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淨涪本尊沒開口, 佛身也不接話, 倒都叫魔身一人說完了。
‘他們靜安寺下了這麽重的本......’魔身轉頭望向那邊拿著木材仔細觀察的佛身,‘你到時候不會真的將剩下的材料給他還迴去吧?’
佛身搖了搖頭,極其坦然地道:‘剩下的, 就是我們出手的酬勞。’
聽得佛身這麽一說, 魔身反倒來興了, 他揚著唇, 似笑非笑地問道:‘哦?你答應給他們靜安寺雕像,不就是為了了結那片貝葉的因果麽?怎麽, 這會兒就跟人討要起報酬來了?’
佛身卻還是表情平靜,他道:‘我不是還了他們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了麽?’
說到這裏, 佛身頓了一頓,才繼續道:‘一部完整的《佛說阿彌陀經》換一片僅有一段經文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是很恰當麽?’
是很恰當啊。
魔身滿意地笑了笑。
倒是一直沉默的淨涪本尊在此時抬頭往他們兩個身上掃了一眼。
也不去說那圓成在藏經閣那地兒留下的《佛說阿彌陀經》到底能不能與那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等值, 單隻說說《佛說阿彌陀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的去向,或者說, 看看他們靜安寺與淨涪雙方各自的收獲。
那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可是實打實地落到了淨涪的手上, 而那部《佛說阿彌陀經》卻隻是在靜安寺眾僧麵前曇花一現, 又很快隱去了。藏經閣當時的大和尚小沙彌數目不少, 可別說將那部《佛說阿彌陀經》拿到手了,連摸都沒有摸到過。這又怎麽比?
怎麽能比?
佛身似乎也有所覺,他笑了笑,雙手合十,眼瞼微垂, 麵色平和間夾雜著些許歎息。
‘到底還是緣法未至啊......’
這迴,別說是淨涪本尊了,連魔身都懶得理他。
既然緣法未至,那麽就算他將那部《佛說阿彌陀經》放到靜安寺的僧侶麵前,他們也隻是看一部普通的《佛說阿彌陀經》而已,看不到也窺不見更觸摸不到當日圓成在謄抄這部經文時留下的種種體悟。
在這種情況下,遠遠地看一眼封麵和拿在手上珍而重之地一遍遍翻看過,又有什麽區別?
不總還得放迴去,不總還是沒有收獲?
不過對於魔身和淨涪本尊的態度,佛身也沒多在意就是了。他微微搖了搖頭,然後斂了笑意,低頭去看身前的那段佛降木。
仔細打量過這一段木材之後,佛身也不立時就動手,他甚至閉上了眼睛。
在頃刻間,淨涪眼、耳、鼻、舌、身五感盡數關閉,剩餘一念遊離起伏。
五感的關閉,使得佛身隔絕了外間一切影像、聲響,如同置身無邊孤寂、無邊黑暗的環境中。
如此環境,若是定力稍弱的人,怕是幾息時間就能瀕臨崩潰。
畢竟,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雷,總是會盡力在世間、在同類中尋求自身的存在,畏懼被遺忘,害怕被忽視。
可佛身卻不在這些尋常人中。
他甚至是享受著這種環境的。
他睜眼,世界的色彩隨著光線入眼,投影在他心底,才有了他眼前的畫像;他振耳,世界的聲音隨著聲波入耳,震動在他心底,才有了他耳邊的聲音;他扇鼻,世界的味道伴著空氣入鼻,浸染在他心底,才有了他鼻端的香臭;他探舌,世界的味道和著食物入喉,散溢在他心底,才有了他舌尖處的酸甜苦辣;他伸展身體,世界與他接觸,映照在他心底,才有了外物的軟硬厚薄。
他掌控著整個世界。
佛身沉浸在這種感覺有些久了,久得魔身看不過眼,不太耐煩地擲了一句話過來道:‘醒醒吧你,世界可不止你一個人!’
