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滿腹疑惑的紀綱退出大殿之後,朱棣坐在龍榻上沉默了好一會兒。


    好半天,他忽然開口問了一句:“依你看,這紀綱會明白朕的心思嗎?”


    這時從大殿一旁的屏風後麵,傳來一個聽上去顯得有些尖銳的聲音應道:“紀大人是個聰明人,臣料想他很快就能明白皇上深夜調離他離開詔獄的用意。”


    一個身影從屏風後麵閃了出來,躬著身子,畢恭畢敬的緩步走到朱棣麵前。


    這人身著四品朝服,年紀不大,淨麵無須,皮膚有些黝黑,麵目也算清秀,可是舉止聲音總讓人感覺有一種陰柔之感。


    朱棣點點頭,說道:“朕之所以特意命王全前去傳旨,正是為了確保他一定會奉詔前來,他與王全素來不和,料想他絕不會落下抗旨不遵這麽一個口實給對手的。畢竟,如今紀綱仗著朕對錦衣衛的寵信,行事越來越肆無忌憚了,朕也不能不防著一手。”


    座下那青年官員微微一笑,答道:“不過以臣愚見,這紀大人倒也未必能完全明白皇上此舉的良苦用心。”


    朱棣笑了笑,問道:“這麽說來,你倒是能夠完全明白朕的良苦用心了?”


    青年官員躬身道:“微臣不敢,天心浩瀚,微臣豈敢枉自猜度?”


    朱棣倒是不以為意,笑道:“人稱你是三保太監,皆知你是朕身邊的心腹之人,最能體諒朕的心意,你且說說看,朕此舉究竟是何用意?”


    三保太監,原來這座下的年青官員竟是內官監太監總管,被稱為朱棣最為信任的人,被封為正使受命領船隊出使西洋諸國的鄭和!


    鄭和,原姓馬,乃是雲南異民族人氏,於明軍平定雲南之時被擄,隨軍迴到京師為奴。後隨軍到北平,被選入燕王府,成為內監。


    此人聰明伶俐,會識文斷字,跟隨燕王朱棣多年,深受影響,頗有智略,懂得知兵習戰,得到了燕王的賞識。


    後靖難之役中,跟隨在朱棣身邊,數次建功,朱棣登基之後,論功封賞,封為正四品內官監太監總管,賜姓為“鄭”。因其小字為三保,世間亦稱作三保太監,或者三寶太監。


    鄭和原本的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他與姚廣孝相交甚厚,永樂元年之時師從其學習佛法,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這樣的宗教背景和其在靖難之役中展示出的軍事才能,使得朱棣在選擇率領船隊出使西洋的正使人選之時,鄭和成為了最合適的不二人選。


    永樂三年六月,經過兩年準備,鄭和作為正使率領浩浩蕩蕩的船隊和軍士,出使西洋諸國。於路曆經艱險,遭遇他國兵亂,又遇上了海盜,最終依靠鄭和的優秀指揮,擊破海盜,安撫諸國,並押解海盜頭目陳明義等於永樂五年九月返迴大明。


    一別兩年,朱棣對於鄭和立下大功歸來自然是非常的高興,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鄭和這初次的迴宮覲見,一見麵竟然是有求而來。


    正是因為他的請求,朱棣才會深夜下旨,令王全去詔獄宣紀綱入宮。


    此刻,朱棣含笑望著許久不見,在海上被曬得黝黑的鄭和,正想要聽聽離開這麽久之後,他對於自己的心思究竟能夠猜中幾分。


    鄭和垂首躬身,聲音洪亮的答道:“皇上恕臣無罪,臣就鬥膽試著猜上一猜。”


    朱棣頷首道:“恕你無罪,但言無妨。”


    鄭和道:“皇上既已準臣所請,將紀大人調離詔獄,想必也一定知道是何人托臣進言的了?”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朕聞聽得早年胡廣曾對你有恩,他與解縉素來交好,其女也已許與解縉之子解禎亮為妻,此時不過年紀未到,尚未過門完婚而已。朕料想托你進言之人,必胡廣也。”


    鄭和垂首道:“皇上聖明。”


    朱棣皺了皺眉頭又說道:“隻不過朕知道這個胡廣曆來玲瓏機巧,趨利避害,明哲保身,聽聞解縉獲罪,解禎亮入獄之後,已有退婚之意,為何此次卻甘冒其險,出麵相求啊?”


