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拍賣競價相比之前激烈了許多,三十多件物品拍賣了近十萬兩銀子,其中行知書院的那座金佛拍出了六千兩八百兩的高價,當然,這金佛即使不算工藝,隻是黃金也值近六千兩。國子監的一座珊瑚拍出了五千四百兩的價格,這讓其他幾家書院心裏有些不安,因為這珊瑚還隻是國子監挑選剩下的,那其他拍品的價值可想而知。
這三十多件物品中,贗品足足有六件之多,分別是行知書院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國子監的宋汝窯筆洗,石洞書院的唐三彩,衡陽書院的明初三宋之一宋克的《草書韓偓七絕條幅》和《唐宋人詩卷》,及第書院的一件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
幾件贗品中又以行知書院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爭議最大,負責鑒定的翰林待詔石遷也無法辨別此貼的真偽,於是主動招唿了幾家書院負責鑒定的先生一起鑒賞,幾人爭論了許久仍得不出結果,便詢問行知書院此貼的來曆來辨別。
捐獻之人是行知書院數術科的學生金正傑,此人是四方當鋪掌櫃的獨子,而這《快雪時晴帖》則是兩年前一個裝扮奇怪的人典的死當,最初四方當鋪的掌櫃將這件《快雪時晴帖》當做鎮店之寶,可後來兩個月內琉璃巷的四家當鋪皆收到了一副《快雪時晴帖》的死當品,四家當鋪的朝奉一起鑒定竟無一人能找出破綻。後來此事便不了了之,而四方當鋪這一幅則被金正傑拿來捐獻了。
最後鑒定的結果是摹本,但幾位先生卻看不出臨摹時期,建議的價值以宋摹本的價值來定,物主定的底價不高僅一千兩,比宋摹本的價值低了一半,最後被一位富紳以兩千八百兩拍得,若不是聽說還有另外三件摹本,這件《快雪時晴帖》的摹本價格或許還要翻上幾番。
至於另外幾件贗品,其中宋克的兩幅草書因為底價不高,分別被行知書院行知先生和友麓書院院正馮實秋以底價拍得,其他皆流拍被物主底價拍迴。
前一部分的拍賣持續了近兩個時辰,在最後一件物品拍賣結束後楊敬石遷二人總算鬆了一口氣,楊敬宣布休息一刻鍾後開始第二部分的拍賣。
第二部分的拍賣為輪流拍賣,每家書院先各出一件物品,待六家書院依次拍完後再輪流拍賣第二件第三件。
一刻鍾過後楊敬石遷重新迴到拍賣台,這一部分才是今天拍賣的重頭戲。此時各家書院已經將第一件要拍賣的物品奉上依次擺在了案桌上,每一件拍品都用紅綢鋪蓋。
“今日募捐拍賣第二場的第一件拍品是國子監提供的葉瓖大師作品荷團龍尾硯,請石大人鑒定。”楊敬掀開左手邊第一塊紅綢道。
石遷先彎下身仔細的看著,然後雙手小心拿起案桌上的硯台翻過來看了看底部,接著對著光線看了看,很快便確定了真偽道,“此硯石質優良,瑩潤細密,嫩而堅,潤而滑,撫之如膚,磨之如鋒,扣之有聲,宜於發墨,確為龍尾山龍尾硯,看雕工為永樂年間由琢硯名家葉瓖雕琢,硯身密布顆粒狀,對光可見硯體閃爍亮麗,兼以紋理燦爛,色擬碧天,硯底有陽明公題銘,實屬硯中之精品,底價六千兩。”說完石遷便將硯台放迴案桌。
楊敬接著道“荷團龍尾硯一方,底價六千兩,每次加價最低十兩銀子,拍賣現在開始。”
楊敬話音方落,一個高瘦的中年人便舉手道,“六千零一十兩。”
另外一個人馬上舉手道,“六千零二十兩。”
“六千零三十兩。”
開始競拍的人都很克製,幾次過後便開始一百兩一百兩的往上加,最後國子監的這方龍尾硯價格定格在了八千一百兩,被第一個叫價的那位做文房四寶生意的墨寶齋掌櫃拍走。
