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薦熊廷弼,是王興早就想好了的。
熊廷弼,字飛白,號芝岡,湖北人,是明末三傑之一。萬曆三十六年,曾奉命巡按遼東,他力主防守,反對浪戰,在對遼政策上,跟王興極為接近。
並且,他是楚黨,與吏部尚書鄭繼之、給事中官應震、吳亮嗣等關係莫逆,如今朝中齊浙楚三黨勢力最大,而且互為聲援,用他為帥,掣肘最少,易於建功。
……
亓詩教、楊鎬等人之所以為難,其實不難理解。王興如果舉薦的是別人,憑三黨在朝中的勢力,根本爭不過楊鎬,可王興舉薦的是同黨,而且鄭繼之立即表達了支持之意,此時再爭帥印,恐引起楚黨不滿。
考慮再三,亓詩教決定還是要爭,因為如果有鎮遼軍功在手,齊黨在朝中的地位就更加穩固了,至於是否得罪楚黨,此時也顧不得了。
“皇上,楊大人在兵部多年,對軍務更加熟悉,所以,臣以為楊大人擔任遼東經略更加合適。”亓詩教說道。
他一說話,意味給齊黨指明了方向,於是姚宗文、周永春、禦史韓浚,浙黨的刑部尚書李誌都紛紛表示附議,楚黨除了鄭繼之外,隻有官應震、吳亮嗣兩個追隨者,力量稍微單薄了一些,但為了本黨利益,也是奮而力爭。
見齊楚兩黨為了一個遼東經略的職位起了內訌,楊漣、左光鬥悄悄對視一眼,看向了王興,卻見王興此時已經退入班裏,看起了熱鬧。
楊漣心說:“王興此計真是高明,拋出一個誘餌,就讓三黨內部起了紛爭。如果這個紛爭解決不好,三黨必然起裂痕,如果好好利用,這倒是我東林黨崛起的好機會了。莫非王興心向我東林?”
……
眼見三黨吵個不停,朱翊鈞皺起了眉頭,他問道:“方愛卿,你看用誰為帥好?”
方從哲其實非常為難。葉向高當初舉薦他為內閣首輔,其實就是看中了他對各黨不偏不倚的態度,但自他入閣以後,屁股卻是漸漸歪了,由於亓詩教是他的學生,對亓詩教的話言聽計從,這才慢慢使齊浙楚三黨勢大,東林式微,讓東林黨對他漸漸不滿起來。
如今齊黨和楚黨起了爭執,他該向著誰呢?向著一方必然得罪另外一方,這可不是他想要的。
於是,他一直在裝糊塗。
一聽皇上發問,他的糊塗再也裝不下去了,必須擇一方支持。
“皇上,臣以為以楊侍郎為帥似乎更佳。”
朱翊鈞見方從哲選擇了支持楊鎬,也點了點頭,道:“此事不要再爭了,就以楊卿為遼東經略使吧。”
見皇上一錘定音,眾人才停止了爭執。
王興心裏非常失望:“皇上這是怎麽了?這是看哪一方勢大,就支持哪一方?這樣阻力倒是最小,可這皇帝當得也太容易了吧?難道就沒有自己的判斷嗎?”
“皇上既然決意出兵,老臣自然不敢反對。但還是要提醒皇上,國庫不足以支付軍餉啊。”李汝華見出兵已成事實,連忙出班重提軍餉之事。
“眾位愛卿,大軍出發在即,糧餉須盡快解決,誰有良策替朕解憂?”朱翊鈞問道。
此言一出,大殿上一片寂靜。
楊漣剛才說出了用內帑支取軍餉的提議,顯然皇上是不同意的,那還有什麽好辦法?隻能加稅了,可百姓生活如此艱難,再加稅,還讓老百姓活不?所以,這個話誰都不想說。
王興經過這番爭論,現在對朝庭已經很失望了。
朝臣都被黨爭迷住了雙眼,迷住了心竅,看不到大明潛在的危機,以至於隻顧自己小團體利益,卻不顧國家大局。
而皇上,過去給自己的印象是足夠睿智,盡管懶政,但大事上從沒有脫離掌握,為什麽在建奴入侵這事上如此糊塗?在如此關鍵時刻,竟然還在吝嗇金錢,江山都是你朱家的,江山不在了,你吝嗇金錢又有何用?
