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晨起,逄圖攸睜開眼睛,猛然現自己竟睡在皇後的榻上。他十分不快,但旋即意識到,昨日是登基大典,自己必須夜宿長秋宮,以示龍鳳呈祥。
皇後早就已經起來了,卸掉了大妝,而且一點也沒有上妝,就那麽完完全全地素顏著。皇後也換掉了昨日穿的綴滿了鳳凰刺繡的華貴禮服,穿上了皇後平日裏喜歡的黑色常服。
皇帝看了皇後一眼,覺得皇後如此裝扮,比濃妝豔抹的庸俗樣子還要略好看幾分,於是對著皇後抿嘴笑了笑。皇後也淡淡地笑了笑,然後開始動手替皇帝梳洗更衣,與皇帝一起進早膳。
破天荒的,皇後今日的話格外少。皇帝心下有些不忍了,拍拍皇後的手說:“今日是我登基後第一個朝會,我該走了。你兄長,還有逄秩,都會有封賞的。你放心好了。你現在是後宮之主,要好好的,知道麽?”皇帝的語氣很溫柔。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對女人說話,無論喜不喜愛,都是言語溫柔如水,讓人聽了如飲甘露。
皇後點了點頭,說:“喏,陛下盡管放心就是了。”
逄圖攸笑了笑,說:“我去乾元宮了,得空再來看你。”
皇後的清淨態度和不聒噪,讓皇帝原本因為沒有宿到英露宮而煩躁的心緒一下子又好了起來。
皇帝的步輦升了起來,皇帝的心緒更加好了。皇帝靠在步輦上,看著越來越近的高聳的乾元宮前殿的飛簷,會心地笑了。
此刻,逄圖攸深信不疑,崇景朝的宏偉大業即將全麵開啟。
今日朝會異常重要,但議程隻有一項:確立新政,頒新政詔書。得益於雒淵概的成功斡旋,王公大臣們在朝會召開之前已就所有議題達成一致。朝會隻是象征性地舉行了很短的時間,就在一片頌聖之聲中結束了。
朝會議定的事項,以詔書的形式,一項一項地頒下來:
第一道詔書是變更大照聖朝現行政體。兼取郡國製與郡守製之利而去其弊,將郡國郡守並存並治之法,變更為郡國郡守並存分治之法。各郡恢複郡國之名。郡國之內,郡王與郡守並存,分別執掌不同職權。祭祀、軍事之權歸郡王執掌,行政、財政之權歸郡守執掌。郡王、郡守均為代皇帝到各郡國理政之臣屬,即便郡王也非所在郡國之君。郡王、郡守互不隸屬,分別向皇帝負責。郡王郡守不共同理事,如遇緊急事務確需共同理事,以郡王為上、郡守為下,但不行君臣之禮。對於那些原來施行郡國製的諸郡國,朝廷新委派郡守前往,與原郡王並存分治,原屬於郡王的行政、財政等權力劃撥給郡守。對於那些原來施行郡守製的郡,複名為郡國,皇帝另封一位郡王前往,原屬於郡守的祭祀、軍事等權力劃撥給郡王。現在分封在郡國的郡王和已在任的郡守,均不變動,仍在原地任郡王或郡守。所有郡王均終身擔任郡王,非有大過不予褫奪或更替封國。郡守則由朝廷隨時委任、免職或更換任職地點。此外,所有郡國的國都所在地,不再稱國都,改稱郡府。所有郡王王宮不再稱王宮,改稱郡王府。
第二道詔書是關於郡王世襲罔替特權的。除北陵郡王、甘茲郡王、象廷郡王這三位開國功勳郡王享有世襲罔替特權之外,其他郡王一律不享有世襲罔替特權。這些無世襲罔替特權的郡王薨後,由皇帝另行分封其他宗親就任郡王,新郡王赴國後,原郡王族人全部遷迴聖都。
