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靜靜地看著劉協,眼神中有幾分憐憫,還有幾分惋惜。


    是個聰明人,可惜貪多嚼不爛,最後還是一個糊塗蛋。不是他一個人如此,這個時代的精英都是如此,隻不過絕大多數人沒他聰明,還沒摸到天花板。摸到天花板的都死得早。這種玄思讓人著迷,也極耗心神,一旦沉迷其中,大多英年早逝。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這句話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兩千年後還有人孜孜不倦的企圖從中尋找能破解一切迷思的大道,可惜永遠是霧裏看花。沒有科學的支撐,哲學不可避免的會成為玄學。


    “我……說得不對?”劉協被孫策看得不安,氣勢一弱,喃喃地說道。


    “你準備站在這兒說?”孫策哼了一聲。“我是無所謂,可以陪你站一天。你能堅持多久?”


    “我……”劉協額頭沁出了細密的汗珠,不知是累的還是緊張,身體也跟著晃了一下。


    荀彧見狀,連忙上前扶住。“吳王說得對,坐而論道,還是坐著說比較好。來人,備茶,請陛下與吳王論道……”


    “嗯?”孫策眉頭微蹙,神情不悅地看著荀彧。荀彧一怔,有些尷尬。劉和眼珠一轉,上前扶著孫策的手臂。“荀君,這裏隻有姊夫與內弟,哪有什麽天子與吳王。”又對孫策說道:“夫君,我弟弟有傷在身,不能久立,還是到堂上坐吧。他有什麽不對的,你教導教導他。”


    “平時悶悶的,一提到弟弟就聰明起來了,你夠有心機的啊。”孫策摸摸劉和紅腫的額頭。“找醫匠來,用點藥,別破了相。再準備點參湯、蜜茶,免得他精力不濟,又說不痛快。”


    劉和吐吐舌頭,乖巧地應了一聲,轉身去安排。孫策負手,自顧自地上了堂,在主席落座。荀彧看在眼裏,卻無可奈何,扶著天子上堂,在客席入座。劉協倒是安之若素,慢慢坐好,又示意荀彧入座,這才再次向孫策行禮。


    “請姊夫指教。”


    聽得姊夫二字,孫策點點頭,臉色稍緩。“剛才我對荀君和你姊姊說,我可以與你見一麵,但我不能保證讓你滿意。這並非推脫之辭,而是因為我不知道這天地之間有沒有一以貫之的大道。你如果想問這樣的道,就不必開口了,我自己都不知道,自然無可奉告。”


    天子眉頭微皺,沉吟片刻,點點頭。“既如此,那就說些具體的,比如這治國之道。姊夫初平二年起於襄陽,不到十年而半有天下,於治國之道想必有心得。協不才,敢請教一二。”


    越舞奉上茶,孫策端起茶杯,淺淺的呷了一口,不緊不慢的說道:“治國當然有道,不過,我理解的治國之道可能與你想象的治國之道又有所不同。”


    劉協苦笑。“是,姊夫行的是王道,我行的是霸道,有雲泥之別,自然不同。”


    “我說的不同,不是指王道、霸道的不同。”孫策放下茶杯,提起茶壺,往劉協的杯子裏倒水。劉協的茶杯本來就有不少茶,孫策倒了一些便滿了,但孫策卻繼續倒,一直到茶水漫了出來,在漆案上蜿蜒流淌,又順著案緣滴了下來,浸濕了劉協的衣擺。


    “大王,你這是……”荀彧吃了一驚,連忙過來阻止。劉協盯著已經滿的茶杯,忽然若有所悟,欠身向孫策行了一禮。“慚愧,請大王指教。協當盡捐舊學,以納新知。”


    孫策目光一閃,心中說不出的驚訝。這小子還真有幾分慧根,不做和尚真是可惜了。


    荀彧也反應過來,詫異地看看劉協,又看看孫策,自嘲地搖了搖頭。他自詡聰明,可是在這兩個年輕人麵前,他的反應有點跟不上。他招了招手,命人過來擦拭水跡。


    “荀君,我能否向你請教一個問題?”


    “不敢。”荀彧躬身施禮。


    “你覺得治國之道在六經、諸子以內,還是以外?”