佛門的佛理就是這一點麻煩。
太過誘惑人。
倘若哪個人掌控力不足,又真將自己當成世界的主宰,以為自己真能掌控這一切,就是自尋死路。同樣,在這樣特殊的環境裏,如果有誰心境不夠堅韌,怕也得在這樣的無邊孤寂無邊黑暗中崩潰。
被魔身這話當頭砸下,佛身卻沒什麽不耐,他五識依舊關閉,意識卻往魔身和本尊那邊一轉,帶著些笑意應道:‘是,我就醒了。’
說完,佛身意念沉寂,外界所有一切映照在他心上的東西全數消失,隻餘他自己的心在那無邊孤寂的黑暗中悠悠起伏。
不,並不僅僅隻是佛身他自己,這樣的可怖環境中,還有淨涪本尊和魔身。
在這一種特殊環境中,淨涪本尊、佛身和魔身之間的聯係格外明顯,明顯得仿佛隻要他們願意,他們就能重歸一體。
可惜,他們三身都知道,這不過就是錯覺。
已經分化出去了的,即便根源還在,想要圓融歸一卻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這一次,沒有誰再來催促佛身。然而,佛身卻沒有再在這種玄微感覺中停留。他念動,便有一縷無量光自這無邊孤寂無邊黑暗的特殊環境中亮起。
說是亮起其實也不對,因為這一縷無量光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它亙古存在,卻在這時候才被淨涪佛身照見而已。
無量光起,有無邊光亮普照,無量智慧加持,無礙清淨渲染......頃刻間,這處無邊孤寂無邊黑暗之地就換做了西天佛國勝景。
見得隨著這縷無量光出現,演化無邊勝景,佛身卻也是無喜無悲。他隻將心念一轉,便見那縷無量光搖動,化作一尊手結妙觀察至印的阿彌陀法相。
盤坐金蓮的世尊阿彌陀雙眼微垂,身披七十二色華光,安逸從容。
這是罕見的世尊坐相。
佛身心念一動,卻見那安坐寶蓮的世尊阿彌陀忽然睜開眼,向著他意念所在望了過來。
佛身心念又是一顫,整個佛國勝景也不穩地晃了晃,才隨著佛身心念的平複而安定下來。
可在那片刻的搖晃間,佛身卻分明看見那世尊阿彌陀所在的一切虛空皆是安穩牢固,不見分毫震顫。
佛身穩定了心緒後,再往世尊阿彌陀臉上看去,可世尊阿彌陀已經重新垂落了眼瞼,再無半點異相。
須彌山上,穩坐八寶功德池旁的阿彌陀忽然笑了起來。
另一邊與他相對而坐的準提佛母也是往下一掃,才轉過頭來,問道:“師兄,你這些時日倒是挺有閑心的啊?”
都逗弄起下界的小弟子來了,可不就是挺有閑心的麽?
說是這樣說,但準提佛母心頭卻沒有不耐或者不喜,恰恰相反,他的心情也是極好的。也就是因為他的心情挺好,這會兒才有心思打趣阿彌陀。
阿彌陀點了點頭,也不諱言,直接笑道:“他能穩打穩紮,不急不燥,不偏不易,我如何會不高興?”
現成的道路鋪在他的腳下,隻待他一步邁出,就能踏入新的天地,他卻還能想著往側旁的道路走幾步,看一看那些隻有開路人才能看見的風景,這如何不讓阿彌陀心頭歡喜?
便是準提佛母看著,也都是高興的。
他們這一代的人,自莽莽洪荒無數中走出,比起後世的人來實在艱難得太多。因為在那個時候,他們一路摸索,不知道自己的前路會是什麽,不知道自己往前踏出一步又會看見怎麽樣的風景,甚至萬萬年被困在一處境界,鬱鬱不能進,隻能看著瓶頸喟歎。
也就是後來,道祖在紫霄宮布道,他們才得到了指引。
可即便如此,他與師兄兩人也是掙紮了許久,才終於從道祖的道中走出,另開沙門,證道稱祖。
他們那一代,遍地,卻隻有他們六人證道成聖。
這個比例已經低到能讓人絕望,可他們高坐尊位這麽無數年月的看下來,才發現,原來他們那一代的比例已經很令人驚喜了。
因為這麽長的歲月裏,自他們之後證道的,竟然寥寥無幾。
兩位世尊坐得高,看得遠,神通無量,又如何不知道這裏頭真正的原因?
到底脫不出敬、畏。
因為敬,所以後來者都隻在他們走過的路上踽踽前行,希望能追隨著他們的腳步走到與他們同等的位置上;也因為畏,所以他們誰都不敢拿自己的道途去賭去拚,不敢走出已經被劃下的道路之外,生怕自己走錯了走偏了。
可是,道途真的就有對錯之別麽?
他們真的知道,什麽才是對,什麽又是錯麽?
兩位世尊的喟歎淨涪佛身不知,他們三身也並不在意這個,因為那太太太遙遠了,所以淨涪不會去妄想。
他,或者說僅僅隻是佛身,在專注地觀察他眼前的這一尊世尊坐相。
觀察過後,佛身放開六識,從那一種特殊環境中脫離出來。
他眨了眨眼睛,卻不往四周掃過一眼,而是直接落在了擺放在他身前的那一段佛降木上。
他定定看得一眼,都沒有從他自己的那個隨身褡褳中拿出他慣常用過的工具,先就停了手,稍顯木滯地坐在原地。
魔身等了一會兒,沒等到佛身動作,轉過視線來覷了他一眼,問道:‘不是要準備動工了嗎?你這又是在做什麽?’