第三道詔書是關於郡王姓氏的。所有郡王均須為逄氏宗親。為此,特賜象廷郡王常基及其嫡係子孫改姓“逄”,常氏其他族人仍舊保持原姓。逄基及其嫡係子孫兼祧常氏宗廟和逄氏宗廟。
第四道詔書是關於北陵郡國、甘茲郡國、扶風郡國、丹朱郡國、海西郡國逄弩、上穀郡國的疆土的。因上述列位開國功勳郡王迭有大功,特準將與諸郡國相鄰的部分疆土分別並入諸郡國。
第五道詔書是關於北陵郡王、甘茲郡王、象廷郡王在其各自郡國內享有分封特權的。鑒於北陵郡王、甘茲郡王、象廷郡王的特殊功勳,特加恩,準許此三郡王在其郡國內行使分封權,並改單子繼承製為多子繼承製,即,此三郡王可將其郡國劃分成若幹更小的郡國,並分封給自己的子嗣,不受嫡庶長幼之限。此法視為皇帝特恩。但如何分劃疆土以及分封給誰,全憑此三郡王之意。三郡王需事前奏報皇帝,經皇帝恩準並分封完成後,即建立新的郡國、郡王。除了承襲此三郡王王位的世子外,新封出去的郡國無世襲罔替之權,薨後,由此三郡王另行在其子嗣中擇賢另立。但,新劃出去的郡國的郡守由朝廷委任。
第六道詔書是關於皇子教養的。改革此前一直施行的所有皇子均居於聖都的教養傳統。除太子外,所有皇子全部分封到郡國做郡王。太子在聖都隨皇帝學習理政;分封郡王滿十六歲後即到所封郡國與郡守共理一郡之政,十六歲以下未成年的皇子由各自生母在宮內撫養,隻擔任所封郡國郡王之名,不理事,所轄之祭祀、兵事由郡內各有司署理,直報朝廷。所有分封出去的郡王,同樣無世襲特權。
第七道詔書是關於皇太子逄稼和隆武大帝的其他幾位兒子的。皇太子逄稼屢次自請將爵位降至郡王,出郡邊遠郡國。眾宗親亦奏請陛下準其所請。陛下一意慰留太子,但太子之意甚堅,以至終日痛哭流涕、心悸不止,直至昏厥,陛下不忍太子為此殞命,亦恐逄稼有過激之舉,遂勉強準其所請。暫將逄稼改封迦南郡王,出郡迦南。待逄稼身體康複後,再恢複太子名位。隆武大帝其他三兒不再稱“皇子”,改稱“侯”,分別為逄程(三十歲),封為啟侯;逄秀(二十四歲),封為留侯;逄秦(二十歲),封為沃侯;逄程、逄秀、逄秦,仍居聖都,待逄稼恢複太子名位後,另行賜封。
第八道詔書是關於皇子逄秩的。皇後之子逄秩封為嘉榮親王。原來的永誠親王府,改為嘉榮親王府。
第八道詔書是關於幾位公卿人選的。丞相洪統和禦史大夫廖峽老疾纏身,自請致仕,準其所請。光祿卿雒淵概任丞相,廷尉杜貢任禦史大夫,宗正丞逄烈升任光祿卿。崇景皇帝繼位後一直空懸的太尉一職,由衛尉卿竇吉接任。其他九卿官職任命若幹。
第九道詔書是關於郡王、郡守、宗室之子集中教養的。考慮到各郡開化程度差異較大,為保證郡王和郡守嫡子的教養不受影響,特施行集中教養製度。一是太學教養製度。各地郡王、郡守擇十六歲以下八歲以上之子一人,入太學,與在聖都諸未成年皇子一同教養。如嫡長子適齡,著嫡長子入太學。如嫡長子年滿十六歲,另擇適齡嫡子入太學。如無嫡子適齡,著其他兒子替補,以此類推。如所有子嗣未年滿八歲,則暫不派子嗣入聖都。二是衛士曆練製度。如郡王、郡守中所有兒子均已出十六歲,則由其擇一子擔任南宮衛士或北宮衛士相應官職,護衛皇帝,衛戍聖都。
