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下人是這宅子裏的一個老仆,之前鄒閣老的曾孫走的時候給不起工錢了,就順帶把他給留在了宅子裏。所以老仆雖然隻是個仆人,但見過的風浪比老曹隻多不少。他嘴上迴著老曹的話,一邊把手一揮,身後已湧進來一堆仆人,手上捧著官服官帽,還有盥洗用的毛巾熱水,一應俱全。
老曹喃喃自語道:“要打仗了,果然是要打仗了。”
曹習文一聽,來了勁兒。
“爹!這就要打仗了啊?孩兒隨你一起去!”
“胡鬧!”老曹一聲喝,已是怒目,“這是鬧著玩的嗎?你給我老老實實在家裏呆著,哪兒也不許去,聽見沒有?”
曹習文隻好“喔”了一聲,眼睜睜地看著父親手忙腳亂地洗臉換衣服戴帽子,拔腳出門去了。
老仆見曹習文神色低落,還道是他有些害怕,好心寬慰道:“小主人,這樣的事雖然不常見,但偶爾還是有的,不必太擔心了。”
曹習文卻嘟噥了一句:“打仗不帶上我,啥都不跟我說,大門也不讓出去,我呆這兒幹嘛?還不如迴涇州去自在……”
老仆聽得臉色一變,這孩子真是沒見過亂世的禍,才口不遮攔地說出這等話。當百姓的一求風調雨順,二求國泰民安。打仗又能有什麽好事?當下懶得與他理論,搖頭退了出去。
******
那一夜,溫帝夜召七十二名在京畿的大員武官之事轉瞬便傳遍了朝野。
從皇宮大內的太監宮女到街頭賣餅運貨的小販馬夫,甚至到郊外道觀寺廟裏的和尚道士,都知道了這個驚天動地的消息:
伊穆蘭國已破碧海國於霖州,如今的霖州城成了一片焦土。
但很快,這個消息又被加油添醋了不少細節。
譬如,有人說焦土之上還有冰水。
有人說千萬名戰死兵士的屍骨都直接被埋下了地。
還有人說,連霖州城東的千鳧沼都沒了!
不管是怎樣的傳言,所有人到最後都會感歎同一句話:
“若慕雲氏的太師府還在,碧海何至於此啊。”
蒼梧國人對當年慕雲氏救了碧海國的事向來津津樂道,這是每一個蒼梧國人的自豪,隻要說到這個橋段,市井中再笨嘴笨舌的說書人都能吸引路過的百姓駐足片刻,聽完毒金之戰後博來一片掌聲和小雞啄米般的點頭稱讚。
當年沒有咱蒼梧國,碧海國早被滅了!
所有人都對此深信不疑。
溫帝更是如此。
在急召入宮議事的含元殿上,溫帝那副焦慮的表情仿佛兵敗的是他自己一般。
“愛卿們!碧海與我蒼梧同盟百年,這等大事朕實在是寢食難安。雖然那明皇體諒我蒼梧國痛失了左太師不曾再次邀兵相助,可我蒼梧國乃仁義治國之邦,見盟國慘遭鐵蹄踐踏,豈能作壁上觀?!且兩國才剛剛成了聯姻好事,那明皇更是朕的親家。朕如何能見死不救啊!”
這是他的原話,意思分明地告訴了在座的所有武官。
朕要出兵了!
