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畏恍然抬首,又著意看了看秦啟方,忽然輕笑道,「失敬失敬,秦公子大名,許某如雷貫耳。隻是以秦公子才名竟然到今日都解不出那句話麽?既如此,列位何不去問出題者馮大人,何必非要在此盤問許某不可?」
「我們倒是想去問他呢,自從出了詔獄,他就以生病為由躲進家中大門緊閉,任誰去敲門都不給開。怕是再羞於見人了吧。」有人立即答話,語帶譏諷,引來眾舉子一番竊竊嘲笑。
許子畏麵色一沉,想是聽到馮敏閉門謝客心有所感,遂漠然不語。
秦啟方再施一禮,語氣誠懇的道,「本輪策論之題是要我們詳述程朱理學的四位大儒各自對經典有何不同的詮釋,從題目中可知前三位乃是張載,楊時,陸九淵,但描述最後一位所引用的話,卻令我等十分費解,所謂有從事於《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這一句,卻是說的哪一位先賢大家?還望許兄能為我等釋疑。」
他頓了一下,又補充道,「畢竟通場考生,隻有許兄一人迴答出了這個問題。」
大約是他最後補充的這句話,令許子畏覺得他和在場諸人一樣,認定自己之所以能作答乃是因作弊之故。許子畏當即扯出一個輕蔑的笑容,對秦啟方的發問亦不加理會。
「好言相問,他卻這般倨傲,都到了這個田地了,卻不知他還有什麽可傲的?」
「我瞧他一定是忘了,那日匆匆記下答案,臨場囫圇發揮一番,事後哪兒還想得起來啊?」
「是啊,那般刁鑽的題目,在場上百名舉子都答不出來,我就不信他就那麽高才,比我們這些人都強那麽多?難道真的閱了萬卷書不成?」
「咱們也不算虧,依我說,這題拿到國子監,翰林院去,怕是也沒人迴答的出來了。馮敏語不驚人死不休,卻忘了會試的目的是給朝廷選拔人才,不是為滿足他個人偏好的,他此番吃了大虧,也算是他咎由自取!」
眾人七嘴八舌的鼓譟起來,言語中不乏激烈攻擊馮敏之詞,漸次竟有些不堪入耳。許子畏臉色發青,幾次想要開口,卻被眾人的聲音淹沒了下去,隻好一臉憤懣地扭過頭去不再看這群人。
良久,秦啟方迴首環視四周,示意眾人安靜,緩緩說道,「既然許兄不願意告知,我們也不能強人所難。隻可惜這道策論終成孤絕難題,再無人能解了。」說罷,已欲轉身離去。
他語氣中帶著明顯的遺憾之意,令我覺得他是誠心來求解答,他感興趣的也許隻是未解的知識和未閱過的經典。
想到此,我朗聲說道,「秦公子請留步。恕在下冒昧,想替許先生迴答你適才的問題。」
眾人此時已轉過身來,都十分詫異的打量我,不多時,便已有人根據我穿著的公服判斷出我的身份,繼而有人開始互相低語,一些舉子們聞言再抬首看我時,眼神已隱約透了些畏懼。
秦啟方也好似知曉我是誰,對我施禮道,「願聞大人高論。」
我亦向他還禮,環顧眾人,道,「這道策論要求詳述四位曠世大家的學理造詣,難點出在」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這一句上。諸位不解此句應對照哪位先賢。在下說出一位,請諸位參考,世人稱其為魯齋先生的元人許衡。」
我話音剛落,立即有人反駁,「怎麽可能?元史載,許衡得朱子之書而尊信表章之。許氏一直隻尊崇朱子學說,並一生致力於推廣之。因為他的緣故,使得朱理「衣被四海,家藏而人道之。」這樣的儒學大家,怎會被詬病貶損為,假意秉承朱子學說,實則行的是黃老之術?」
我答道,「元世祖一朝,許衡與劉因並稱北方理學兩大家。劉因對許氏自請罷中書執政而就國子監祭酒一職,甚為不滿,故作退齋記譏諷之,文中曾言,世有挾老子之術以往者,以一身之利害,節量天下之休戚,而終必至於誤國而害民。而彼以孔孟之義,程朱之理自居,實乃以術欺世,以術自免。而這篇退齋記就收錄在劉因的靜修文集中,相信諸位查閱之後便既知曉,再看這道策論,答案也便一目了然。」
我言罷,再觀眾舉子表情,有麵麵相覷者,有恍然者,亦有迷惑不解者,更多的人則在默然沉思。須臾,秦啟方越眾而出,向我欠身道,「百多學子通場莫解之難題,幸得大人詳述以解惑。大人高才令啟方佩服。」
「秦公子客氣,在下不敢當。」我環顧四周,緩緩地道,「在下亦有幾句話想對諸位說,諸位都是讀書人,對於先賢所著經義,如不能細心推敲,仔細辨別,便難以知曉其真正見解,不能領略其思想便會無所依從,沒有師崇。
如這道策論題所提及四位大家,雖都治學於程朱,但每個人對其學理詮釋又自不同。既然大師學者對於大家之言,尚有如此不同的理解,讀書人就更應該仔細審辨,才能從中有所領悟,形成自己的觀點。
諸位詬病馮大人出題奇僻,卻是沒有領會他一番苦心。在下相信,馮大人的本意是欲體察諸位平日讀書是否嚴謹而求甚解,亦希望諸位治學能夠多問慎思而後明辨,最終使學問能精益求精,達到更高的境界。」
秦啟方似有所悟,垂目不語,片刻之後抬起頭,雙目湛湛的望著我,真誠言道,「大人良言,啟方承教。」