如此一來,大照聖朝第二代皇帝崇景皇帝的新政開始全麵施行了。
經過疆土的重新劃分,全國共劃分為了十七個郡國,分別是北陵郡國、象廷郡國、上穀郡國、海西郡國、肅麗郡國、锘銖郡國、扶風郡國、甘茲郡國、丹朱郡國、淄源郡國、章廬郡國、媯水郡國、湫水郡國、雲中郡國、琉川郡國、蘭德郡國、迦南郡國。
在眾多新貴中,最受矚目的是諸王,共分為幾大類:
第一類,親王:嘉榮親王逄秩,二十三歲,崇景皇帝與雒皇後嫡長子。
第二類,世襲罔替郡王:北陵郡王逄圖修、甘茲郡王逄世桓、象廷郡王逄基(原名常基)。
第三類,隆武大帝時期冊封的不可世襲的郡王:扶風郡王逄頃(四十九歲),丹朱郡國逄隆(五十一歲)、海西郡國逄弩(六十歲)、上穀郡國逄寧(五十五歲)。
第四類,崇景皇帝新封的不可世襲的郡王:迦南郡王逄稼;肅麗郡王逄穆,湫水郡王逄科,蘭德郡王逄稔,琉川郡王逄稱,锘銖郡王逄稽,章廬郡王逄種,雲中郡王逄積,媯水郡王逄簡,淄源郡王逄稊。其中,迦南郡王逄稼為先帝之子,三十六歲。其餘新封郡王均為崇景皇帝皇子,肅麗郡王逄穆二十一歲,湫水郡王逄科二十歲,蘭德郡王逄稔十九歲,琉川郡王逄稱十八歲,锘銖郡王逄稽十七歲,章廬郡王逄種十六歲,雲中郡王逄積十六歲,媯水郡王逄簡十五歲,淄源郡王逄稊十三歲。由於媯水郡王和淄源郡王尚不滿十六歲,因此暫不赴郡國,而是在太學集中教養。
朝會之後,聖都裏少不了一番觥籌交錯。新分封的郡王們準備前往郡國赴任,升遷的三公九卿準備開始履新,更多的大臣開始走門路,希望到各郡國去任郡守。聖都裏出現了乎尋常的熱鬧與繁華。
皇後早就已經起來了,卸掉了大妝,而且一點也沒有上妝,就那麽完完全全地素顏著。皇後也換掉了昨日穿的綴滿了鳳凰刺繡的華貴禮服,穿上了皇後平日裏喜歡的黑色常服。
皇帝看了皇後一眼,覺得皇後如此裝扮,比濃妝豔抹的庸俗樣子還要略好看幾分,於是對著皇後抿嘴笑了笑。皇後也淡淡地笑了笑,然後開始動手替皇帝梳洗更衣,與皇帝一起進早膳。
破天荒的,皇後今日的話格外少。皇帝心下有些不忍了,拍拍皇後的手說:“今日是我登基後第一個朝會,我該走了。你兄長,還有逄秩,都會有封賞的。你放心好了。你現在是後宮之主,要好好的,知道麽?”皇帝的語氣很溫柔。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對女人說話,無論喜不喜愛,都是言語溫柔如水,讓人聽了如飲甘露。
皇後點了點頭,說:“喏,陛下盡管放心就是了。”
逄圖攸笑了笑,說:“我去乾元宮了,得空再來看你。”
皇後的清淨態度和不聒噪,讓皇帝原本因為沒有宿到英露宮而煩躁的心緒一下子又好了起來。
皇帝的步輦升了起來,皇帝的心緒更加好了。皇帝靠在步輦上,看著越來越近的高聳的乾元宮前殿的飛簷,會心地笑了。
此刻,逄圖攸深信不疑,崇景朝的宏偉大業即將全麵開啟。
今日朝會異常重要,但議程隻有一項:確立新政,頒新政詔書。得益於雒淵概的成功斡旋,王公大臣們在朝會召開之前已就所有議題達成一致。朝會隻是象征性地舉行了很短的時間,就在一片頌聖之聲中結束了。