楊敬掀開第二塊紅布道,“第二件拍品是行知書院提供的一把刀,經行知書院幾位先生鑒定隻得出此刀乃戰國時期的兵器,具體出處尚未得知,還請石大人賜教。”
石遷右手拿起刀柄,入手微涼,左手輕托刀麵,離得近了,隻感覺寒氣逼人。刀身通體黝黑晶瑩,應是傳說的隕鐵打造。刀身形似新月,隻在刀背中間有處如山脊般的突起,刀顎處無紋飾,似是隕鐵原來的樣子,有如山巒疊嶂。刀尖處鐫刻些奇怪的紋路,似陰雕錦文又似雲紋。
石遷暫時不敢確定,因為這是傳聞中的兵刃,後世多有仿製,但多仿其形而不得其神,他拔下兩根頭發放在刀刃處,輕輕一吹,發絲在觸到刀刃的刹那悄然而斷。
此時石堅心裏已有了幾分肯定,但還要做最後的確認。
眾人隻見石遷拿著刀興衝衝的向外奔去,擋在門口的人一見石遷拿刀衝來連忙向邊上躲去,拍賣廳雖人潮擁擠,但石遷很輕易的就來到了門外。此時已過酉時,天色偏黑,月亮已經升起,石遷一手持刀,刀尖指月,就見一簇晶光聚在刀尖,閃爍明滅。
跟隨石遷身後出來的人看到這一幕無不稱奇。此時石遷終於可以確認這把刀就是傳說中的寒月刃。因為刀尖獨一無二的紋飾在兵器史上隻出現過兩次,可於刃尖聚日月之輝,一把是十大名劍之一的定光劍,另一把就是現在這個戰國徐夫人的寒月刃。
石遷提刀迴到拍賣台,將刀放迴案桌道,“此刀名為寒月刃,乃戰國徐夫人所鑄,經鑒定,確為真品,底價一萬五千兩。”說完石遷退到一邊不再言語。
楊敬站到台前接話道,“行知書院寒月刃,底價一萬五千兩,每次加價五十兩,現在開始拍賣。”
台下一時有些安靜,文人武將多用劍,大明朝武人即使用刀也是有些類似唐刀一類,像繡春刀那種,而做古董生意的商人一時能拿出一萬五千兩銀子拍一把不知道要放多久才能賣出的古刀的極為少數,但他們不知道這把刀的價值遠不止如此,石遷作價算是非常保守了。何況石遷介紹的不是很詳細,許多人並不知道關於這把刀的故事,隻有幾個隨石遷出去的書生才見識到了這把刀的魅力,而朱應安正是那幾個書生中的一個。
過了半天仍無人競價,這第二場拍賣的規則與第一場不同,因為是石遷根據價值定的底價,若是流拍,這一場便算行知書院少了一件拍品,基本上這場拍賣就沒有勝算了。
就在楊敬準備宣布流拍時朱應安舉手了,“一萬五千兩。”朱應安是石洞書院的學生,他之所以競拍隻是因為在看到這把刀尖的光輝時,覺得這把刀很不簡單,雖然他不會用刀,但放著觀賞也很不錯。
“呦,朱兄這是準備習武嗎?拍了這把刀再蓄些胡子,確實比現在這副樣子威武許多,你可要想清楚,這可是你一年逛樓子的銀子。”方世鴻揶揄道,他是國子監的學生,又在行知書院受了窩囊氣,行知書院輸了他自然樂見。
“瞧你那副沒見過世麵的樣子,這點錢小爺還瞧不上。還有要拍的沒?沒人拍這把刀小爺就收了。”朱應安迴擊道。
果然並沒人競拍,寒月刃便被朱應安收入囊中。其實如果他不拍行知先生也會拍下,畢竟一萬五千兩比起五萬兩還是差了很多,何況第一局行知書院就退出競爭的話實在有損書院名聲。
“第三件,石洞書院宋定窯白瓷梅瓶雕蓮花。”楊敬揭開第三塊紅綢,就把位置讓給了石遷。
見過了寒月刃,石遷對其他物件的興趣小了許多,若非他隻是一個從九品小吏,沒多少錢財,那把寒月刃他一定會拍的。
“北宋定窯白瓷梅瓶,釉刻蓮花,品相佳,真品。底價五千五百兩。”石遷拿起來看了看便放迴了,有些意興闌珊的道。
古董商人向來對瓷器最是熱衷,最後這件梅瓶竟拍出了八千八百兩的高價。
接下來友麓書院的唐寅的《茅屋風清圖》鑒定為真品,底價三千兩,成交價三千八百兩。
