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決定來投,就要被人當刀使,這點覺悟鍾繇還是有的,隻是沒想到孫策這麽不客氣,直接扔給他這麽艱巨的一個任務。
幾十篇碑文墓誌不算什麽,問題是這些墓主的身份太敏感了。袁隗、袁基等人被王允殺掉,之前是賴在董卓頭上,這幾年已經被揭露出來,這筆賬要算在袁紹、王允的頭上。袁紹、王允都已經死了,賬要他們的兒子和同黨來還,為袁隗、袁基寫墓碑就是要向他們開戰。
袁隗、袁基的遺骸不是早就運迴來了麽,還沒下葬?怕是這個任務棘手,沒人願意接吧?沒資格出手孫策看不上,孫策看得上的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哪個不愛惜自己的羽毛。想想也是,袁基也就罷了,袁隗可不是什麽好鳥,董卓廢立時他是助紂為虐的幫手,就是從他解下少帝璽綬,將少帝扶下禦座,大義有虧。為他寫墓碑,著實有損名聲。
鍾繇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麵對上前致謝的袁權姊妹,他還得擠出一副欣然從命的笑臉。
郭嘉看在眼裏,忍著笑,瞅了一眼鍾夫人。鍾夫人也哭笑不得,隻能在心裏對鍾繇表示同情。她其實很清楚,袁權、袁衡姊妹對袁隗沒什麽感情可言,這不過是孫策用來惡心對手的伎倆罷了,否則蔡邕豈能推得掉,鍾繇撞上了就隻能認倒黴,誰叫他連一點講條件的資格都沒有呢。
鍾夫人設座,袁衡坐在上首,袁權相陪,靜靜地聽孫策與鍾繇閑聊。孫策談不上什麽經學,但他在書法上的見識卻連鍾繇也甘拜下風。郭嘉等人都很意外,他們知道孫策的書法好,卻不知道孫策在書道上的境界也這麽高,說得頭頭是道,自有大家風範,什麽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之類的比喻信手拈來,貼切而自然,形象之極。
鍾夫人忍不住問道:“不意大王書道竟有如此境界,妾身鬥膽,敢問大王師從何人?”
孫策笑笑。“我哪有什麽老師,自學成才。”說完就忍不住笑了。
鍾夫人倒也不虞有他。她和袁權是閨中好友,清楚孫策的學問底子,的確沒聽說過他有什麽書道先生。在他認識的人裏麵,蔡邕、張紘、張昭都是書法大家,但他們似乎也沒有這樣的境界,至少她沒聽蔡琰提及過一點一毫。
“大王生而知之,非我等俗人可以揣度。”
“豈敢。其實也簡單,以天地為師,道法自然,再勤學苦練,心手相應,自然也就成了。”孫策一點也不謙虛,自信從容。如果說別的還有開掛的嫌疑,書法卻是他真正下苦功練出來的,十餘年如一日的臨池不輟,心摩手追,再加上大量閱讀的書論,也讓他麵對鍾繇這位劃時代的書法大家也毋須怯場。
鍾繇說道:“以聖人為師,不如以天地為師,這便是大王的過人之處。聖人天賦聰明,無所不知,卻難免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縱有六經也不能盡聖人之教,再加上後人穿鑿,歧義百出,以訛傳訛,自然失真。以天地為師則不然,天長地久,亙古不變,隻要用心,終能有所得,伏羲觀天地而治八卦,大王觀天地而得書道,道理是一樣的。”
孫策撫掌而笑,心中欣慰。他們說的是書道,其實是思維方法。打破這個時代讀書人對聖人的崇拜,引導他們將目光投向更加廣闊的天地,正是他孜孜以求的遠大目標。隻有如此,才能產生真正的科學思維,否則就算他拿出一套百科全書也改變不了什麽,用不了幾代人,百科全書就會成為經典,成為不可逾越的藩籬,而不是引導他們前進的起點。
科學是要不斷否定自我的,畫地為牢不是真正的科學。他一直在灌輸這樣的觀念,但效果並不怎麽理想,讀書人大多都有些自以為是,固執己見。原本以為年輕人容易接受些,沒想到鍾繇一個年近半百的老頭也有這樣的覺悟,比很多年輕的汝潁士人還要靈活。
希望他是真的領悟,而不是投其所好的奉迎之辭。
——
豐盛的酒宴之後,孫策告辭。郭嘉將孫策送到門外,看著孫策左手牽著袁衡,右手牽著袁權,慢慢地走迴衙城,轉身迴到後院書房。
鍾夫人上了茶,又斥退奴婢,親自在鍾繇麵前侍候。
鍾繇正襟危坐,閉目養神,麵容雖然有些疲憊,卻鬆馳了許多,多了幾分亢奮,情緒很高。聽到郭嘉的腳步聲,他睜開眼睛,瞥了郭嘉一眼,笑了。
“奉孝,離開鄴城這一步,你走得比文若精妙。這是你的幸運,也是文若的不幸。”
郭嘉得意地笑笑。鍾夫人扯了扯他,嗔道:“兄長你就別誇他了,他如果有尾巴,都快翹上天了。他這幾年雖說走得不錯,可是能力有限,這汝潁領袖的大旗他可舉不起來,有待兄長。”
鍾繇抬起手,示意鍾夫人不要說話。他盯著郭嘉。“奉孝,你是吳王的心腹,你說說,吳王現在最大的麻煩是什麽?”
