意大義滅親,為天子帶領降漢匈奴,在漠南建一個新的單於庭!”
言下之意,若右賢王不識抬舉,漢朝有的是取代他的人選。
“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望右賢王三思!”
吳宗年將皇帝那恩威並施的詔書念給右賢王聽,漢朝的條件一一開出,諸如右賢王降漢,送質子入長安,四年一朝貢等。
有的條件右賢王一口答應,有的則討價還價,諸如立刻舉起反旗,配合漢軍進攻單於庭,則推脫拒絕。
斷斷續續談了一下午,雙方勉強達成同識,右賢王才歎息道:“吳先生。”
“當初我以為,你是一位國士。”
右賢王看著吳宗年:“你確實是。”
“是大漢的國士。”
“右賢王很快也要成為漢臣了。”
吳宗年先是一愣,再揖道:“宗年希望能早日與西匈奴單於,在長安相會,用美酒代替刀刃,共述兩邦之好!”
……
右賢王還是怕有人恨吳宗年追殺他,造成誤會,派了兒子親自送吳宗年迴去。
離開右賢王領地時,吳宗年才用他寬大的袖子,擦了擦已經濕潤的頭發。
齊、楚合戰於漭漾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
今日,吳宗年做成了能與子貢比擬的事業,這是他此生之願啊。
吳宗年看向手中旌節,自嘲道:“也算對得起所持漢節。”
而看著右賢王庭那些懷裏抱著嬰孩,遠遠好奇看著他的匈奴女子,吳宗年不由想起了自己的胡妻和那個早早死去的女兒,心口一陣陣發疼。那將是伴他一生的噩夢與愧意,今日來此遊說,不單為大漢,也為他眼中的無辜者。說服右部放下幹戈,能讓幾萬戶帳落的普通匈奴人免受刀兵吧?
“這算不算‘贖罪’呢?”吳宗年默默想著,在右部眾人仇恨的目光中遠去。
隻可惜他能力有限,右賢王其他事滿口答應,但加入漢軍,向東襲擊匈奴本部,卻推脫不願,看來這廝還想觀望一番,畢竟漢軍雖來勢洶洶,但勝負真說不準,李廣利當年不就敗了麽?
吳宗年使盡渾身解數,也隻能說服右賢王向南退卻,讓傅介子的西路軍穿過右地,挺進燕然山北山口。
在長安的計劃裏,這一路不是主力,而是用來堵截匈奴潰兵的偏師,趙充國和任弘希望能在匈奴部眾所在的餘吾水、郅居水一帶決戰,而走投無路,向西潰逃的單於殘部,將會一頭撞到傅介子和烏孫人的網中。
右賢王不信任他,他也不盡信右賢王,居延一帶的兩萬餘漢軍也會盯緊右部,以提防他欺騙漢軍,掩擊傅介子後路。
吳宗年朝著東方拱手:“伐謀、伐交,該做的事,典屬國與宗年已盡力,接下來,就看三軍將士伐兵了!”
……
竟寧二年七月下旬,距離右地兩個月騎程的左地。
出塞後絕大幕,再行旬月,東路軍終於抵達了草木漸黃的弓盧水。
而一座滿是花崗岩的巍峨大山,也出現在地平線上。
趙漢兒在確定他們的方位,手指在地圖上劃過:“此地距漢塞四千裏。”
又看向蜿蜒清澈,正有無數漢軍如饑似渴等著醫官檢查完水質,痛飲淡水的河流。
“弓盧水發源於山巒中。”
最後是腳下那頭被射殺後,準備烤了吃的野驢:“草原上多野驢,故名驢背草原。“
“沒錯了。”在向俘獲的匈奴人證實後,趙漢兒向任弘稟報,指著遠處那山道:“將軍,那就是狼居胥山!”
