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其所欲,借力使力,原本是太極的精髓,孫策將之用於理政,同樣無往而不利。</p>
陸康六十多了,再指望他轉變思維有點不切實際,孫策也不想改變。大勢所趨,絕不是陸康一個人能夠抗拒的,更何況不管到什麽時候,有一些堅守信念的人也不是壞事。孫策也不希望他的治下全是精致的利已主義者。</p>
信念還是要有的。他要做的不是毀滅,而是重塑。剔除儒家學說裏的腐肉,留下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脊梁,輔以務實理性的精神,才能重塑一個文明強健的身體。如果連脊梁都打斷了,讀書人就成了犬儒,人人唯利是圖,不惜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背信棄義,踐踏尊嚴,華夏民族哪裏還有什麽希望可言。</p>
孫策想把吳會建成自己的大後方,除了開荒屯田、整理水陸道路之外,提高民眾的識字率也是當務之急。如果知識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的努力最後會隻能讓世家獲利,與世家的衝突在所難免。陸康心中有道義,教化百姓已經成為融入他血液的使命,這件事讓他去做最合適不過。以他的身份和名望,誰敢說半個不字?他的學問算不上拔尖,但他德高望重,影響力無人能及。</p>
用不了幾年時間,工坊有了識字的工人,軍營裏多了識字的戰士,再進行各種技能培訓就能事半功倍。如果將基礎教育都由工坊或者軍隊來承擔,這個任務就太重了,投入大,見效慢,不如交給郡學。</p>
“該拿的俸祿你照拿,要不然你讓別人怎麽辦,不是所有人都有產業可資,還是有不少人需要靠俸祿生活的。你若想助學,將來資助幾個研究項目就是了。”</p>
陸康倒也不反對,欣然接受。得知孫策最近很忙,也沒多留,匆匆走了。有了遠大目標,他走起路來都比往常精神,當真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p>
——</p>
吳縣已定,接下來孫策要重迴陽羨地區,與太史慈作戰。山地作戰,兵力再多也沒用,山中的特殊地形決定了指揮不暢,不可能進行大兵團作戰,隻能采取各自為陣、分散作戰的戰術,對將士的要求更高,更需要訓練有素的精兵,不是烏合之眾就能取勝的。</p>
孫策這些天一直在研究山地作戰,駐兵大雷山,除了訓練戰士們山區行軍、戰鬥的基本技能之外,他們也在摸索山地作戰的特殊規律。之前聽祖郎說了一些,在銅官山演練了幾天,各級將領對山地作戰已經有了一定的直觀認識,現在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p>
參與這次集訓的以親衛營為主,很多人將來都會到各營擔任將領,成為戰鬥在第一線的中下級軍官,積累戰功,甚至有機會成為中高級將領,是他倚重的骨幹。這些人大多粗通文墨,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近半有講武堂進修的經曆,素質遠比普通人高,有提升的空間。</p>
在訓練山地戰的同時,孫策還在等消息,等不同方向的消息,尤其是丹陽的消息。他在別人麵前說得很自信,準備得也很充分,但陳到能不能頂住劉繇的進攻,他也沒什麽把握。陳到在曆史上沒什麽名聲,甚至沒有傳記,除了統領白毦兵之外也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現在的他武功不錯,統領白毦士也盡職,獨自統兵守城卻是第一次,更別說做太守了。如果他敗給劉繇,孫策一點也不奇怪。</p>
可是這樣一來,對他以後用人將產生重大影響。原因無他,黃忠、文聘、鄧展等人都留在了荊州,他身邊沒什麽宿將,全是沒什麽經驗的年輕人,陳到算是年長一些的。如果陳到失手,其他年輕人的信心都會受到打擊,他自己的自信也會受影響,用人的時候難免束手縛腳。</p>
不留在銅官山和太史慈糾纏,原因之一就是要隨時能夠馳援陳到。隻有確保陳到能守住丹陽,至少和劉繇戰成平手,他才能放心入山作戰。</p>