郭嘉收起笑容,淡淡地說道:“兄長言重了,吳王的確麵臨著一些困難,卻說不上麻煩。”
“哦?”
“兄長擔心的是王道迂緩,不及霸道容易見效吧?”
鍾繇撫著胡須,微微頜首。“君子鬥不過小人,這很無奈,卻是事實……”
“那是因為君子不務實,不夠強。”郭嘉不客氣地打斷了鍾繇。“兄長初至,有些情況還不太了解,今天與吳王會晤卻能談得投契,堪稱圓滿,是一個好的開始。你不要急,趁著這段時間走走看看,想必會有更多的感悟。”
鍾繇目光微閃,有些失望。他原本以為和孫策談得這麽投機,孫策會很快授職的。郭嘉最擅察顏觀色,清楚鍾繇心情,接著說道:“兄長從馮翊來,可曾聽說弘農的戰事?”
“剛聽小妹說了一些。”鍾繇頓了頓,又道:“半日而下弘農,的確驚人。”
“魯肅剛剛被張相彈劾了。”
鍾繇愣住了,不敢置信地看著郭嘉。魯肅孤軍深入,雷霆一擊,幾乎改變了整個戰局的形勢,怎麽還被張紘彈劾?魯肅、張紘都是徐州人,不存在派係之爭,那是文武之爭?吳國初建,內部的矛盾已經到了這麽嚴重的地步嗎?
“為何?”
“規劃不足,準備不夠充分,拓展空間有限,略顯被動,方案不夠優化。”
鍾繇很無語。魯肅還被動?被動的分明是朝廷,哪是魯肅啊。你們這是炫耀嗎?
“兄長如果有疑問,可與武陵、漢中的戰事做個比較。”
“武陵、漢中?”
“周瑜在武陵清浪灘滯留一年,黃忠在房陵圍城一年,並非力有不逮,而是厚積薄發。他們也許不能真正領悟吳王的王道,但他們知道怎麽做最省力,謀劃得更長遠。如今周瑜長驅直入,如閑庭信步,黃忠橫掃鍚縣,西城指日可下,豈是運氣?”
鍾繇若有所悟。他開始也以為周瑜、黃忠滯留不前是力有不逮,後來收到他們的戰報,才知道他們另有深意,就近練兵,無疑是後勤壓力最小的選擇。作為前線將領,立功心切是常有的事,滯留不前很容易遭到詬病,在這種情況下,周瑜、黃忠能從容部署,除了孫策實力雄厚,支撐得起,也和他們的心態有關。若非有必勝的信心,有幾個能承受這麽大的壓力?
相比這下,魯肅這次行動的確有些輕率,不夠周密,雖然攻取弘農,可是他繼續前進的可能卻不大。一是潼關不易攻取,二是河東未定,魯肅不可能在側翼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全力進攻潼關。守住弘農、陝縣就是最好的結果,被朝廷逼退也不是不可能。
“魯肅半日而取弘農,被張相責以躁進,並非我軍兵力不足,糧草不支,而是未能實現最優化。廣而言之,若行霸道,不計代價,盡起南陽之兵,破關中何必一年?可是竭澤而漁,絕非長久之道,終有後力不繼之時,是以吳王不取。我們現在走得慢一些,走得穩一些,將來才能走得更遠一些。”
“走得更遠是多遠?”
郭嘉笑了,習慣地搖搖羽扇。鍾夫人劈手奪下,扔在案上,瞋了郭嘉一眼。“好好說話,兄長麵前,別擺你軍師祭酒的排場。”
郭嘉訕訕地笑了一聲,搓搓手。“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沒有盡頭。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隻要方向對,步子穩,哪怕慢一些,我們終有一天能走到前人未曾踏足之地。”
鍾繇沉吟良久,眉梢輕揚,嘴角的胡須顫了顫,露出一絲淺笑。“荀文若聽到你這句話,不知會怎麽想。同是荀卿之學,有人學到了霸道,有人學到了王道,秦末漢初的故事仿佛又在眼前。”
郭嘉搖搖頭,笑容高深莫測。“兄長如果這麽想,未免狹隘了。吳王之道,一以貫之,法天地而師造化。與天地造化合者,不取而取,與天地造價不合者,不棄而棄,何必拘泥於一家之言?聖人之言尚不足畏,況乎諸子?”
