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爺心情不好,他打算找個出氣筒。
現實世界。
紐約,時代廣場。
所謂時代廣場不過是百老匯大道和其他幾條街的交匯處。說是廣場,不如說是街口。因為這地方太小,太雜亂,人流特別多。
廣場周圍的建築大樓上布滿了霓虹廣告牌,一天到晚閃個沒完。這裏最初命名的本意並不是‘時代廣場’,而是‘時報廣場’。
因為《紐約時報》集團在1904年將總部建在此地。雖然此後上百年,總部多次更換,但《紐約時報》始終待在廣場附近。
現在93年12月24日,平安夜。
風雪正從加拿大方向侵襲南下,覆蓋大半個美國。人們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和禮物,要和家人度過一個平安祥和的日子。
可《時報》的要聞版總編布拉頓先生卻還坐在總部十八層的灰色大樓,隔著玻璃窗看著外頭漫天風雪以及少量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秘書半個小時前就下班了,送上平安夜祝福的同時還給布拉頓一份禮物,是個大大的方盒子,係上了漂亮的彩帶。
布拉頓正心情煩躁,索性坐下來拆禮盒。當打開包裝紙,盒子上有個非常顯眼的‘裙底之光’logo。
“哦,見鬼,又是這東西。”
來自大洋彼岸的vcd,還是那家被製裁的‘聖光’集團所生產。
“這東西根本不合法!”
沒錯,不合法,非常不合法。
《時報》記者最近就在調查此事,調查這樁不可思議的案子——前不久有一批vcd出現在美國的各大超市,公開銷售。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沒誰關心什麽製裁不製裁,他們隻在乎商品是否滿足需要。不得不承認,vcd是一種視聽設備的革命性進步。它比錄像機強多了。
美國人一開始還對這種產品報以懷疑,但他們很快就開始喊‘真香’——超市附近的黑人都學會新的謀生技能,兜售盜版光盤。
這生意利潤太高了,而且很安全。
vcd在美國售價上千美元,一點不比在產地便宜。可人們還是對此趨之若鶩,因為機器雖然貴,但盤片卻很便宜,而且內容極其豐富。
隻要購買一台vcd,促銷員就會指點顧客應該去哪裏買到想要的光盤。別說老外版權意識高,麵對琳琅滿目的光盤,無人不動心。
好萊塢電影,電視台劇集,演唱會錄像,甚至還包括書籍資料——美利堅的書籍可是貴的要死,動不動幾十幾百美元。以至於學校裏的舊書生意非常紅火。
‘聖光’還生產用於電腦的‘光驅’,專門給技術人員提供廉價的知識信息。現在的硬盤容量太小,一張光盤可以存下一座小圖書館,搜索便捷性太強了。
就靠解決用戶的種種痛點,vcd在全世界都開始受到歡迎。‘聖光’不單單在美國銷售,它在世界各地都在傾銷,賺取巨量的超額利潤。
在東南亞,在中亞南亞,在東歐南歐,在非洲南美,在這些法規不健全的地方,vcd完全暢銷無阻。
因為可以賺取外匯,‘聖光視聽’在各省的工廠幹脆減少了對國內的供應,專門出口。此舉不但不受責怪,反而被大加讚賞。
可這東西在歐美日等地的遭遇就不同,從一開始就受到執法機構的打擊,可越調查越發現背後的水很深。
所有經銷商提供的海關進口文件完全以假亂真。除非到海關去調原始檔案,否則沒誰能輕易分辨。
美國海關一開始認為己方出現內鬼,海上緝私人員也想方設法追查走私路線。但調查人員很快發現‘聖光’不虧是一家搞走私起家的集團,死活查不到他們的走私路徑。
憑借職業敏感,布拉頓認定這是個大新聞,背後肯定有能掀起驚濤駭浪的內幕。可調查了幾個月,這位《時報》主編也沒獲得什麽突破性進展。