    關於胡廣的記述請參閱第二卷京


    師疑雲中七十九章“避禍”,此處不再贅述。


    鄭和答道:“臣也聞聽胡廣近來似乎有退婚之意,不過其女義烈,以死相逼,聲言此婚事乃皇上欽點,若是退婚就唯有一死而已,胡廣也是實在無奈,才會出此下策。”


    朱棣聽了連連點頭道:“真烈女也!”


    鄭和頓了頓又說道:“調開紀大人,想必還有下文。不過這胡廣不過一介文臣而已,即使調開了紀大人,以詔獄防衛之嚴密,恐怕也是無計可施。因此,皇上一定已經猜到,這計劃調開紀大人準備下一步的,一定還另有其人。”


    朱棣哼了一聲緩緩道:“你是說,英國公張輔?”


    鄭和笑了笑道:“畢竟詔獄之中關押的除了解禎亮之外,還有他的兒子也在。雖然他煞有介事的從家譜之中除去了他兒子的名字,看似已經不認這個逆子,不過如此大張旗鼓,卻正好說明了他已經下定決心要救他這個兒子,這一切不過是在故布疑陣,撇清關係而已。”


    “他領軍征戰多年,手下多有能征慣戰,武藝高強之輩,劫個獄救個人什麽的,自然並非難事。再加上領軍之道,在於上下一心,親如一家,他身為父親,兒子臨難卻坐視不理,豈不是會令手下諸將寒心,今後叫他還如何統軍?因而,今夜他必定會有所行動。”


    朱棣望著鄭和,沒有說話。


    看起來,鄭和在外率領船隊縱橫西洋的這兩年,對於領軍之道,倒也是頗有些心得了。


    鄭和有些小心翼翼的說道:“以臣之愚見,皇上之所以準了臣之所請,其實並非是看在微臣的麵子,其實是看在英國公的麵子上。”


    停了一下,他微微抬頭看見朱棣的臉色並無變化,這才接著說道:“微臣聽聞安南再度叛亂,皇上已經命英國公領軍出征,既命大將統軍於外,卻將他的兒子下獄問罪,似乎有所不妥。因而臣鬥膽胡言亂猜,以汙聖聽。”


    朱棣望著鄭和,還是沒有說話,眼中卻流露出讚許之意。


    鄭和說得一點也不錯,這次他之所以派張輔領軍去平定安南,實在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朝中漢王與太子不合,他們之間的奪嫡之爭,已經早就不是什麽秘密了。


    如今的軍中將領,大多是站在漢王朱高煦的一邊,支持漢王爭奪太子之位的。而太子身後多是文臣,本就已經顯得孱弱了,如果此時再令漢王一黨出征,立此大功,隻怕太子和漢王之間的平衡之勢就此會被打破,奪嫡之爭就會變得難以掌控,甚至於引發內亂。


    而英國公張輔,是軍中少數極具聲望而又不依附於漢王的將領之一。雖然不是太子一黨,但是他與力挺太子的蹇義和夏原吉等人私下有很深的交情。


    再加上他之前就多年征討安南,對當地情況極為熟悉,無論從哪一點看來,他都是此次領軍的不二人選。


    既然已經選定了他領軍出征,把他兒子關在大牢裏,自然顯得也就不太合適了。


    更何況,那個死不開口的小胖子,或許把他放出去,更有利於找到那個朱棣急切的想要找到的人。


    所以,其實在朱棣的心裏,早就想要找機會放掉張胖子了,隻不過他還缺少一個借口而已。


    就在這個時候,鄭和恰好前來相求,這就好比瞌睡來了時遞上枕頭,正當口渴了送上美酒一樣,來得正當其時,自然是無有不準。


    或許,也正是因為看穿了這一點,鄭和才會應允胡廣的相托,敢於直截了當的請求朱棣在今夜調開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絲毫沒有顧忌到朱棣會猜出他們今夜會有劫獄救人的舉動,要知道,劫詔獄,可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朱棣看著眼前這個曾經機靈伶俐又忠心耿耿的小隨從,這麽久不見,他已經變得結實了,也黑了,可是看起來他還是像從前一樣的明白自己的心思,那麽的伶俐。