衡陽書院的宋本《太平廣記》珍本,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等400多種,底價七千兩,成交價九千六百兩,由京城廣報書局拍得。
“本輪拍賣最後一件拍品為及第書院的《敬齋箴冊》,請石大人過目。”
石遷略一打量便看出了其中的問題,“贗品,底價二兩銀子。”
及第書院院正王會錫十分詫異,因為他和及第書院另外一位負責鑒賞的先生完全沒有看出任何問題,“我申請重新鑒定。”
“不用了,為了節省時間我直接幫各位解疑吧,《敬齋箴冊》為明初三宋二沈之一的沈度小楷作品,屬於典型的台閣體作品,而且《敬齋箴冊》代表了的台閣體的最高水準。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其筆畫粗不為重細不為輕,其布局法度俱存,中規入矩,行列齊整,在風格上展露的是那種婉麗飄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厲的氣度,頗有儒者之風。而這贗品無論從用墨用紙做舊,還是風格筆畫布局都毫無破綻,算是與之前的《快雪時晴帖》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唯一的缺陷在於一點,大家請看。”石遷拿起作品用手指著其中一處道,“眾所周知《敬齋箴冊》是沈度書於永樂十六年,而這裏寫的卻是永樂十九年。”石遷拿著《敬齋箴冊》向眾人展示。
如此便不用再鑒定,即使是不懂鑒賞的人也知道這件拍品假的不能再假了。
既是贗品,底價僅二兩銀子,在這重頭的時候沒人會對這件拍品提起興趣,所以雖隻有二兩銀子仍是流拍了。
第一輪拍賣結束,國子監成交價八千一百兩,行知書院成交價一萬五千兩,石洞書院成交價八千八百兩,友麓書院成交價三千八百兩,衡陽書院成交價九千六百兩,及第書院流拍,一輪過後及第書院基本算是退出了競爭行列,友麓書院雖然沒有流拍,但與行知書院的一萬五千兩成交價比起來,機會也不多了。
這三十多件物品中,贗品足足有六件之多,分別是行知書院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國子監的宋汝窯筆洗,石洞書院的唐三彩,衡陽書院的明初三宋之一宋克的《草書韓偓七絕條幅》和《唐宋人詩卷》,及第書院的一件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
幾件贗品中又以行知書院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爭議最大,負責鑒定的翰林待詔石遷也無法辨別此貼的真偽,於是主動招唿了幾家書院負責鑒定的先生一起鑒賞,幾人爭論了許久仍得不出結果,便詢問行知書院此貼的來曆來辨別。
捐獻之人是行知書院數術科的學生金正傑,此人是四方當鋪掌櫃的獨子,而這《快雪時晴帖》則是兩年前一個裝扮奇怪的人典的死當,最初四方當鋪的掌櫃將這件《快雪時晴帖》當做鎮店之寶,可後來兩個月內琉璃巷的四家當鋪皆收到了一副《快雪時晴帖》的死當品,四家當鋪的朝奉一起鑒定竟無一人能找出破綻。後來此事便不了了之,而四方當鋪這一幅則被金正傑拿來捐獻了。
最後鑒定的結果是摹本,但幾位先生卻看不出臨摹時期,建議的價值以宋摹本的價值來定,物主定的底價不高僅一千兩,比宋摹本的價值低了一半,最後被一位富紳以兩千八百兩拍得,若不是聽說還有另外三件摹本,這件《快雪時晴帖》的摹本價格或許還要翻上幾番。
至於另外幾件贗品,其中宋克的兩幅草書因為底價不高,分別被行知書院行知先生和友麓書院院正馮實秋以底價拍得,其他皆流拍被物主底價拍迴。
