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她微笑,「不是,我不怪任何人。確是我言行有悖。我們都應該遵從禮儀,何況你是君主,理應為臣子,為天下人做一個表率。」
我壓下舌根深處不斷翻湧的酸澀,再道,「迎楚王靈柩迴京,入昭陵罷。」
她望著我不語,少頃,淒楚一笑,「你真的想要我,和他死後同穴?」
「隻是個形式而已,現在和將來,陪在你身邊的人是我。」隱去心中對於未來的惶然猜測,我平靜的安慰她。
她最終聽從了我的話。然而她的讓步並沒有帶給我們心中祈求的平靜。
公主接連上疏要求親迎父親靈柩入皇陵,被駁迴後,她再度上疏要求陛下將我貶斥。言官們及時捕捉到公主與我已勢成水火的僵局,集體上疏請陛下將我交由法司議罪,再不能姑容我為禍朝綱。
天授十八年秋,即將致仕的都禦史趙循在朝會上苦諫陛下將我重處,勸諫無果後,他脫去梁冠,以頭觸太極殿中龍柱,幸而他年老力衰,且有一旁侍立的內臣阻擋卸去了力道,但仍撞破額角,滿麵鮮血。
帶給我這個消息的人是孫澤淳。他冷靜的描繪當時的畫麵,宛若他親見一般,一麵噓唏一麵對我嘆道,「元承,事情都已發展成這樣了,我勸你也該為自己考慮考慮,就說陛下寵你,可你再怎樣也不過是個內臣。難道讓她為了你去得罪天下人麽?那你豈不真成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了……」
我垂目不語,心底業已血流成河,一股徹骨的寒意從膝下升起湧上周身,袖中的手亦不受控製的在顫抖。
傍晚時,我去西暖閣中陪她,她並未提及今日發生之時,而是讓我為她擬旨,革去楊楠給事中職,奪其士人稱號,削籍為民。
我沒有勸阻,依言擬旨,隻是對她陳述心中所想,「去了一個楊楠,還會有更多的人站出來,你無法革盡天下言官。」
「那我就殺了他們!我不相信,以帝王之勢,會連一個心愛之人都護不住。」
我沉默,無言以對。
這一年中秋前夕,她召京中親貴入內敘話,其間英親王的兩個孫輩頗得她喜愛,她對著那兩個少年問了許久的話,直贊他們聰明機變而有才氣,是李家這一代中的翹楚。
幾日後,她下旨擢封這兩個少年為郡王,並特許其入宮中上書房陪侍太女一道讀書。
這個舉動令朝中議論紛紛,漸漸開始有傳言,她欲廢太女而改立英國公長孫繼嗣。
我猜測她並未想廢公主,隻是想要對她有所警告,但這不吝於給她們本來膠著的關係雪上加霜,「公主性情激烈,你不該這樣刺激她。朝中大臣也不會允許你廢棄太女改立宗室。」
「我並非嚇唬她。」她一語令我心驚,「她容不下你,與其日後我躺在昭陵中後悔,不如今日就提早為你安排好。」
我大駭,她的話讓我不由自主的顫抖,我試圖開口,卻發現自己無法組織任何言語,心如錐刺。
殿前內侍入內的腳步聲打斷了我慌亂的思緒,他呈上一捲紙,迴稟道,「這是長春宮剛送來過的,殿下今日寫的詩作,請陛下一覽。」
她揮手令內侍退下。展開那捲紙,須臾她的手開始發抖,雙唇輕顫,她憤怒的將紙團成一團,用盡力氣擲於地下。
我拾起那團紙,打開它,映入眼的是一首並不陌生的五言詩: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這首黃瓜台辭,相傳是章懷太子李賢所作。以種瓜摘瓜作比喻,以期生母武則天能夠重視母子之情,不再殘害自己的骨肉。
「她竟敢拿我比武氏,我可有殘害過自己的子女?」她的憤怒聽上去像是發自胸腔的悲鳴。
她召來殿前內侍,吩咐道,「去長春宮,傳我的話問她,為人子女忤逆母親,安有半分孝心可言?為人臣子,詆毀君上,安有半分人臣之心?不孝不臣,何以為人?」
內侍領命,慌亂中瞥著我的麵色,得不到任何迴應後,才惶恐的退去了。
我走到她身邊輕撫著她起伏的背,那兩片薄如蟬翼的消瘦脊骨讓我心下生涼,「我扶你迴去休息罷,你需要養養精神。」
她默默的點著頭,之後任由我將她攙扶起,送迴寢殿中。我看著她似沉沉睡去,才起身迴到西暖閣,準備替她批完餘下的奏疏。
外麵一陣秋風起,有沙沙的落葉聲,天色凝暗,似有一場秋雨將至。明晨起,又會是淒涼一片秋聲。
「母親!我要見母親!」公主的唿喊聲自殿外傳來,夾在如豆般的雨聲裏,分外悽厲,「你說我沒有人子之孝,人臣之禮。可是周元承呢?你被他迷惑至斯,連親生的女兒都想要罷黜,要我怎能不心寒?母親,你不能留著這個閹人,他會害你一世英明盡毀,讓你萬世為後人詬病……」
這一聲聲的話語似秋風無情,抽打在我心上,句句宛如利刃。
「你為他已殺了外祖,毀了父親,現在他連我都不放過了,你要眼睜睜看著他屠盡你的親人麽?昔年張易之,張昌宗為武後寵,專權跋扈,太子李顯長子李重潤私下議論二張,張易之便慫恿武後將其處死,如今這男寵之禍又要再度傾覆李氏家族了麽?母親,你清醒的看看,朝堂之上有多少人要你將這個閹人處死,你可以殺了這些人,可是你殺不盡天下人。」