通過偽造各種進口和運輸文件,‘聖光’93年在美國至少賣掉了十萬台vcd和五百萬張盜版光盤。而這僅僅是‘聖光’目前半個月的產能。
禮物拆了一半,布拉頓覺著索然乏味。他坐下來翻閱手頭的《聖光經濟周刊》。這本刊物目前已經出多國語言版,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周刊》的93年12期上刊發了‘聖光視聽’的年末銷售預估和下一年的生產張望。這家子公司在大洋彼岸建廠的速度極快,短時間內構建起強大的生產能力。
根據公開報道,‘聖光視聽’在93年賣掉了一百萬台vcd,已建成十二條生產線,年產能達到一百五十萬台。公司打算在明年將產能提升到五百萬台。
至於vcd盤片產量,雜誌上沒說。但布拉頓自己預估,‘聖光’暗中銷售的數量很快會突破每月五億張。
這個數字來自於近期日韓化工品中聚碳酸酯的出口增幅。
“繞過各國監管,直接把商品賣到最終市場。這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布拉頓主編已經安排多名資深記者對此進行調查,在警方內部尋求線索,甚至收買地方幫派成員充當線人。
就目前所知,‘聖光’有一張非常高效的底層銷售渠道。在無法公開銷售後,它很熟練的找到了地方幫派來賣。
十萬台是近期尚未完全鋪貨,僅僅在紐約一個地方的銷量。按照老美的消費能力,整個美國的年銷量絕對不會低於五百萬台。
由於銷售極其火爆,地方幫派為了貨源甚至能打起來。可貨源究竟是怎麽來的,卻沒人能說得清。
曾經有線人向布拉頓提供了簡單的消息,貨物直接出現在紐約港的倉庫,幫派人員直接開車去運就好了。
等布拉頓還想知道更多,他的線人已經被公開處刑,甚至連他本人都收到多次電話和郵包威脅,要他停止調查。
但布拉頓對這些威脅嗤之以鼻,他隻考慮到‘聖光’在銷售vcd過程中的收益——哪怕一台的毛利隻有百分之二十,也足以讓美國對這家集團的製裁變成笑話。
“這背後肯定藏著不為人知的運輸手段。”
布拉頓主編認定了這一點,他放下看了十幾遍的《周刊》,挪了挪久坐發麻的屁股,決定起身去上個廁所。哪怕蹲在馬桶上,他都在沉思。
然後.....,馬桶下突然傳來一連串的低沉悶響。
“哦,上帝啊!這該死的馬桶噴糞了。”
現實世界。
紐約,時代廣場。
所謂時代廣場不過是百老匯大道和其他幾條街的交匯處。說是廣場,不如說是街口。因為這地方太小,太雜亂,人流特別多。
廣場周圍的建築大樓上布滿了霓虹廣告牌,一天到晚閃個沒完。這裏最初命名的本意並不是‘時代廣場’,而是‘時報廣場’。
因為《紐約時報》集團在1904年將總部建在此地。雖然此後上百年,總部多次更換,但《紐約時報》始終待在廣場附近。
現在93年12月24日,平安夜。
風雪正從加拿大方向侵襲南下,覆蓋大半個美國。人們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和禮物,要和家人度過一個平安祥和的日子。
可《時報》的要聞版總編布拉頓先生卻還坐在總部十八層的灰色大樓,隔著玻璃窗看著外頭漫天風雪以及少量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秘書半個小時前就下班了,送上平安夜祝福的同時還給布拉頓一份禮物,是個大大的方盒子,係上了漂亮的彩帶。
布拉頓正心情煩躁,索性坐下來拆禮盒。當打開包裝紙,盒子上有個非常顯眼的‘裙底之光’logo。
“哦,見鬼,又是這東西。”
來自大洋彼岸的vcd,還是那家被製裁的‘聖光’集團所生產。
“這東西根本不合法!”
