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當著天子和大將軍以及諸多任弘故舊同僚的麵,指摘他欲助南烏孫滅北烏孫,是“徇私”。
最大的理由是烏孫太後解憂將碎葉川數百裏予瑤光為封地,都護的妻子成了南烏孫的翕侯,他同烏孫的關係便不再簡單,任弘如今欲滅烏就屠,或許並不像奏疏上說的那麽一心為公。
“秦昭王時,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如今亦然,臣聽聞,西安侯安樂外國,無內顧心,戰勝攻取則利歸於烏孫與都護之妻,戰敗則結怨於城郭諸國,而禍歸於社稷。”
這確實是朝中文臣擔心的事,但卻觸了武將們的忌諱,畢竟他們也沒少被指責“妄開邊釁”。
魏相話音剛落,殿下前排便有一位卿士站了出來,與旁人雙手作揖不同,他左手受過傷無法動作,隻死沉沉地垂著,唯下拜以右手叩地。
“請陛下恕臣死罪!”
卻是前幾年從西域調入朝中,擔任“後將軍”,進入中朝的傅介子。
劉詢讓他免禮:“義陽侯何罪之有?”
傅介子抬頭笑道:“咆哮朝堂之罪!陛下、大將軍,臣介子,要罵人了!”
他旋即看向魏相,收起了笑:“敢問魏大夫,去歲匈奴單於勒兵十萬騎大軍壓境,而朝廷以旱蝗不能救北庭。西安侯以區區數千輕俠士卒,倚高廟之靈,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禦之。而後高昌壁一戰,西安侯親執桴鼓,安平公主將烏孫兵助陣殺敵,遂斬右奧鞬王,歸懸北闕。”
“當此之時,魏大夫何在?”
“單於頓兵半載,終究無功而返,遂遭雪災,匈奴大損內亂。此戰斬首雖不多,然力挫單於,使大漢揚威天山南北,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匈奴唿揭王見狀,鄉風馳義,稽首來賓,願守北藩,累世稱臣,西域遂安,此西安侯之功也。”
“當此之時,魏大夫又在何處?”
“古人雲,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烏孫乃大漢兄弟之邦,如今更為解憂公主臨國稱製,西域但有所求,莫不應允,一心助漢滅胡。隻礙於烏就屠在北,故不能盡力東向。”
“西安侯奏疏中說得明明白白,除此後患,烏孫歲後方能頃國之力,盡五萬騎,助漢滅胡,席卷右地,雪燕然之恥!今魏相反誣其徇私,狺狺狂吠,竟說西安侯欲效穰候之私。依臣看,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倒是魏相,欲學範雎,進讒言使秦昭王阻白起滅趙也!”
傅介子可不是單純的武夫,他當年十餘歲便好學書,但有一天卻忽棄觚而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
倒是和後來任弘在懸泉置所發豪言像極,隻不過傅介子是原創,連班超都是照搬此言,而任弘則是赤裸裸的剽竊名言。
不過如今,哥倆倒是提前將“棄觚投筆”的典故湊齊了。
而當年傅介子撂下這句話後,就毫不猶如投入了武夫的事業,隻是老底子仍在,引經據典起來也不在話下,他最看不慣讀書人不流血不流汗,一張嘴就想否定邊將的勞苦。
“將士黃沙雪山之間出百死,入絕域,於塞外枕戈待旦,迎胡虜箭矢如雨,風吹日曬,何來安樂之說?陛下,魏大夫竟以為那是享樂,依臣之見,大可送他去西域試住三載!”
難得上一次朝的蘇武也站出來替任弘說話。
“陛下,大將軍,《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則專之可也。兵法亦言,將在外,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身在絕域之將,臨敵之機稍縱即逝,故少有千裏而請戰者,義陽侯先前救烏孫便是事後補奏請準。但西安侯不同,事無巨細皆遣使來報,遇上征伐等大事,更是得朝廷允許方才動兵,絕無擁兵自重之意,若是不分皂白揣度,恐怕會傷了西域吏士之心啊。”
傅介子和蘇武兩位混合雙打之下,好像顯得魏相是小人了。
他卻也不虛,再拜道:“義陽侯與典屬國所言極是,西安侯有功,臣亦聽聞其與陛下乃微時故交,但朝廷自有製度,絕不可因此放縱!”
