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
朱棣背負著雙手,站在大殿門口。
在他的麵前,整座皇城,哦不,是整座帝都金陵,全都籠罩在一層如煙如塵的朦朧雨霧之中。
紅牆金瓦,綠樹青苔,在蒙蒙細雨的衝洗之下,看上去格外的清新亮麗,透出一股子勃勃的生機。
又是江南的煙雨季節了。
朱棣心中不禁想起了宋人的詩句: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麵不寒楊柳風。
多麽的寫意,多麽的自在!
朱棣在當年身為燕王的時候,就統軍鎮守北平多年,後來又是靠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才得到的天下。從青年時期他就常常在軍營之中,深愛騎射弓馬,鑽研兵法韜略,對於軍事方麵他是十分精通的。
可是在文學修養方麵,他一直是非常的不足,直到後來登基稱帝之後,他也明白了這方麵對於統治天下的重要性,所以才開始拚命的惡補起來。
不但是每日誦讀詩詞,還附庸風雅的愛好上了書法字畫,收集了許多珍品,至於他是否真的能夠明白其中的妙處,恐怕就隻有皇上朱棣自己心裏清楚了。
隨著身份的變化,為了治理天下每天朱棣需要處理的事務變得越來越多,他每天從早忙到晚,應接不暇,疲憊不堪,他覺得自己已經被頭上的這頂皇冠給牢牢的捆在了這座皇城之中,一步也休想邁出去。
所以每次當他讀到這些描寫天下美景,世間風物的詩句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很懊惱,因為他甚至連這皇城之外,帝都金陵之中那被文人騷客們大加讚賞的秦淮河,也沒有辦法去盡興遊覽一番。
因為全天下有太多雙眼睛一直在盯著他,因為他是皇帝。
每當這時候,朱棣心中就會覺得非常憤恨,他恨身後這張牢牢捆住他手腳的金碧輝煌的龍椅,他恨這像鳥籠一般把他關在其中的紅牆宮殿,他恨這些表麵對他畢恭畢敬,背地裏卻各懷鬼胎勾心鬥角的大臣們。
甚至,他還恨那些遠在北方草原上的北元殘餘各部族們,如果他們能有一絲一毫當年他們的祖先成吉思汗的威風,團結起來對抗大明,這樣他就能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率領大軍禦駕親征。
像當年一樣的躍馬疆場,追亡逐北,馳騁天下,這是多麽美好的感覺啊!這就像一個綺麗的夢,一直纏繞在他的心中。
隻可惜,這些號稱草原上的雄鷹們,其實連燕雀都不如,一個個全是些膿包,軟蛋!沒有一個敢於和大明正麵對抗的,真是玷汙了他們的祖先當年的顯赫聲名!
想到這裏,朱棣背負在身後的雙手情不自禁的握緊了拳頭。
看見他握緊了拳頭,一直畢恭畢敬站在他身後的吏部尚書、內閣首輔蹇義,不自覺的往後悄悄縮了縮脖子。
整個大殿之中所有的內侍都已經被皇上斥退了,就剩下了他們君臣二人。他明白,皇上一定是有重要的話要和他單獨談。
可是皇上一直背著雙手站在門口觀雨,一個字也還沒有對他說起。
他不知道皇上現在腦子裏在想些什麽,他也不想去知道,因為該他知道的,皇上一定會告訴他。
而不該他知道的事情,胡亂打聽說不定反而會惹禍上身的,伴君如伴虎,聰明的人一定要首先學會怎麽樣明哲保身,因為這樣才是生存之道。
而他蹇義,恰恰正是一個聰明人。
朱棣感覺到了身後蹇義的這個小動作,他還是沒有作聲,似乎在等著蹇義先開口,可是蹇義卻一直沉默著。
他知道蹇義無疑是一個聰明人,而且他的聰明和大才子
解縉那樣的聰明還不太一樣。
解縉的聰明在於他的才學,他自小才高八鬥,過目不忘,被稱為神童。長大之後更是詩詞對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被稱為天下第一才子。
隻可惜,盛名之下,難免會為名所累。
蹇義則不同,他的聰明恰恰在於他懂得審時度勢,非常的實際,而且從來不在乎虛名。
不過有的時候,聰明人還是會令人感覺討厭的,尤其這個蹇義實在是太聰明了,他太過小心翼翼,讓朱棣從來都抓不到他的任何痛腳,哪怕是他暴露出來的一些毛病,也令朱棣有一種是他有意為之,刻意做給自己看的感覺。
尤其是在上次朱棣派他作為代表去訓誡了趙王朱高燧之後,他變得愈發的小心了,這讓朱棣感覺到很奇怪,他心裏究竟在擔心什麽?