“狼居胥……”任弘精神一振,這真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啊。
一個多月的行軍,他和蘿卜都瘦了一圈,更別說士卒們了,皆疲憊不堪。
這一路來,任弘有時甚至會被太陽照得中暑花了眼,迷迷糊糊抬起頭,能看到前方,有位頭戴武冠,著玄甲,一身紅色大氅的騎士縱馬馳騁的身影,遠遠騎行引導大軍。
等任弘往嘴裏塞著大蒜咀嚼解暑,又揉了揉眼睛後,那騎影消失不見,或者說,已和狼居胥山融為一體,早已分不清誰是誰了。
就像霍去病的名字,與這座山緊緊聯係在一起,成了一個符號。
可別笑,任弘作為一個穿越者,屁股坐在唯物論上,但內心深處,卻又相信人死有靈——他希望如此。
大軍所走的,是冠軍侯當年的路線,一定是他的英魂,在隱隱引導將士們吧?
任弘抬頭看向狼居胥上空鈷藍色的蒼天,有些龜裂的嘴唇喃喃道:
“大將軍,您看到了麽?”
“我任弘,就快追上霍驃騎了!”
“右賢王,讓我將這欺騙了你的漢賊開膛破肚掛到樹上!”
燕然山南麓,匈奴河右賢王新王庭,屠耆堂的大帳外,要殺死吳宗年的叫囂聲不絕於耳。
不止屠耆堂恨吳宗年,諸小王、千騎長更恨,八年前若非吳宗年給漢軍帶路,右部也不會輸得那麽慘,他們中不少人,妻兒帳落在那場戰爭中淪為俘虜,成了北庭小邦的奴隸。
不愧是右賢王,屠耆堂將他的恨意也吞迴腹中,看著眼前這個須發已經斑白,穿著一身素衣縞冠的男人笑道:“吳先生還真敢迴右部啊,真不怕為人所殺?”
吳宗年手持犛牛尾染得鮮紅的漢節,朝右賢王微微作揖:“不可攻擊持有漢節者,這難道不是右賢王的密令麽?”
是啊,畢竟過去幾十年的事說明,殺漢使的代價太大了,右賢王眯起眼,按劍道:“若是我要殺你呢?”他確實很想這麽做。
吳宗年笑道:“朝中群臣和蘇公也如此攔我,但我說,若我平安返迴,那右賢王便是真心想與大漢和談。若我一去不返,不管是為右賢王手刃還是指使屬下劫殺,亦或是扣留下慢慢折磨,那大漢,也不必對右賢王抱期望了。”
看似引頸待戮,但吳宗年之所以敢來,是因為他太了解右賢王了,畢竟是侍奉了好幾年的“主君”。
這不是右賢王第一次與漢朝接洽,一年前,與漢和談還是匈奴的主流輿論,其中以兩人最為積極,一個是為漢朝富強震撼到的左賢王唿韓邪,另一位則是右賢王。
和唿韓邪不同,右賢王是單純被打怕了,十年的戰敗,讓昔日的鷹派慢慢變鴿化,對與漢和平十分上心,因為再打下去,右部恐怕要丟個精光。
一年來,右部做了很多友善的姿態,諸如歸還被俘漢卒的屍骸等,漢朝投桃報李,陸續放了些滯留北庭的匈奴人歸來。
但隨著一張宣戰檄文,漢匈關係急轉直下直到走向戰爭,右賢王失望之餘,對全麵開戰態度消極。
右部被北庭、小月氏、張掖居延包圍,他隻希望漢軍別選這邊作為主攻點。
漢軍全麵北進後,右賢王與漢朝的眉來眼去並未斷絕,但他沒想到,來的居然是吳宗年。
眼下見其麵無畏懼,侃侃而談,不由暗讚了一聲好膽,當初他確實沒看錯人。
“本王確實不忍兩邦從兄弟之國,變成仇敵,想和大漢談談,希望能停止戰爭,消除誤會……但大漢派先生來,反而使誤會更深了,我不相信吳先生。”
右賢王終究還是沒忍住,他忘不了過去的恩怨,重重指著吳宗年:“你背叛了我!”
吳宗年麵露愧色,垂首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然忠臣不事二主,宗年先效忠於大漢天子,雖承右賢王厚待,卻不能報之,反背匈奴而歸漢,雖報達了母邦,卻虧欠於右賢王!”