幾十篇碑文墓誌不算什麽,問題是這些墓主的身份太敏感了。袁隗、袁基等人被王允殺掉,之前是賴在董卓頭上,這幾年已經被揭露出來,這筆賬要算在袁紹、王允的頭上。袁紹、王允都已經死了,賬要他們的兒子和同黨來還,為袁隗、袁基寫墓碑就是要向他們開戰。
袁隗、袁基的遺骸不是早就運迴來了麽,還沒下葬?怕是這個任務棘手,沒人願意接吧?沒資格出手孫策看不上,孫策看得上的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哪個不愛惜自己的羽毛。想想也是,袁基也就罷了,袁隗可不是什麽好鳥,董卓廢立時他是助紂為虐的幫手,就是從他解下少帝璽綬,將少帝扶下禦座,大義有虧。為他寫墓碑,著實有損名聲。
鍾繇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麵對上前致謝的袁權姊妹,他還得擠出一副欣然從命的笑臉。
郭嘉看在眼裏,忍著笑,瞅了一眼鍾夫人。鍾夫人也哭笑不得,隻能在心裏對鍾繇表示同情。她其實很清楚,袁權、袁衡姊妹對袁隗沒什麽感情可言,這不過是孫策用來惡心對手的伎倆罷了,否則蔡邕豈能推得掉,鍾繇撞上了就隻能認倒黴,誰叫他連一點講條件的資格都沒有呢。
鍾夫人設座,袁衡坐在上首,袁權相陪,靜靜地聽孫策與鍾繇閑聊。孫策談不上什麽經學,但他在書法上的見識卻連鍾繇也甘拜下風。郭嘉等人都很意外,他們知道孫策的書法好,卻不知道孫策在書道上的境界也這麽高,說得頭頭是道,自有大家風範,什麽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之類的比喻信手拈來,貼切而自然,形象之極。
鍾夫人忍不住問道:“不意大王書道竟有如此境界,妾身鬥膽,敢問大王師從何人?”
孫策笑笑。“我哪有什麽老師,自學成才。”說完就忍不住笑了。
鍾夫人倒也不虞有他。她和袁權是閨中好友,清楚孫策的學問底子,的確沒聽說過他有什麽書道先生。在他認識的人裏麵,蔡邕、張紘、張昭都是書法大家,但他們似乎也沒有這樣的境界,至少她沒聽蔡琰提及過一點一毫。
“大王生而知之,非我等俗人可以揣度。”
“豈敢。其實也簡單,以天地為師,道法自然,再勤學苦練,心手相應,自然也就成了。”孫策一點也不謙虛,自信從容。如果說別的還有開掛的嫌疑,書法卻是他真正下苦功練出來的,十餘年如一日的臨池不輟,心摩手追,再加上大量閱讀的書論,也讓他麵對鍾繇這位劃時代的書法大家也毋須怯場。
鍾繇說道:“以聖人為師,不如以天地為師,這便是大王的過人之處。聖人天賦聰明,無所不知,卻難免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縱有六經也不能盡聖人之教,再加上後人穿鑿,歧義百出,以訛傳訛,自然失真。以天地為師則不然,天長地久,亙古不變,隻要用心,終能有所得,伏羲觀天地而治八卦,大王觀天地而得書道,道理是一樣的。”
孫策撫掌而笑,心中欣慰。他們說的是書道,其實是思維方法。打破這個時代讀書人對聖人的崇拜,引導他們將目光投向更加廣闊的天地,正是他孜孜以求的遠大目標。隻有如此,才能產生真正的科學思維,否則就算他拿出一套百科全書也改變不了什麽,用不了幾代人,百科全書就會成為經典,成為不可逾越的藩籬,而不是引導他們前進的起點。
科學是要不斷否定自我的,畫地為牢不是真正的科學。他一直在灌輸這樣的觀念,但效果並不怎麽理想,讀書人大多都有些自以為是,固執己見。原本以為年輕人容易接受些,沒想到鍾繇一個年近半百的老頭也有這樣的覺悟,比很多年輕的汝潁士人還要靈活。
希望他是真的領悟,而不是投其所好的奉迎之辭。
——
豐盛的酒宴之後,孫策告辭。郭嘉將孫策送到門外,看著孫策左手牽著袁衡,右手牽著袁權,慢慢地走迴衙城,轉身迴到後院書房。
鍾夫人上了茶,又斥退奴婢,親自在鍾繇麵前侍候。
鍾繇正襟危坐,閉目養神,麵容雖然有些疲憊,卻鬆馳了許多,多了幾分亢奮,情緒很高。聽到郭嘉的腳步聲,他睜開眼睛,瞥了郭嘉一眼,笑了。
“奉孝,離開鄴城這一步,你走得比文若精妙。這是你的幸運,也是文若的不幸。”
郭嘉得意地笑笑。鍾夫人扯了扯他,嗔道:“兄長你就別誇他了,他如果有尾巴,都快翹上天了。他這幾年雖說走得不錯,可是能力有限,這汝潁領袖的大旗他可舉不起來,有待兄長。”
鍾繇抬起手,示意鍾夫人不要說話。他盯著郭嘉。“奉孝,你是吳王的心腹,你說說,吳王現在最大的麻煩是什麽?”