難道是因為他看到了自己對付親生兒子的手段?或者是因為他看見了那些自己為了建立東廠,而特意秘密訓練的那些內監?所以,他是在擔心他自己的下場?
朱棣的心中暗自歎息著,成立東廠原本就是不得已之舉,原本是為了製衡錦衣衛的葉知秋所設計的一步棋。
葉知秋原本是他的心腹,從他還是燕王的時候就一直跟隨左右,忠心耿耿,他的很多事情,包括他那個宏大的計劃,葉知秋都是關鍵人物。
可是現在,或許是他的年紀漸漸大了,逐漸有了怯意,有了自保的想法。他原本是朱棣手中的一把快刀,可是再快的刀也必須聽從指揮,不能老考慮自己,否則就會成為手中隱藏的禍患。
所以,朱棣才會考慮成立東廠來製衡他的權力,想不到在京師兵變一案中,葉知秋居然糊塗到自毀長城,為了自保卻故意將葉楓引入了險境,這才被朱棣罷去官職,令他迴鄉養老。
沒有了葉知秋,東廠也就沒有了成立的必要,所以直到現在,朱棣還一直沒有下旨成立東廠。
現在蹇義變得如此小心翼翼,懷著一顆自保的心思,會不會也要走上葉知秋的老路?
朱棣心裏有些吃不準,但是至少在目前,他還是需要像蹇義這樣的聰明人的。
望著殿外如煙的雨霧,朱棣終於幽幽的說道:“真是一場好雨,不知道蘭州那邊,有沒有也在下雨?”
這話聽起來有些沒頭沒腦的,可是蹇義還是馬上應答道:“臣聽聞西北之地氣候幹燥,常年少雨,與江南之地頗有些不同之處,想必是沒有下雨的。”
朱棣迴頭看了蹇義一眼,話題卻忽然一轉:“蘭州那邊還沒有奏報送來嗎?”
蹇義低著頭:“還沒有。蘭州離京城遠隔千裏,再怎麽樣估計也要兩日之後才會有奏報抵達。”
朱棣有些憂心忡忡地問道:“兩日之後就一切都太晚了,蘭州的情形,你確信沒有什麽問題嗎?”
蹇義不假思索的答道:“臣已經依計讓夏去通知隆平侯張信,給軍中的舊部都寫了密信,曉以利害,相信他們定然不會願意附逆西平小侯爺的。加上那位烏老板也在蘭州城中,料想韃靼方麵也不會坐視自己這邊如此重要的人物出事,一定會出手相援的。皇上大可放心。”
朱棣搖了搖頭,有些恨恨的說道:“關於朕的這位兄弟肅王,還有宋琥這個愣小子的死活,朕才不關心呢!如果不是因為葉楓無巧不巧的在這個時候出現在蘭州城裏,朕何至於如此勞神費力的去擺平他們之間的爭鬥?”
