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音看著淨涪,見他這般不以為意,心下暗自歎了口氣,終於在淨涪看完這一遍經文再待從頭再來的間隙開口。
就聽得他問淨涪道:“師弟,你可知我佛門的來曆?”
淨涪聽見這話,抬頭看了眼淨音,點點頭。
早在他還在沛縣雲莊的時候,他就已經仔細了解過佛門,又慎重考量過後,他才選擇了佛門的。
佛門,不是景浩界本土修士智慧通達,觸動佛門大能印記傳承而來。它本傳自界外,由外界一流落僧眾傳下,幾經發展變化而來。
《佛演經》中記載,天靜寺第一任祖師便是那位流落僧眾。那位僧眾在流落至景浩界的時候就已經身受重傷,無力迴天,最終隻能引火涅槃,遁入輪迴再度重修。
在他涅槃前夕,他見景浩界眾生蒙昧,道術初顯,魔法始生,而佛法不存。為眾生計,為佛門計,為己身計,他將佛門傳了下來。
而他選擇的傳承者,天靜寺第二任祖師,乃是景浩界一小國的皇子。皇子身懷皇朝氣運,心性堅韌,天資聰穎,智慧通達,乃是他心目中一等一的傳經人選。
除了皇子本人與佛門有緣,能參悟玄妙佛法之外,他的身份也很被僧人看重。
一國皇子,國之儲君,將來更會是那個國家的君主。更重要的是,他得人道氣運眷顧,在他登極之後,必定開疆拓土,稱霸一代。
到得他君臨天下的那一日,他身後的佛門也必定會在這景浩界中牢牢占定一個席位,甚至能在道魔兩門興盛之前先行一步,繁榮昌盛。
僧人智慧通達,他的算計沒有疏漏。那位皇子,他的傳承者,真的將他所留下的佛經傳揚了開去。佛門成了那位君主所掌國家的國教。那位君主皇威所籠罩的地方,就是琉璃七寶的所在。
可惜,僧人終究還是沒有算到了人心的變化。
那位傳承者從皇子成長為一國君主,開疆拓土,治理家國,心性漸漸不如當年在僧人身邊侍奉的時候純粹。他已經不滿足於成為一國君主,也不滿足於成為一名普通的佛門祖師。
既然他能成為百姓生活命運的主宰,既然他掌握著一股神奇的超越凡俗的力量,那麽他為什麽又不能連他治下百姓的思想也掌控了呢?
隻要百姓的生活、命運乃至思想都在他的掌控之下,那他就是這一片土地傳承萬萬年不衰的君主!
很巧合的是,那位僧人修持的是被稱為淨土宗的佛門分支。
淨土宗杯酒認為靠著自身的力量從法術世界的苦難中解脫是不可能的,必須依靠佛力的接引和援救,才能從現實的汙穢世界離開,往生西方淨土。
現世苦難,而淨土極樂。
極樂的西方淨土對在現世中受苦受難的百姓來說,有著無窮的吸引力。而更妙的是,究竟怎樣才能得到佛力的接引和援救,究竟怎樣才能稱得上對佛陀虔誠,究竟怎樣才能讓西方淨土的主宰知道了解自己的存在,這一切的標準,似乎都可以由他來劃分製定。
誠然,佛陀真實無虛,神通廣大,君主的所做作為根本瞞不過他的眼睛。所以君主隻是在這沒有明確的標準中稍稍過份了一點,偏向了一點,並沒有做盡做絕。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讓佛門在這片土地的根基紮得更牢更穩,生長得更為繁榮,更為昌盛。他或許有過,但功德卻一定更大。
因為他給人希望,導人向善,引導信眾積累功德,為下一世的幸福生活謀取籌碼。
當然,這些都是應對愚人的措施,而對於真正的聰明人,那位君主也另有布置。
僧人傳下的佛經一字不改,僧人傳下的修持戒律一條不變,僧人傳下的禮儀製式也是一點不動。真正的聰明人,真正與佛有緣的人,自然能從這些廣傳天下的東西中參悟出真正的佛門修行之道,成為真正的佛門弟子。
淨涪在看見《佛演經》記載的這一段的時候就已經明白,這不過是很簡單的愚民手段。
不過這手段簡單確實是簡單,但也真的很實用。
當時的佛門昌盛非常,景浩界處處能聽見居士僧眾的梵唱聲,也處處能看見佛陀菩薩的金身和畫像。
佛門獨大,而當時尚未正式發展起來的道門魔門就被壓得龜縮在一地,完全是苟延殘喘。景浩界幾乎成了佛門的一家之地。
這樣的情況如果能夠一直維持下去,說不得景浩界會徹底淪入佛門的手中,成為佛門掌控的小世界之一。那樣的話,這景浩界就沒有道門和魔門的什麽事了。
但可惜的是,情況發生了變化。更特別的是,這變化並不是來自於已經被打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道門和魔門,而是佛門自身。
自二代祖師將佛法廣傳天下以後,不過萬年功夫,就有百餘位大和尚誕生,被收錄進天靜寺僧眾名冊中,是真正的有大智慧大神通的大和尚。
佛法廣傳,眾生向善,而大和尚輩出,景浩界佛門顯赫非常。這是天靜寺二代祖師不可磨滅的功德。