“將軍出征,封疆之吏,常使妻子家眷在國中為質,然西安侯夫人借省親之故,三年不還。”
“身為人臣不可外交,昔日莊助納淮南王之禮而誅,李廣受梁孝王之印而見斥,內諸侯尚且如此,何況烏孫還是戎狄外邦。”
魏相繼續麵陳:“更何況,軍旅之後,必有兇年,如今內郡剛剛才從地震中緩過來,邊郡則仍有旱蝗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
“出兵雖勝,猶有後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上天以星辰孛於西方,便是對此的警示。”
“與其看著外麵,不如看看裏麵,如今郡國守相大多不得其人,地方風俗淺薄,水旱不時。臣聽說,今年有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為此非小變也。如今左右不憂此,卻欲發兵報纖介之忿於遠方蠻夷,這大概便是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願陛下與大將軍、二府及有識者詳議乃可。”
所以歸根結底,魏相的態度依然是反戰。
劉詢看向大將軍,而霍光倒也不表態,隻點了二府問道:“丞相、禦史大夫以為如何?”
韋賢訥訥無言,倒是禦史大夫杜延年出列道:“義陽侯、典屬國與魏大夫所言皆各有道理。都護權重,名為二千石,實則一方諸侯,臣聽聞,西域諸國使者常稱西安侯為‘都護王’,雖是戎狄不知禮儀,然恐長此以往,會弄假成真啊。”
“淮陰侯破趙並齊後,尚且心生不臣之心,為蒯徹所勸,置高皇帝於滎陽不顧,願留齊為王。西安侯之功雖大,卻大不過淮陰侯,若真生出異心來,到時候是讓他做西域的假王,還是真王?”
杜延年的出麵,讓整個集議風向頓時一變,傅介子有些驚訝,而群臣見風使舵出麵附和者立刻多了起來,甚至有人放馬後炮說:
“西安侯當初本當避嫌,不該出任都護!”
劉詢隻忍著,沒學前任的劉賀,將手邊的天子行璽狠狠朝那人腦袋上砸過去!
這不廢話麽!當初大將軍明知這任命有問題,但還是點了任弘做都護,就是擔心別人去西域,恐怕頂不住匈奴單於的報複,使過去幾年努力功敗垂成。是大將軍看中了任弘與烏孫的關係,希望他能與解憂合作抗敵。
如今單於打退了,西域北庭在任弘治理下安定繁榮,朝臣就全得了健忘症,一擁而上過河拆橋了?
但杜延年的表態確實讓人在意,他作為大將軍的左膀右臂,但同先前田廣明等唯大將軍是從不同,他更像是一個拾遺補缺之人:大將軍為政剛猛,杜延年便輔之以寬,大將軍一心再度推行孝武時的政策,杜延年則論議持平,提議柔和——孝昭時賢良文學叩蒼龍闕,多虧杜延年才和平勸退,沒有鬧出人命來。
但越是如此,他越得霍光器重。
今日之議,確實是符合杜延年一貫風格,可誰知道這背後,是否暗合大將軍之意呢?過去三年,霍光一向支持任弘,對他越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今卻改弦更張,飛鳥未盡,就打算將良弓藏了?
“若隻是藏弓倒還是好的,最怕大將軍是想烹狗……”
這叫劉詢不寒而栗,相比於魏相、杜延年叨叨的任弘在外坐大,他最擔心的,還是“蕭牆之內”的霍氏啊!
但他近年來領悟了君人南麵之術,便是不輕易表達自己的看法,下場親自開撕是最蠢的。
每當這時候,就要靠一些信得過,知道深淺的臣子,讓他們替自己發聲。
朝中恰恰有這麽一人。
劉詢目光瞥向殿中靠後,楊惲作為左曹中常侍,亦在朝會之列。但一向暴脾氣,曾怒嘲辛武賢的楊家醜二郎,今日卻出奇鎮定,竟是未發一言。
雖然劉詢與楊惲在西安侯家做客時就聊不到一塊,但不可否認,論吵嘴,誰也不是這廝對手,引經據典起來讓你懷疑自己的見識是否淺薄,而且他也被視為鐵杆的“任黨”。
劉詢也隻能不斷瞥他,但楊惲就是低著頭不知在想什麽,直到朝臣跟著杜延年力陳任弘不可為都護,當效高皇帝入壁奪軍,派人解除其兵權,楊惲才抬起眼,看到了皇帝的小眼神。
他卻隻是一笑,大概是讓皇帝放心,而後緩緩邁步,出來大聲道:“臣惲以為,禦史大夫、諫議大夫所言極是!”
啊?
這話讓所有人都一愣,盯著忽然反水的楊惲,然而他接下來更發驚人之語。
“西安侯確實是擁愛妻,抱愛子,又與烏孫往來過密,不妥,實在不妥。然其功勞亦大,應從諸公之請,速速召迴朝中,舍爵策勳,嘉其辛苦,另擇九卿之位任之!”