朝會議定的事項,以詔書的形式,一項一項地頒下來:
第一道詔書是變更大照聖朝現行政體。兼取郡國製與郡守製之利而去其弊,將郡國郡守並存並治之法,變更為郡國郡守並存分治之法。各郡恢複郡國之名。郡國之內,郡王與郡守並存,分別執掌不同職權。祭祀、軍事之權歸郡王執掌,行政、財政之權歸郡守執掌。郡王、郡守均為代皇帝到各郡國理政之臣屬,即便郡王也非所在郡國之君。郡王、郡守互不隸屬,分別向皇帝負責。郡王郡守不共同理事,如遇緊急事務確需共同理事,以郡王為上、郡守為下,但不行君臣之禮。對於那些原來施行郡國製的諸郡國,朝廷新委派郡守前往,與原郡王並存分治,原屬於郡王的行政、財政等權力劃撥給郡守。對於那些原來施行郡守製的郡,複名為郡國,皇帝另封一位郡王前往,原屬於郡守的祭祀、軍事等權力劃撥給郡王。現在分封在郡國的郡王和已在任的郡守,均不變動,仍在原地任郡王或郡守。所有郡王均終身擔任郡王,非有大過不予褫奪或更替封國。郡守則由朝廷隨時委任、免職或更換任職地點。此外,所有郡國的國都所在地,不再稱國都,改稱郡府。所有郡王王宮不再稱王宮,改稱郡王府。
第二道詔書是關於郡王世襲罔替特權的。除北陵郡王、甘茲郡王、象廷郡王這三位開國功勳郡王享有世襲罔替特權之外,其他郡王一律不享有世襲罔替特權。這些無世襲罔替特權的郡王薨後,由皇帝另行分封其他宗親就任郡王,新郡王赴國後,原郡王族人全部遷迴聖都。
第三道詔書是關於郡王姓氏的。所有郡王均須為逄氏宗親。為此,特賜象廷郡王常基及其嫡係子孫改姓“逄”,常氏其他族人仍舊保持原姓。逄基及其嫡係子孫兼祧常氏宗廟和逄氏宗廟。
第四道詔書是關於北陵郡國、甘茲郡國、扶風郡國、丹朱郡國、海西郡國逄弩、上穀郡國的疆土的。因上述列位開國功勳郡王迭有大功,特準將與諸郡國相鄰的部分疆土分別並入諸郡國。
第五道詔書是關於北陵郡王、甘茲郡王、象廷郡王在其各自郡國內享有分封特權的。鑒於北陵郡王、甘茲郡王、象廷郡王的特殊功勳,特加恩,準許此三郡王在其郡國內行使分封權,並改單子繼承製為多子繼承製,即,此三郡王可將其郡國劃分成若幹更小的郡國,並分封給自己的子嗣,不受嫡庶長幼之限。此法視為皇帝特恩。但如何分劃疆土以及分封給誰,全憑此三郡王之意。三郡王需事前奏報皇帝,經皇帝恩準並分封完成後,即建立新的郡國、郡王。除了承襲此三郡王王位的世子外,新封出去的郡國無世襲罔替之權,薨後,由此三郡王另行在其子嗣中擇賢另立。但,新劃出去的郡國的郡守由朝廷委任。
第六道詔書是關於皇子教養的。改革此前一直施行的所有皇子均居於聖都的教養傳統。除太子外,所有皇子全部分封到郡國做郡王。太子在聖都隨皇帝學習理政;分封郡王滿十六歲後即到所封郡國與郡守共理一郡之政,十六歲以下未成年的皇子由各自生母在宮內撫養,隻擔任所封郡國郡王之名,不理事,所轄之祭祀、兵事由郡內各有司署理,直報朝廷。所有分封出去的郡王,同樣無世襲特權。