其實武
官哪兒在乎什麽出兵的由頭,親家也好同盟也罷,你出兵我就有武勳,你不出兵我就是個吃幹飯的,至於那些由頭,不過是應付那些言官和天下百姓的。因為每次一打仗,言官和百姓就會強烈反對。
不過百姓和言官雖然都反對打仗,有一點卻截然相反。
百姓們都是吃不飽飯才會出來搞事情的。
言官則是吃飽飯撐了才會出來搞事情的。
但碰到溫帝這樣的巧辯之人,言官通常不是他的對手,三言兩語就被打發了,因為溫帝之前就專挑了一些笨嘴拙舌的人來當言官。
而對百姓,溫帝則故意放出風聲去,說碧海一破,則兩國的商路大損,於百姓也是損失頗多,再加上將往日蒼梧救碧海的事兒再重提一番,引得巷中三歲小兒都會跟著大人喊:“救碧海,驅胡虜!”喊得大冬天裏聽了都能讓人心頭一熱。
本來嘛,什麽慈悲和善,都是吃飽了才能有的玩意兒。自己都快餓死了,還能管你碧海死活麽?
這些年來百姓們還算富足,再被這麽一攛掇,都紛紛生出些俠義之心來。
所以不過三日,蒼梧國出兵救援碧海之事就已勢在必行了。
其實兵部中的大員們早已得了內諭,早早地將兩萬兵士先發往涇州候在瀚江邊,隻等霖州大戰的結果。根據溫帝的旨意,一旦霖州城破,就是蒼梧動兵之時。而碧海兵敗,難道不是遲早的事麽?
所以看似突如其來的出兵,其實早就在溫帝的暗謀中籌備多時。溫帝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等著霖州兵敗的消息傳來,好早點動手!
兩敗俱傷,就是天賜良機!
我李厚琮等這一天真是等得太久了!
溫帝自信滿滿地將各方駐軍調遣了一半到京畿,重編成八萬大軍,加上江邊的那兩萬,豪氣萬千地對眾臣說了一句:
“朕要禦駕親征!”
沒了太師府,朝中上下再沒有一個反對的聲音。
戶部尚書裴然更是熱血沸騰地帶頭開始恭賀溫帝旗開得勝了。
其實他為了臨時籌措出兵的軍費已是焦頭爛額,不過他這一次倒是毫無怨言。這樣一等一的大事裏要是不賣點力,到時候論功行賞加官進爵時鐵定會被那些武官們給擠去一邊兒。
溫帝滿意地聽著群聲附和,隨即指著一人說,朕要親征,那麽戍守京畿的重任,就交給你了。
指的正是龍鱗軍統領曹飛虎。
老曹受寵若驚,忙應聲不迭。
那群文官們更是心中打起了算盤,這曹飛虎接任淞陽大營後,淞陽大營即更名為龍鱗軍。龍鱗何意?都說龍有風雲護體刀槍不入,可身外的風雲哪裏比得上長在龍身上的鱗呢?那可是龍最後的一層戒禦,足見聖上對這曹飛虎的期望。而且這聖上一走,整個帝都手握兵權的就隻剩他一人了。有點兒風吹草動想護自己周全,還不得仰仗這位曹統領?
老曹卻沒想到這些。
他想的隻是,太好了,不用上前線廝殺去了!
武官都是上陣搶功勳的,老曹原本也不例外,何以就變了呢?
原因很簡單。老曹對現在已得的富貴已經滿足了,擁有得越多,就越怕死。
所以他壓根兒就不想邁出帝都一步。
叫他戍守京畿?那求之不得。
老曹再一次體會到了心想事成的舒暢。
當然,也有那麽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暢。那就是陳麒,鄭崙兩位副統領被一同留在了帝都。
雖然自己是正統領,可每次見了他二人,總還是覺得別扭。這不僅是自己的感覺,老曹明顯能覺得那二人也是同樣的不自在。
也罷,反正這京畿也掀不起大風浪來,索性平日沒事就不要見了,眼不見心不煩嘛。
三日後,溫帝便帶著八萬大軍浩浩蕩蕩地禦駕親征往瀚江去了。
這是全蒼梧國都知道的事。
隻除了一個人。
太子妃朱芷潔。
奇妙之處就在於此。溫帝的各條出兵理由裏關於救援碧海是名正言順地拿太子妃做幌子的,但從頭到尾都沒有提過太子妃有過什麽意見,反而再三嚴令允楊宮上下必定要守口如瓶,關於碧海國的一切消息都絕對不準走漏一個字。
朱芷潔身邊服侍的人雖不少,可攏共就那麽幾十個人,想要封住消息並不難。何況她本人越來越嗜睡,需要宮女小心應對的時候也不多。
這太子妃不知情,太子李重延在一旁看著卻頗有些憐憫。
他思量著就算不能告訴她眼下的實情,至少能不能想些法子可以解一解她的思鄉之愁。
這明皇的鮮魚鮮藕怎麽還沒送到……就算是打仗,也不至於連這點小事兒都辦不到吧?
