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閻柔停住了腳步,手不知不覺的鬆開了刀環,十指交叉,抱於腹前,一時出神。</p>
太史慈也停住了腳步,負著手,慢悠悠地轉過身,麵對閻柔,眼神真誠而坦然。“吳侯以為,草原生活艱苦,非中原錢糧不能自存,但中原錢糧亦百姓辛苦所得,可用於邊疆將士,不可用於賂敵。若是從牙縫裏節省出糧食卻養肥了虎狼,自戕其身,實在是愚蠢之極。閻兄,你以為如何?”</p>
閻柔若有所思,卻沒有迴答。這是他沒想到的答案,雖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有一點很清楚,劉備所言不實。一念及此,一腔怒火便抑製不住的往處湧,眼角青筋暴露。太史慈看得真切,暗自提高警惕,以防閻行暴起傷人,眼中卻露出遺憾之色,一聲輕歎。</p>
“閻兄,你我初見,有所誤會在所難免。我來自青州,你生在幽州,立場不同也情有可原。君子和而不同,我雖然不敢以君子自稱,卻相信吳侯乃是君子無疑。我不擅言辭,你如果還有不解之處,將來有機會可以當麵向他求證……”</p>
閻柔驚醒,知道太史慈誤會了,連忙拱手道:“太史兄,你解釋得很清楚,柔蒙教誨,感激不及。先前為人所誤,對太史兄多有冒犯,還請太史兄恕罪。”</p>
太史慈心中一凜,卻沒有追問,含笑道:“無妨,閻兄燕國男兒,胸懷磊落,隻要把誤會說開就是了。怎麽,不請我去你營中坐坐?”</p>
閻柔再次拱手,一揖到底。“營中偏狹,不敢奉客。請太史兄暫迴,容我準備一下,稍後便去你營中請見,到時候還要請太史兄多多指教。”</p>
太史慈眉頭微挑。閻柔要主動去他營中拜訪,這是釋怨為友,正式結交的意思,他自然求之不得。“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在營中恭候閻兄。”</p>
“一定,一定。”閻柔再拜。</p>
太史慈也沒有謙虛,還了禮,轉身走了。閻柔一直拱著手,看著太史慈走遠,這才慢慢直起身,心中感慨不已。太史慈胸懷坦蕩,乃當世大丈夫,能以此人為將,吳侯孫策必非等閑之輩。相比之下,劉備的人品就差太多了。他能有今日,孫策出力不少,如今又派太史慈協助他征戰,他卻在背後說孫策的壞話,哪裏還有什麽底線可言。與這樣的人為伍,簡直是最大的恥辱。</p>
閻柔迴營,挑了兩匹好馬,又換了一身衣服,帶著兩個親衛來到太史慈的大營,正式投刺拜謁。太史慈早就等著,親自到營門迎接,將閻柔迎了進去,重新見禮。閻柔獻上馬,太史慈迴贈了一口刀,一套甲胄。閻柔愛不釋手。兩人喝酒說笑,比武論藝,一見如故。</p>
席間,閻柔詳細詢問孫策的化胡方略,態度誠懇。他是漢人,又在草原上生活了十幾年,與不少鮮卑人、烏桓人都有交情。如果太史慈隻為殺戮而來,他肯定不會同意,但太史慈是為了邊疆的長治久安而來,他自無反對之理。身為幽州人,他見多了殺戮和鮮血,也一直苦思漢胡相處之道,因此支持劉虞的安撫之策。他心裏也清楚,殺戮固然不是治本之法,安撫也不是長久之計,劉虞和公孫瓚都有失偏頗,他支持劉虞也隻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如今孫策欲行化胡之法,教化胡人百姓,兼用征撫二策,至少聽起來更有道理。</p>
在來幽州的路上,太史慈曾經和孫策多次長談,如何對待胡人便是其中的關鍵,這化胡之策就是他們反複商量的結果,甚至不能說是哪一個人的主意,隻能說共同智慧。孫策認為,草原上的胡人是殺不盡的,東胡衰落了,有匈奴人,匈奴人衰落了,又有鮮卑人、烏桓人,可安撫也不是長久之計。這百餘年的安撫政策便是明證,相比於征撫,朝廷是少花了錢,省了心,但匈奴人、鮮卑人日益坐大,已成隱患,也是不爭的事實。並州大半為匈奴人所占,幽州也成了鮮卑人想來就來的牧場,何嚐有一日太平。</p>
但化胡之法隻是設想,能不能實現,現在誰也說不好。常言道,恩威並施,剿撫並用,如果沒有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所謂化胡最後難免是一廂情願。中原戰事未定,孫策騰不出手,太史慈幾乎是孤身入幽州,實力有限,尋找誌同道合之人便成了他的首要任務。在孫策的太史慈的計劃中,劉備是第一人選,他麾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都是難得的猛將,如果能和劉備聯手,至少能在幽州立穩腳跟。</p>