我含笑向他頜首。此時眾舉子都準備散去,忽見一個短衫小僕匆匆跑來,至秦啟方麵前躬身道,「公子,小的才剛從馮府處迴來,聽門房上的人說,馮大人,沒了。
</br>
「我們倒是想去問他呢,自從出了詔獄,他就以生病為由躲進家中大門緊閉,任誰去敲門都不給開。怕是再羞於見人了吧。」有人立即答話,語帶譏諷,引來眾舉子一番竊竊嘲笑。
許子畏麵色一沉,想是聽到馮敏閉門謝客心有所感,遂漠然不語。
秦啟方再施一禮,語氣誠懇的道,「本輪策論之題是要我們詳述程朱理學的四位大儒各自對經典有何不同的詮釋,從題目中可知前三位乃是張載,楊時,陸九淵,但描述最後一位所引用的話,卻令我等十分費解,所謂有從事於《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這一句,卻是說的哪一位先賢大家?還望許兄能為我等釋疑。」
他頓了一下,又補充道,「畢竟通場考生,隻有許兄一人迴答出了這個問題。」
大約是他最後補充的這句話,令許子畏覺得他和在場諸人一樣,認定自己之所以能作答乃是因作弊之故。許子畏當即扯出一個輕蔑的笑容,對秦啟方的發問亦不加理會。
「好言相問,他卻這般倨傲,都到了這個田地了,卻不知他還有什麽可傲的?」
「我瞧他一定是忘了,那日匆匆記下答案,臨場囫圇發揮一番,事後哪兒還想得起來啊?」
「是啊,那般刁鑽的題目,在場上百名舉子都答不出來,我就不信他就那麽高才,比我們這些人都強那麽多?難道真的閱了萬卷書不成?」
「咱們也不算虧,依我說,這題拿到國子監,翰林院去,怕是也沒人迴答的出來了。馮敏語不驚人死不休,卻忘了會試的目的是給朝廷選拔人才,不是為滿足他個人偏好的,他此番吃了大虧,也算是他咎由自取!」
眾人七嘴八舌的鼓譟起來,言語中不乏激烈攻擊馮敏之詞,漸次竟有些不堪入耳。許子畏臉色發青,幾次想要開口,卻被眾人的聲音淹沒了下去,隻好一臉憤懣地扭過頭去不再看這群人。
良久,秦啟方迴首環視四周,示意眾人安靜,緩緩說道,「既然許兄不願意告知,我們也不能強人所難。隻可惜這道策論終成孤絕難題,再無人能解了。」說罷,已欲轉身離去。
他語氣中帶著明顯的遺憾之意,令我覺得他是誠心來求解答,他感興趣的也許隻是未解的知識和未閱過的經典。
想到此,我朗聲說道,「秦公子請留步。恕在下冒昧,想替許先生迴答你適才的問題。」
眾人此時已轉過身來,都十分詫異的打量我,不多時,便已有人根據我穿著的公服判斷出我的身份,繼而有人開始互相低語,一些舉子們聞言再抬首看我時,眼神已隱約透了些畏懼。
秦啟方也好似知曉我是誰,對我施禮道,「願聞大人高論。」
我亦向他還禮,環顧眾人,道,「這道策論要求詳述四位曠世大家的學理造詣,難點出在」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這一句上。諸位不解此句應對照哪位先賢。在下說出一位,請諸位參考,世人稱其為魯齋先生的元人許衡。」
我話音剛落,立即有人反駁,「怎麽可能?元史載,許衡得朱子之書而尊信表章之。許氏一直隻尊崇朱子學說,並一生致力於推廣之。因為他的緣故,使得朱理「衣被四海,家藏而人道之。」這樣的儒學大家,怎會被詬病貶損為,假意秉承朱子學說,實則行的是黃老之術?」
我答道,「元世祖一朝,許衡與劉因並稱北方理學兩大家。劉因對許氏自請罷中書執政而就國子監祭酒一職,甚為不滿,故作退齋記譏諷之,文中曾言,世有挾老子之術以往者,以一身之利害,節量天下之休戚,而終必至於誤國而害民。而彼以孔孟之義,程朱之理自居,實乃以術欺世,以術自免。而這篇退齋記就收錄在劉因的靜修文集中,相信諸位查閱之後便既知曉,再看這道策論,答案也便一目了然。」
我言罷,再觀眾舉子表情,有麵麵相覷者,有恍然者,亦有迷惑不解者,更多的人則在默然沉思。須臾,秦啟方越眾而出,向我欠身道,「百多學子通場莫解之難題,幸得大人詳述以解惑。大人高才令啟方佩服。」
「秦公子客氣,在下不敢當。」我環顧四周,緩緩地道,「在下亦有幾句話想對諸位說,諸位都是讀書人,對於先賢所著經義,如不能細心推敲,仔細辨別,便難以知曉其真正見解,不能領略其思想便會無所依從,沒有師崇。
如這道策論題所提及四位大家,雖都治學於程朱,但每個人對其學理詮釋又自不同。既然大師學者對於大家之言,尚有如此不同的理解,讀書人就更應該仔細審辨,才能從中有所領悟,形成自己的觀點。
諸位詬病馮大人出題奇僻,卻是沒有領會他一番苦心。在下相信,馮大人的本意是欲體察諸位平日讀書是否嚴謹而求甚解,亦希望諸位治學能夠多問慎思而後明辨,最終使學問能精益求精,達到更高的境界。」
秦啟方似有所悟,垂目不語,片刻之後抬起頭,雙目湛湛的望著我,真誠言道,「大人良言,啟方承教。」
我含笑向他頜首。此時眾舉子都準備散去,忽見一個短衫小僕匆匆跑來,至秦啟方麵前躬身道,「公子,小的才剛從馮府處迴來,聽門房上的人說,馮大人,沒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