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劉秋實開始播音,在導播室的眾人也跟著關注起來,這可是直播,要是一個弄不好,劉秋實講的可就不是故事了,而是事故。
“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曆史,以曆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大家好,歡迎收聽《趣味講堂》,我是代班主播秋實,今天給大家帶來一段《品三國》,我們就來說一說三國的那些事兒,這第一期的標題,我叫它為《大江東去》。”劉秋實淡定的說道。
在導播間內的寧天聽到劉秋實這個開場,不由得精神一振,這個開場說的不錯啊,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曆史,以曆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總結的非常精辟。
副主任柴凱也被劉秋實勾起了好奇心,隻是這一個開場就讓柴凱有些刮目相看的感覺,倒是在後麵的計興邁還有關萬福兩人還是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在那觀看著劉秋實的表演。
劉秋實那帶著些許磁性的嗓音再次傳出。
“三國是一個什麽時代呢?是一個動亂的時代,是一個苦難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曹操曾經有詩寫這個時代,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千裏之內都聽不到雞叫,在這樣一個時代,有很多人為了國家的重新統一,付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比如說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風流瀟灑的周瑜,堅忍不拔的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先來說說周瑜吧,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聽過三國評書,看過三國戲劇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周瑜是個氣量狹窄的人,因為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我們記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我們記住的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口頭禪了。劉秋實慢慢的說道:“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計興邁帶著耳機正在聽著劉秋實在裏麵講述著三國,剛聽到這裏的時候,頓時忍不住說道:“真是不知所謂,周瑜怎麽可能氣量大,那演義中……那戲劇中……那評述中……”
關萬福也跟著說道:“寧主任啊,小劉畢竟還是年輕啊,對於三國曆史了解的不是那麽透徹,我怕在這麽下去還不知道講出什麽來了,弄不好就是咱們電台的直播事故啊。”
相比計興邁還有關萬福,柴凱的態度卻是要比剛才好上了一些,因為劉秋實講述的節奏,不疾不徐,非常沉穩,而且劉秋實明顯是個疑問句,既然他知道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一定會有下文才對。
寧天也是被劉秋實的這個開場嚇了一跳,不過此刻卻是不好在多說什麽,因為如果這時候將劉秋實弄下去了,那麽這次的直播事故就成了事實。
寧天冷哼道:“讓你們上的時候,你們來迴推諉,現在給我都聽著。”
計興邁和關萬福對視一眼,沒有出聲,不過心裏卻是對著劉秋實感到非常不削,甚至已經想到了等到劉秋實播音結束之後的慘狀。
劉秋實根本不知道外麵導播室內,因為他這個開場就已經有些議論了,還在那不疾不徐的說道:
周瑜是一個非常忠誠而又英雄的人物,他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開始建功立業,而且也就是在這一年,和他同齡的孫策和他一起迎娶了當時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可以說周瑜這個人是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他人長的漂亮,事情也做得漂亮,當時吳中唿為周郎,郎字的本意是小夥子,不過在這裏是稱讚之意,當時吳中這個地方的人叫孫策為孫郎,叫周瑜為周郎,翻譯過來就是孫帥哥……和周帥哥。”