    荀彧沉吟片刻。“不內不外。聖賢所言,便是治國之道,別無他義。隻是旨約意深,我等領悟不足,便有偏差,難免得一漏十。”


    孫策轉頭看著劉協。“你覺得呢?”


    劉協很認真的想了想。“聖賢亦人,生於天地之間,所見所思雖逾於常人,畢竟不能遍覽。且治國之道當因時而變,三代不同於上古,春秋不同於三代,於今有漢,又不同於春秋。聖人因時而作,想必也會受限於時代,有所不足吧。”


    “陛下……”荀彧變了臉色,語氣嚴厲起來。


    劉協笑笑,有些疲憊,卻異常堅決。“荀君,這裏沒有陛下,隻有一個上下而求索的問道之人。”


    荀彧不忍,一聲輕歎,欲言又止。劉和走了過來,身後跟著兩個侍女,捧著一些參湯、蜜茶,見劉協神情疲憊,連忙喂了劉協一些參湯。荀彧也喝了一些蜜茶,卻壓製不住嘴裏的苦澀,隻得低了頭,將不安和歎息藏在心裏。


    孫策靜靜地看著,等劉協喝了參湯,精神複振了些,這才接著說道:“聖賢是不是人,且不去問他,反正孔子為漢製法這種事,我是不信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與其尋章摘句,一心想從聖人經籍中尋求治國之道,不如老老實實地做些實事,從最基本的問題解決起。於我而言,最基本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吃飯,二是安全。想吃飯,就要讓百姓安居樂業,生產出足夠的糧食。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說什麽都是白費功夫。求安全,就要讓自己有足夠的武力,不懼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強取豪奪。”


    劉協思索良久,點點頭。“土地兼並和兵製荒廢的確是本朝痼疾。從光武皇帝起就想解決這個問題,但始終沒能解決,反倒越演越烈,終於不可收拾。時至今日,不得不行雷霆手段。”


    荀彧忍不住說道:“大王的雷霆手段的確是立竿見影,卻非長治久安之策。世家亦非天生巧取豪奪而來,亦是曆代積德所致。舊的世家雖去,新的世家又生,大王阻止得了嗎?”


    “天下有一成不變,就能長治久安的治國之策嗎?”孫策搖搖頭。“我不認為有,也不奢求,我隻能先解決眼前的問題,然後再考慮以後的問題。如果眼前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卻癡心妄想什麽長治久安,豈不可笑?”


    荀彧語塞,張了幾次嘴,卻無言應對。現在可不就是這種情況,孫策的治國之道也許不能長治久安,但他至少眼下沒有對手。你可以說他沒有遠見,隻顧著眼前,但他至少顧了眼前。


    “我讀書少,不相信什麽天不變,道亦不變。新問題總是會有的,而且肯定會有。可以以史為鑒,卻不能照搬,人畢竟還是要向前走。與其相信古人有什麽萬世不變的治國之道,不如相信後人有能力解決他們需要麵對的問題。我不是聖人,沒有能力創建什麽萬世太平,我隻想做好眼前事,解決我現在麵對的問題,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有尊嚴的活著。”


    孫策頓了頓,又道:“道很遠,人很近。你不讓別人有尊嚴的活,他就會讓你沒尊嚴的死,即使是螻蟻也能毀滅殿堂。百姓國之本,你把百姓當螻蟻,肆意踐踏他們的尊嚴,還指望他用血汗來供養你?”


    孫策轉向荀彧。“荀君,你在關中效仿新政,為什麽收效甚微?為什麽你從南陽工坊挖走的工匠又陸續迴到南陽?”


    “敢請教。”


    “你以君子自居,以牧民自許。在你的眼裏,民是什麽,是與你一樣的人,還是與牛羊一樣的牲畜?那些從南陽返迴關中的工匠,你可曾真正視他們為拯救朝廷的希望,敬之信之?”


    荀彧臉色變了變,一聲輕歎。“原來大王致勝的秘密一直就在眼前,我卻有眼無珠,視而不見。”


    劉協黯然。“道不遠人,人自遠道。易臣為民,易民為士,看似毫厘之差,高下相去千裏。大王雖不讀書,卻暗合聖人之道,稱雄天下固其然也。我敗得不冤。”他直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孫策行了一禮。“多謝大王點撥,感激不盡。”


    孫策直起身,欠身還禮。


    (第五卷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策行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莊不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莊不周並收藏策行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