    說實話,行伍出身的朱棣一向不喜歡那些善於鑽營人心,逢迎投巧的人,打心眼裏看不起他們。


    可是,自打靖難之役之後,他登基為帝,便日漸感


    覺到了在平衡朝堂,掌控權柄上這樣的臣子的重要性。何況,像這樣的人,古往今來並不少見,以後也絕對不會少,隻不過要看高高在上的掌權之人如何運用他們罷了。


    而且,尤其是對於像鄭和這樣領軍在外的臣子,時時猜度聖意,則是必不可少的。


    猜度聖意表明他們對於皇權還存有敬畏之心,有這樣一種敬畏,明白皇權的強大,才能保證他們在兵權在手的時候,不會私心膨脹,妄自尊大,自作主張。


    朱棣可是極其憎惡那種所謂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情的。


    兵權在手,如果有了異心,能夠最終帶來多大的利益,造成什麽樣的後果,沒有人比朱棣更加心知肚明了,所以對於在外掌軍的人選,他曆來是十分謹慎的。


    因而,望著麵前這個自己信賴有加,卻顯得更加謙卑謹慎,小心翼翼的鄭和,朱棣心裏還是十分滿意的。


    可是,關於這個話題,他卻不願意再深談下去了。


    關在詔獄之中的張胖子、解禎亮,還有他們背後的那個葉楓,關於他們的前因後果,始末細節,鄭和所知的實在不多,朱棣也並不希望他知道得更多。


    藏在他心裏那個已經進行了多年的計劃,即便是計劃之中的局內之人,其實也沒有人能夠完全知道整個計劃的所有細節,每個人所知道的,僅僅是自己的那一個環節而已。


    如果要說有,那隻能是一個人,前任的錦衣衛指揮使葉知秋,因為從一開始,他就參與了整個計劃的實施,而他的那個兒子葉楓,更是計劃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之人。


    有這麽一個人,已經太多了,朱棣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卷進來,知道這個秘密,即便是他十分信任的鄭和也不例外。


    因此,他清了清嗓子,忽然話題一轉,對於此事再不提及,而是忽然轉到了鄭和這兩年出使西洋諸國的經曆和見聞上來。


    鄭和何等聰明之人,自然也就順著朱棣的話頭,開始講述這兩年間經曆的那些驚險刺激的事情,以及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異域風情起來,關於之前的事情,好像完全沒有發生過,他也絕口不提。


    這兩年,他漂洋過海,經過了占城到瓜哇國後來此地改名為爪哇卷入了瓜哇國內亂,隨行軍人被殺一百七十餘人。幸而鄭和冷靜應對,沒有貿然興兵報複,才使得此事和平解決。


    後來他的船隊又遍行了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等諸國,最後到達了古裏國。


    在古裏國,鄭和與國王互贈禮品,並且建立石碑紀念與大明朝之間的深厚友誼。


    歸途之中經過三佛齊舊港,當地廣東僑民遭到海盜侵襲,苦不堪言。鄭和受僑民首領之托,欲剿滅這股海盜。


    海盜頭目陳明義情知不是明軍對手,又貪圖船隊所帶的財寶,於是詐降,想要內外勾結,趁機作亂。


    幸好鄭和及時識破奸計,大破賊船十七艘,剿滅賊黨五千餘人,生擒賊首陳明義,並押解迴大明。


    他這兩年的這些所見所聞,經曆的種種驚心動魄的故事,令坐擁大明天下的皇帝朱棣也聽得眉飛色舞,心馳神往。


    想不到,在大明之外竟然還有這麽廣大的世界,還有這麽多奇異的未知國度。


    如果,如果自己的計劃真的能成功,那大明將擁有無上的力量,到時候就能夠橫掃天下,這些所有的未知國度全都會成為大明的疆土。


    大明將成為古往今來的第一天朝帝國,而他,將成為古往今來的第一聖君!


    隻不過,說起那個計劃,那個最為關鍵的人,失蹤了的葉楓,究竟現在是死是活呢?


    想到這裏,朱棣抬頭望了望殿外漆黑的夜空,心裏不禁泛起一絲憂慮來。


    這一夜,謹身殿中的燈火燃點了通宵不滅,君臣二人關著門在殿中暢談了一個通宵,直至天明方止。


    他們談了些什麽,宮中無人知曉。


    隻是傳聞,身為內侍總管太監的王全,在謹身殿外守候了一整夜,寸步未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尋龍迷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家太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家太公並收藏尋龍迷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