他抬起頭:“所以宗年來贖罪了,我身為典屬國丞,過去一年餘主持與右部和談之事,在天子麵前給右賢王爭取到了一個極好的條件。“
右賢王盯著吳宗年:“是何條件?將小月氏所占的右賢王庭還給我?”
吳宗年笑了:“單於庭,難道不比右賢王庭更好?”
“宗年此來,要給右賢王獻上的,可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立大撐犁孤塗單於的金鷹冠啊!”
右賢王心中心跳忽然加快,卻按著刀罵道:“我隻是想讓漢胡恢複和談,吳先生卻想要我背叛匈奴,以為我同你一樣麽?”
其實從他繞開大單於,為了保全右地部眾而派出使者那一刻起,就背叛匈奴了。
吳宗年故作迷茫:“右賢王何出此言?你這哪裏是背叛匈奴,你是在救匈奴!”
“中原有一句古話,社稷為重君為輕……”
民為貴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常聽吳宗年說中原典故的右賢王,聽了也無法理解
吳宗年道:“所謂君,便是單於,所謂社稷,便是攣鞮氏的曆代先祖的祭壇,是匈奴本身。死掉一個大單於,換上一位新的,匈奴社稷並不會因此被摧毀。”
他苦口婆心勸道:“漢與匈奴的戰爭,和過去匈奴與月氏、匈奴與東胡截然不同,天子對占據草原毫無興趣,想要的,無非是匈奴成為臣服於漢的屬邦,讓邊境無警。”
“但虛閭權渠不顧漢強而匈奴弱,一味要與漢構難,戰於郊野,死的人將比草原上的花兒還多。匈奴已在黑白兩災中損失慘重,牲畜死十五,人死十二,藩屬背叛,隻剩下核心二十四長,根本輸不起,再敗一次就將分崩離析。而大漢卻能一次次北征,直到將匈奴徹底打敗,屆時就會焚毀蘢城,推平單於庭,等烽煙平息時,攣鞮氏恐怕再無遺種。”
亡國論,這也是右賢王等主和一派所持的看法,在先代單於親征北庭撞得頭破血流後,他認為,匈奴已經無法勝過大漢。
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而匈奴日削,十年不曾得一勝。反而是本土被不斷滲透,戰爭的結果將導致匈奴亡國,攣鞮氏與匈奴國家一起倶成灰燼。
在吳宗年口中,右賢王與漢朝和談的行為,竟成了忍辱負重,曲線救匈奴。保全右地部眾,取代愚蠢看不清形勢的虛閭權渠,延續攣鞮氏社稷,甚至還能光明正大,續娶他心愛的顓渠閼氏……
江山美人一起到手,連道德上的虧欠都在吳宗年的說辭下,變成了社稷為重,右賢王的心,開始慢慢動搖。
最後,吳宗年還拋出了兩件右賢王尚不知曉的事。
“右賢王有所不知,堅昆王已經向大漢遞交了降書。”
“李堅昆?”右賢王大恨,卻不感到意外,從唿揭投降任弘後,堅昆國就開始與單於離心,不赴龍城之會,幾乎成了獨立一國,如今見漢匈交戰,堅昆害怕被波及,也選擇了站隊,這就意味著,若右賢王不做出選擇,戰後堅昆、唿揭、小月氏恐怕要來瓜分他的領地了。
吳宗年步步緊逼:“而遠在長安的左賢王稽侯珊,也願意大義滅親,為天子帶領降漢匈奴,在漠南建一個新的單於庭!”
言下之意,若右賢王不識抬舉,漢朝有的是取代他的人選。
“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望右賢王三思!”
吳宗年將皇帝那恩威並施的詔書念給右賢王聽,漢朝的條件一一開出,諸如右賢王降漢,送質子入長安,四年一朝貢等。
有的條件右賢王一口答應,有的則討價還價,諸如立刻舉起反旗,配合漢軍進攻單於庭,則推脫拒絕。
斷斷續續談了一下午,雙方勉強達成同識,右賢王才歎息道:“吳先生。”
“當初我以為,你是一位國士。”
右賢王看著吳宗年:“你確實是。”
“是大漢的國士。”
“右賢王很快也要成為漢臣了。”
吳宗年先是一愣,再揖道:“宗年希望能早日與西匈奴單於,在長安相會,用美酒代替刀刃,共述兩邦之好!”
