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涼涼勸於思吃些東西。
於思忽然轉頭,抱著她的腰,滿臉哀戚,求得肝腸寸斷:「姑姑,你幫我,你幫我逃跑好不好?」
於涼涼沒有迴答。
於思麵色慘白,臉有淚痕,仰頭望著她,忽而生氣起來:「你都可以逃婚,為什麽我不可以?!如若不是你,我們家何淪落至此?為什麽你當初要逃婚?為什麽我就得替你嫁給那個人?!」
於涼涼嫂子原本就在門外等著,此刻聽於思情緒激動,在摔梳妝檯上的胭脂首飾,衝進來製止一番後也跟著抹淚,母女倆抱頭痛哭,任何母親都不希望自己女兒入火坑,誰不是心尖上的肉?
於涼涼無法迴答她。
無言以對。
獨自迴房間的路上,她也在想:是啊,為什麽要逃婚?為什麽要跟黎疏走?為什麽沒有考慮過後果?為什麽……
她不怪於思,於思是個單純的孩子。
她問出的是,這個府邸裏所有人都忍耐著,沒有挑破出來問她的話。
迴府之後,兄長、嫂嫂,乃至曾經的下人都默契地不提於涼涼逃婚這件事,他們隔閡了她,見到她宛如陌生人。
雖供衣吃食,但相處已不太自然,或許也明白,她終究會走,她已經不是於府裏麵同氣連枝的人,她是傷害這份「同氣連枝」的人。
——她隻想著自己。
隻有於思跟她好,因為她天真,她總是問她:
「姑姑,你這些年你去了哪兒啊?」
「姑姑,那個人是什麽樣的人啊?很好看嗎?」
「姑姑,你為什麽好久好久沒迴來?」
「姑姑,你不想念親人嗎?」
……
-姑姑這些年在喜歡的人身邊,哪裏也沒去。
-是的,那個人很好看,……也很無情。他不是刻意的無情,他隻是不懂。
-姑姑不知道府裏麵發生了這種事,姑姑當時隻是害怕父母會生氣。
-姑姑也想念親人……
那天晚上,於思便在房內懸樑自盡,幸虧被丫鬟看護察覺,救了下來。
嫂嫂徹底繃不住了,跟女兒站在一邊,絕食抵抗,如若要嫁,先殺了她們母女吧,都不活了。
於廣遠愁眉深鎖,不住嘆息,望著妻女無可奈何,既捨不得妻也捨不得女,便去找了潘帥。
於涼涼以為他是終於想通,家裏並非完全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還留有一些積蓄。如遣退家丁,搬遷去其他地方,縮衣緊食,清寒度日,也並無不可。
於廣遠迴來,說事已解決,於涼涼還高興一陣,直至她喝了於思送過來的銀耳蓮子湯後暈了過去,醒過來時,已經被人換上嫁衣,綁住雙手,嘞著嘴巴,坐進花轎。
兄長所說的解決,並非推拒婚事,他不敢。
他隻能潘帥麵前哀求,稱才知女兒清白有損,實在不敢辱了潘家門楣,願用綢緞莊三成,以及於涼涼,作為替代。
潘帥讓他在門外等了一個時辰才應承,他心裏有盤算,於思並非天姿國色,他不過隨口答應,相比之下,他對於之前曾敢逃婚的於涼涼更感興趣。
他讓於家把婚事照常進行,他要當眾掀開轎簾,他要再做一次「受害者」,讓世人知道,於家是多麽陰險下三濫,竟幹出這種李代桃僵之事,他要占了於家綢緞莊,也要讓人知道膽敢欺瞞的他是什麽下場。
在進潘帥府邸後,於涼涼便沒了逃跑的機會。
潘帥並沒有刻意看著她。
她也不想逃跑。
她認命了。
不是認此刻的命,而是認過去的命,人自己因為年少無知所需付出的代價,即便意想不到,並非出自本願,也仍然需要償還。
即便他們可能已經不把她當作家人。
站在爐鼎前,於涼涼伸手把姻緣福袋放入僧侶焚燒落葉的火爐中,火焰燙手,枯葉焦裂。
裏麵並沒有寫自己和黎疏的名字。
她隻不過取下自己十四歲少女時掛上的福袋,把那裏麵的小詩信箋拿出來,再把一個空的福袋掛上去。
沒什麽盼望,隻是掛著而已。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
未曾想,這幾年,它在風中晃蕩,卻遲遲未落。
竟,未落。
所以她把它摘下來,燒掉。
風起。
火熊熊燃燒,屑燼明滅不定。
留著一個念頭,像等一個遲遲不來的人。
不來的話,念頭還是念頭,人來了,念頭反而該熄了。因為不用再念想了,念想則期盼。
拜祭完,一行人下山迴去。
潘媛很不高興,最開始她以為黎疏刻板,可無論她表現得多麽嫻雅大方,黎疏仍舊沒有假以辭色,甚至在她頻頻主動寒暄時,一言未發。
要不是知道他是個正常人,她會以為他是個聾子和啞巴。
按理來說,她是主人家小姐,客套兩句也該,然黎疏便是連正眼都沒看過她。原本有心將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冷漠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侮辱,意味著無論是姿色還是身份,黎疏都看不上她。
潘媛越想越氣,等到迴去後潘帥問她情況,她半哀半怨、煽風點火地說自己恐怕是完成不了哥哥的計劃,黎疏完全不把她和潘家放在眼裏,無論她如何示好,皆無動於衷,想來是嫌棄他們潘家家小業小,入不了眼。
</br>
於思忽然轉頭,抱著她的腰,滿臉哀戚,求得肝腸寸斷:「姑姑,你幫我,你幫我逃跑好不好?」
於涼涼沒有迴答。
於思麵色慘白,臉有淚痕,仰頭望著她,忽而生氣起來:「你都可以逃婚,為什麽我不可以?!如若不是你,我們家何淪落至此?為什麽你當初要逃婚?為什麽我就得替你嫁給那個人?!」
於涼涼嫂子原本就在門外等著,此刻聽於思情緒激動,在摔梳妝檯上的胭脂首飾,衝進來製止一番後也跟著抹淚,母女倆抱頭痛哭,任何母親都不希望自己女兒入火坑,誰不是心尖上的肉?
