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者一入,謝相知輕輕抬手,管弦驟停。
「陛下。」
他單薄的眼瞼微垂,笑意從眼尾流過,有種雲破月出的美感。
皇帝陛下不由得眯了眯眼,難怪這人筆下的艷詩絕冠上京,分明他自己一舉一動都是惹人遐想的糜艷詩賦。
大理寺卿倒不清楚皇帝一見人就生出來不可告人的心思,他心下讚嘆,果然是名士風流。
大理寺卿沒有再待下去,與歌姬舞女一同退出房間,剩下的空間讓給了皇帝和謝相知。
若能將這般人物收歸麾下,那必然又是一段君臣佳話。
大理寺卿心神激盪,隻覺清晏盛世近在咫尺。
可憐大理寺卿大人實在太過正直,既不了解帝王,也不了解謝相知。
……
「陛下想要我出仕?」
謝相知漫不經心地詢問,微挑的眼角勾出幾分似笑非笑的意味,他屈指支著下頜。
「可我對做賢臣沒興趣,我隻想做佞臣。」
皇帝的心跳了跳。
「……好。」
他有一種隱隱的感覺,似乎麵前這個人說什麽提出什麽要求,他都無法說出半個字的拒絕話語。
不止是佞臣,還是寵臣。
*
當朝首輔謝相知是本朝升遷最快的一任宰相。
朝為布衣之身,暮登天子廟堂。
自然遭到了一眾大臣的反對,更有言官直言不諱,道:「本朝以來斷無此先例。」又斥責謝相知乃佞幸之輩,不配與吾等同列朝堂。
皇帝冷聲斥責若是如此,他們可以自請辭官歸去,便不用與謝相知站於同一朝堂之上。
言官憤而請辭,朝臣之間更是有風言風語傳出,說謝相知這個首輔之位與一般科舉出身的臣子升遷之路大不一樣,旁人科考是在春闈會場和金鑾殿上,而他是在皇帝的龍榻之上。
實際上清清白白的謝相知頭疼扶額,又費了些心思將辭官返鄉的言官請了迴來,緊接著在皇帝陛下的背後支持下迅速攬權,整治江南鹽商,肅清朝堂風氣,改革官員考核製度,又任命將領擊退每年冬天都在塞北邊境打劫的草原部族,種種功績之下,朝堂上的文臣武將也逐漸對他心服口服,認為他這個首輔算是實至名歸。
隻是他和皇帝陛下之間的種種艷聞怎麽也洗不幹淨,反而隱隱約約越傳越大,最後居然流出了「前朝宰輔,後宮皇後」的荒唐說辭。
沒有一個人相信謝相知的清白。
但確實,他很快就不清白了。
*
皇帝陛下愛召首輔大人徹夜「議政」,首輔大人一年到頭在宮內留宿的日子比在丞相府住的時間還長。
近身伺候的宮人偶然眼角餘光會瞟見那明黃簾幔後帝王和他的丞相交頸而眠,青絲勾纏。
……
「我聽聞阿謝善詩賦,所作篇目更是名滿上京。但凡作詩寫文皆需要靈感,不若今天晚上我們不談朝政,隻談一談要如何獲得寫詩的靈感,可好?」
皇帝陛下輕咬上他的寵臣的耳尖,溫聲含笑道。
謝相知眼皮微動:「多謝陛下厚愛,臣不需要這些靈感。」
皇帝輕聲笑:「需要的。阿謝既然為那些歌姬寫過詩作,怎麽不為我們之間也寫一篇?嗯?」
……
*
嘉帝一朝的首輔謝相知在後世史書評價中是個褒貶難分、忠奸難辨的人物。
他以佞幸之身躋身朝堂內閣,但不同於其他帝王寵臣的無用,謝相知此人極具政治才華,手腕驚人。當時朝野上下「莫敢不服氣」,甚至他和帝王的不為外人道的關係在當時都沒有經受文人的口誅筆伐,嘉帝一朝的文士無一不折服於他的風采之下。
可以說後來嘉帝一朝開創的盛世,有一半的功勞都應歸結到謝相知身上,此後也再也沒有一個丞相的功績和才華能超過他。
——謝相知流傳下來的作品極少,隻有兩闕艷詞,一首據說在當時上京秦樓楚館人人傳唱,名動京華,另一首則是後人在他手劄中發現的遺蹟,並不知道詩中所寫究竟指代何人何事,也無從考證。但這兩首艷詞的用字、手法和格律皆是上乘,更有後世國學大師毫不吝嗇讚美之詞,說它們至情至性,至純至真。
當然,後世流傳最廣的還是他和嘉帝之間的種種朦朧風月,惹人無限遐思,也有人將他流傳下來的兩闕詞作與嘉帝曲折地扯上聯繫,編寫出無數愛恨情仇,成為歷史圈最出名的同性cp之首。
隨著後世文藝產業漸漸開放,導演和編劇將這對君臣之間的種種搬上銀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他們之間的關係。
21世紀中期,考古隊在葬著數十位帝王的五陵遺蹟處發現一處衣冠塚,塚中有棺一口,除一束編織在一起的長髮外在無它物。
時隔千年,這簇長發和長發上緊緊纏繞的紅繩光亮如新,千年不腐,叫人再一次對古人的智慧讚嘆驚艷。
而根據塚中文字記載,這是嘉帝和謝相的頭髮,發上紅繩由嘉帝生前親手編織,寓「結髮」之意。
一時間全網沸騰,所有對這一冊薄艷情史的猜測盡數成真。
六個月後,這簇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長髮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它安靜陳列在玻璃展櫃裏,在明亮的燈光下黑的發與紅的繩都格外顯眼,卻又尤其融洽,無數心懷好奇的遊客從它身邊走過,遙想塵封在歷史中的一段情深。