李重延自溫帝出兵後就名正言順地成了監國,暫攝朝政。這使得他頗有些不知所措。好在蒼梧國向來太平無事,日常的政務基本上也不用他太過插手,多數不過就是審閱了事。所以他倒還有空閑能想想太子妃的事兒。
這一日,他忽然想到了一個念頭。
依稀聽說父皇那次讓葉知秋出使碧海時,帶了兩隻鴿鷂給明皇,做私下書信用,也不知是真是假。如果真有此事,或者自己修書一封遞於明皇催促一番,或許管用?
於是他先將葉知秋召來私下問了問。
葉知秋聽在心裏,淡淡迴應道:“確有此事。”
李重延一聽果然有鴿鷂兩下通信,喜形於色。
葉知秋也不追問,裝作沒看見他臉上的喜色,卻悄聲提到另一件事:“殿下,臣已在家中備好了。”
李重延滿腦子都是鴿鷂,不覺出神,聽葉知秋這話,問道:“備好了什麽?”
葉知秋微微一笑,做了個舉杯的姿勢。
“哦,哦,你說那個。”李重延反應過來,上次說起過,要和曹氏父子一同去葉知秋家中吃羊肉爐子。
“臣已是萬事俱備,隻等殿下隨時……嗬嗬嗬。”葉知秋笑得暖意融融。
李重延“嗯”了一聲,依然有些魂不守舍,“你先去罷,哪天我想去了,就讓人先知會你。”
葉知秋心想,既然這個草包太子已經應允,那我隻須守株待兔。
老曹喃喃自語道:“要打仗了,果然是要打仗了。”
曹習文一聽,來了勁兒。
“爹!這就要打仗了啊?孩兒隨你一起去!”
“胡鬧!”老曹一聲喝,已是怒目,“這是鬧著玩的嗎?你給我老老實實在家裏呆著,哪兒也不許去,聽見沒有?”
曹習文隻好“喔”了一聲,眼睜睜地看著父親手忙腳亂地洗臉換衣服戴帽子,拔腳出門去了。
老仆見曹習文神色低落,還道是他有些害怕,好心寬慰道:“小主人,這樣的事雖然不常見,但偶爾還是有的,不必太擔心了。”
曹習文卻嘟噥了一句:“打仗不帶上我,啥都不跟我說,大門也不讓出去,我呆這兒幹嘛?還不如迴涇州去自在……”
老仆聽得臉色一變,這孩子真是沒見過亂世的禍,才口不遮攔地說出這等話。當百姓的一求風調雨順,二求國泰民安。打仗又能有什麽好事?當下懶得與他理論,搖頭退了出去。
******
那一夜,溫帝夜召七十二名在京畿的大員武官之事轉瞬便傳遍了朝野。
從皇宮大內的太監宮女到街頭賣餅運貨的小販馬夫,甚至到郊外道觀寺廟裏的和尚道士,都知道了這個驚天動地的消息:
伊穆蘭國已破碧海國於霖州,如今的霖州城成了一片焦土。
但很快,這個消息又被加油添醋了不少細節。
譬如,有人說焦土之上還有冰水。
有人說千萬名戰死兵士的屍骨都直接被埋下了地。
還有人說,連霖州城東的千鳧沼都沒了!
