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之畔,孫翊負手而立,遙望南方,心潮澎湃。


    這一戰打得順暢,除了泉陵出了點小麻煩之外,幾乎不出諸葛亮的謀劃,可謂是算無遣策。不僅實現了預期目標,而且得到了李通和黃蓋的擁護。


    立下大功的李通怨氣全消,小勝一場的黃蓋也一洗晦氣,重展眉頭,正在不遠處和一眾僚佐痛飲暢談,笑聲朗朗,比靈渠之水還要清亮。


    這都是諸葛亮的功勞。戰事告一段落,孫翊的雄心壯誌卻剛剛開始,他看著遠處,久久未語。


    那裏有更廣闊的天地。


    “孔明。”孫翊轉身,舉起手中的酒杯。“我敬你。”


    諸葛亮雙手捧杯。“不敢。將軍言重了,為將軍謀劃,本就是軍師的職責所在。”


    “感覺如何?”孫翊一飲而盡,笑盈盈地說道。


    諸葛亮也喝完酒,想了想,笑道:“痛快。”


    孫翊麵帶微笑,又道:“想不想繼續痛快下去?”


    諸葛亮笑而不語。他知道孫翊不死心,又想勸他了。不過說實在的,他也的確有些心動。


    處理軍務和處理政務的感覺完全不同,政務不會有立杆見影的效果,再好的決策,執行的結果總會有些偏差,中間還會有無盡的扯皮、交涉,軍務則不同,軍令如山,一旦下達,各部執行,勝負立判。更重要的是政務不像軍務這麽緊張,這麽刺激。泉陵危急的消息傳來時,他緊張得直冒汗。劉繇退走的那一刻,他渾身輕鬆,如逢大赦。當李通陣斬劉繇的消息傳來,他心裏的暢快更是無法言表。


    但他不能輕易答應孫翊。孫翊是吳王的弟弟,將來肯定是一方諸侯,他現在雖說是孫翊的軍師,卻還是吳王之臣,交通諸侯是大忌。他不是陸遜,陸遜是孫尚香的夫君,無須忌諱,他卻必須恪守臣節,不能讓孫策起疑。


    見諸葛亮不說話,孫翊眼珠轉了轉,又道:“孔明,我聽說,大王對你的期許是政務?”


    諸葛亮點點頭,明知孫翊是刺激他,心情還是不太好。從政是他自己選的,卻並非完全自願,他真正的願望是出將入相,隻是在文武分途的形勢下,他隻能這麽選。孫策也知道他的遺憾,這次讓他暫時兼任孫翊的軍師,或許就有補償他的意思。過了這段時間,孫策肯定會安排專職的軍師來。


    追隨孫翊也許可不分文武,可是孫翊將來是坐鎮一方,還是裂土封國,封國又能封多大的國,現在還說不準,他自然不會輕易鬆口。


    “那你可能會成為楊德祖的繼任。”孫翊說著。


    諸葛亮笑笑。“將軍謬讚,愧不敢當。楊德祖三公之後,高第子弟,且才華過人,我豈能和他相比。萬一天幸,能繼他之後,足慰平生。”


    “孔明,你太謙虛了。你們都是一時才俊,不相上下。你的門戶雖略遜一籌,可是大王用人,何嚐在乎過門戶?張相不過一布衣,大王當年不是一樣派人去請。再說了,你出自軍師處,也算是大王門生,這可比什麽三公強多了。我覺得,你最大的不足在年紀,你若是再長幾歲,或者再小幾歲,那就完美了。”


    諸葛亮心中一動,隨即明白了孫翊的意思。他比楊修小六歲。以楊修的功績才華,很可能是要做滿兩任十年的首相的,如此一來,他就隻有一任的機會。


    “將軍,那可是三十年後的事,說亦無用。將軍不妨考慮一下眼前的事吧。”諸葛亮笑著舉杯。“此戰過後,想必將軍的右都護已經有一半入手,接下來是進入交州,還是另選一方,還要看大王的安排,將軍當有準備,及時進言。”


    孫翊哈哈大笑。他聽出了諸葛亮的言外之意,這件事最後還是要由王兄決定。


    聽到孫翊的笑聲,黃蓋端著酒杯走了過來,躬身致意。孫翊不敢怠慢,連忙還禮。黃蓋是孫堅舊部,他小時候沒少纏著黃蓋。


    “二將軍,何事這麽開心?”


    孫翊反問道:“還有什麽事能比與黃公並肩作戰更令人開心的?”