丹陽的消息還沒來,孫策先收到了祖郎的消息。銅官山一帶的山賊有逃離的跡象,有一部分人撤出了銅官山,在向故鄣南部的山區轉移。眼下還隻是一些老弱,但有跡象表明,陳敗、萬秉正在收拾行裝,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不僅如此,伏虎山、石門山的山賊也有類似舉動。</p>
孫策很意外。太史慈有手段啊,這才幾天時間,不僅掌握了銅官山,連伏虎山、石門山的山賊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他到遼東不是避禍,是去拜師學忽悠了吧。俗話說得好,虎不離山,賊不離巢,離開了自己的地盤,山賊底氣就去了一半,若非不得已,誰願意這麽幹啊。</p>
郭嘉倒是有心理準備。“這沒什麽奇怪的,大部分山賊都沒什麽見識,隻知道守著自己那片山頭。太史慈人長得好,武功高強,又有刺史做靠山,得到山賊的擁護是意料之中的事。”</p>
孫策同意郭嘉的分析。太史慈的確是個人才,正因為他是人才,麻煩才大。有這麽一個人留在身後,一旦中原大戰,他能安心北上嗎?</p>
孫策和郭嘉商量,要不還是趁著太史慈沒轉移,先切斷他的退路,將他困在銅官山?</p>
郭嘉反對。與其如此,不如先幹掉劉繇。劉繇是太史慈的根本,沒有了劉繇的支持,太史慈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連官方身份都沒有,最好的結果就是在山裏做賊。就算他能力再強,還能將這些山賊整合成一支精銳?山間耕地少,他們能吃飽飯就不錯了,哪有錢糧供養那麽多大軍。</p>
顧徽讚同郭嘉的意見。他還說,根本不用擔心山賊,因為山賊之所以是麻煩,有很大因素是地形限製,出了山,沒了地形優勢,他們的實力已經去了一大半,最多也就是騷擾一下而已,很難有什麽大的影響力。以孫策目前的策略來看,隻要能維持一段時間,等新政的效果出來了,很多山賊就會主動出山投效。有地耕,有飯吃,誰願意做賊啊。</p>
孫策將信將疑。郭嘉取來一份報告,丟在孫策麵前。報告是陽羨令葛生和守將李術發來的,短短幾天時間,銅官山有千餘山賊出山自首。葛生、李術收集了不少銅官山的信息,已經整理成報告,並繪製了一份詳實的地圖提供給祖郎。</p>
孫策拿起一看,笑了。“這麽說,太史慈是不得不走啊。”</p>
陸康六十多了,再指望他轉變思維有點不切實際,孫策也不想改變。大勢所趨,絕不是陸康一個人能夠抗拒的,更何況不管到什麽時候,有一些堅守信念的人也不是壞事。孫策也不希望他的治下全是精致的利已主義者。</p>
信念還是要有的。他要做的不是毀滅,而是重塑。剔除儒家學說裏的腐肉,留下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脊梁,輔以務實理性的精神,才能重塑一個文明強健的身體。如果連脊梁都打斷了,讀書人就成了犬儒,人人唯利是圖,不惜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背信棄義,踐踏尊嚴,華夏民族哪裏還有什麽希望可言。</p>
孫策想把吳會建成自己的大後方,除了開荒屯田、整理水陸道路之外,提高民眾的識字率也是當務之急。如果知識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的努力最後會隻能讓世家獲利,與世家的衝突在所難免。陸康心中有道義,教化百姓已經成為融入他血液的使命,這件事讓他去做最合適不過。以他的身份和名望,誰敢說半個不字?他的學問算不上拔尖,但他德高望重,影響力無人能及。</p>
用不了幾年時間,工坊有了識字的工人,軍營裏多了識字的戰士,再進行各種技能培訓就能事半功倍。如果將基礎教育都由工坊或者軍隊來承擔,這個任務就太重了,投入大,見效慢,不如交給郡學。</p>
“該拿的俸祿你照拿,要不然你讓別人怎麽辦,不是所有人都有產業可資,還是有不少人需要靠俸祿生活的。你若想助學,將來資助幾個研究項目就是了。”</p>
陸康倒也不反對,欣然接受。得知孫策最近很忙,也沒多留,匆匆走了。有了遠大目標,他走起路來都比往常精神,當真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p>
——</p>
吳縣已定,接下來孫策要重迴陽羨地區,與太史慈作戰。山地作戰,兵力再多也沒用,山中的特殊地形決定了指揮不暢,不可能進行大兵團作戰,隻能采取各自為陣、分散作戰的戰術,對將士的要求更高,更需要訓練有素的精兵,不是烏合之眾就能取勝的。</p>