淨涪本尊沒開口, 佛身也不接話, 倒都叫魔身一人說完了。
‘他們靜安寺下了這麽重的本......’魔身轉頭望向那邊拿著木材仔細觀察的佛身,‘你到時候不會真的將剩下的材料給他還迴去吧?’
佛身搖了搖頭,極其坦然地道:‘剩下的, 就是我們出手的酬勞。’
聽得佛身這麽一說, 魔身反倒來興了, 他揚著唇, 似笑非笑地問道:‘哦?你答應給他們靜安寺雕像,不就是為了了結那片貝葉的因果麽?怎麽, 這會兒就跟人討要起報酬來了?’
佛身卻還是表情平靜,他道:‘我不是還了他們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了麽?’
說到這裏, 佛身頓了一頓,才繼續道:‘一部完整的《佛說阿彌陀經》換一片僅有一段經文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是很恰當麽?’
是很恰當啊。
魔身滿意地笑了笑。
倒是一直沉默的淨涪本尊在此時抬頭往他們兩個身上掃了一眼。
也不去說那圓成在藏經閣那地兒留下的《佛說阿彌陀經》到底能不能與那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等值, 單隻說說《佛說阿彌陀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的去向,或者說, 看看他們靜安寺與淨涪雙方各自的收獲。
那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可是實打實地落到了淨涪的手上, 而那部《佛說阿彌陀經》卻隻是在靜安寺眾僧麵前曇花一現, 又很快隱去了。藏經閣當時的大和尚小沙彌數目不少, 可別說將那部《佛說阿彌陀經》拿到手了,連摸都沒有摸到過。這又怎麽比?
怎麽能比?
佛身似乎也有所覺,他笑了笑,雙手合十,眼瞼微垂, 麵色平和間夾雜著些許歎息。
‘到底還是緣法未至啊......’
這迴,別說是淨涪本尊了,連魔身都懶得理他。
既然緣法未至,那麽就算他將那部《佛說阿彌陀經》放到靜安寺的僧侶麵前,他們也隻是看一部普通的《佛說阿彌陀經》而已,看不到也窺不見更觸摸不到當日圓成在謄抄這部經文時留下的種種體悟。
在這種情況下,遠遠地看一眼封麵和拿在手上珍而重之地一遍遍翻看過,又有什麽區別?
不總還得放迴去,不總還是沒有收獲?
不過對於魔身和淨涪本尊的態度,佛身也沒多在意就是了。他微微搖了搖頭,然後斂了笑意,低頭去看身前的那段佛降木。
仔細打量過這一段木材之後,佛身也不立時就動手,他甚至閉上了眼睛。
在頃刻間,淨涪眼、耳、鼻、舌、身五感盡數關閉,剩餘一念遊離起伏。
五感的關閉,使得佛身隔絕了外間一切影像、聲響,如同置身無邊孤寂、無邊黑暗的環境中。
如此環境,若是定力稍弱的人,怕是幾息時間就能瀕臨崩潰。
畢竟,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雷,總是會盡力在世間、在同類中尋求自身的存在,畏懼被遺忘,害怕被忽視。
可佛身卻不在這些尋常人中。
他甚至是享受著這種環境的。
他睜眼,世界的色彩隨著光線入眼,投影在他心底,才有了他眼前的畫像;他振耳,世界的聲音隨著聲波入耳,震動在他心底,才有了他耳邊的聲音;他扇鼻,世界的味道伴著空氣入鼻,浸染在他心底,才有了他鼻端的香臭;他探舌,世界的味道和著食物入喉,散溢在他心底,才有了他舌尖處的酸甜苦辣;他伸展身體,世界與他接觸,映照在他心底,才有了外物的軟硬厚薄。
他掌控著整個世界。
佛身沉浸在這種感覺有些久了,久得魔身看不過眼,不太耐煩地擲了一句話過來道:‘醒醒吧你,世界可不止你一個人!’