然而,在二代祖師憑借這大功德飛升淨土之後,在天靜寺傳承幾代之後,衝突終於在八代祖師圓微執掌景浩界佛門的時期爆發了。
天靜寺八代祖師圓微,神通廣大,智慧通達,是為當時天靜寺大和尚之首,承接七代祖師衣缽,是為天靜寺正統所在。就當時而言,無論是天靜寺中的眾多僧眾還是景浩界無數的凡俗僧眾,對他都無有異議,實可謂心悅誠服。
眾望所歸的八代祖師圓微,也確實沒有辜負七代祖師對他的期待。他善於傾聽僧眾心聲,善於引導僧眾參悟佛法。在他的帶領下,天靜寺和尚的修行可謂是高歌猛進,更熱衷於解讀佛門典藏。
當其時,因為景浩界佛門大興,一本又一本的真經從淨土流出,落入景浩界天靜寺中,成為天靜寺藏經閣裏的一部部書頁典藏。
佛祖當日傳法於世時,就根據眾生根性不同,於不同因緣發起時講起了不同的佛法。
同樣的,隨著佛法廣傳於世,眾生修佛。就算當年二代祖師有意封鎖民智,但天靜寺裏的大和尚還是越來越多,根性越來越重,修為越來越高深。他們的根性不同,和佛法之間的因緣更加不同。
這樣的他們專心鑽研佛法,從佛經中得到的感悟也就各不相同。於是,天靜寺中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如果當時的圓微祖師能夠當機立斷進行選取,那麽佛門或許會有林立的宗派出現,但到底佛門還是佛門,實力不會有太大的損傷。隻可惜,千好萬好的圓微祖師有一個不是缺點的缺點。
他重情。
據記載,天靜寺八代祖師圓微,性情爽朗豪闊,待人真誠細致,平易近人,交友廣闊。
尤其他目光精準,幾乎當時整個天靜寺佛法高深的大和尚都是他的摯友。
當這些大和尚對佛的認知出現了差異,在辯經已經不能成功調解的時候,矛盾也就出現了。
道途不同,雖然爭論起來確實很有觸類旁通的效果,也確實能夠為自己的道甄別虛偽真假。但很多的時候,也會在爭論的雙方麵前劃下道道或明顯或隱蔽的渠溝。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外如是。
單為了天靜寺中諸位大和尚們之間的爭論分歧,圓微祖師就已經耗費了大量的心力。可惜,即便圓微祖師已經盡了他最大的努力,耗費了他絕大部分的心力,也不過就是勉強維持一個平衡而已。
這樣的平衡極其勉強,搖搖欲墜。
然而也正是這個時候,已經被打壓得奄奄一息的道門和魔門,卻分別接觸到了界外的道魔兩脈修士。
內憂潛藏,而外患暗隱,那時的佛門雖然看似繁花錦簇,但實際上卻是走在一條顫顫巍巍的獨木橋上,無比危險。
最後引爆這一切的引線,還是凡俗僧眾。
不過是魔門修士隨口在人群中提到的幾個問題,不過是道門修士暗中推波助瀾,不過是佛門僧眾相互牽製無所作為,這些遍布了整個景浩界的凡俗僧眾就開始暴動。
被壓製千萬年的人心一朝爆發,雄霸景浩界的佛門勢力急速縮水,影響力自天上跌落到穀底,幾乎成為整個景浩界凡俗僧眾憎恨怨毒的對象。而與此同時,道門和魔門卻趁機鯨吞掠奪,聯合占據了景浩界絕大部分地界。
昔日雄霸景浩界的佛門,當時幾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而造成這種局麵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佛門戒律中明確記載,殺生是莫大罪孽。
縱有超凡神通在身,不能對凡俗動手生怕一不小心就破去戒律的天靜寺僧眾們也就隻能徒唿奈何,敗退避讓。
如果不是後來景浩界的那些凡俗僧眾中,確實有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接引到西天極樂淨土,隻怕佛門會被道魔兩脈聯手連根拔起。
至於為什麽那麽巧在那個時候有凡俗僧眾被接引到西天極樂淨土,《佛演經》中並未明確記載。
當然,當年曾經看見過天魔宗關於這一段曆史的記載的淨涪在看到《佛演經》這一段的時候,卻隱隱了悟了個中關竅。
同年,八代祖師圓微圓寂。
失去了維係當年天靜寺平衡的八代祖師圓微,本就岌岌可危的平衡徹底崩碎。又因為天靜寺已經被打壓得龜縮於一地,隻能勉強占據著一個小地盤,所以已經出現各種派係雛形的天靜寺大和尚們在經過協商之後,除承接八代祖師衣缽的九代祖師帶領大部分大和尚坐鎮天靜寺之外,又有六位大和尚領著同道僧眾離開了天靜寺,在各地另立門戶。
這六位大和尚,也就是現如今景浩界妙音、妙潭、妙理、妙空、妙安和妙定六寺的開山祖師。
淨涪正想著,便聽得淨音又再問了他一句:“淨涪師弟,你可知我妙音寺祖師對凡俗僧眾如何?”