“所以你想……”劉秋實目視前方說道:“周瑜二十啷當歲就當了建威中郎將,娶了當時最美麗的美眉做了自己的妻子,可謂戰場、官場、情場、場場得意,他怎麽會去嫉妒別人呢?別人嫉妒他還差不多。”
“事實上曆史上的周瑜氣量是很大的。”劉秋實說道:“陳壽曾經說他是性度恢廓,同時代的人對他評價也很高,劉備對他的評價是氣量頗大,蔣於對他的評價,是雅量高致,所以把周瑜說成是一個氣量狹窄的小人,這是冤枉的。”
關萬福也是做過三國演義評書的主播,對於劉秋實剛才所講非常的不削,情不自禁的就說道:“簡直就是一派胡言,再讓這個劉秋實這麽說下去,簡直就是誤人子弟。”
計興邁也跟著說道:“是啊,三國哪裏是他這樣子講的,還什麽周帥哥、美眉,這也太不嚴肅了。”
寧天沒有說話,反倒是頗為年輕的柴凱說道:“你們之前不也說過這個欄目叫做《趣味講堂》嗎?要是一板一眼的,那不是跟你一樣像說評書似的了。”
關萬福被柴凱的話,弄的有些不知所措,一時之間有些語塞,不過他還是揪著劉秋實所說不符合曆史這個觀點說道:“這個小劉講的哪裏還是周瑜了,這是在褻瀆曆史。”
寧天有些受不了關萬福在哪裏墨跡,這種自己不行,還看不起別人的人,讓他很是反感,直接對著關萬福說道:“你要是想聽就在這裏呆著,不想聽就出去。”
關萬福被寧天說的有些臉紅脖子粗,糾結了一下還是繼續留了下來,他倒是要好好聽聽,這個劉秋實能夠說出什麽花來。
劉秋實仿佛像是聽到了關萬福的話一樣,直接解釋道:
“有人或許不認同,但我可以肯定的說,演義小說並不是曆史,周瑜的形象為什麽和我們印象中的形象如此遙遠?為什麽我們對三國這段曆史既熟悉又陌生?原因有三點,因為三國這段曆史有三種形象,第一種是史書上,主要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是史學家主張的形象,這個形象我稱之為“曆史形象”,這裏要說明的是,曆史形象並不等於曆史真相,因為曆史記載也並不一定可靠,第二種是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我稱之為“文學形象”,第三種是民間傳說與信仰,我稱之為“民間形象”。”
“如此,其實就可以解釋周瑜的形象,為什麽跟我們印象中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大家心裏都會有自己對此人的印象和評價,這個形象一旦形成了,有些人就不能接受其他形象了,你說的跟他心中的不一樣,他就會說你不對,你錯了,所以我們去看一部曆史劇,總會有觀眾在下麵評論說:哎呀,這個周瑜他不像啊,
“噢,這個周瑜不像?那個真的周瑜……你見過啊?”
“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曆史,以曆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大家好,歡迎收聽《趣味講堂》,我是代班主播秋實,今天給大家帶來一段《品三國》,我們就來說一說三國的那些事兒,這第一期的標題,我叫它為《大江東去》。”劉秋實淡定的說道。
在導播間內的寧天聽到劉秋實這個開場,不由得精神一振,這個開場說的不錯啊,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曆史,以曆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總結的非常精辟。
副主任柴凱也被劉秋實勾起了好奇心,隻是這一個開場就讓柴凱有些刮目相看的感覺,倒是在後麵的計興邁還有關萬福兩人還是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在那觀看著劉秋實的表演。
劉秋實那帶著些許磁性的嗓音再次傳出。
“三國是一個什麽時代呢?是一個動亂的時代,是一個苦難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曹操曾經有詩寫這個時代,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千裏之內都聽不到雞叫,在這樣一個時代,有很多人為了國家的重新統一,付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比如說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風流瀟灑的周瑜,堅忍不拔的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先來說說周瑜吧,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聽過三國評書,看過三國戲劇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周瑜是個氣量狹窄的人,因為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我們記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我們記住的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口頭禪了。劉秋實慢慢的說道:“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計興邁帶著耳機正在聽著劉秋實在裏麵講述著三國,剛聽到這裏的時候,頓時忍不住說道:“真是不知所謂,周瑜怎麽可能氣量大,那演義中……那戲劇中……那評述中……”
