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駐兵洛陽,孫堅的軍營卻不在洛陽城,而是城南的圜丘附近。附近就是太學、明堂,曾經是洛陽周邊最熱鬧的地方,但現在除了軍營之外,幾乎看不到其他人,滿眼的殘垣斷壁,荒草雜樹。</p>
孫堅站在圜丘之下,遠遠地看著孫策一行走來,迴頭看了一眼張紘。</p>
“先生,有什麽話,你們不能和我說,非要讓他來?”</p>
張紘笑笑。“自然是父子之間才能說的話。將軍,君臣是君臣,父子是父子,還是有區別的。”</p>
孫堅笑著搖搖頭。“你們讀書人的心思我真的不太懂。不過他來也沒用,我主意已定,不會改的。”</p>
張紘胸有成竹,笑而不語。他側過身,看了一眼身後的圜丘。圜丘是天子冬至祭天的地方,是城南地勢較高的所在。孫堅駐兵於附近,卻禁止所有士卒進入圜丘附近,連打草都不行。孫堅沒讀過什麽書,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對朝廷的感情。也許不是什麽忠,隻是一種感激,對先帝的感激。</p>
他能以一個縣吏封侯拜將,固然是因為臧旻、張溫、朱俊等人的提攜,但歸根到底還需要天子的恩準。正因為這份感激,他才成為討董諸侯中作戰最勇猛的那一個,收複洛陽,填埋皇陵,擁兵十餘萬的袁紹沒幹成的事,他一個人全幹了。</p>
隻可惜,他空有一身武藝,卻不通政治。他是一口寶刀,卻握在別人的手裏。</p>
遠遠地,孫策下了馬,獨自一人走了過來。他走得很慢,但很穩,低著頭,一步一步地走得非常堅定。走到麵前,孫策向孫堅拱拱手。“阿翁。”又向張紘拱拱手。“先生。”</p>
張紘還禮。“將軍,你們父子聊,我去看看風景。”</p>
孫堅點點頭,看著張紘慢慢走開,目光又轉迴孫策的臉上。“知道這是什麽地方嗎?”</p>
“知道。”孫策第一次抬起頭,打量著不遠處的圜丘。“天子祭天的地方。”</p>
“那你為什麽沒有一點敬意?我看你這一路走來,連頭都沒抬一下。”</p>
孫策挑了挑眼皮,笑而不答。他摘下腰間的革囊,從裏麵取出豫州牧的官印,在手裏掂了掂,遞給孫堅。孫堅接過,卻不解其意,疑惑地看著孫策。</p>
“豫州的事太麻煩,我搞不定,還是你自己去吧。”孫策說道。</p>
孫堅瞪了孫策一眼,展顏而笑,又將官印遞了迴來。孫策卻不接。孫堅說道:“好啦,別使小性子。我之所以要勤王,就是因為豫州的事麻煩,我做不好,你卻能做得比我更好。我勤王,你守豫州,我們父子各施所長。”</p>
孫策搖搖頭。“阿翁,論行軍作戰,我也比你強。如果一定要勤王,還是我去比較好,這樣更保險。”</p>
孫堅沉下了臉。“你才打了幾次,就敢在我麵前大放厥詞,豈不知驕兵必敗……”</p>
“我一戰全殲徐榮兩萬精銳。”</p>
孫堅語噎,怒視著孫策,半天沒說話來。他狠狠地瞪著孫策。“你知道這一戰有多兇險嗎?”</p>
“還請阿翁指教。”</p>
“大軍千裏遠征,糧草運輸就是一個大問題。洛陽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根本負擔不起大軍的補給。山東諸郡各自攻戰,也沒人會提供支援。此其一也;函穀道天下至險,車不分軌,馬不並鞍,易守難攻。此其二也;牛輔、董越駐河東,虎視眈眈,隨時可能斷我後路。此其三也。有此三難,這次勤王有去無還……”</p>
孫策打斷了孫堅。“既然有去無還,為什麽還要去?”</p>
孫堅轉過身,仰視著高大的圜丘,沉默良久。“伯符,我必須去。我孫家出身卑微,不為世人所重。我拚殺半生,邀天之幸,爵封烏程侯,位列二千石,這是先帝的恩寵。如今天子有難,我如果退縮不前,天下人會怎麽看我?我去勤王,如果能僥幸得手,接天子還都洛陽,也算對得起先帝。萬一陣亡,也能博得忠義之名,孫家不再被天下人小覷。”</p>
他轉過身,看著孫策。“伯符,這是我的責任,不是你的責任,你不必冒此奇險。況且你雖然年輕,卻通曉治道,能得士人之心,可以治理好豫州、荊州,這是我做不到的。我做長沙太守數年,除了小有戰功之外,並無政績可稱,還不如你這幾個月……”</p>
孫策再一次打斷了孫堅。“阿翁,你有沒有想過,你這麽做成就了你的忠義之名,卻讓我成了不孝子?”</p>
孫堅再一次語塞,半晌才喃喃說道:“怎麽會,怎麽會,天下人還是明事理的……”</p>