不管是怎樣的傳言,所有人到最後都會感歎同一句話:
“若慕雲氏的太師府還在,碧海何至於此啊。”
蒼梧國人對當年慕雲氏救了碧海國的事向來津津樂道,這是每一個蒼梧國人的自豪,隻要說到這個橋段,市井中再笨嘴笨舌的說書人都能吸引路過的百姓駐足片刻,聽完毒金之戰後博來一片掌聲和小雞啄米般的點頭稱讚。
當年沒有咱蒼梧國,碧海國早被滅了!
所有人都對此深信不疑。
溫帝更是如此。
在急召入宮議事的含元殿上,溫帝那副焦慮的表情仿佛兵敗的是他自己一般。
“愛卿們!碧海與我蒼梧同盟百年,這等大事朕實在是寢食難安。雖然那明皇體諒我蒼梧國痛失了左太師不曾再次邀兵相助,可我蒼梧國乃仁義治國之邦,見盟國慘遭鐵蹄踐踏,豈能作壁上觀?!且兩國才剛剛成了聯姻好事,那明皇更是朕的親家。朕如何能見死不救啊!”
這是他的原話,意思分明地告訴了在座的所有武官。
朕要出兵了!
其實武
官哪兒在乎什麽出兵的由頭,親家也好同盟也罷,你出兵我就有武勳,你不出兵我就是個吃幹飯的,至於那些由頭,不過是應付那些言官和天下百姓的。因為每次一打仗,言官和百姓就會強烈反對。
不過百姓和言官雖然都反對打仗,有一點卻截然相反。
百姓們都是吃不飽飯才會出來搞事情的。
言官則是吃飽飯撐了才會出來搞事情的。
但碰到溫帝這樣的巧辯之人,言官通常不是他的對手,三言兩語就被打發了,因為溫帝之前就專挑了一些笨嘴拙舌的人來當言官。
而對百姓,溫帝則故意放出風聲去,說碧海一破,則兩國的商路大損,於百姓也是損失頗多,再加上將往日蒼梧救碧海的事兒再重提一番,引得巷中三歲小兒都會跟著大人喊:“救碧海,驅胡虜!”喊得大冬天裏聽了都能讓人心頭一熱。
本來嘛,什麽慈悲和善,都是吃飽了才能有的玩意兒。自己都快餓死了,還能管你碧海死活麽?
這些年來百姓們還算富足,再被這麽一攛掇,都紛紛生出些俠義之心來。
所以不過三日,蒼梧國出兵救援碧海之事就已勢在必行了。
其實兵部中的大員們早已得了內諭,早早地將兩萬兵士先發往涇州候在瀚江邊,隻等霖州大戰的結果。根據溫帝的旨意,一旦霖州城破,就是蒼梧動兵之時。而碧海兵敗,難道不是遲早的事麽?
所以看似突如其來的出兵,其實早就在溫帝的暗謀中籌備多時。溫帝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等著霖州兵敗的消息傳來,好早點動手!
兩敗俱傷,就是天賜良機!
我李厚琮等這一天真是等得太久了!
溫帝自信滿滿地將各方駐軍調遣了一半到京畿,重編成八萬大軍,加上江邊的那兩萬,豪氣萬千地對眾臣說了一句:
“朕要禦駕親征!”
沒了太師府,朝中上下再沒有一個反對的聲音。
戶部尚書裴然更是熱血沸騰地帶頭開始恭賀溫帝旗開得勝了。
其實他為了臨時籌措出兵的軍費已是焦頭爛額,不過他這一次倒是毫無怨言。這樣一等一的大事裏要是不賣點力,到時候論功行賞加官進爵時鐵定會被那些武官們給擠去一邊兒。
溫帝滿意地聽著群聲附和,隨即指著一人說,朕要親征,那麽戍守京畿的重任,就交給你了。
指的正是龍鱗軍統領曹飛虎。
老曹受寵若驚,忙應聲不迭。
那群文官們更是心中打起了算盤,這曹飛虎接任淞陽大營後,淞陽大營即更名為龍鱗軍。龍鱗何意?都說龍有風雲護體刀槍不入,可身外的風雲哪裏比得上長在龍身上的鱗呢?那可是龍最後的一層戒禦,足見聖上對這曹飛虎的期望。而且這聖上一走,整個帝都手握兵權的就隻剩他一人了。有點兒風吹草動想護自己周全,還不得仰仗這位曹統領?