……
右賢王還是怕有人恨吳宗年追殺他,造成誤會,派了兒子親自送吳宗年迴去。
離開右賢王領地時,吳宗年才用他寬大的袖子,擦了擦已經濕潤的頭發。
齊、楚合戰於漭漾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
今日,吳宗年做成了能與子貢比擬的事業,這是他此生之願啊。
吳宗年看向手中旌節,自嘲道:“也算對得起所持漢節。”
而看著右賢王庭那些懷裏抱著嬰孩,遠遠好奇看著他的匈奴女子,吳宗年不由想起了自己的胡妻和那個早早死去的女兒,心口一陣陣發疼。那將是伴他一生的噩夢與愧意,今日來此遊說,不單為大漢,也為他眼中的無辜者。說服右部放下幹戈,能讓幾萬戶帳落的普通匈奴人免受刀兵吧?
“這算不算‘贖罪’呢?”吳宗年默默想著,在右部眾人仇恨的目光中遠去。
隻可惜他能力有限,右賢王其他事滿口答應,但加入漢軍,向東襲擊匈奴本部,卻推脫不願,看來這廝還想觀望一番,畢竟漢軍雖來勢洶洶,但勝負真說不準,李廣利當年不就敗了麽?
吳宗年使盡渾身解數,也隻能說服右賢王向南退卻,讓傅介子的西路軍穿過右地,挺進燕然山北山口。
在長安的計劃裏,這一路不是主力,而是用來堵截匈奴潰兵的偏師,趙充國和任弘希望能在匈奴部眾所在的餘吾水、郅居水一帶決戰,而走投無路,向西潰逃的單於殘部,將會一頭撞到傅介子和烏孫人的網中。
右賢王不信任他,他也不盡信右賢王,居延一帶的兩萬餘漢軍也會盯緊右部,以提防他欺騙漢軍,掩擊傅介子後路。
吳宗年朝著東方拱手:“伐謀、伐交,該做的事,典屬國與宗年已盡力,接下來,就看三軍將士伐兵了!”
……
竟寧二年七月下旬,距離右地兩個月騎程的左地。
出塞後絕大幕,再行旬月,東路軍終於抵達了草木漸黃的弓盧水。
而一座滿是花崗岩的巍峨大山,也出現在地平線上。
趙漢兒在確定他們的方位,手指在地圖上劃過:“此地距漢塞四千裏。”
又看向蜿蜒清澈,正有無數漢軍如饑似渴等著醫官檢查完水質,痛飲淡水的河流。
“弓盧水發源於山巒中。”
最後是腳下那頭被射殺後,準備烤了吃的野驢:“草原上多野驢,故名驢背草原。“
“沒錯了。”在向俘獲的匈奴人證實後,趙漢兒向任弘稟報,指著遠處那山道:“將軍,那就是狼居胥山!”
“狼居胥……”任弘精神一振,這真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啊。
一個多月的行軍,他和蘿卜都瘦了一圈,更別說士卒們了,皆疲憊不堪。
這一路來,任弘有時甚至會被太陽照得中暑花了眼,迷迷糊糊抬起頭,能看到前方,有位頭戴武冠,著玄甲,一身紅色大氅的騎士縱馬馳騁的身影,遠遠騎行引導大軍。
等任弘往嘴裏塞著大蒜咀嚼解暑,又揉了揉眼睛後,那騎影消失不見,或者說,已和狼居胥山融為一體,早已分不清誰是誰了。
就像霍去病的名字,與這座山緊緊聯係在一起,成了一個符號。
可別笑,任弘作為一個穿越者,屁股坐在唯物論上,但內心深處,卻又相信人死有靈——他希望如此。
大軍所走的,是冠軍侯當年的路線,一定是他的英魂,在隱隱引導將士們吧?
任弘抬頭看向狼居胥上空鈷藍色的蒼天,有些龜裂的嘴唇喃喃道:
“大將軍,您看到了麽?”
“我任弘,就快追上霍驃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