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啟航,請喜歡本書的朋友們,以推薦票、收藏支持)
皇宮後苑‘南海’旁。
手執《教育篇》的李世民因為國庫空虛悵然若失。
“多好的義務製度啊!你說我咋辦?”
柴令武笑道“義務教育是隻出少入的事情,這種賠本的投入,需要很大的決心與勇氣。要看舅舅有沒有決心,放手一搏了。”
李世民白了柴令武一眼,道“我不吃這一套!我從來不缺勇氣,隻是不想當楊廣,前車之鑒,尤在眼前啊。”
楊廣的所作所為,未必全錯!
平心而論楊廣確實有著超凡尋常的智力和膽略,以他幹的每一件事拿出來說,都是無可挑剔的德政。
他統一南北、平定契丹、修築長城、營建東都、頒《大業律》、確立科舉、開通大運河、討伐林邑收複海南,向西經略西域,重開絲綢之路,擊破吐穀渾,把青海省重新納入了隋朝版圖。在對外交流上也是顯著,他派遣使節遠赴波斯,還渡海通使了南洋,聯係扶桑。
一位帝王,隻要做了其中一件事情,便足以名留青史了,可楊廣全都幹了……
這成就細說起來,秦皇漢武也不過如此。
論起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貢獻,楊廣完全可以秒殺李世民。
錯就錯在他太過急功近利,導致天下死於役。
李世民的雄心壯誌不亞於楊廣,但是,擁有巨額財富的隋朝都禁不起楊廣的折騰,李世民手裏的爛攤子更加禁不起折騰。
也是因為有了這種想法。
義務教育對於李世民來說,是一顆裹著蜂蜜的毒藥,這種教育若能實施,它給華夏千秋帶來的意義,就如同孔子的有教無類。但若李世民不顧現實的強行推廣義務教育,一定步入楊廣的後塵。
“你小子自然不知道柴米貴!我最近讓空蕩蕩的國庫操碎了心。你小子天天有美相伴,小日子過得比我這個皇帝還瀟灑,哪能體會我的感受!”
李世民一說到這裏就大倒苦水,似乎這個皇帝當得一點也不順心。
柴令武揉揉鼻子,他的確天天有美相伴,而且還是眼前這個皇帝的女兒。
隻是一個太小,下不了口;另一個能吃不敢吃,頂多就是摸摸親親。
見其把話頭引到這裏,頗有張牙舞爪之不滿,便說道“既然無法一次建設幾千所官學,那就逐年投入。今年興建百所、明年兩百所、後年三百所…每年辦多少所官學,一切以財政的多少來定。如此一來既能推廣義務教育,又不影響到大唐國庫,十年之內,官學便可以遍布各州各縣了…”
“言之有理!”李世民哈哈大笑,頓時愁容盡去“就以關中道為中心,逐漸擴散。”
柴令武不同意了“南北朝以來,南方和北方頗有恩怨。舅舅這麽做,有重北輕南之嫌疑,容易引起南方不滿。我建議南北平分每年的數額,一來顯示舅舅的公平公正,二來可以潛移默化的感化南方百姓,從而消除地域之偏見,實現人心的大一統”
李世民從善如流,認同了柴令武的建議。
他隻看了兩篇半就已經熱血沸騰,當即不再理會柴令武,繼續往下閱讀。
《法律》分為十五篇,除了總篇《國法》,還有關於皇帝、國家、邊境安全的《國家安全法》;反對分裂國家領土主權、定位與懲治賣國賊的《鋤奸法》;關於教育製度的《教育法》;關於軍隊的《大唐軍法》;關於官員設置、任免、職能及懲治貪官枉法的《職製法》;關於戶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民事《民法》;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的《財產法》、關於治安的《治安法》…
名字聽上去與《武德律》大同小異,但內容卻天壤之別。
內容都是常見,卻還沒有出現的規章製度。這些製度大多都如義務教育一樣,人人耳熟,隻要稍作解釋就能明白。
這也是柴令武理想中的製度,他所書寫的內容簡單易懂,不將律法複雜化,每條每款清清白白、清清楚楚。哪怕不識字的老百姓,隻要聽了,也知道是怎麽迴事。而不像《武德律》深奧模糊,一句話可以解讀成多個意思。
李世民作為一個皇帝,自然知道清晰明了的好處,對於規章製度的理解,也有著超乎常人的見地。每每開口詢問,都問到了點子上。
柴令武一一解答。往往他指出一二,李世民就能全盤意會。
一係列叢書,二十五本,幾十萬字。
李世民當然不可能在一天內看完,所以反複觀看著前三篇,做到了然於心。
如此與柴令武針對這一本超時代的書籍,廢寢忘食的討論求解,直至黃昏,方才欲罷不能的停止了研討。
合上書籍的那一刻,李世民腦海中都是書中要點“我如此認真的閱讀,竟然無法全窺這三篇之神妙,便是稱之為‘寶書’,都是對《法律》的褻瀆……”
他深深的看著柴令武,目閃異彩,道“令武,這些真是你一人所寫?太不可思議了……”他說道這裏,都不知如何用語言來形容了。
書中的知識點全是後世精華,一旦問世,必將轟動大唐官場,而柴令武隻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孩,且編寫的時間又短,到時候必然有人以此置疑,所以,他心中也準備好了說詞,點頭道“一字一句,確實是我親筆所寫。不過大部分是在曆朝曆代製度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細化、創造…”
“剩餘的小部分則是從一個個王朝強盛、衰弱、滅亡領悟出來的…這些製度的存在,或許不能阻止秦、漢、魏、晉、北周、隋等王朝的滅亡,但至少可以延緩其滅亡的時間。”
“令武真是天縱英才!”