佛門的佛理就是這一點麻煩。
太過誘惑人。
倘若哪個人掌控力不足,又真將自己當成世界的主宰,以為自己真能掌控這一切,就是自尋死路。同樣,在這樣特殊的環境裏,如果有誰心境不夠堅韌,怕也得在這樣的無邊孤寂無邊黑暗中崩潰。
被魔身這話當頭砸下,佛身卻沒什麽不耐,他五識依舊關閉,意識卻往魔身和本尊那邊一轉,帶著些笑意應道:‘是,我就醒了。’
說完,佛身意念沉寂,外界所有一切映照在他心上的東西全數消失,隻餘他自己的心在那無邊孤寂的黑暗中悠悠起伏。
不,並不僅僅隻是佛身他自己,這樣的可怖環境中,還有淨涪本尊和魔身。
在這一種特殊環境中,淨涪本尊、佛身和魔身之間的聯係格外明顯,明顯得仿佛隻要他們願意,他們就能重歸一體。
可惜,他們三身都知道,這不過就是錯覺。
已經分化出去了的,即便根源還在,想要圓融歸一卻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這一次,沒有誰再來催促佛身。然而,佛身卻沒有再在這種玄微感覺中停留。他念動,便有一縷無量光自這無邊孤寂無邊黑暗的特殊環境中亮起。
說是亮起其實也不對,因為這一縷無量光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它亙古存在,卻在這時候才被淨涪佛身照見而已。
無量光起,有無邊光亮普照,無量智慧加持,無礙清淨渲染......頃刻間,這處無邊孤寂無邊黑暗之地就換做了西天佛國勝景。
見得隨著這縷無量光出現,演化無邊勝景,佛身卻也是無喜無悲。他隻將心念一轉,便見那縷無量光搖動,化作一尊手結妙觀察至印的阿彌陀法相。
盤坐金蓮的世尊阿彌陀雙眼微垂,身披七十二色華光,安逸從容。
這是罕見的世尊坐相。
佛身心念一動,卻見那安坐寶蓮的世尊阿彌陀忽然睜開眼,向著他意念所在望了過來。
佛身心念又是一顫,整個佛國勝景也不穩地晃了晃,才隨著佛身心念的平複而安定下來。
可在那片刻的搖晃間,佛身卻分明看見那世尊阿彌陀所在的一切虛空皆是安穩牢固,不見分毫震顫。
佛身穩定了心緒後,再往世尊阿彌陀臉上看去,可世尊阿彌陀已經重新垂落了眼瞼,再無半點異相。
須彌山上,穩坐八寶功德池旁的阿彌陀忽然笑了起來。
另一邊與他相對而坐的準提佛母也是往下一掃,才轉過頭來,問道:“師兄,你這些時日倒是挺有閑心的啊?”
都逗弄起下界的小弟子來了,可不就是挺有閑心的麽?
說是這樣說,但準提佛母心頭卻沒有不耐或者不喜,恰恰相反,他的心情也是極好的。也就是因為他的心情挺好,這會兒才有心思打趣阿彌陀。
阿彌陀點了點頭,也不諱言,直接笑道:“他能穩打穩紮,不急不燥,不偏不易,我如何會不高興?”
現成的道路鋪在他的腳下,隻待他一步邁出,就能踏入新的天地,他卻還能想著往側旁的道路走幾步,看一看那些隻有開路人才能看見的風景,這如何不讓阿彌陀心頭歡喜?
便是準提佛母看著,也都是高興的。
他們這一代的人,自莽莽洪荒無數中走出,比起後世的人來實在艱難得太多。因為在那個時候,他們一路摸索,不知道自己的前路會是什麽,不知道自己往前踏出一步又會看見怎麽樣的風景,甚至萬萬年被困在一處境界,鬱鬱不能進,隻能看著瓶頸喟歎。
也就是後來,道祖在紫霄宮布道,他們才得到了指引。
可即便如此,他與師兄兩人也是掙紮了許久,才終於從道祖的道中走出,另開沙門,證道稱祖。
他們那一代,遍地,卻隻有他們六人證道成聖。
這個比例已經低到能讓人絕望,可他們高坐尊位這麽無數年月的看下來,才發現,原來他們那一代的比例已經很令人驚喜了。
因為這麽長的歲月裏,自他們之後證道的,竟然寥寥無幾。
兩位世尊坐得高,看得遠,神通無量,又如何不知道這裏頭真正的原因?
到底脫不出敬、畏。
因為敬,所以後來者都隻在他們走過的路上踽踽前行,希望能追隨著他們的腳步走到與他們同等的位置上;也因為畏,所以他們誰都不敢拿自己的道途去賭去拚,不敢走出已經被劃下的道路之外,生怕自己走錯了走偏了。
可是,道途真的就有對錯之別麽?
他們真的知道,什麽才是對,什麽又是錯麽?
兩位世尊的喟歎淨涪佛身不知,他們三身也並不在意這個,因為那太太太遙遠了,所以淨涪不會去妄想。
他,或者說僅僅隻是佛身,在專注地觀察他眼前的這一尊世尊坐相。
觀察過後,佛身放開六識,從那一種特殊環境中脫離出來。
他眨了眨眼睛,卻不往四周掃過一眼,而是直接落在了擺放在他身前的那一段佛降木上。
他定定看得一眼,都沒有從他自己的那個隨身褡褳中拿出他慣常用過的工具,先就停了手,稍顯木滯地坐在原地。
魔身等了一會兒,沒等到佛身動作,轉過視線來覷了他一眼,問道:‘不是要準備動工了嗎?你這又是在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