蹇義低聲應道:“是,皇上調派小侯爺宋琥前去西北掌軍,原本就是和臣等商議定下的計策,為的就是讓他們二虎相爭,想要借著他和肅王殿下之間的爭鬥,讓他們鬥得兩敗
俱傷的時候,朝廷才好出手重新掌控西北的軍政大權,控製西北的局勢。”
朱棣長歎道:“隻是想不到葉楓這小子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在蘭州城出現。他不是應該出發去找樓蘭古城的嗎?怎麽會忽然出現在蘭州呢?”
蹇義有些遲疑的答道:“臣聽說是在蘭州城中藏有一人,此人知道樓蘭古城的秘密和具體的位置,因此葉公子他們才會去蘭州城尋訪此人。”
朱棣搖了搖頭:“難道這就是天意?看起來他當真是個特殊體質的人,走到哪裏麻煩也就跟到哪裏,哪裏有麻煩,他就會在哪裏出現。”
蹇義微微一笑安慰道:“皇上請放心,葉公子一向福大命大,吉人天相,定能轉危為安。”
吉人天相?
朱棣從鼻孔裏哼了一聲,他從不相信什麽天相命運之類的說法,不過,對於葉楓來說卻是個例外,有的人從他一出生開始,他的命運就是被注定了的。
不同的是,葉楓的命運,背後在謀劃和掌控的並不是老天,而是他皇上朱棣!
為了他心中那籌謀多年的宏偉的計劃,他必須要保證葉楓的安全,因為這個人是他計劃中最為關鍵的那一把鑰匙。
所以朱棣才會為了他不惜破壞之前定好的針對西北局勢的計劃,隻要能保住葉楓,無論付出什麽樣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朱棣把話題一轉,問道:“夏原吉的那個兒子沒有起什麽疑心吧?”
蹇義躬身答道:“皇上放心,夏那小子忙於為他那三個困在蘭州城中的兄弟擔憂,完全對臣是言聽計從,直接去找了隆平侯張信,絲毫沒有疑心此事是出於皇上的授意。”
朱棣點點頭,用有些陰騭的眼神一掃蹇義:“那麽你覺得,朕選擇夏來做這件事,是否合適啊?”
蹇義低著頭,好像對朱棣的目光絲毫未覺,答道:“夏和他的三位義兄弟從小共同長大,情同手足,由他去找隆平侯,旁人隻會認為他是情急所為,絕不會疑心到皇上身上,選擇他出麵,實在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朱棣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可不願意那些不明就裏的臣下們私下瞎猜,認為他的決策朝三暮四,剛剛定下了讓西北兩股勢力內鬥的計劃,轉眼就反悔了,讓隆平侯張信去破壞這個計劃。
雖然說天威難測,不過已經定下來的方向,還是不能輕易改變的。
看起來,還是隻有蹇義這樣的聰明人能明白他的心思。
朱棣又問道:“隆平侯那邊,沒有什麽動靜吧?”
蹇義應道:“隆平侯乃是聰明人,料想必然不會輕易對外宣揚此事,昨晚寫完密信之後,今日他都是托病在家,概不見客。”
朱棣笑了笑,看來這個隆平侯張信還真是個聰明人!
沉吟了一下,他說道:“既然隆平侯是聰明人,朕也準備近日即委派他代朕巡視各藩王,查看各藩王有無異常舉動,不法之事,你看如何?”
蹇義心中一動,這不就是把他趕出京城,以免泄露內情嗎?
可是他表麵上絲毫沒有表現出來,依舊恭恭敬敬地答道:“隆平侯既然是聰明人,想必一定能領會聖意,不負聖命!”
朱棣甚為滿意的看了蹇義一眼,又背起了雙手,他已經準備要結束這次談話了。
看著外麵籠罩著皇城的蒙蒙細雨,他幽幽的說道:“這場雨但願能早些停下來。”
蹇義也抬起頭看了眼外麵的雨景,沒有說話,他的心中卻暗想,現在在外麵的江湖上,由皇上一手挑起的這一場風雨,恐怕才剛剛開了個頭呢!