妙音寺開山祖師圓音,視凡俗僧眾如同凡俗眾生,有緣則提點渡化,無緣便擦身而過,並不特殊。
淨音見淨涪點頭,又問道:“師弟可知日後該如何?”
淨涪抬頭,看著淨音,見淨音一臉殷切關懷,心中一動,便知道淨音在擔心什麽。
天靜寺的千佛法會即將開始,而淨涪會隨藏經閣的師伯師叔們一並前往參加。屆時,淨涪不單會碰見天靜寺以及其他五寺的大和尚,也必定會遇見凡俗僧眾中的大德。
那些能夠參加千佛法會的凡俗僧眾,雖然還是未能得脫凡俗之體,但他們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佛門大德。
淨音眼見淨涪對了道老僧的態度,生怕師弟年少氣盛,將所有凡俗僧眾都一概視之,反將自己拖入不利境地。
淨涪看著淨音擔憂的臉色,又點了點頭。
他從蒲團上站起,對著淨音頜首點頭一禮,謝過淨音的關心。
淨音見淨涪明白,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就聽得他問淨涪道:“師弟,你可知我佛門的來曆?”
淨涪聽見這話,抬頭看了眼淨音,點點頭。
早在他還在沛縣雲莊的時候,他就已經仔細了解過佛門,又慎重考量過後,他才選擇了佛門的。
佛門,不是景浩界本土修士智慧通達,觸動佛門大能印記傳承而來。它本傳自界外,由外界一流落僧眾傳下,幾經發展變化而來。
《佛演經》中記載,天靜寺第一任祖師便是那位流落僧眾。那位僧眾在流落至景浩界的時候就已經身受重傷,無力迴天,最終隻能引火涅槃,遁入輪迴再度重修。
在他涅槃前夕,他見景浩界眾生蒙昧,道術初顯,魔法始生,而佛法不存。為眾生計,為佛門計,為己身計,他將佛門傳了下來。
而他選擇的傳承者,天靜寺第二任祖師,乃是景浩界一小國的皇子。皇子身懷皇朝氣運,心性堅韌,天資聰穎,智慧通達,乃是他心目中一等一的傳經人選。
除了皇子本人與佛門有緣,能參悟玄妙佛法之外,他的身份也很被僧人看重。
一國皇子,國之儲君,將來更會是那個國家的君主。更重要的是,他得人道氣運眷顧,在他登極之後,必定開疆拓土,稱霸一代。
到得他君臨天下的那一日,他身後的佛門也必定會在這景浩界中牢牢占定一個席位,甚至能在道魔兩門興盛之前先行一步,繁榮昌盛。
僧人智慧通達,他的算計沒有疏漏。那位皇子,他的傳承者,真的將他所留下的佛經傳揚了開去。佛門成了那位君主所掌國家的國教。那位君主皇威所籠罩的地方,就是琉璃七寶的所在。
可惜,僧人終究還是沒有算到了人心的變化。
那位傳承者從皇子成長為一國君主,開疆拓土,治理家國,心性漸漸不如當年在僧人身邊侍奉的時候純粹。他已經不滿足於成為一國君主,也不滿足於成為一名普通的佛門祖師。
既然他能成為百姓生活命運的主宰,既然他掌握著一股神奇的超越凡俗的力量,那麽他為什麽又不能連他治下百姓的思想也掌控了呢?