於涼涼無法迴答她。
無言以對。
獨自迴房間的路上,她也在想:是啊,為什麽要逃婚?為什麽要跟黎疏走?為什麽沒有考慮過後果?為什麽……
她不怪於思,於思是個單純的孩子。
她問出的是,這個府邸裏所有人都忍耐著,沒有挑破出來問她的話。
迴府之後,兄長、嫂嫂,乃至曾經的下人都默契地不提於涼涼逃婚這件事,他們隔閡了她,見到她宛如陌生人。
雖供衣吃食,但相處已不太自然,或許也明白,她終究會走,她已經不是於府裏麵同氣連枝的人,她是傷害這份「同氣連枝」的人。
——她隻想著自己。
隻有於思跟她好,因為她天真,她總是問她:
「姑姑,你這些年你去了哪兒啊?」
「姑姑,那個人是什麽樣的人啊?很好看嗎?」
「姑姑,你為什麽好久好久沒迴來?」
「姑姑,你不想念親人嗎?」
……
-姑姑這些年在喜歡的人身邊,哪裏也沒去。
-是的,那個人很好看,……也很無情。他不是刻意的無情,他隻是不懂。
-姑姑不知道府裏麵發生了這種事,姑姑當時隻是害怕父母會生氣。
-姑姑也想念親人……
那天晚上,於思便在房內懸樑自盡,幸虧被丫鬟看護察覺,救了下來。
嫂嫂徹底繃不住了,跟女兒站在一邊,絕食抵抗,如若要嫁,先殺了她們母女吧,都不活了。
於廣遠愁眉深鎖,不住嘆息,望著妻女無可奈何,既捨不得妻也捨不得女,便去找了潘帥。
於涼涼以為他是終於想通,家裏並非完全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還留有一些積蓄。如遣退家丁,搬遷去其他地方,縮衣緊食,清寒度日,也並無不可。
於廣遠迴來,說事已解決,於涼涼還高興一陣,直至她喝了於思送過來的銀耳蓮子湯後暈了過去,醒過來時,已經被人換上嫁衣,綁住雙手,嘞著嘴巴,坐進花轎。
兄長所說的解決,並非推拒婚事,他不敢。
他隻能潘帥麵前哀求,稱才知女兒清白有損,實在不敢辱了潘家門楣,願用綢緞莊三成,以及於涼涼,作為替代。
潘帥讓他在門外等了一個時辰才應承,他心裏有盤算,於思並非天姿國色,他不過隨口答應,相比之下,他對於之前曾敢逃婚的於涼涼更感興趣。
他讓於家把婚事照常進行,他要當眾掀開轎簾,他要再做一次「受害者」,讓世人知道,於家是多麽陰險下三濫,竟幹出這種李代桃僵之事,他要占了於家綢緞莊,也要讓人知道膽敢欺瞞的他是什麽下場。
在進潘帥府邸後,於涼涼便沒了逃跑的機會。
潘帥並沒有刻意看著她。
她也不想逃跑。
她認命了。
不是認此刻的命,而是認過去的命,人自己因為年少無知所需付出的代價,即便意想不到,並非出自本願,也仍然需要償還。
即便他們可能已經不把她當作家人。
站在爐鼎前,於涼涼伸手把姻緣福袋放入僧侶焚燒落葉的火爐中,火焰燙手,枯葉焦裂。
裏麵並沒有寫自己和黎疏的名字。
她隻不過取下自己十四歲少女時掛上的福袋,把那裏麵的小詩信箋拿出來,再把一個空的福袋掛上去。
沒什麽盼望,隻是掛著而已。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
未曾想,這幾年,它在風中晃蕩,卻遲遲未落。
竟,未落。
所以她把它摘下來,燒掉。
風起。
火熊熊燃燒,屑燼明滅不定。
留著一個念頭,像等一個遲遲不來的人。
不來的話,念頭還是念頭,人來了,念頭反而該熄了。因為不用再念想了,念想則期盼。
拜祭完,一行人下山迴去。
潘媛很不高興,最開始她以為黎疏刻板,可無論她表現得多麽嫻雅大方,黎疏仍舊沒有假以辭色,甚至在她頻頻主動寒暄時,一言未發。
要不是知道他是個正常人,她會以為他是個聾子和啞巴。
按理來說,她是主人家小姐,客套兩句也該,然黎疏便是連正眼都沒看過她。原本有心將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冷漠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侮辱,意味著無論是姿色還是身份,黎疏都看不上她。
潘媛越想越氣,等到迴去後潘帥問她情況,她半哀半怨、煽風點火地說自己恐怕是完成不了哥哥的計劃,黎疏完全不把她和潘家放在眼裏,無論她如何示好,皆無動於衷,想來是嫌棄他們潘家家小業小,入不了眼。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