李世民被柴令武的‘奇思妙想’震撼了,別人讀史,讀過就過了,頂多為某個王朝的滅亡寫下一兩首詩來感歎一番。但是柴令武讀史,卻從中尋找原因並羅列應對之法,這種讀書法讓他耳目一新,大有醍醐灌頂之效。
《法律》的內容雖多、雖實用新穎,但逐條推敲的話,都有脈絡可循。即便最奇特的‘義務教育’,在李世民看來,都是柴令武站在朝廷的角度上,針對門閥興起之暢想。
這麽一想,李世民隻能把柴令武當作是一個很會讀書的天才。
這一點,從他用孔聖人的‘有教無類’核心思想去批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可看出,對李世民的啟發也很大。
於是也沒有多問,接受了這個說法。
況且柴令武終究太小了,即便再如何天資過人,也不可能創出如此多的製度。他能夠將曆朝曆代製度之長融為一爐,補充、細化、創造出一套如此厲害的律法書,堪稱是逆天之舉。
這水平與速度,比起五年毫無所得的長孫無忌不知強到了十幾倍。
就在這時,突然得到長孫無忌求見的求見的消息。
李世民、柴令武均是一怔。隨即李世民大喜著請他入內,然後對柴令武道“齊國公精通律法,堪稱本朝之最。看看他對你的《法律》有什麽意見。”
柴令武臉色古怪了起來。
皇宮後苑‘南海’旁。
手執《教育篇》的李世民因為國庫空虛悵然若失。
“多好的義務製度啊!你說我咋辦?”
柴令武笑道“義務教育是隻出少入的事情,這種賠本的投入,需要很大的決心與勇氣。要看舅舅有沒有決心,放手一搏了。”
李世民白了柴令武一眼,道“我不吃這一套!我從來不缺勇氣,隻是不想當楊廣,前車之鑒,尤在眼前啊。”
楊廣的所作所為,未必全錯!
平心而論楊廣確實有著超凡尋常的智力和膽略,以他幹的每一件事拿出來說,都是無可挑剔的德政。
他統一南北、平定契丹、修築長城、營建東都、頒《大業律》、確立科舉、開通大運河、討伐林邑收複海南,向西經略西域,重開絲綢之路,擊破吐穀渾,把青海省重新納入了隋朝版圖。在對外交流上也是顯著,他派遣使節遠赴波斯,還渡海通使了南洋,聯係扶桑。
一位帝王,隻要做了其中一件事情,便足以名留青史了,可楊廣全都幹了……
這成就細說起來,秦皇漢武也不過如此。
論起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貢獻,楊廣完全可以秒殺李世民。
錯就錯在他太過急功近利,導致天下死於役。
李世民的雄心壯誌不亞於楊廣,但是,擁有巨額財富的隋朝都禁不起楊廣的折騰,李世民手裏的爛攤子更加禁不起折騰。
也是因為有了這種想法。
義務教育對於李世民來說,是一顆裹著蜂蜜的毒藥,這種教育若能實施,它給華夏千秋帶來的意義,就如同孔子的有教無類。但若李世民不顧現實的強行推廣義務教育,一定步入楊廣的後塵。
“你小子自然不知道柴米貴!我最近讓空蕩蕩的國庫操碎了心。你小子天天有美相伴,小日子過得比我這個皇帝還瀟灑,哪能體會我的感受!”