……
ps:第二章在0點前。
最大的理由是烏孫太後解憂將碎葉川數百裏予瑤光為封地,都護的妻子成了南烏孫的翕侯,他同烏孫的關係便不再簡單,任弘如今欲滅烏就屠,或許並不像奏疏上說的那麽一心為公。
“秦昭王時,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如今亦然,臣聽聞,西安侯安樂外國,無內顧心,戰勝攻取則利歸於烏孫與都護之妻,戰敗則結怨於城郭諸國,而禍歸於社稷。”
這確實是朝中文臣擔心的事,但卻觸了武將們的忌諱,畢竟他們也沒少被指責“妄開邊釁”。
魏相話音剛落,殿下前排便有一位卿士站了出來,與旁人雙手作揖不同,他左手受過傷無法動作,隻死沉沉地垂著,唯下拜以右手叩地。
“請陛下恕臣死罪!”
卻是前幾年從西域調入朝中,擔任“後將軍”,進入中朝的傅介子。
劉詢讓他免禮:“義陽侯何罪之有?”
傅介子抬頭笑道:“咆哮朝堂之罪!陛下、大將軍,臣介子,要罵人了!”
他旋即看向魏相,收起了笑:“敢問魏大夫,去歲匈奴單於勒兵十萬騎大軍壓境,而朝廷以旱蝗不能救北庭。西安侯以區區數千輕俠士卒,倚高廟之靈,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禦之。而後高昌壁一戰,西安侯親執桴鼓,安平公主將烏孫兵助陣殺敵,遂斬右奧鞬王,歸懸北闕。”
“當此之時,魏大夫何在?”
“單於頓兵半載,終究無功而返,遂遭雪災,匈奴大損內亂。此戰斬首雖不多,然力挫單於,使大漢揚威天山南北,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匈奴唿揭王見狀,鄉風馳義,稽首來賓,願守北藩,累世稱臣,西域遂安,此西安侯之功也。”
“當此之時,魏大夫又在何處?”
“古人雲,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烏孫乃大漢兄弟之邦,如今更為解憂公主臨國稱製,西域但有所求,莫不應允,一心助漢滅胡。隻礙於烏就屠在北,故不能盡力東向。”
“西安侯奏疏中說得明明白白,除此後患,烏孫歲後方能頃國之力,盡五萬騎,助漢滅胡,席卷右地,雪燕然之恥!今魏相反誣其徇私,狺狺狂吠,竟說西安侯欲效穰候之私。依臣看,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倒是魏相,欲學範雎,進讒言使秦昭王阻白起滅趙也!”
傅介子可不是單純的武夫,他當年十餘歲便好學書,但有一天卻忽棄觚而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
倒是和後來任弘在懸泉置所發豪言像極,隻不過傅介子是原創,連班超都是照搬此言,而任弘則是赤裸裸的剽竊名言。
不過如今,哥倆倒是提前將“棄觚投筆”的典故湊齊了。
而當年傅介子撂下這句話後,就毫不猶如投入了武夫的事業,隻是老底子仍在,引經據典起來也不在話下,他最看不慣讀書人不流血不流汗,一張嘴就想否定邊將的勞苦。
“將士黃沙雪山之間出百死,入絕域,於塞外枕戈待旦,迎胡虜箭矢如雨,風吹日曬,何來安樂之說?陛下,魏大夫竟以為那是享樂,依臣之見,大可送他去西域試住三載!”
難得上一次朝的蘇武也站出來替任弘說話。
“陛下,大將軍,《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則專之可也。兵法亦言,將在外,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身在絕域之將,臨敵之機稍縱即逝,故少有千裏而請戰者,義陽侯先前救烏孫便是事後補奏請準。但西安侯不同,事無巨細皆遣使來報,遇上征伐等大事,更是得朝廷允許方才動兵,絕無擁兵自重之意,若是不分皂白揣度,恐怕會傷了西域吏士之心啊。”
傅介子和蘇武兩位混合雙打之下,好像顯得魏相是小人了。
他卻也不虛,再拜道:“義陽侯與典屬國所言極是,西安侯有功,臣亦聽聞其與陛下乃微時故交,但朝廷自有製度,絕不可因此放縱!”