孫策這些天一直在研究山地作戰,駐兵大雷山,除了訓練戰士們山區行軍、戰鬥的基本技能之外,他們也在摸索山地作戰的特殊規律。之前聽祖郎說了一些,在銅官山演練了幾天,各級將領對山地作戰已經有了一定的直觀認識,現在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p>
參與這次集訓的以親衛營為主,很多人將來都會到各營擔任將領,成為戰鬥在第一線的中下級軍官,積累戰功,甚至有機會成為中高級將領,是他倚重的骨幹。這些人大多粗通文墨,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近半有講武堂進修的經曆,素質遠比普通人高,有提升的空間。</p>
在訓練山地戰的同時,孫策還在等消息,等不同方向的消息,尤其是丹陽的消息。他在別人麵前說得很自信,準備得也很充分,但陳到能不能頂住劉繇的進攻,他也沒什麽把握。陳到在曆史上沒什麽名聲,甚至沒有傳記,除了統領白毦兵之外也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現在的他武功不錯,統領白毦士也盡職,獨自統兵守城卻是第一次,更別說做太守了。如果他敗給劉繇,孫策一點也不奇怪。</p>
可是這樣一來,對他以後用人將產生重大影響。原因無他,黃忠、文聘、鄧展等人都留在了荊州,他身邊沒什麽宿將,全是沒什麽經驗的年輕人,陳到算是年長一些的。如果陳到失手,其他年輕人的信心都會受到打擊,他自己的自信也會受影響,用人的時候難免束手縛腳。</p>
不留在銅官山和太史慈糾纏,原因之一就是要隨時能夠馳援陳到。隻有確保陳到能守住丹陽,至少和劉繇戰成平手,他才能放心入山作戰。</p>
丹陽的消息還沒來,孫策先收到了祖郎的消息。銅官山一帶的山賊有逃離的跡象,有一部分人撤出了銅官山,在向故鄣南部的山區轉移。眼下還隻是一些老弱,但有跡象表明,陳敗、萬秉正在收拾行裝,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不僅如此,伏虎山、石門山的山賊也有類似舉動。</p>
孫策很意外。太史慈有手段啊,這才幾天時間,不僅掌握了銅官山,連伏虎山、石門山的山賊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他到遼東不是避禍,是去拜師學忽悠了吧。俗話說得好,虎不離山,賊不離巢,離開了自己的地盤,山賊底氣就去了一半,若非不得已,誰願意這麽幹啊。</p>
郭嘉倒是有心理準備。“這沒什麽奇怪的,大部分山賊都沒什麽見識,隻知道守著自己那片山頭。太史慈人長得好,武功高強,又有刺史做靠山,得到山賊的擁護是意料之中的事。”</p>
孫策同意郭嘉的分析。太史慈的確是個人才,正因為他是人才,麻煩才大。有這麽一個人留在身後,一旦中原大戰,他能安心北上嗎?</p>
孫策和郭嘉商量,要不還是趁著太史慈沒轉移,先切斷他的退路,將他困在銅官山?</p>
郭嘉反對。與其如此,不如先幹掉劉繇。劉繇是太史慈的根本,沒有了劉繇的支持,太史慈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連官方身份都沒有,最好的結果就是在山裏做賊。就算他能力再強,還能將這些山賊整合成一支精銳?山間耕地少,他們能吃飽飯就不錯了,哪有錢糧供養那麽多大軍。</p>
顧徽讚同郭嘉的意見。他還說,根本不用擔心山賊,因為山賊之所以是麻煩,有很大因素是地形限製,出了山,沒了地形優勢,他們的實力已經去了一大半,最多也就是騷擾一下而已,很難有什麽大的影響力。以孫策目前的策略來看,隻要能維持一段時間,等新政的效果出來了,很多山賊就會主動出山投效。有地耕,有飯吃,誰願意做賊啊。</p>
孫策將信將疑。郭嘉取來一份報告,丟在孫策麵前。報告是陽羨令葛生和守將李術發來的,短短幾天時間,銅官山有千餘山賊出山自首。葛生、李術收集了不少銅官山的信息,已經整理成報告,並繪製了一份詳實的地圖提供給祖郎。</p>
孫策拿起一看,笑了。“這麽說,太史慈是不得不走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