</br>
「陛下。」
他單薄的眼瞼微垂,笑意從眼尾流過,有種雲破月出的美感。
皇帝陛下不由得眯了眯眼,難怪這人筆下的艷詩絕冠上京,分明他自己一舉一動都是惹人遐想的糜艷詩賦。
大理寺卿倒不清楚皇帝一見人就生出來不可告人的心思,他心下讚嘆,果然是名士風流。
大理寺卿沒有再待下去,與歌姬舞女一同退出房間,剩下的空間讓給了皇帝和謝相知。
若能將這般人物收歸麾下,那必然又是一段君臣佳話。
大理寺卿心神激盪,隻覺清晏盛世近在咫尺。
可憐大理寺卿大人實在太過正直,既不了解帝王,也不了解謝相知。
……
「陛下想要我出仕?」
謝相知漫不經心地詢問,微挑的眼角勾出幾分似笑非笑的意味,他屈指支著下頜。
「可我對做賢臣沒興趣,我隻想做佞臣。」
皇帝的心跳了跳。
「……好。」
他有一種隱隱的感覺,似乎麵前這個人說什麽提出什麽要求,他都無法說出半個字的拒絕話語。
不止是佞臣,還是寵臣。
*
當朝首輔謝相知是本朝升遷最快的一任宰相。
朝為布衣之身,暮登天子廟堂。
自然遭到了一眾大臣的反對,更有言官直言不諱,道:「本朝以來斷無此先例。」又斥責謝相知乃佞幸之輩,不配與吾等同列朝堂。
皇帝冷聲斥責若是如此,他們可以自請辭官歸去,便不用與謝相知站於同一朝堂之上。
言官憤而請辭,朝臣之間更是有風言風語傳出,說謝相知這個首輔之位與一般科舉出身的臣子升遷之路大不一樣,旁人科考是在春闈會場和金鑾殿上,而他是在皇帝的龍榻之上。
實際上清清白白的謝相知頭疼扶額,又費了些心思將辭官返鄉的言官請了迴來,緊接著在皇帝陛下的背後支持下迅速攬權,整治江南鹽商,肅清朝堂風氣,改革官員考核製度,又任命將領擊退每年冬天都在塞北邊境打劫的草原部族,種種功績之下,朝堂上的文臣武將也逐漸對他心服口服,認為他這個首輔算是實至名歸。
隻是他和皇帝陛下之間的種種艷聞怎麽也洗不幹淨,反而隱隱約約越傳越大,最後居然流出了「前朝宰輔,後宮皇後」的荒唐說辭。
沒有一個人相信謝相知的清白。
但確實,他很快就不清白了。
*
皇帝陛下愛召首輔大人徹夜「議政」,首輔大人一年到頭在宮內留宿的日子比在丞相府住的時間還長。
近身伺候的宮人偶然眼角餘光會瞟見那明黃簾幔後帝王和他的丞相交頸而眠,青絲勾纏。
……
「我聽聞阿謝善詩賦,所作篇目更是名滿上京。但凡作詩寫文皆需要靈感,不若今天晚上我們不談朝政,隻談一談要如何獲得寫詩的靈感,可好?」
皇帝陛下輕咬上他的寵臣的耳尖,溫聲含笑道。
謝相知眼皮微動:「多謝陛下厚愛,臣不需要這些靈感。」
皇帝輕聲笑:「需要的。阿謝既然為那些歌姬寫過詩作,怎麽不為我們之間也寫一篇?嗯?」
……
*
嘉帝一朝的首輔謝相知在後世史書評價中是個褒貶難分、忠奸難辨的人物。
他以佞幸之身躋身朝堂內閣,但不同於其他帝王寵臣的無用,謝相知此人極具政治才華,手腕驚人。當時朝野上下「莫敢不服氣」,甚至他和帝王的不為外人道的關係在當時都沒有經受文人的口誅筆伐,嘉帝一朝的文士無一不折服於他的風采之下。
可以說後來嘉帝一朝開創的盛世,有一半的功勞都應歸結到謝相知身上,此後也再也沒有一個丞相的功績和才華能超過他。
——謝相知流傳下來的作品極少,隻有兩闕艷詞,一首據說在當時上京秦樓楚館人人傳唱,名動京華,另一首則是後人在他手劄中發現的遺蹟,並不知道詩中所寫究竟指代何人何事,也無從考證。但這兩首艷詞的用字、手法和格律皆是上乘,更有後世國學大師毫不吝嗇讚美之詞,說它們至情至性,至純至真。
當然,後世流傳最廣的還是他和嘉帝之間的種種朦朧風月,惹人無限遐思,也有人將他流傳下來的兩闕詞作與嘉帝曲折地扯上聯繫,編寫出無數愛恨情仇,成為歷史圈最出名的同性cp之首。
隨著後世文藝產業漸漸開放,導演和編劇將這對君臣之間的種種搬上銀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他們之間的關係。
21世紀中期,考古隊在葬著數十位帝王的五陵遺蹟處發現一處衣冠塚,塚中有棺一口,除一束編織在一起的長髮外在無它物。
時隔千年,這簇長發和長發上緊緊纏繞的紅繩光亮如新,千年不腐,叫人再一次對古人的智慧讚嘆驚艷。
而根據塚中文字記載,這是嘉帝和謝相的頭髮,發上紅繩由嘉帝生前親手編織,寓「結髮」之意。
一時間全網沸騰,所有對這一冊薄艷情史的猜測盡數成真。
六個月後,這簇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長髮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它安靜陳列在玻璃展櫃裏,在明亮的燈光下黑的發與紅的繩都格外顯眼,卻又尤其融洽,無數心懷好奇的遊客從它身邊走過,遙想塵封在歷史中的一段情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