隻要百姓的生活、命運乃至思想都在他的掌控之下,那他就是這一片土地傳承萬萬年不衰的君主!
很巧合的是,那位僧人修持的是被稱為淨土宗的佛門分支。
淨土宗杯酒認為靠著自身的力量從法術世界的苦難中解脫是不可能的,必須依靠佛力的接引和援救,才能從現實的汙穢世界離開,往生西方淨土。
現世苦難,而淨土極樂。
極樂的西方淨土對在現世中受苦受難的百姓來說,有著無窮的吸引力。而更妙的是,究竟怎樣才能得到佛力的接引和援救,究竟怎樣才能稱得上對佛陀虔誠,究竟怎樣才能讓西方淨土的主宰知道了解自己的存在,這一切的標準,似乎都可以由他來劃分製定。
誠然,佛陀真實無虛,神通廣大,君主的所做作為根本瞞不過他的眼睛。所以君主隻是在這沒有明確的標準中稍稍過份了一點,偏向了一點,並沒有做盡做絕。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讓佛門在這片土地的根基紮得更牢更穩,生長得更為繁榮,更為昌盛。他或許有過,但功德卻一定更大。
因為他給人希望,導人向善,引導信眾積累功德,為下一世的幸福生活謀取籌碼。
當然,這些都是應對愚人的措施,而對於真正的聰明人,那位君主也另有布置。
僧人傳下的佛經一字不改,僧人傳下的修持戒律一條不變,僧人傳下的禮儀製式也是一點不動。真正的聰明人,真正與佛有緣的人,自然能從這些廣傳天下的東西中參悟出真正的佛門修行之道,成為真正的佛門弟子。
淨涪在看見《佛演經》記載的這一段的時候就已經明白,這不過是很簡單的愚民手段。
不過這手段簡單確實是簡單,但也真的很實用。
當時的佛門昌盛非常,景浩界處處能聽見居士僧眾的梵唱聲,也處處能看見佛陀菩薩的金身和畫像。
佛門獨大,而當時尚未正式發展起來的道門魔門就被壓得龜縮在一地,完全是苟延殘喘。景浩界幾乎成了佛門的一家之地。
這樣的情況如果能夠一直維持下去,說不得景浩界會徹底淪入佛門的手中,成為佛門掌控的小世界之一。那樣的話,這景浩界就沒有道門和魔門的什麽事了。
但可惜的是,情況發生了變化。更特別的是,這變化並不是來自於已經被打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道門和魔門,而是佛門自身。
自二代祖師將佛法廣傳天下以後,不過萬年功夫,就有百餘位大和尚誕生,被收錄進天靜寺僧眾名冊中,是真正的有大智慧大神通的大和尚。
佛法廣傳,眾生向善,而大和尚輩出,景浩界佛門顯赫非常。這是天靜寺二代祖師不可磨滅的功德。
然而,在二代祖師憑借這大功德飛升淨土之後,在天靜寺傳承幾代之後,衝突終於在八代祖師圓微執掌景浩界佛門的時期爆發了。
天靜寺八代祖師圓微,神通廣大,智慧通達,是為當時天靜寺大和尚之首,承接七代祖師衣缽,是為天靜寺正統所在。就當時而言,無論是天靜寺中的眾多僧眾還是景浩界無數的凡俗僧眾,對他都無有異議,實可謂心悅誠服。
眾望所歸的八代祖師圓微,也確實沒有辜負七代祖師對他的期待。他善於傾聽僧眾心聲,善於引導僧眾參悟佛法。在他的帶領下,天靜寺和尚的修行可謂是高歌猛進,更熱衷於解讀佛門典藏。
當其時,因為景浩界佛門大興,一本又一本的真經從淨土流出,落入景浩界天靜寺中,成為天靜寺藏經閣裏的一部部書頁典藏。
佛祖當日傳法於世時,就根據眾生根性不同,於不同因緣發起時講起了不同的佛法。
同樣的,隨著佛法廣傳於世,眾生修佛。就算當年二代祖師有意封鎖民智,但天靜寺裏的大和尚還是越來越多,根性越來越重,修為越來越高深。他們的根性不同,和佛法之間的因緣更加不同。
這樣的他們專心鑽研佛法,從佛經中得到的感悟也就各不相同。於是,天靜寺中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如果當時的圓微祖師能夠當機立斷進行選取,那麽佛門或許會有林立的宗派出現,但到底佛門還是佛門,實力不會有太大的損傷。隻可惜,千好萬好的圓微祖師有一個不是缺點的缺點。
他重情。
據記載,天靜寺八代祖師圓微,性情爽朗豪闊,待人真誠細致,平易近人,交友廣闊。