……
“方愛卿,你的意見呢?”朱翊鈞見大家都不出聲,還是把目光看向了方從哲。
在朝會之前,他已經跟方從哲交換了意見,基本定了出兵之策,但在軍餉一事上,方從哲覺得除了加稅,也無善策。
此時問方從哲,目的當然是想讓他說出加稅之策。
方從哲當然明白,心裏卻是發苦,看來自己得當這個惡人了。
“皇上,為今之計,除了加稅,臣也別無良策。”方從哲說道。
“皇上,不可。百姓現在已經很苦,再加稅,百姓負擔豈不更重?”李汝華聽了方從哲的加稅之策,連忙出聲反對。
“那李愛卿,不加稅,哪裏去弄這二百萬兩銀子?你可有其它良策?”朱翊鈞問道。
“皇上,百姓此時需要賑濟而不施賑,反而加稅,恐怕會激起民變,請皇上三思。”李汝華帶著哭腔說道。
“事有緩急,先應付過軍餉這一關再說,如果遼東事順,再蠲免錢糧可也。”朱翊鈞說道。
“皇上,軍餉可是需要二百萬兩啊,如果加稅,須加至五成,才能湊齊數目。可這五成稅一加,百姓還有活路嗎?”李汝華還是不死心地抗爭道。
“那李愛卿另有良策嗎?”朱翊鈞不耐煩地問道。
李汝華被問得囁嚅無言,朝堂諸文武大臣也都無人出言支持。
王興心裏那個失望啊,別人不說了,你們東林黨自稱正人君子,怎麽在事關百姓生死之際,卻是個個不建一言?難道你們隻為士紳階層發聲,而不顧百姓死活嗎?到時候把百姓逼反了,你們士紳還能作威作福嗎?
“皇上,臣有一言。”王興本不想多說話了,但事關百姓,他卻不得不放棄明哲保身的念頭。
“王愛卿,有本就奏。”朱翊鈞道。
“皇上,臣以為,天下承平不光百姓受益,而是天下人共同受益,所以這二百萬兩軍餉不能全加之於百姓,而應該朝廷、士紳、百姓三方共同承擔。皇上是天下共主,應當拿出一部分內帑,而士紳官員也當自願捐助。臣願捐出一年的祿米,另捐白銀千兩,當然,剛才臣打賭贏的三萬兩銀子,也全數捐出。”王興說道。
王興這話一出,可是把朝堂上所有人都得罪了……
熊廷弼,字飛白,號芝岡,湖北人,是明末三傑之一。萬曆三十六年,曾奉命巡按遼東,他力主防守,反對浪戰,在對遼政策上,跟王興極為接近。
並且,他是楚黨,與吏部尚書鄭繼之、給事中官應震、吳亮嗣等關係莫逆,如今朝中齊浙楚三黨勢力最大,而且互為聲援,用他為帥,掣肘最少,易於建功。
……
亓詩教、楊鎬等人之所以為難,其實不難理解。王興如果舉薦的是別人,憑三黨在朝中的勢力,根本爭不過楊鎬,可王興舉薦的是同黨,而且鄭繼之立即表達了支持之意,此時再爭帥印,恐引起楚黨不滿。
考慮再三,亓詩教決定還是要爭,因為如果有鎮遼軍功在手,齊黨在朝中的地位就更加穩固了,至於是否得罪楚黨,此時也顧不得了。
“皇上,楊大人在兵部多年,對軍務更加熟悉,所以,臣以為楊大人擔任遼東經略更加合適。”亓詩教說道。
他一說話,意味給齊黨指明了方向,於是姚宗文、周永春、禦史韓浚,浙黨的刑部尚書李誌都紛紛表示附議,楚黨除了鄭繼之外,隻有官應震、吳亮嗣兩個追隨者,力量稍微單薄了一些,但為了本黨利益,也是奮而力爭。
見齊楚兩黨為了一個遼東經略的職位起了內訌,楊漣、左光鬥悄悄對視一眼,看向了王興,卻見王興此時已經退入班裏,看起了熱鬧。
楊漣心說:“王興此計真是高明,拋出一個誘餌,就讓三黨內部起了紛爭。如果這個紛爭解決不好,三黨必然起裂痕,如果好好利用,這倒是我東林黨崛起的好機會了。莫非王興心向我東林?”
……
眼見三黨吵個不停,朱翊鈞皺起了眉頭,他問道:“方愛卿,你看用誰為帥好?”