朱棣背負著雙手,站在大殿門口。
在他的麵前,整座皇城,哦不,是整座帝都金陵,全都籠罩在一層如煙如塵的朦朧雨霧之中。
紅牆金瓦,綠樹青苔,在蒙蒙細雨的衝洗之下,看上去格外的清新亮麗,透出一股子勃勃的生機。
又是江南的煙雨季節了。
朱棣心中不禁想起了宋人的詩句: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麵不寒楊柳風。
多麽的寫意,多麽的自在!
朱棣在當年身為燕王的時候,就統軍鎮守北平多年,後來又是靠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才得到的天下。從青年時期他就常常在軍營之中,深愛騎射弓馬,鑽研兵法韜略,對於軍事方麵他是十分精通的。
可是在文學修養方麵,他一直是非常的不足,直到後來登基稱帝之後,他也明白了這方麵對於統治天下的重要性,所以才開始拚命的惡補起來。
不但是每日誦讀詩詞,還附庸風雅的愛好上了書法字畫,收集了許多珍品,至於他是否真的能夠明白其中的妙處,恐怕就隻有皇上朱棣自己心裏清楚了。
隨著身份的變化,為了治理天下每天朱棣需要處理的事務變得越來越多,他每天從早忙到晚,應接不暇,疲憊不堪,他覺得自己已經被頭上的這頂皇冠給牢牢的捆在了這座皇城之中,一步也休想邁出去。
所以每次當他讀到這些描寫天下美景,世間風物的詩句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很懊惱,因為他甚至連這皇城之外,帝都金陵之中那被文人騷客們大加讚賞的秦淮河,也沒有辦法去盡興遊覽一番。
因為全天下有太多雙眼睛一直在盯著他,因為他是皇帝。
每當這時候,朱棣心中就會覺得非常憤恨,他恨身後這張牢牢捆住他手腳的金碧輝煌的龍椅,他恨這像鳥籠一般把他關在其中的紅牆宮殿,他恨這些表麵對他畢恭畢敬,背地裏卻各懷鬼胎勾心鬥角的大臣們。
甚至,他還恨那些遠在北方草原上的北元殘餘各部族們,如果他們能有一絲一毫當年他們的祖先成吉思汗的威風,團結起來對抗大明,這樣他就能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率領大軍禦駕親征。
像當年一樣的躍馬疆場,追亡逐北,馳騁天下,這是多麽美好的感覺啊!這就像一個綺麗的夢,一直纏繞在他的心中。
隻可惜,這些號稱草原上的雄鷹們,其實連燕雀都不如,一個個全是些膿包,軟蛋!沒有一個敢於和大明正麵對抗的,真是玷汙了他們的祖先當年的顯赫聲名!
想到這裏,朱棣背負在身後的雙手情不自禁的握緊了拳頭。
看見他握緊了拳頭,一直畢恭畢敬站在他身後的吏部尚書、內閣首輔蹇義,不自覺的往後悄悄縮了縮脖子。
整個大殿之中所有的內侍都已經被皇上斥退了,就剩下了他們君臣二人。他明白,皇上一定是有重要的話要和他單獨談。
可是皇上一直背著雙手站在門口觀雨,一個字也還沒有對他說起。
他不知道皇上現在腦子裏在想些什麽,他也不想去知道,因為該他知道的,皇上一定會告訴他。
而不該他知道的事情,胡亂打聽說不定反而會惹禍上身的,伴君如伴虎,聰明的人一定要首先學會怎麽樣明哲保身,因為這樣才是生存之道。
而他蹇義,恰恰正是一個聰明人。
朱棣感覺到了身後蹇義的這個小動作,他還是沒有作聲,似乎在等著蹇義先開口,可是蹇義卻一直沉默著。
他知道蹇義無疑是一個聰明人,而且他的聰明和大才子
解縉那樣的聰明還不太一樣。
解縉的聰明在於他的才學,他自小才高八鬥,過目不忘,被稱為神童。長大之後更是詩詞對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被稱為天下第一才子。
隻可惜,盛名之下,難免會為名所累。
蹇義則不同,他的聰明恰恰在於他懂得審時度勢,非常的實際,而且從來不在乎虛名。
不過有的時候,聰明人還是會令人感覺討厭的,尤其這個蹇義實在是太聰明了,他太過小心翼翼,讓朱棣從來都抓不到他的任何痛腳,哪怕是他暴露出來的一些毛病,也令朱棣有一種是他有意為之,刻意做給自己看的感覺。
尤其是在上次朱棣派他作為代表去訓誡了趙王朱高燧之後,他變得愈發的小心了,這讓朱棣感覺到很奇怪,他心裏究竟在擔心什麽?