老曹卻沒想到這些。
他想的隻是,太好了,不用上前線廝殺去了!
武官都是上陣搶功勳的,老曹原本也不例外,何以就變了呢?
原因很簡單。老曹對現在已得的富貴已經滿足了,擁有得越多,就越怕死。
所以他壓根兒就不想邁出帝都一步。
叫他戍守京畿?那求之不得。
老曹再一次體會到了心想事成的舒暢。
當然,也有那麽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暢。那就是陳麒,鄭崙兩位副統領被一同留在了帝都。
雖然自己是正統領,可每次見了他二人,總還是覺得別扭。這不僅是自己的感覺,老曹明顯能覺得那二人也是同樣的不自在。
也罷,反正這京畿也掀不起大風浪來,索性平日沒事就不要見了,眼不見心不煩嘛。
三日後,溫帝便帶著八萬大軍浩浩蕩蕩地禦駕親征往瀚江去了。
這是全蒼梧國都知道的事。
隻除了一個人。
太子妃朱芷潔。
奇妙之處就在於此。溫帝的各條出兵理由裏關於救援碧海是名正言順地拿太子妃做幌子的,但從頭到尾都沒有提過太子妃有過什麽意見,反而再三嚴令允楊宮上下必定要守口如瓶,關於碧海國的一切消息都絕對不準走漏一個字。
朱芷潔身邊服侍的人雖不少,可攏共就那麽幾十個人,想要封住消息並不難。何況她本人越來越嗜睡,需要宮女小心應對的時候也不多。
這太子妃不知情,太子李重延在一旁看著卻頗有些憐憫。
他思量著就算不能告訴她眼下的實情,至少能不能想些法子可以解一解她的思鄉之愁。
這明皇的鮮魚鮮藕怎麽還沒送到……就算是打仗,也不至於連這點小事兒都辦不到吧?
李重延自溫帝出兵後就名正言順地成了監國,暫攝朝政。這使得他頗有些不知所措。好在蒼梧國向來太平無事,日常的政務基本上也不用他太過插手,多數不過就是審閱了事。所以他倒還有空閑能想想太子妃的事兒。
這一日,他忽然想到了一個念頭。
依稀聽說父皇那次讓葉知秋出使碧海時,帶了兩隻鴿鷂給明皇,做私下書信用,也不知是真是假。如果真有此事,或者自己修書一封遞於明皇催促一番,或許管用?
於是他先將葉知秋召來私下問了問。
葉知秋聽在心裏,淡淡迴應道:“確有此事。”
李重延一聽果然有鴿鷂兩下通信,喜形於色。
葉知秋也不追問,裝作沒看見他臉上的喜色,卻悄聲提到另一件事:“殿下,臣已在家中備好了。”
李重延滿腦子都是鴿鷂,不覺出神,聽葉知秋這話,問道:“備好了什麽?”
葉知秋微微一笑,做了個舉杯的姿勢。
“哦,哦,你說那個。”李重延反應過來,上次說起過,要和曹氏父子一同去葉知秋家中吃羊肉爐子。
“臣已是萬事俱備,隻等殿下隨時……嗬嗬嗬。”葉知秋笑得暖意融融。
李重延“嗯”了一聲,依然有些魂不守舍,“你先去罷,哪天我想去了,就讓人先知會你。”
葉知秋心想,既然這個草包太子已經應允,那我隻須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