“將軍出征,封疆之吏,常使妻子家眷在國中為質,然西安侯夫人借省親之故,三年不還。”
“身為人臣不可外交,昔日莊助納淮南王之禮而誅,李廣受梁孝王之印而見斥,內諸侯尚且如此,何況烏孫還是戎狄外邦。”
魏相繼續麵陳:“更何況,軍旅之後,必有兇年,如今內郡剛剛才從地震中緩過來,邊郡則仍有旱蝗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
“出兵雖勝,猶有後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上天以星辰孛於西方,便是對此的警示。”
“與其看著外麵,不如看看裏麵,如今郡國守相大多不得其人,地方風俗淺薄,水旱不時。臣聽說,今年有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為此非小變也。如今左右不憂此,卻欲發兵報纖介之忿於遠方蠻夷,這大概便是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願陛下與大將軍、二府及有識者詳議乃可。”
所以歸根結底,魏相的態度依然是反戰。
劉詢看向大將軍,而霍光倒也不表態,隻點了二府問道:“丞相、禦史大夫以為如何?”
韋賢訥訥無言,倒是禦史大夫杜延年出列道:“義陽侯、典屬國與魏大夫所言皆各有道理。都護權重,名為二千石,實則一方諸侯,臣聽聞,西域諸國使者常稱西安侯為‘都護王’,雖是戎狄不知禮儀,然恐長此以往,會弄假成真啊。”
“淮陰侯破趙並齊後,尚且心生不臣之心,為蒯徹所勸,置高皇帝於滎陽不顧,願留齊為王。西安侯之功雖大,卻大不過淮陰侯,若真生出異心來,到時候是讓他做西域的假王,還是真王?”
杜延年的出麵,讓整個集議風向頓時一變,傅介子有些驚訝,而群臣見風使舵出麵附和者立刻多了起來,甚至有人放馬後炮說:
“西安侯當初本當避嫌,不該出任都護!”
劉詢隻忍著,沒學前任的劉賀,將手邊的天子行璽狠狠朝那人腦袋上砸過去!
這不廢話麽!當初大將軍明知這任命有問題,但還是點了任弘做都護,就是擔心別人去西域,恐怕頂不住匈奴單於的報複,使過去幾年努力功敗垂成。是大將軍看中了任弘與烏孫的關係,希望他能與解憂合作抗敵。
如今單於打退了,西域北庭在任弘治理下安定繁榮,朝臣就全得了健忘症,一擁而上過河拆橋了?
但杜延年的表態確實讓人在意,他作為大將軍的左膀右臂,但同先前田廣明等唯大將軍是從不同,他更像是一個拾遺補缺之人:大將軍為政剛猛,杜延年便輔之以寬,大將軍一心再度推行孝武時的政策,杜延年則論議持平,提議柔和——孝昭時賢良文學叩蒼龍闕,多虧杜延年才和平勸退,沒有鬧出人命來。
但越是如此,他越得霍光器重。
今日之議,確實是符合杜延年一貫風格,可誰知道這背後,是否暗合大將軍之意呢?過去三年,霍光一向支持任弘,對他越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今卻改弦更張,飛鳥未盡,就打算將良弓藏了?
“若隻是藏弓倒還是好的,最怕大將軍是想烹狗……”
這叫劉詢不寒而栗,相比於魏相、杜延年叨叨的任弘在外坐大,他最擔心的,還是“蕭牆之內”的霍氏啊!
但他近年來領悟了君人南麵之術,便是不輕易表達自己的看法,下場親自開撕是最蠢的。
每當這時候,就要靠一些信得過,知道深淺的臣子,讓他們替自己發聲。
朝中恰恰有這麽一人。
劉詢目光瞥向殿中靠後,楊惲作為左曹中常侍,亦在朝會之列。但一向暴脾氣,曾怒嘲辛武賢的楊家醜二郎,今日卻出奇鎮定,竟是未發一言。
雖然劉詢與楊惲在西安侯家做客時就聊不到一塊,但不可否認,論吵嘴,誰也不是這廝對手,引經據典起來讓你懷疑自己的見識是否淺薄,而且他也被視為鐵杆的“任黨”。
劉詢也隻能不斷瞥他,但楊惲就是低著頭不知在想什麽,直到朝臣跟著杜延年力陳任弘不可為都護,當效高皇帝入壁奪軍,派人解除其兵權,楊惲才抬起眼,看到了皇帝的小眼神。
他卻隻是一笑,大概是讓皇帝放心,而後緩緩邁步,出來大聲道:“臣惲以為,禦史大夫、諫議大夫所言極是!”
啊?
這話讓所有人都一愣,盯著忽然反水的楊惲,然而他接下來更發驚人之語。
“西安侯確實是擁愛妻,抱愛子,又與烏孫往來過密,不妥,實在不妥。然其功勞亦大,應從諸公之請,速速召迴朝中,舍爵策勳,嘉其辛苦,另擇九卿之位任之!”
……
ps:第二章在0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