難道是因為他看到了自己對付親生兒子的手段?或者是因為他看見了那些自己為了建立東廠,而特意秘密訓練的那些內監?所以,他是在擔心他自己的下場?
朱棣的心中暗自歎息著,成立東廠原本就是不得已之舉,原本是為了製衡錦衣衛的葉知秋所設計的一步棋。
葉知秋原本是他的心腹,從他還是燕王的時候就一直跟隨左右,忠心耿耿,他的很多事情,包括他那個宏大的計劃,葉知秋都是關鍵人物。
可是現在,或許是他的年紀漸漸大了,逐漸有了怯意,有了自保的想法。他原本是朱棣手中的一把快刀,可是再快的刀也必須聽從指揮,不能老考慮自己,否則就會成為手中隱藏的禍患。
所以,朱棣才會考慮成立東廠來製衡他的權力,想不到在京師兵變一案中,葉知秋居然糊塗到自毀長城,為了自保卻故意將葉楓引入了險境,這才被朱棣罷去官職,令他迴鄉養老。
沒有了葉知秋,東廠也就沒有了成立的必要,所以直到現在,朱棣還一直沒有下旨成立東廠。
現在蹇義變得如此小心翼翼,懷著一顆自保的心思,會不會也要走上葉知秋的老路?
朱棣心裏有些吃不準,但是至少在目前,他還是需要像蹇義這樣的聰明人的。
望著殿外如煙的雨霧,朱棣終於幽幽的說道:“真是一場好雨,不知道蘭州那邊,有沒有也在下雨?”
這話聽起來有些沒頭沒腦的,可是蹇義還是馬上應答道:“臣聽聞西北之地氣候幹燥,常年少雨,與江南之地頗有些不同之處,想必是沒有下雨的。”
朱棣迴頭看了蹇義一眼,話題卻忽然一轉:“蘭州那邊還沒有奏報送來嗎?”
蹇義低著頭:“還沒有。蘭州離京城遠隔千裏,再怎麽樣估計也要兩日之後才會有奏報抵達。”
朱棣有些憂心忡忡地問道:“兩日之後就一切都太晚了,蘭州的情形,你確信沒有什麽問題嗎?”
蹇義不假思索的答道:“臣已經依計讓夏去通知隆平侯張信,給軍中的舊部都寫了密信,曉以利害,相信他們定然不會願意附逆西平小侯爺的。加上那位烏老板也在蘭州城中,料想韃靼方麵也不會坐視自己這邊如此重要的人物出事,一定會出手相援的。皇上大可放心。”
朱棣搖了搖頭,有些恨恨的說道:“關於朕的這位兄弟肅王,還有宋琥這個愣小子的死活,朕才不關心呢!如果不是因為葉楓無巧不巧的在這個時候出現在蘭州城裏,朕何至於如此勞神費力的去擺平他們之間的爭鬥?”