前一部分的拍賣持續了近兩個時辰,在最後一件物品拍賣結束後楊敬石遷二人總算鬆了一口氣,楊敬宣布休息一刻鍾後開始第二部分的拍賣。
第二部分的拍賣為輪流拍賣,每家書院先各出一件物品,待六家書院依次拍完後再輪流拍賣第二件第三件。
一刻鍾過後楊敬石遷重新迴到拍賣台,這一部分才是今天拍賣的重頭戲。此時各家書院已經將第一件要拍賣的物品奉上依次擺在了案桌上,每一件拍品都用紅綢鋪蓋。
“今日募捐拍賣第二場的第一件拍品是國子監提供的葉瓖大師作品荷團龍尾硯,請石大人鑒定。”楊敬掀開左手邊第一塊紅綢道。
石遷先彎下身仔細的看著,然後雙手小心拿起案桌上的硯台翻過來看了看底部,接著對著光線看了看,很快便確定了真偽道,“此硯石質優良,瑩潤細密,嫩而堅,潤而滑,撫之如膚,磨之如鋒,扣之有聲,宜於發墨,確為龍尾山龍尾硯,看雕工為永樂年間由琢硯名家葉瓖雕琢,硯身密布顆粒狀,對光可見硯體閃爍亮麗,兼以紋理燦爛,色擬碧天,硯底有陽明公題銘,實屬硯中之精品,底價六千兩。”說完石遷便將硯台放迴案桌。
楊敬接著道“荷團龍尾硯一方,底價六千兩,每次加價最低十兩銀子,拍賣現在開始。”
楊敬話音方落,一個高瘦的中年人便舉手道,“六千零一十兩。”
另外一個人馬上舉手道,“六千零二十兩。”
“六千零三十兩。”
開始競拍的人都很克製,幾次過後便開始一百兩一百兩的往上加,最後國子監的這方龍尾硯價格定格在了八千一百兩,被第一個叫價的那位做文房四寶生意的墨寶齋掌櫃拍走。
楊敬掀開第二塊紅布道,“第二件拍品是行知書院提供的一把刀,經行知書院幾位先生鑒定隻得出此刀乃戰國時期的兵器,具體出處尚未得知,還請石大人賜教。”
石遷右手拿起刀柄,入手微涼,左手輕托刀麵,離得近了,隻感覺寒氣逼人。刀身通體黝黑晶瑩,應是傳說的隕鐵打造。刀身形似新月,隻在刀背中間有處如山脊般的突起,刀顎處無紋飾,似是隕鐵原來的樣子,有如山巒疊嶂。刀尖處鐫刻些奇怪的紋路,似陰雕錦文又似雲紋。
石遷暫時不敢確定,因為這是傳聞中的兵刃,後世多有仿製,但多仿其形而不得其神,他拔下兩根頭發放在刀刃處,輕輕一吹,發絲在觸到刀刃的刹那悄然而斷。
此時石堅心裏已有了幾分肯定,但還要做最後的確認。
眾人隻見石遷拿著刀興衝衝的向外奔去,擋在門口的人一見石遷拿刀衝來連忙向邊上躲去,拍賣廳雖人潮擁擠,但石遷很輕易的就來到了門外。此時已過酉時,天色偏黑,月亮已經升起,石遷一手持刀,刀尖指月,就見一簇晶光聚在刀尖,閃爍明滅。
跟隨石遷身後出來的人看到這一幕無不稱奇。此時石遷終於可以確認這把刀就是傳說中的寒月刃。因為刀尖獨一無二的紋飾在兵器史上隻出現過兩次,可於刃尖聚日月之輝,一把是十大名劍之一的定光劍,另一把就是現在這個戰國徐夫人的寒月刃。
石遷提刀迴到拍賣台,將刀放迴案桌道,“此刀名為寒月刃,乃戰國徐夫人所鑄,經鑒定,確為真品,底價一萬五千兩。”說完石遷退到一邊不再言語。
楊敬站到台前接話道,“行知書院寒月刃,底價一萬五千兩,每次加價五十兩,現在開始拍賣。”
台下一時有些安靜,文人武將多用劍,大明朝武人即使用刀也是有些類似唐刀一類,像繡春刀那種,而做古董生意的商人一時能拿出一萬五千兩銀子拍一把不知道要放多久才能賣出的古刀的極為少數,但他們不知道這把刀的價值遠不止如此,石遷作價算是非常保守了。何況石遷介紹的不是很詳細,許多人並不知道關於這把刀的故事,隻有幾個隨石遷出去的書生才見識到了這把刀的魅力,而朱應安正是那幾個書生中的一個。