“可惜那些明事理的人現在說不上話,能說上話的卻是王允、袁紹這些黨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麽事都敢做,什麽話都敢說。袁紹害死了袁家滿門,你看有人說他不孝了嗎?可是如果你死了,我卻一定會背負不孝之名。別的不說,我這豫州牧肯定是做不成了,守孝三年是逃不掉的吧?”</p>
孫堅臉色蒼白,額頭沁出汗珠。</p>
“阿翁,你去做你的豫州牧,勤王的事由我來。我代你出征勤王,你得忠,我得孝,兩全其美。”</p>
孫堅沉思半晌,緩慢而堅決地搖頭。“不,你不能去勤王。這是一個陷阱,不過不是針對我,而是針對你。正因為如此,你更不能去。你去了,肯定迴不來。你迴不來,不管是張紘、郭嘉,還是龐統、龐山民,甚至是周瑜,他們肯定會離開。豫州我守不住,南陽我也守不住。”</p>
“那我們都別去。”</p>
“那也不行。”孫堅喃喃說道。他抬起手,拍打著額頭,進退兩難。這是一個兩難困境,不管去不去,不管是誰去,孫家都會輸得一無所有。</p>
孫策也不說話。他知道很難說服孫堅,但他必須說服孫堅。要想說服他,先要斷了他的想法,讓他無路可走,然後再給他一個希望,他才會聽從。如果一開始就給出解決方案,他是不會答應的。</p>
“伯符,你說,我們該怎麽辦?”</p>
“阿翁,你先迴豫州,我留在洛陽,想辦法勸說朱太尉。如果能勸住他,那當然萬事大吉。如果勸不住,還是由我去勤王吧。你去了,兇多吉少。我去了,也許會死人,但誰會死,還真說不定。徐榮都被我整死了,王允那個書生又算得了什麽。”孫策慢悠悠地說道:“阿翁,論作戰,你是我的引路人。論坑人,我自學成才,而且出類拔萃。”</p>
孫堅還在猶豫,孫策又用岩央求的語氣說道:“阿翁,郭奉孝為什麽趕去潁川,一定要我來?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我能說服你。如果我做不到,他們會認為我能力有限,以後誰還肯跟著我?幫幫忙,行不行?”</p>
孫堅盯著孫策看了半晌,噗哧一聲笑了,抬手拍了孫策一下。“豎子,你這是跟誰學的,滑嘴滑舌,沒個正經。”笑容一展即收,他又慚愧地歎了一口氣。“伯符,我這個父親做得不稱職啊。不能為你遮風擋雨也就罷了,還要你來為我排憂解難。”</p>
孫堅站在圜丘之下,遠遠地看著孫策一行走來,迴頭看了一眼張紘。</p>
“先生,有什麽話,你們不能和我說,非要讓他來?”</p>
張紘笑笑。“自然是父子之間才能說的話。將軍,君臣是君臣,父子是父子,還是有區別的。”</p>
孫堅笑著搖搖頭。“你們讀書人的心思我真的不太懂。不過他來也沒用,我主意已定,不會改的。”</p>
張紘胸有成竹,笑而不語。他側過身,看了一眼身後的圜丘。圜丘是天子冬至祭天的地方,是城南地勢較高的所在。孫堅駐兵於附近,卻禁止所有士卒進入圜丘附近,連打草都不行。孫堅沒讀過什麽書,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對朝廷的感情。也許不是什麽忠,隻是一種感激,對先帝的感激。</p>
他能以一個縣吏封侯拜將,固然是因為臧旻、張溫、朱俊等人的提攜,但歸根到底還需要天子的恩準。正因為這份感激,他才成為討董諸侯中作戰最勇猛的那一個,收複洛陽,填埋皇陵,擁兵十餘萬的袁紹沒幹成的事,他一個人全幹了。</p>
隻可惜,他空有一身武藝,卻不通政治。他是一口寶刀,卻握在別人的手裏。</p>
遠遠地,孫策下了馬,獨自一人走了過來。他走得很慢,但很穩,低著頭,一步一步地走得非常堅定。走到麵前,孫策向孫堅拱拱手。“阿翁。”又向張紘拱拱手。“先生。”</p>
張紘還禮。“將軍,你們父子聊,我去看看風景。”</p>
孫堅點點頭,看著張紘慢慢走開,目光又轉迴孫策的臉上。“知道這是什麽地方嗎?”</p>
“知道。”孫策第一次抬起頭,打量著不遠處的圜丘。“天子祭天的地方。”</p>
“那你為什麽沒有一點敬意?我看你這一路走來,連頭都沒抬一下。”</p>
孫策挑了挑眼皮,笑而不答。他摘下腰間的革囊,從裏麵取出豫州牧的官印,在手裏掂了掂,遞給孫堅。孫堅接過,卻不解其意,疑惑地看著孫策。</p>
“豫州的事太麻煩,我搞不定,還是你自己去吧。”孫策說道。</p>