閻柔是意外,但顯然比劉備更合適。原因無他,他對草原更熟悉,不僅熟悉人情,更熟悉地理。如果能將他變成盟友甚至戰友,對幽州方略的實施無疑是一個莫大助力。太史慈敏銳的抓住了機會,開始隻是與閻柔推杯換盞,隨著越談越深入,便有些稱兄道弟,推心置腹的意思。</p>
閻柔機緣湊巧,身兼漢胡之利,既得胡人信任,又得漢人器重,但其中卻略有區別。胡人信任他,是因為他為人悍勇有智謀,漢人器重他卻是因為他能得胡人之力,有用他之處,並非因為他本人的名望德行閻家出身寒微,少年流落草原,讀書有限,原本不入士人之眼相比之下,反倒是胡人的情意更真誠些。</p>
關於這一點,閻柔心裏非常清楚,隻是苦於無人可說,如今遇到太史慈,才算是遇到了知音。兩人都曾飽受出身帶來的窘迫,越說越投機。說到動情處,不禁把臂而歎,淚水沾濕了英雄襟。</p>
“吳侯身邊有一名將,與伯溫兄姓,單名一個行字,字彥明,本是涼州金城人,與吳侯一見如故,屢立戰功,如今與魯子敬坐鎮洛陽。”太史慈拍著閻柔的肩膀。“吳侯胸懷天下,若得伯溫兄弟襄助,大事可濟,必不負伯溫兄弟才氣。”</p>
閻柔抹抹眼淚,笑道:“能與子義兄為友,我已深感榮幸,豈敢得隴望隴。容我立些功勞,再請子義兄引薦不遲。”閻柔權衡了一番,正色對太史慈說道:“子義兄,大丈夫光明磊落,本不該在背後說人閑言,不過有一事,我還是想提醒你。”</p>
太史慈微微一笑,搖搖手。“伯溫,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不必為了某些人而汙了你的心境。”</p>
閻柔吃了一驚。“子義兄,你……知道我說誰?”</p>
太史慈哈哈一笑。“不瞞你說,吳侯第一次見他時,便給他下了斷語。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吳侯所言字字屬實,無一字之訛。”</p>
閻柔倒吸一口冷氣。“既然如此,那吳侯為何命你助他?”</p>
太史慈拍拍閻柔的肩膀,笑而不語。</p>
太史慈也停住了腳步,負著手,慢悠悠地轉過身,麵對閻柔,眼神真誠而坦然。“吳侯以為,草原生活艱苦,非中原錢糧不能自存,但中原錢糧亦百姓辛苦所得,可用於邊疆將士,不可用於賂敵。若是從牙縫裏節省出糧食卻養肥了虎狼,自戕其身,實在是愚蠢之極。閻兄,你以為如何?”</p>
閻柔若有所思,卻沒有迴答。這是他沒想到的答案,雖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有一點很清楚,劉備所言不實。一念及此,一腔怒火便抑製不住的往處湧,眼角青筋暴露。太史慈看得真切,暗自提高警惕,以防閻行暴起傷人,眼中卻露出遺憾之色,一聲輕歎。</p>
“閻兄,你我初見,有所誤會在所難免。我來自青州,你生在幽州,立場不同也情有可原。君子和而不同,我雖然不敢以君子自稱,卻相信吳侯乃是君子無疑。我不擅言辭,你如果還有不解之處,將來有機會可以當麵向他求證……”</p>
閻柔驚醒,知道太史慈誤會了,連忙拱手道:“太史兄,你解釋得很清楚,柔蒙教誨,感激不及。先前為人所誤,對太史兄多有冒犯,還請太史兄恕罪。”</p>
太史慈心中一凜,卻沒有追問,含笑道:“無妨,閻兄燕國男兒,胸懷磊落,隻要把誤會說開就是了。怎麽,不請我去你營中坐坐?”</p>
閻柔再次拱手,一揖到底。“營中偏狹,不敢奉客。請太史兄暫迴,容我準備一下,稍後便去你營中請見,到時候還要請太史兄多多指教。”</p>
太史慈眉頭微挑。閻柔要主動去他營中拜訪,這是釋怨為友,正式結交的意思,他自然求之不得。“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在營中恭候閻兄。”</p>
“一定,一定。”閻柔再拜。</p>
太史慈也沒有謙虛,還了禮,轉身走了。閻柔一直拱著手,看著太史慈走遠,這才慢慢直起身,心中感慨不已。太史慈胸懷坦蕩,乃當世大丈夫,能以此人為將,吳侯孫策必非等閑之輩。相比之下,劉備的人品就差太多了。他能有今日,孫策出力不少,如今又派太史慈協助他征戰,他卻在背後說孫策的壞話,哪裏還有什麽底線可言。與這樣的人為伍,簡直是最大的恥辱。</p>