尤其他目光精準,幾乎當時整個天靜寺佛法高深的大和尚都是他的摯友。
當這些大和尚對佛的認知出現了差異,在辯經已經不能成功調解的時候,矛盾也就出現了。
道途不同,雖然爭論起來確實很有觸類旁通的效果,也確實能夠為自己的道甄別虛偽真假。但很多的時候,也會在爭論的雙方麵前劃下道道或明顯或隱蔽的渠溝。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外如是。
單為了天靜寺中諸位大和尚們之間的爭論分歧,圓微祖師就已經耗費了大量的心力。可惜,即便圓微祖師已經盡了他最大的努力,耗費了他絕大部分的心力,也不過就是勉強維持一個平衡而已。
這樣的平衡極其勉強,搖搖欲墜。
然而也正是這個時候,已經被打壓得奄奄一息的道門和魔門,卻分別接觸到了界外的道魔兩脈修士。
內憂潛藏,而外患暗隱,那時的佛門雖然看似繁花錦簇,但實際上卻是走在一條顫顫巍巍的獨木橋上,無比危險。
最後引爆這一切的引線,還是凡俗僧眾。
不過是魔門修士隨口在人群中提到的幾個問題,不過是道門修士暗中推波助瀾,不過是佛門僧眾相互牽製無所作為,這些遍布了整個景浩界的凡俗僧眾就開始暴動。
被壓製千萬年的人心一朝爆發,雄霸景浩界的佛門勢力急速縮水,影響力自天上跌落到穀底,幾乎成為整個景浩界凡俗僧眾憎恨怨毒的對象。而與此同時,道門和魔門卻趁機鯨吞掠奪,聯合占據了景浩界絕大部分地界。
昔日雄霸景浩界的佛門,當時幾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而造成這種局麵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佛門戒律中明確記載,殺生是莫大罪孽。
縱有超凡神通在身,不能對凡俗動手生怕一不小心就破去戒律的天靜寺僧眾們也就隻能徒唿奈何,敗退避讓。
如果不是後來景浩界的那些凡俗僧眾中,確實有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接引到西天極樂淨土,隻怕佛門會被道魔兩脈聯手連根拔起。
至於為什麽那麽巧在那個時候有凡俗僧眾被接引到西天極樂淨土,《佛演經》中並未明確記載。
當然,當年曾經看見過天魔宗關於這一段曆史的記載的淨涪在看到《佛演經》這一段的時候,卻隱隱了悟了個中關竅。
同年,八代祖師圓微圓寂。
失去了維係當年天靜寺平衡的八代祖師圓微,本就岌岌可危的平衡徹底崩碎。又因為天靜寺已經被打壓得龜縮於一地,隻能勉強占據著一個小地盤,所以已經出現各種派係雛形的天靜寺大和尚們在經過協商之後,除承接八代祖師衣缽的九代祖師帶領大部分大和尚坐鎮天靜寺之外,又有六位大和尚領著同道僧眾離開了天靜寺,在各地另立門戶。
這六位大和尚,也就是現如今景浩界妙音、妙潭、妙理、妙空、妙安和妙定六寺的開山祖師。
淨涪正想著,便聽得淨音又再問了他一句:“淨涪師弟,你可知我妙音寺祖師對凡俗僧眾如何?”
妙音寺開山祖師圓音,視凡俗僧眾如同凡俗眾生,有緣則提點渡化,無緣便擦身而過,並不特殊。
淨音見淨涪點頭,又問道:“師弟可知日後該如何?”
淨涪抬頭,看著淨音,見淨音一臉殷切關懷,心中一動,便知道淨音在擔心什麽。
天靜寺的千佛法會即將開始,而淨涪會隨藏經閣的師伯師叔們一並前往參加。屆時,淨涪不單會碰見天靜寺以及其他五寺的大和尚,也必定會遇見凡俗僧眾中的大德。
那些能夠參加千佛法會的凡俗僧眾,雖然還是未能得脫凡俗之體,但他們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佛門大德。
淨音眼見淨涪對了道老僧的態度,生怕師弟年少氣盛,將所有凡俗僧眾都一概視之,反將自己拖入不利境地。
淨涪看著淨音擔憂的臉色,又點了點頭。
他從蒲團上站起,對著淨音頜首點頭一禮,謝過淨音的關心。
淨音見淨涪明白,不由得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