沒錯,不合法,非常不合法。
《時報》記者最近就在調查此事,調查這樁不可思議的案子——前不久有一批vcd出現在美國的各大超市,公開銷售。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沒誰關心什麽製裁不製裁,他們隻在乎商品是否滿足需要。不得不承認,vcd是一種視聽設備的革命性進步。它比錄像機強多了。
美國人一開始還對這種產品報以懷疑,但他們很快就開始喊‘真香’——超市附近的黑人都學會新的謀生技能,兜售盜版光盤。
這生意利潤太高了,而且很安全。
vcd在美國售價上千美元,一點不比在產地便宜。可人們還是對此趨之若鶩,因為機器雖然貴,但盤片卻很便宜,而且內容極其豐富。
隻要購買一台vcd,促銷員就會指點顧客應該去哪裏買到想要的光盤。別說老外版權意識高,麵對琳琅滿目的光盤,無人不動心。
好萊塢電影,電視台劇集,演唱會錄像,甚至還包括書籍資料——美利堅的書籍可是貴的要死,動不動幾十幾百美元。以至於學校裏的舊書生意非常紅火。
‘聖光’還生產用於電腦的‘光驅’,專門給技術人員提供廉價的知識信息。現在的硬盤容量太小,一張光盤可以存下一座小圖書館,搜索便捷性太強了。
就靠解決用戶的種種痛點,vcd在全世界都開始受到歡迎。‘聖光’不單單在美國銷售,它在世界各地都在傾銷,賺取巨量的超額利潤。
在東南亞,在中亞南亞,在東歐南歐,在非洲南美,在這些法規不健全的地方,vcd完全暢銷無阻。
因為可以賺取外匯,‘聖光視聽’在各省的工廠幹脆減少了對國內的供應,專門出口。此舉不但不受責怪,反而被大加讚賞。
可這東西在歐美日等地的遭遇就不同,從一開始就受到執法機構的打擊,可越調查越發現背後的水很深。
所有經銷商提供的海關進口文件完全以假亂真。除非到海關去調原始檔案,否則沒誰能輕易分辨。
美國海關一開始認為己方出現內鬼,海上緝私人員也想方設法追查走私路線。但調查人員很快發現‘聖光’不虧是一家搞走私起家的集團,死活查不到他們的走私路徑。
憑借職業敏感,布拉頓認定這是個大新聞,背後肯定有能掀起驚濤駭浪的內幕。可調查了幾個月,這位《時報》主編也沒獲得什麽突破性進展。
通過偽造各種進口和運輸文件,‘聖光’93年在美國至少賣掉了十萬台vcd和五百萬張盜版光盤。而這僅僅是‘聖光’目前半個月的產能。
禮物拆了一半,布拉頓覺著索然乏味。他坐下來翻閱手頭的《聖光經濟周刊》。這本刊物目前已經出多國語言版,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周刊》的93年12期上刊發了‘聖光視聽’的年末銷售預估和下一年的生產張望。這家子公司在大洋彼岸建廠的速度極快,短時間內構建起強大的生產能力。
根據公開報道,‘聖光視聽’在93年賣掉了一百萬台vcd,已建成十二條生產線,年產能達到一百五十萬台。公司打算在明年將產能提升到五百萬台。
至於vcd盤片產量,雜誌上沒說。但布拉頓自己預估,‘聖光’暗中銷售的數量很快會突破每月五億張。
這個數字來自於近期日韓化工品中聚碳酸酯的出口增幅。
“繞過各國監管,直接把商品賣到最終市場。這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布拉頓主編已經安排多名資深記者對此進行調查,在警方內部尋求線索,甚至收買地方幫派成員充當線人。
就目前所知,‘聖光’有一張非常高效的底層銷售渠道。在無法公開銷售後,它很熟練的找到了地方幫派來賣。
十萬台是近期尚未完全鋪貨,僅僅在紐約一個地方的銷量。按照老美的消費能力,整個美國的年銷量絕對不會低於五百萬台。
由於銷售極其火爆,地方幫派為了貨源甚至能打起來。可貨源究竟是怎麽來的,卻沒人能說得清。
曾經有線人向布拉頓提供了簡單的消息,貨物直接出現在紐約港的倉庫,幫派人員直接開車去運就好了。
等布拉頓還想知道更多,他的線人已經被公開處刑,甚至連他本人都收到多次電話和郵包威脅,要他停止調查。
但布拉頓對這些威脅嗤之以鼻,他隻考慮到‘聖光’在銷售vcd過程中的收益——哪怕一台的毛利隻有百分之二十,也足以讓美國對這家集團的製裁變成笑話。
“這背後肯定藏著不為人知的運輸手段。”
布拉頓主編認定了這一點,他放下看了十幾遍的《周刊》,挪了挪久坐發麻的屁股,決定起身去上個廁所。哪怕蹲在馬桶上,他都在沉思。
然後.....,馬桶下突然傳來一連串的低沉悶響。
“哦,上帝啊!這該死的馬桶噴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