蹇義低聲應道:“是,皇上調派小侯爺宋琥前去西北掌軍,原本就是和臣等商議定下的計策,為的就是讓他們二虎相爭,想要借著他和肅王殿下之間的爭鬥,讓他們鬥得兩敗
俱傷的時候,朝廷才好出手重新掌控西北的軍政大權,控製西北的局勢。”
朱棣長歎道:“隻是想不到葉楓這小子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在蘭州城出現。他不是應該出發去找樓蘭古城的嗎?怎麽會忽然出現在蘭州呢?”
蹇義有些遲疑的答道:“臣聽說是在蘭州城中藏有一人,此人知道樓蘭古城的秘密和具體的位置,因此葉公子他們才會去蘭州城尋訪此人。”
朱棣搖了搖頭:“難道這就是天意?看起來他當真是個特殊體質的人,走到哪裏麻煩也就跟到哪裏,哪裏有麻煩,他就會在哪裏出現。”
蹇義微微一笑安慰道:“皇上請放心,葉公子一向福大命大,吉人天相,定能轉危為安。”
吉人天相?
朱棣從鼻孔裏哼了一聲,他從不相信什麽天相命運之類的說法,不過,對於葉楓來說卻是個例外,有的人從他一出生開始,他的命運就是被注定了的。
不同的是,葉楓的命運,背後在謀劃和掌控的並不是老天,而是他皇上朱棣!
為了他心中那籌謀多年的宏偉的計劃,他必須要保證葉楓的安全,因為這個人是他計劃中最為關鍵的那一把鑰匙。
所以朱棣才會為了他不惜破壞之前定好的針對西北局勢的計劃,隻要能保住葉楓,無論付出什麽樣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朱棣把話題一轉,問道:“夏原吉的那個兒子沒有起什麽疑心吧?”
蹇義躬身答道:“皇上放心,夏那小子忙於為他那三個困在蘭州城中的兄弟擔憂,完全對臣是言聽計從,直接去找了隆平侯張信,絲毫沒有疑心此事是出於皇上的授意。”
朱棣點點頭,用有些陰騭的眼神一掃蹇義:“那麽你覺得,朕選擇夏來做這件事,是否合適啊?”
蹇義低著頭,好像對朱棣的目光絲毫未覺,答道:“夏和他的三位義兄弟從小共同長大,情同手足,由他去找隆平侯,旁人隻會認為他是情急所為,絕不會疑心到皇上身上,選擇他出麵,實在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朱棣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可不願意那些不明就裏的臣下們私下瞎猜,認為他的決策朝三暮四,剛剛定下了讓西北兩股勢力內鬥的計劃,轉眼就反悔了,讓隆平侯張信去破壞這個計劃。
雖然說天威難測,不過已經定下來的方向,還是不能輕易改變的。
看起來,還是隻有蹇義這樣的聰明人能明白他的心思。
朱棣又問道:“隆平侯那邊,沒有什麽動靜吧?”
蹇義應道:“隆平侯乃是聰明人,料想必然不會輕易對外宣揚此事,昨晚寫完密信之後,今日他都是托病在家,概不見客。”
朱棣笑了笑,看來這個隆平侯張信還真是個聰明人!
沉吟了一下,他說道:“既然隆平侯是聰明人,朕也準備近日即委派他代朕巡視各藩王,查看各藩王有無異常舉動,不法之事,你看如何?”
蹇義心中一動,這不就是把他趕出京城,以免泄露內情嗎?
可是他表麵上絲毫沒有表現出來,依舊恭恭敬敬地答道:“隆平侯既然是聰明人,想必一定能領會聖意,不負聖命!”
朱棣甚為滿意的看了蹇義一眼,又背起了雙手,他已經準備要結束這次談話了。
看著外麵籠罩著皇城的蒙蒙細雨,他幽幽的說道:“這場雨但願能早些停下來。”
蹇義也抬起頭看了眼外麵的雨景,沒有說話,他的心中卻暗想,現在在外麵的江湖上,由皇上一手挑起的這一場風雨,恐怕才剛剛開了個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