閻柔迴營,挑了兩匹好馬,又換了一身衣服,帶著兩個親衛來到太史慈的大營,正式投刺拜謁。太史慈早就等著,親自到營門迎接,將閻柔迎了進去,重新見禮。閻柔獻上馬,太史慈迴贈了一口刀,一套甲胄。閻柔愛不釋手。兩人喝酒說笑,比武論藝,一見如故。</p>
席間,閻柔詳細詢問孫策的化胡方略,態度誠懇。他是漢人,又在草原上生活了十幾年,與不少鮮卑人、烏桓人都有交情。如果太史慈隻為殺戮而來,他肯定不會同意,但太史慈是為了邊疆的長治久安而來,他自無反對之理。身為幽州人,他見多了殺戮和鮮血,也一直苦思漢胡相處之道,因此支持劉虞的安撫之策。他心裏也清楚,殺戮固然不是治本之法,安撫也不是長久之計,劉虞和公孫瓚都有失偏頗,他支持劉虞也隻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如今孫策欲行化胡之法,教化胡人百姓,兼用征撫二策,至少聽起來更有道理。</p>
在來幽州的路上,太史慈曾經和孫策多次長談,如何對待胡人便是其中的關鍵,這化胡之策就是他們反複商量的結果,甚至不能說是哪一個人的主意,隻能說共同智慧。孫策認為,草原上的胡人是殺不盡的,東胡衰落了,有匈奴人,匈奴人衰落了,又有鮮卑人、烏桓人,可安撫也不是長久之計。這百餘年的安撫政策便是明證,相比於征撫,朝廷是少花了錢,省了心,但匈奴人、鮮卑人日益坐大,已成隱患,也是不爭的事實。並州大半為匈奴人所占,幽州也成了鮮卑人想來就來的牧場,何嚐有一日太平。</p>
但化胡之法隻是設想,能不能實現,現在誰也說不好。常言道,恩威並施,剿撫並用,如果沒有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所謂化胡最後難免是一廂情願。中原戰事未定,孫策騰不出手,太史慈幾乎是孤身入幽州,實力有限,尋找誌同道合之人便成了他的首要任務。在孫策的太史慈的計劃中,劉備是第一人選,他麾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都是難得的猛將,如果能和劉備聯手,至少能在幽州立穩腳跟。</p>
閻柔是意外,但顯然比劉備更合適。原因無他,他對草原更熟悉,不僅熟悉人情,更熟悉地理。如果能將他變成盟友甚至戰友,對幽州方略的實施無疑是一個莫大助力。太史慈敏銳的抓住了機會,開始隻是與閻柔推杯換盞,隨著越談越深入,便有些稱兄道弟,推心置腹的意思。</p>
閻柔機緣湊巧,身兼漢胡之利,既得胡人信任,又得漢人器重,但其中卻略有區別。胡人信任他,是因為他為人悍勇有智謀,漢人器重他卻是因為他能得胡人之力,有用他之處,並非因為他本人的名望德行閻家出身寒微,少年流落草原,讀書有限,原本不入士人之眼相比之下,反倒是胡人的情意更真誠些。</p>
關於這一點,閻柔心裏非常清楚,隻是苦於無人可說,如今遇到太史慈,才算是遇到了知音。兩人都曾飽受出身帶來的窘迫,越說越投機。說到動情處,不禁把臂而歎,淚水沾濕了英雄襟。</p>
“吳侯身邊有一名將,與伯溫兄姓,單名一個行字,字彥明,本是涼州金城人,與吳侯一見如故,屢立戰功,如今與魯子敬坐鎮洛陽。”太史慈拍著閻柔的肩膀。“吳侯胸懷天下,若得伯溫兄弟襄助,大事可濟,必不負伯溫兄弟才氣。”</p>
閻柔抹抹眼淚,笑道:“能與子義兄為友,我已深感榮幸,豈敢得隴望隴。容我立些功勞,再請子義兄引薦不遲。”閻柔權衡了一番,正色對太史慈說道:“子義兄,大丈夫光明磊落,本不該在背後說人閑言,不過有一事,我還是想提醒你。”</p>
太史慈微微一笑,搖搖手。“伯溫,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不必為了某些人而汙了你的心境。”</p>
閻柔吃了一驚。“子義兄,你……知道我說誰?”</p>
太史慈哈哈一笑。“不瞞你說,吳侯第一次見他時,便給他下了斷語。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吳侯所言字字屬實,無一字之訛。”</p>
閻柔倒吸一口冷氣。“既然如此,那吳侯為何命你助他?”</p>
太史慈拍拍閻柔的肩膀,笑而不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