孫堅瞪了孫策一眼,展顏而笑,又將官印遞了迴來。孫策卻不接。孫堅說道:“好啦,別使小性子。我之所以要勤王,就是因為豫州的事麻煩,我做不好,你卻能做得比我更好。我勤王,你守豫州,我們父子各施所長。”</p>
孫策搖搖頭。“阿翁,論行軍作戰,我也比你強。如果一定要勤王,還是我去比較好,這樣更保險。”</p>
孫堅沉下了臉。“你才打了幾次,就敢在我麵前大放厥詞,豈不知驕兵必敗……”</p>
“我一戰全殲徐榮兩萬精銳。”</p>
孫堅語噎,怒視著孫策,半天沒說話來。他狠狠地瞪著孫策。“你知道這一戰有多兇險嗎?”</p>
“還請阿翁指教。”</p>
“大軍千裏遠征,糧草運輸就是一個大問題。洛陽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根本負擔不起大軍的補給。山東諸郡各自攻戰,也沒人會提供支援。此其一也;函穀道天下至險,車不分軌,馬不並鞍,易守難攻。此其二也;牛輔、董越駐河東,虎視眈眈,隨時可能斷我後路。此其三也。有此三難,這次勤王有去無還……”</p>
孫策打斷了孫堅。“既然有去無還,為什麽還要去?”</p>
孫堅轉過身,仰視著高大的圜丘,沉默良久。“伯符,我必須去。我孫家出身卑微,不為世人所重。我拚殺半生,邀天之幸,爵封烏程侯,位列二千石,這是先帝的恩寵。如今天子有難,我如果退縮不前,天下人會怎麽看我?我去勤王,如果能僥幸得手,接天子還都洛陽,也算對得起先帝。萬一陣亡,也能博得忠義之名,孫家不再被天下人小覷。”</p>
他轉過身,看著孫策。“伯符,這是我的責任,不是你的責任,你不必冒此奇險。況且你雖然年輕,卻通曉治道,能得士人之心,可以治理好豫州、荊州,這是我做不到的。我做長沙太守數年,除了小有戰功之外,並無政績可稱,還不如你這幾個月……”</p>
孫策再一次打斷了孫堅。“阿翁,你有沒有想過,你這麽做成就了你的忠義之名,卻讓我成了不孝子?”</p>
孫堅再一次語塞,半晌才喃喃說道:“怎麽會,怎麽會,天下人還是明事理的……”</p>
“可惜那些明事理的人現在說不上話,能說上話的卻是王允、袁紹這些黨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麽事都敢做,什麽話都敢說。袁紹害死了袁家滿門,你看有人說他不孝了嗎?可是如果你死了,我卻一定會背負不孝之名。別的不說,我這豫州牧肯定是做不成了,守孝三年是逃不掉的吧?”</p>
孫堅臉色蒼白,額頭沁出汗珠。</p>
“阿翁,你去做你的豫州牧,勤王的事由我來。我代你出征勤王,你得忠,我得孝,兩全其美。”</p>
孫堅沉思半晌,緩慢而堅決地搖頭。“不,你不能去勤王。這是一個陷阱,不過不是針對我,而是針對你。正因為如此,你更不能去。你去了,肯定迴不來。你迴不來,不管是張紘、郭嘉,還是龐統、龐山民,甚至是周瑜,他們肯定會離開。豫州我守不住,南陽我也守不住。”</p>
“那我們都別去。”</p>
“那也不行。”孫堅喃喃說道。他抬起手,拍打著額頭,進退兩難。這是一個兩難困境,不管去不去,不管是誰去,孫家都會輸得一無所有。</p>
孫策也不說話。他知道很難說服孫堅,但他必須說服孫堅。要想說服他,先要斷了他的想法,讓他無路可走,然後再給他一個希望,他才會聽從。如果一開始就給出解決方案,他是不會答應的。</p>
“伯符,你說,我們該怎麽辦?”</p>
“阿翁,你先迴豫州,我留在洛陽,想辦法勸說朱太尉。如果能勸住他,那當然萬事大吉。如果勸不住,還是由我去勤王吧。你去了,兇多吉少。我去了,也許會死人,但誰會死,還真說不定。徐榮都被我整死了,王允那個書生又算得了什麽。”孫策慢悠悠地說道:“阿翁,論作戰,你是我的引路人。論坑人,我自學成才,而且出類拔萃。”</p>
孫堅還在猶豫,孫策又用岩央求的語氣說道:“阿翁,郭奉孝為什麽趕去潁川,一定要我來?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我能說服你。如果我做不到,他們會認為我能力有限,以後誰還肯跟著我?幫幫忙,行不行?”</p>
孫堅盯著孫策看了半晌,噗哧一聲笑了,抬手拍了孫策一下。“豎子,你這是跟誰學的,滑嘴滑舌,沒個正經。”笑容一展即收,他又慚愧地歎了一口氣。“伯符,我這個父親做得不稱職啊。不能為你遮風擋雨也就罷了,還要你來為我排憂解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