</br>
我壓下舌根深處不斷翻湧的酸澀,再道,「迎楚王靈柩迴京,入昭陵罷。」
她望著我不語,少頃,淒楚一笑,「你真的想要我,和他死後同穴?」
「隻是個形式而已,現在和將來,陪在你身邊的人是我。」隱去心中對於未來的惶然猜測,我平靜的安慰她。
她最終聽從了我的話。然而她的讓步並沒有帶給我們心中祈求的平靜。
公主接連上疏要求親迎父親靈柩入皇陵,被駁迴後,她再度上疏要求陛下將我貶斥。言官們及時捕捉到公主與我已勢成水火的僵局,集體上疏請陛下將我交由法司議罪,再不能姑容我為禍朝綱。
天授十八年秋,即將致仕的都禦史趙循在朝會上苦諫陛下將我重處,勸諫無果後,他脫去梁冠,以頭觸太極殿中龍柱,幸而他年老力衰,且有一旁侍立的內臣阻擋卸去了力道,但仍撞破額角,滿麵鮮血。
帶給我這個消息的人是孫澤淳。他冷靜的描繪當時的畫麵,宛若他親見一般,一麵噓唏一麵對我嘆道,「元承,事情都已發展成這樣了,我勸你也該為自己考慮考慮,就說陛下寵你,可你再怎樣也不過是個內臣。難道讓她為了你去得罪天下人麽?那你豈不真成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了……」
我垂目不語,心底業已血流成河,一股徹骨的寒意從膝下升起湧上周身,袖中的手亦不受控製的在顫抖。
傍晚時,我去西暖閣中陪她,她並未提及今日發生之時,而是讓我為她擬旨,革去楊楠給事中職,奪其士人稱號,削籍為民。
我沒有勸阻,依言擬旨,隻是對她陳述心中所想,「去了一個楊楠,還會有更多的人站出來,你無法革盡天下言官。」
「那我就殺了他們!我不相信,以帝王之勢,會連一個心愛之人都護不住。」
我沉默,無言以對。
這一年中秋前夕,她召京中親貴入內敘話,其間英親王的兩個孫輩頗得她喜愛,她對著那兩個少年問了許久的話,直贊他們聰明機變而有才氣,是李家這一代中的翹楚。
幾日後,她下旨擢封這兩個少年為郡王,並特許其入宮中上書房陪侍太女一道讀書。
這個舉動令朝中議論紛紛,漸漸開始有傳言,她欲廢太女而改立英國公長孫繼嗣。
我猜測她並未想廢公主,隻是想要對她有所警告,但這不吝於給她們本來膠著的關係雪上加霜,「公主性情激烈,你不該這樣刺激她。朝中大臣也不會允許你廢棄太女改立宗室。」
「我並非嚇唬她。」她一語令我心驚,「她容不下你,與其日後我躺在昭陵中後悔,不如今日就提早為你安排好。」
我大駭,她的話讓我不由自主的顫抖,我試圖開口,卻發現自己無法組織任何言語,心如錐刺。
殿前內侍入內的腳步聲打斷了我慌亂的思緒,他呈上一捲紙,迴稟道,「這是長春宮剛送來過的,殿下今日寫的詩作,請陛下一覽。」
她揮手令內侍退下。展開那捲紙,須臾她的手開始發抖,雙唇輕顫,她憤怒的將紙團成一團,用盡力氣擲於地下。
我拾起那團紙,打開它,映入眼的是一首並不陌生的五言詩: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這首黃瓜台辭,相傳是章懷太子李賢所作。以種瓜摘瓜作比喻,以期生母武則天能夠重視母子之情,不再殘害自己的骨肉。
「她竟敢拿我比武氏,我可有殘害過自己的子女?」她的憤怒聽上去像是發自胸腔的悲鳴。
她召來殿前內侍,吩咐道,「去長春宮,傳我的話問她,為人子女忤逆母親,安有半分孝心可言?為人臣子,詆毀君上,安有半分人臣之心?不孝不臣,何以為人?」
內侍領命,慌亂中瞥著我的麵色,得不到任何迴應後,才惶恐的退去了。
我走到她身邊輕撫著她起伏的背,那兩片薄如蟬翼的消瘦脊骨讓我心下生涼,「我扶你迴去休息罷,你需要養養精神。」
她默默的點著頭,之後任由我將她攙扶起,送迴寢殿中。我看著她似沉沉睡去,才起身迴到西暖閣,準備替她批完餘下的奏疏。
外麵一陣秋風起,有沙沙的落葉聲,天色凝暗,似有一場秋雨將至。明晨起,又會是淒涼一片秋聲。
「母親!我要見母親!」公主的唿喊聲自殿外傳來,夾在如豆般的雨聲裏,分外悽厲,「你說我沒有人子之孝,人臣之禮。可是周元承呢?你被他迷惑至斯,連親生的女兒都想要罷黜,要我怎能不心寒?母親,你不能留著這個閹人,他會害你一世英明盡毀,讓你萬世為後人詬病……」
這一聲聲的話語似秋風無情,抽打在我心上,句句宛如利刃。
「你為他已殺了外祖,毀了父親,現在他連我都不放過了,你要眼睜睜看著他屠盡你的親人麽?昔年張易之,張昌宗為武後寵,專權跋扈,太子李顯長子李重潤私下議論二張,張易之便慫恿武後將其處死,如今這男寵之禍又要再度傾覆李氏家族了麽?母親,你清醒的看看,朝堂之上有多少人要你將這個閹人處死,你可以殺了這些人,可是你殺不盡天下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