關萬福也跟著說道:“寧主任啊,小劉畢竟還是年輕啊,對於三國曆史了解的不是那麽透徹,我怕在這麽下去還不知道講出什麽來了,弄不好就是咱們電台的直播事故啊。”
相比計興邁還有關萬福,柴凱的態度卻是要比剛才好上了一些,因為劉秋實講述的節奏,不疾不徐,非常沉穩,而且劉秋實明顯是個疑問句,既然他知道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一定會有下文才對。
寧天也是被劉秋實的這個開場嚇了一跳,不過此刻卻是不好在多說什麽,因為如果這時候將劉秋實弄下去了,那麽這次的直播事故就成了事實。
寧天冷哼道:“讓你們上的時候,你們來迴推諉,現在給我都聽著。”
計興邁和關萬福對視一眼,沒有出聲,不過心裏卻是對著劉秋實感到非常不削,甚至已經想到了等到劉秋實播音結束之後的慘狀。
劉秋實根本不知道外麵導播室內,因為他這個開場就已經有些議論了,還在那不疾不徐的說道:
周瑜是一個非常忠誠而又英雄的人物,他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開始建功立業,而且也就是在這一年,和他同齡的孫策和他一起迎娶了當時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可以說周瑜這個人是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他人長的漂亮,事情也做得漂亮,當時吳中唿為周郎,郎字的本意是小夥子,不過在這裏是稱讚之意,當時吳中這個地方的人叫孫策為孫郎,叫周瑜為周郎,翻譯過來就是孫帥哥……和周帥哥。”
“所以你想……”劉秋實目視前方說道:“周瑜二十啷當歲就當了建威中郎將,娶了當時最美麗的美眉做了自己的妻子,可謂戰場、官場、情場、場場得意,他怎麽會去嫉妒別人呢?別人嫉妒他還差不多。”
“事實上曆史上的周瑜氣量是很大的。”劉秋實說道:“陳壽曾經說他是性度恢廓,同時代的人對他評價也很高,劉備對他的評價是氣量頗大,蔣於對他的評價,是雅量高致,所以把周瑜說成是一個氣量狹窄的小人,這是冤枉的。”
關萬福也是做過三國演義評書的主播,對於劉秋實剛才所講非常的不削,情不自禁的就說道:“簡直就是一派胡言,再讓這個劉秋實這麽說下去,簡直就是誤人子弟。”
計興邁也跟著說道:“是啊,三國哪裏是他這樣子講的,還什麽周帥哥、美眉,這也太不嚴肅了。”
寧天沒有說話,反倒是頗為年輕的柴凱說道:“你們之前不也說過這個欄目叫做《趣味講堂》嗎?要是一板一眼的,那不是跟你一樣像說評書似的了。”
關萬福被柴凱的話,弄的有些不知所措,一時之間有些語塞,不過他還是揪著劉秋實所說不符合曆史這個觀點說道:“這個小劉講的哪裏還是周瑜了,這是在褻瀆曆史。”
寧天有些受不了關萬福在哪裏墨跡,這種自己不行,還看不起別人的人,讓他很是反感,直接對著關萬福說道:“你要是想聽就在這裏呆著,不想聽就出去。”
關萬福被寧天說的有些臉紅脖子粗,糾結了一下還是繼續留了下來,他倒是要好好聽聽,這個劉秋實能夠說出什麽花來。
劉秋實仿佛像是聽到了關萬福的話一樣,直接解釋道:
“有人或許不認同,但我可以肯定的說,演義小說並不是曆史,周瑜的形象為什麽和我們印象中的形象如此遙遠?為什麽我們對三國這段曆史既熟悉又陌生?原因有三點,因為三國這段曆史有三種形象,第一種是史書上,主要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是史學家主張的形象,這個形象我稱之為“曆史形象”,這裏要說明的是,曆史形象並不等於曆史真相,因為曆史記載也並不一定可靠,第二種是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我稱之為“文學形象”,第三種是民間傳說與信仰,我稱之為“民間形象”。”
“如此,其實就可以解釋周瑜的形象,為什麽跟我們印象中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大家心裏都會有自己對此人的印象和評價,這個形象一旦形成了,有些人就不能接受其他形象了,你說的跟他心中的不一樣,他就會說你不對,你錯了,所以我們去看一部曆史劇,總會有觀眾在下麵評論說:哎呀,這個周瑜他不像啊,
“噢,這個周瑜不像?那個真的周瑜……你見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