方從哲其實非常為難。葉向高當初舉薦他為內閣首輔,其實就是看中了他對各黨不偏不倚的態度,但自他入閣以後,屁股卻是漸漸歪了,由於亓詩教是他的學生,對亓詩教的話言聽計從,這才慢慢使齊浙楚三黨勢大,東林式微,讓東林黨對他漸漸不滿起來。
如今齊黨和楚黨起了爭執,他該向著誰呢?向著一方必然得罪另外一方,這可不是他想要的。
於是,他一直在裝糊塗。
一聽皇上發問,他的糊塗再也裝不下去了,必須擇一方支持。
“皇上,臣以為以楊侍郎為帥似乎更佳。”
朱翊鈞見方從哲選擇了支持楊鎬,也點了點頭,道:“此事不要再爭了,就以楊卿為遼東經略使吧。”
見皇上一錘定音,眾人才停止了爭執。
王興心裏非常失望:“皇上這是怎麽了?這是看哪一方勢大,就支持哪一方?這樣阻力倒是最小,可這皇帝當得也太容易了吧?難道就沒有自己的判斷嗎?”
“皇上既然決意出兵,老臣自然不敢反對。但還是要提醒皇上,國庫不足以支付軍餉啊。”李汝華見出兵已成事實,連忙出班重提軍餉之事。
“眾位愛卿,大軍出發在即,糧餉須盡快解決,誰有良策替朕解憂?”朱翊鈞問道。
此言一出,大殿上一片寂靜。
楊漣剛才說出了用內帑支取軍餉的提議,顯然皇上是不同意的,那還有什麽好辦法?隻能加稅了,可百姓生活如此艱難,再加稅,還讓老百姓活不?所以,這個話誰都不想說。
王興經過這番爭論,現在對朝庭已經很失望了。
朝臣都被黨爭迷住了雙眼,迷住了心竅,看不到大明潛在的危機,以至於隻顧自己小團體利益,卻不顧國家大局。
而皇上,過去給自己的印象是足夠睿智,盡管懶政,但大事上從沒有脫離掌握,為什麽在建奴入侵這事上如此糊塗?在如此關鍵時刻,竟然還在吝嗇金錢,江山都是你朱家的,江山不在了,你吝嗇金錢又有何用?
……
“方愛卿,你的意見呢?”朱翊鈞見大家都不出聲,還是把目光看向了方從哲。
在朝會之前,他已經跟方從哲交換了意見,基本定了出兵之策,但在軍餉一事上,方從哲覺得除了加稅,也無善策。
此時問方從哲,目的當然是想讓他說出加稅之策。
方從哲當然明白,心裏卻是發苦,看來自己得當這個惡人了。
“皇上,為今之計,除了加稅,臣也別無良策。”方從哲說道。
“皇上,不可。百姓現在已經很苦,再加稅,百姓負擔豈不更重?”李汝華聽了方從哲的加稅之策,連忙出聲反對。
“那李愛卿,不加稅,哪裏去弄這二百萬兩銀子?你可有其它良策?”朱翊鈞問道。
“皇上,百姓此時需要賑濟而不施賑,反而加稅,恐怕會激起民變,請皇上三思。”李汝華帶著哭腔說道。
“事有緩急,先應付過軍餉這一關再說,如果遼東事順,再蠲免錢糧可也。”朱翊鈞說道。
“皇上,軍餉可是需要二百萬兩啊,如果加稅,須加至五成,才能湊齊數目。可這五成稅一加,百姓還有活路嗎?”李汝華還是不死心地抗爭道。
“那李愛卿另有良策嗎?”朱翊鈞不耐煩地問道。
李汝華被問得囁嚅無言,朝堂諸文武大臣也都無人出言支持。
王興心裏那個失望啊,別人不說了,你們東林黨自稱正人君子,怎麽在事關百姓生死之際,卻是個個不建一言?難道你們隻為士紳階層發聲,而不顧百姓死活嗎?到時候把百姓逼反了,你們士紳還能作威作福嗎?
“皇上,臣有一言。”王興本不想多說話了,但事關百姓,他卻不得不放棄明哲保身的念頭。
“王愛卿,有本就奏。”朱翊鈞道。
“皇上,臣以為,天下承平不光百姓受益,而是天下人共同受益,所以這二百萬兩軍餉不能全加之於百姓,而應該朝廷、士紳、百姓三方共同承擔。皇上是天下共主,應當拿出一部分內帑,而士紳官員也當自願捐助。臣願捐出一年的祿米,另捐白銀千兩,當然,剛才臣打賭贏的三萬兩銀子,也全數捐出。”王興說道。
王興這話一出,可是把朝堂上所有人都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