過了半天仍無人競價,這第二場拍賣的規則與第一場不同,因為是石遷根據價值定的底價,若是流拍,這一場便算行知書院少了一件拍品,基本上這場拍賣就沒有勝算了。
就在楊敬準備宣布流拍時朱應安舉手了,“一萬五千兩。”朱應安是石洞書院的學生,他之所以競拍隻是因為在看到這把刀尖的光輝時,覺得這把刀很不簡單,雖然他不會用刀,但放著觀賞也很不錯。
“呦,朱兄這是準備習武嗎?拍了這把刀再蓄些胡子,確實比現在這副樣子威武許多,你可要想清楚,這可是你一年逛樓子的銀子。”方世鴻揶揄道,他是國子監的學生,又在行知書院受了窩囊氣,行知書院輸了他自然樂見。
“瞧你那副沒見過世麵的樣子,這點錢小爺還瞧不上。還有要拍的沒?沒人拍這把刀小爺就收了。”朱應安迴擊道。
果然並沒人競拍,寒月刃便被朱應安收入囊中。其實如果他不拍行知先生也會拍下,畢竟一萬五千兩比起五萬兩還是差了很多,何況第一局行知書院就退出競爭的話實在有損書院名聲。
“第三件,石洞書院宋定窯白瓷梅瓶雕蓮花。”楊敬揭開第三塊紅綢,就把位置讓給了石遷。
見過了寒月刃,石遷對其他物件的興趣小了許多,若非他隻是一個從九品小吏,沒多少錢財,那把寒月刃他一定會拍的。
“北宋定窯白瓷梅瓶,釉刻蓮花,品相佳,真品。底價五千五百兩。”石遷拿起來看了看便放迴了,有些意興闌珊的道。
古董商人向來對瓷器最是熱衷,最後這件梅瓶竟拍出了八千八百兩的高價。
接下來友麓書院的唐寅的《茅屋風清圖》鑒定為真品,底價三千兩,成交價三千八百兩。
衡陽書院的宋本《太平廣記》珍本,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等400多種,底價七千兩,成交價九千六百兩,由京城廣報書局拍得。
“本輪拍賣最後一件拍品為及第書院的《敬齋箴冊》,請石大人過目。”
石遷略一打量便看出了其中的問題,“贗品,底價二兩銀子。”
及第書院院正王會錫十分詫異,因為他和及第書院另外一位負責鑒賞的先生完全沒有看出任何問題,“我申請重新鑒定。”
“不用了,為了節省時間我直接幫各位解疑吧,《敬齋箴冊》為明初三宋二沈之一的沈度小楷作品,屬於典型的台閣體作品,而且《敬齋箴冊》代表了的台閣體的最高水準。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其筆畫粗不為重細不為輕,其布局法度俱存,中規入矩,行列齊整,在風格上展露的是那種婉麗飄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厲的氣度,頗有儒者之風。而這贗品無論從用墨用紙做舊,還是風格筆畫布局都毫無破綻,算是與之前的《快雪時晴帖》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唯一的缺陷在於一點,大家請看。”石遷拿起作品用手指著其中一處道,“眾所周知《敬齋箴冊》是沈度書於永樂十六年,而這裏寫的卻是永樂十九年。”石遷拿著《敬齋箴冊》向眾人展示。
如此便不用再鑒定,即使是不懂鑒賞的人也知道這件拍品假的不能再假了。
既是贗品,底價僅二兩銀子,在這重頭的時候沒人會對這件拍品提起興趣,所以雖隻有二兩銀子仍是流拍了。
第一輪拍賣結束,國子監成交價八千一百兩,行知書院成交價一萬五千兩,石洞書院成交價八千八百兩,友麓書院成交價三千八百兩,衡陽書院成交價九千六百兩,及第書院流拍,一輪過後及第書院基本算是退出了競爭行列,友麓書院雖然沒有流拍,但與行知書院的一萬五千兩成交價比起來,機會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