李世民一說到這裏就大倒苦水,似乎這個皇帝當得一點也不順心。
柴令武揉揉鼻子,他的確天天有美相伴,而且還是眼前這個皇帝的女兒。
隻是一個太小,下不了口;另一個能吃不敢吃,頂多就是摸摸親親。
見其把話頭引到這裏,頗有張牙舞爪之不滿,便說道“既然無法一次建設幾千所官學,那就逐年投入。今年興建百所、明年兩百所、後年三百所…每年辦多少所官學,一切以財政的多少來定。如此一來既能推廣義務教育,又不影響到大唐國庫,十年之內,官學便可以遍布各州各縣了…”
“言之有理!”李世民哈哈大笑,頓時愁容盡去“就以關中道為中心,逐漸擴散。”
柴令武不同意了“南北朝以來,南方和北方頗有恩怨。舅舅這麽做,有重北輕南之嫌疑,容易引起南方不滿。我建議南北平分每年的數額,一來顯示舅舅的公平公正,二來可以潛移默化的感化南方百姓,從而消除地域之偏見,實現人心的大一統”
李世民從善如流,認同了柴令武的建議。
他隻看了兩篇半就已經熱血沸騰,當即不再理會柴令武,繼續往下閱讀。
《法律》分為十五篇,除了總篇《國法》,還有關於皇帝、國家、邊境安全的《國家安全法》;反對分裂國家領土主權、定位與懲治賣國賊的《鋤奸法》;關於教育製度的《教育法》;關於軍隊的《大唐軍法》;關於官員設置、任免、職能及懲治貪官枉法的《職製法》;關於戶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民事《民法》;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的《財產法》、關於治安的《治安法》…
名字聽上去與《武德律》大同小異,但內容卻天壤之別。
內容都是常見,卻還沒有出現的規章製度。這些製度大多都如義務教育一樣,人人耳熟,隻要稍作解釋就能明白。
這也是柴令武理想中的製度,他所書寫的內容簡單易懂,不將律法複雜化,每條每款清清白白、清清楚楚。哪怕不識字的老百姓,隻要聽了,也知道是怎麽迴事。而不像《武德律》深奧模糊,一句話可以解讀成多個意思。
李世民作為一個皇帝,自然知道清晰明了的好處,對於規章製度的理解,也有著超乎常人的見地。每每開口詢問,都問到了點子上。
柴令武一一解答。往往他指出一二,李世民就能全盤意會。
一係列叢書,二十五本,幾十萬字。
李世民當然不可能在一天內看完,所以反複觀看著前三篇,做到了然於心。
如此與柴令武針對這一本超時代的書籍,廢寢忘食的討論求解,直至黃昏,方才欲罷不能的停止了研討。
合上書籍的那一刻,李世民腦海中都是書中要點“我如此認真的閱讀,竟然無法全窺這三篇之神妙,便是稱之為‘寶書’,都是對《法律》的褻瀆……”
他深深的看著柴令武,目閃異彩,道“令武,這些真是你一人所寫?太不可思議了……”他說道這裏,都不知如何用語言來形容了。
書中的知識點全是後世精華,一旦問世,必將轟動大唐官場,而柴令武隻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孩,且編寫的時間又短,到時候必然有人以此置疑,所以,他心中也準備好了說詞,點頭道“一字一句,確實是我親筆所寫。不過大部分是在曆朝曆代製度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細化、創造…”
“剩餘的小部分則是從一個個王朝強盛、衰弱、滅亡領悟出來的…這些製度的存在,或許不能阻止秦、漢、魏、晉、北周、隋等王朝的滅亡,但至少可以延緩其滅亡的時間。”
“令武真是天縱英才!”
李世民被柴令武的‘奇思妙想’震撼了,別人讀史,讀過就過了,頂多為某個王朝的滅亡寫下一兩首詩來感歎一番。但是柴令武讀史,卻從中尋找原因並羅列應對之法,這種讀書法讓他耳目一新,大有醍醐灌頂之效。
《法律》的內容雖多、雖實用新穎,但逐條推敲的話,都有脈絡可循。即便最奇特的‘義務教育’,在李世民看來,都是柴令武站在朝廷的角度上,針對門閥興起之暢想。
這麽一想,李世民隻能把柴令武當作是一個很會讀書的天才。
這一點,從他用孔聖人的‘有教無類’核心思想去批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可看出,對李世民的啟發也很大。
於是也沒有多問,接受了這個說法。
況且柴令武終究太小了,即便再如何天資過人,也不可能創出如此多的製度。他能夠將曆朝曆代製度之長融為一爐,補充、細化、創造出一套如此厲害的律法書,堪稱是逆天之舉。
這水平與速度,比起五年毫無所得的長孫無忌不知強到了十幾倍。
就在這時,突然得到長孫無忌求見的求見的消息。
李世民、柴令武均是一怔。隨即李世民大喜著請他入內,然後對柴令武道“齊國公精通律法,堪稱本朝之最。看看他對你的《法律》有什麽意見。”
柴令武臉色古怪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