第七道詔書是關於皇太子逄稼和隆武大帝的其他幾位兒子的。皇太子逄稼屢次自請將爵位降至郡王,出郡邊遠郡國。眾宗親亦奏請陛下準其所請。陛下一意慰留太子,但太子之意甚堅,以至終日痛哭流涕、心悸不止,直至昏厥,陛下不忍太子為此殞命,亦恐逄稼有過激之舉,遂勉強準其所請。暫將逄稼改封迦南郡王,出郡迦南。待逄稼身體康複後,再恢複太子名位。隆武大帝其他三兒不再稱“皇子”,改稱“侯”,分別為逄程(三十歲),封為啟侯;逄秀(二十四歲),封為留侯;逄秦(二十歲),封為沃侯;逄程、逄秀、逄秦,仍居聖都,待逄稼恢複太子名位後,另行賜封。
第八道詔書是關於皇子逄秩的。皇後之子逄秩封為嘉榮親王。原來的永誠親王府,改為嘉榮親王府。
第八道詔書是關於幾位公卿人選的。丞相洪統和禦史大夫廖峽老疾纏身,自請致仕,準其所請。光祿卿雒淵概任丞相,廷尉杜貢任禦史大夫,宗正丞逄烈升任光祿卿。崇景皇帝繼位後一直空懸的太尉一職,由衛尉卿竇吉接任。其他九卿官職任命若幹。
第九道詔書是關於郡王、郡守、宗室之子集中教養的。考慮到各郡開化程度差異較大,為保證郡王和郡守嫡子的教養不受影響,特施行集中教養製度。一是太學教養製度。各地郡王、郡守擇十六歲以下八歲以上之子一人,入太學,與在聖都諸未成年皇子一同教養。如嫡長子適齡,著嫡長子入太學。如嫡長子年滿十六歲,另擇適齡嫡子入太學。如無嫡子適齡,著其他兒子替補,以此類推。如所有子嗣未年滿八歲,則暫不派子嗣入聖都。二是衛士曆練製度。如郡王、郡守中所有兒子均已出十六歲,則由其擇一子擔任南宮衛士或北宮衛士相應官職,護衛皇帝,衛戍聖都。
如此一來,大照聖朝第二代皇帝崇景皇帝的新政開始全麵施行了。
經過疆土的重新劃分,全國共劃分為了十七個郡國,分別是北陵郡國、象廷郡國、上穀郡國、海西郡國、肅麗郡國、锘銖郡國、扶風郡國、甘茲郡國、丹朱郡國、淄源郡國、章廬郡國、媯水郡國、湫水郡國、雲中郡國、琉川郡國、蘭德郡國、迦南郡國。
在眾多新貴中,最受矚目的是諸王,共分為幾大類:
第一類,親王:嘉榮親王逄秩,二十三歲,崇景皇帝與雒皇後嫡長子。
第二類,世襲罔替郡王:北陵郡王逄圖修、甘茲郡王逄世桓、象廷郡王逄基(原名常基)。
第三類,隆武大帝時期冊封的不可世襲的郡王:扶風郡王逄頃(四十九歲),丹朱郡國逄隆(五十一歲)、海西郡國逄弩(六十歲)、上穀郡國逄寧(五十五歲)。
第四類,崇景皇帝新封的不可世襲的郡王:迦南郡王逄稼;肅麗郡王逄穆,湫水郡王逄科,蘭德郡王逄稔,琉川郡王逄稱,锘銖郡王逄稽,章廬郡王逄種,雲中郡王逄積,媯水郡王逄簡,淄源郡王逄稊。其中,迦南郡王逄稼為先帝之子,三十六歲。其餘新封郡王均為崇景皇帝皇子,肅麗郡王逄穆二十一歲,湫水郡王逄科二十歲,蘭德郡王逄稔十九歲,琉川郡王逄稱十八歲,锘銖郡王逄稽十七歲,章廬郡王逄種十六歲,雲中郡王逄積十六歲,媯水郡王逄簡十五歲,淄源郡王逄稊十三歲。由於媯水郡王和淄源郡王尚不滿十六歲,因此暫不赴郡國,而是在太學集中教養。
朝會之後,聖都裏少不了一番觥籌交錯。新分封的郡王們準備前往郡國赴任,升遷的三公九卿準備開始履新,更多的大臣開始走門路,希望到各郡國去任郡守。聖都裏出現了乎尋常的熱鬧與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