郭嘉收起笑容,淡淡地說道:“兄長言重了,吳王的確麵臨著一些困難,卻說不上麻煩。”
“哦?”
“兄長擔心的是王道迂緩,不及霸道容易見效吧?”
鍾繇撫著胡須,微微頜首。“君子鬥不過小人,這很無奈,卻是事實……”
“那是因為君子不務實,不夠強。”郭嘉不客氣地打斷了鍾繇。“兄長初至,有些情況還不太了解,今天與吳王會晤卻能談得投契,堪稱圓滿,是一個好的開始。你不要急,趁著這段時間走走看看,想必會有更多的感悟。”
鍾繇目光微閃,有些失望。他原本以為和孫策談得這麽投機,孫策會很快授職的。郭嘉最擅察顏觀色,清楚鍾繇心情,接著說道:“兄長從馮翊來,可曾聽說弘農的戰事?”
“剛聽小妹說了一些。”鍾繇頓了頓,又道:“半日而下弘農,的確驚人。”
“魯肅剛剛被張相彈劾了。”
鍾繇愣住了,不敢置信地看著郭嘉。魯肅孤軍深入,雷霆一擊,幾乎改變了整個戰局的形勢,怎麽還被張紘彈劾?魯肅、張紘都是徐州人,不存在派係之爭,那是文武之爭?吳國初建,內部的矛盾已經到了這麽嚴重的地步嗎?
“為何?”
“規劃不足,準備不夠充分,拓展空間有限,略顯被動,方案不夠優化。”
鍾繇很無語。魯肅還被動?被動的分明是朝廷,哪是魯肅啊。你們這是炫耀嗎?
“兄長如果有疑問,可與武陵、漢中的戰事做個比較。”
“武陵、漢中?”
“周瑜在武陵清浪灘滯留一年,黃忠在房陵圍城一年,並非力有不逮,而是厚積薄發。他們也許不能真正領悟吳王的王道,但他們知道怎麽做最省力,謀劃得更長遠。如今周瑜長驅直入,如閑庭信步,黃忠橫掃鍚縣,西城指日可下,豈是運氣?”
鍾繇若有所悟。他開始也以為周瑜、黃忠滯留不前是力有不逮,後來收到他們的戰報,才知道他們另有深意,就近練兵,無疑是後勤壓力最小的選擇。作為前線將領,立功心切是常有的事,滯留不前很容易遭到詬病,在這種情況下,周瑜、黃忠能從容部署,除了孫策實力雄厚,支撐得起,也和他們的心態有關。若非有必勝的信心,有幾個能承受這麽大的壓力?
相比這下,魯肅這次行動的確有些輕率,不夠周密,雖然攻取弘農,可是他繼續前進的可能卻不大。一是潼關不易攻取,二是河東未定,魯肅不可能在側翼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全力進攻潼關。守住弘農、陝縣就是最好的結果,被朝廷逼退也不是不可能。
“魯肅半日而取弘農,被張相責以躁進,並非我軍兵力不足,糧草不支,而是未能實現最優化。廣而言之,若行霸道,不計代價,盡起南陽之兵,破關中何必一年?可是竭澤而漁,絕非長久之道,終有後力不繼之時,是以吳王不取。我們現在走得慢一些,走得穩一些,將來才能走得更遠一些。”
“走得更遠是多遠?”
郭嘉笑了,習慣地搖搖羽扇。鍾夫人劈手奪下,扔在案上,瞋了郭嘉一眼。“好好說話,兄長麵前,別擺你軍師祭酒的排場。”
郭嘉訕訕地笑了一聲,搓搓手。“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沒有盡頭。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隻要方向對,步子穩,哪怕慢一些,我們終有一天能走到前人未曾踏足之地。”
鍾繇沉吟良久,眉梢輕揚,嘴角的胡須顫了顫,露出一絲淺笑。“荀文若聽到你這句話,不知會怎麽想。同是荀卿之學,有人學到了霸道,有人學到了王道,秦末漢初的故事仿佛又在眼前。”
郭嘉搖搖頭,笑容高深莫測。“兄長如果這麽想,未免狹隘了。吳王之道,一以貫之,法天地而師造化。與天地造化合者,不取而取,與天地造價不合者,不棄而棄,何必拘泥於一家之言?聖人之言尚不足畏,況乎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