    黃蓋一怔,隨即發出爽朗的笑聲。他讓人斟滿酒杯,向諸葛亮敬酒。諸葛亮連稱不敢。黃蓋說道:“軍師不必急著推辭,且聽我一言。這杯酒,不是謝你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也不是想請你照顧我家鄉父老,這些都是你職責所在。我想敬你,是想謝你輔佐二將軍,讓他大有進益。說句倚老賣老的話,他兒時可不是這麽謙恭知禮的人。”


    諸葛亮再拜。“黃公有所不知,這也不是我的功勞,是大王教導有方。”說著,衝著孫翊眨眨眼。“若有機會,黃公不妨問問將軍,大王當年是如何教導他的。”


    孫翊老臉一紅,奪過諸葛亮的酒杯,塞到他嘴邊。“黃公向你敬酒,你喝就是了,哪來這麽多廢話。”諸葛亮笑著,連忙就著孫翊的手飲了。黃蓋見了,哈哈大笑。“這才是我熟悉的二將軍,請!”


    李通也走了過來,向孫翊、諸葛亮分別敬酒。孫翊略作謙虛,便飲了,諸葛亮卻再三推辭,不敢虛受,最後還是孫翊發話,他才勉強飲了。


    這一戰收獲頗豐,猶以李通為最,一口氣斬殺了劉繇、賴恭、士徽、士匡四人,痛快淋漓。痛快是痛快,卻不能說沒有瑕玼,殺士徽、士匡便顯得有些不夠冷靜。殺了這兩人,以後再想勸降士燮兄弟的難度就大了,當時如果隻是俘虜,而不是一時手快,或許結果更完美。


    不過事已至此,後悔無益,李通還是很滿意。他知道諸葛亮作為軍師,對孫翊調他參戰肯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之前與甘寧發生衝突時,就是諸葛亮居中調解,後來他調任荊南督,也與諸葛亮相處甚好,這次又欠了諸葛亮的人情,自然對諸葛亮充滿感激。


    接下來的戰事很多,他還想再立新功呢。


    ——


    十一月末,孫策返迴建業,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見母親吳太後。


    吳太後心情不錯,擺了一案的水果,拉著孫策說話,談笑風生。好事接二連三的傳來,尤其是孫尚香、孫翊先後建功,分別出任左右都護,成了孫策的左膀右臂,讓她格外興奮。


    “尚香是你一手教導出來的,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不意外。倒是季弼,他從小可是頑劣得很,能改節讀書,謙恭待人,大出我的意外。”


    孫策也很滿意。“阿母說得是,我也是這麽覺得。能征善戰不出奇,出奇的是能夠顧全大局,這一點令人滿意。阿母,你可能還不知道,季弼調李通參戰,連我都沒想到呢,接到捷報時,整個軍師處都傻了。”


    吳太後也很意外,催孫策說得詳細一點。見母親難得這麽開心,他便繪聲繪色的把經過說了一遍。開戰之初,軍事處也進行了形勢推演,都認為孫翊會獨攬其功,最多出於拉攏零陵人的目的,給黃蓋一點機會——就算他不想給,零陵人也會想方設法為黃蓋爭取——但他們都沒想到孫翊會調李通參戰。畢竟以孫翊的兵力,隻要能誘劉繇離開靈關,取勝並沒有什麽懸念。


    可是調李通參戰的影響很好。李通是江夏平春人,平春與汝南交界,李通與汝南人多有來往,也被歸於汝潁一係。汝潁不缺名士,名將卻不多,李通、陳到是有限的幾個。李通調任荊南督原本就有平衡的意義,多少有些底氣不足,如今有了實打實的戰功撐腰,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半年之內,陳到在塞北立功,李通在江南立功,汝潁人說話的聲音都響了很多,心理也平衡了,對孫翊多有佳評,說他雖然年輕,卻有大將風度。


    吳太後聽說那麽多汝潁名士誇孫翊,歡喜得合不攏嘴。開心之餘,她又有些遺憾,小心翼翼地對孫策說道:“伯符啊,對這幾個弟妹,你是真的用心。說起來,我也時常後悔,當初若是聽你的勸,不讓仲謀去交州,或許更好一些。”


    孫策知道母親想說什麽。他也聽說了,孫權這一年在富春很安份,每天讀書習字,修心養性,連以前最喜歡的打獵都沒去。


    “阿母,仲謀最近可曾有書信來?”


    “有的,是一些讀書心得,我也看不太懂,正想派人送給你,讓你看看,又怕你忙,沒時間看。”


    “我就是再忙,仲謀的書信也是要看的。”


    吳太後聽了,連忙命人取來一些書信,交給孫策。孫策接過,略翻了翻,便收了起來。孫權寫這些讀書心得自然不是給母親看的,而是給他看的,隻是一時抹不開臉,借著母親的手轉一下,免得被他拒絕。說到底,這小子還是沒修煉到家,離曆史上那個臉皮超厚、身段超軟的東吳大帝有些距離。


    “阿母,朝中正在準備登基的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富春孫氏的大事,季佐、尚香都會趕迴來。兄弟姊妹都到了,仲謀也不能缺席。我想著,如果阿母不反對,就讓他和叔父一起來吧,路上也有個照應。早點來,我們一家人聚少離多,這次正好有機會,多聚一聚。”


    吳太後正中下懷,連聲答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策行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莊不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莊不周並收藏策行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