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諾以破釜沉舟之一擊,先是以火牛群衝營,接著則讓趙雪領敢死之士每人手捏大刀身披重鎧跟上牛群衝入敵陣廝殺,又派了潘璋以三百騎尾隨衝擊,給予了敵人一重又一重的打擊。


    但這些遠遠不夠,敵人太多,就算他們前軍大營被衝亂了,後麵還有連綿無數的蛾賊營寨。更何況,這尚隻是東門外的黃巾,其他三門還有黃巾呢。


    東門外所駐紮的黃巾最多,所以必須先將這根釘子拔了,方能震懾其他。也隻有這夥黃巾先散了,其餘黃巾也就不足為懼了。


    陳諾親自擂鼓,為眾將士助威。


    那鼓聲重重傳到,震懾了黃巾之心,振奮了自己將士的膽。


    東門外,火光連營,喊殺衝天,的確是夠雄壯的。


    要知道,他雖然曾指揮了陽城大戰和轘轅關一戰,但那些皆都不能跟眼下的局勢相提並論。當時的陽城外一戰,他是借助了周昂的兵力,伏擊了公孫越的幽州鐵騎,而入城之戰,則是趁著孫堅與胡軫火並的時候,漁人取利;至於轘轅關一戰,那就更不用提了,則是借助胡軫所部降兵的力量騙開的城門。


    這些,當然都不足以與此戰相提並論。


    此一戰,東門外黃巾少說有三萬之眾,而他傾全城之力,不過兩千人馬。而這兩千人馬,其實隻要一千多是慣戰之士,而餘者則因為城戰的緣故,不得不臨時在城內征集的壯丁,算不得是官軍,最多也隻能充當義勇兵。


    也就是說,賊眾三萬多,而他這邊勉強拚湊起來的也不過兩千人馬,而這些人馬還不能全都拿出來,起碼還得留下一些來守城,而真正能夠進入戰場的,不過千餘人而已。


    以區區千人以抗三萬黃巾,可想而知,這壓力到底有多大了。


    這可是他生平以來第一次指揮的最大一場以少敵多的大戰,而且相差如此之懸殊。這一戰,如同一場豪賭,賭成了,也就可以從此扭轉逆勢;而若是敗了……


    沒有敗!


    所以此一戰,唯有以勝,不能以敗!


    咚咚咚,鼓聲不停,催人奮殺。


    突然腳步聲響,典韋奔上前來,向陳諾一拱手:“主公,都準備好了,我們什麽時候殺出去?”


    陳諾手執鼓槌仍是擊打著,聽典韋一說,也就說道:“不急,再等!”


    “可是……”


    典韋看著遠處衝殺的戰場,耳聽著戰場上傳來的廝殺之聲,手癢難耐:“可是趙雪、潘璋二將手上帶出去的兵馬不足五六百人,如今他們深入敵腹,隻怕難以久持。”


    陳諾將鼓槌一扔丟給旁邊力士,轉而手扶著女牆,仔細的觀察了一眼戰場。


    東門外,冬日的寒風吹著,刮起了漫天的大火,連營被染得更加赤了。衝入敵陣的趙雪所部大刀兵,手持火炬,往來點火;而在外遊走衝撞的騎兵,則在潘璋的帶領下,截斷各營的聯係,以製造更大的混亂;火牛群,則仍是肆無忌憚的奔馳著,早已經不辨方向的亂撞,讓黃巾軍陷入更大的混亂和恐懼之中。


    陳諾看到這裏,方才緩緩說道:“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若諸軍都依賴著城內派兵接應,那還有誰去奮力廝殺?更何況,是如今這種狀況。現在他們二人對付的尚是東門外的黃巾,要是其他三路人馬都來接應,到時候我拿什麽去應戰?”


    一直殺了數個時辰,陳諾派出去偵查的人馬也都迴來了。


    其他三門看到東門外火光衝天,也都是各自不安,但他們都不敢輕易發兵接應,隻是觀望著動靜。陳諾也知道機會到了,如今東門外黃巾沒有其他人馬支援,已成疲憊之師;而潘璋和趙雪兩部雖然仍是力撐著,但因為耗戰多時,已不能對黃巾構成威脅,雙方也就進入疲戰階段。


    現在,正是他出戰的最佳時機。


    東門再次打開,陳諾親自披掛,手執長槍而出,他身後則是典韋等數百人。


    這數百人,可以說是陳諾最後的本錢,除了留守城池的,他全都帶了出來。


    此一戰,沒有退路!


    一旦吊橋放下,隨著一聲嘶喊,陳諾,以及典韋等人如風一般的奔向戰場。也不管是火光衝天,還是喊殺驚人,全都是拚了命的殺了進去。陳諾扯著馬,舉著槍,在前狂奔;而典韋,則扯著步子,如瘋馬一般緊隨著,沒有絲毫落下,半步不離陳諾左右。


    東門外的黃巾其實早在火牛群衝來的那一刻就自亂了陣腳,根本不及抵抗。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支撐到現在,那完全是因為人多,殺之不盡。而那些就算有心還想要挽迴頹勢的渠帥們,奈何人心一亂,再也阻擋不住了,眼看著已成敗勢,也隻能是各自逃命。


    本來膠著的戰場,因為陳諾人馬的殺到,一下子勝負立判。


    陳諾以槍開路,使的是趙家槍法。


    說起來,他現在手中所使的趙家槍法,比起京縣城外那會同張繡對敵時所耍的要精練純熟得多,更加上這些日子以來趙雪時不時的加以指導糾正,也已經完全達到了另一個境界。現在就連趙雪用槍,也無法在陳諾手中占到絲毫的便宜。


    也不知為何,在這段時間的練習中,陳諾雖然有不少的進步,但就是沒有什麽大的突破,感覺總有一口氣滯留在某個地方而不能出來。不過經過今晚的一場實戰,熱血催人奮進,也讓他一下子找到了某種感覺,一杆槍在他手上居然是揮灑自如,得心應手。


    主將尚且如此拚命,更別說陳諾身後的那幫士兵了。他們在陳諾的帶領下左衝右突,殺得黃巾軍東奔西走,毫無抵擋之力。


    而在陳諾左近的典韋,先前還是徒手殺敵,但敵人也是太多了,他於是拔戟而出,如雷霆一般揮灑而出,立即是死傷一片。


    這一場廝殺一直延續到天明,等到日中時,東城外的黃巾賊基本上都被降伏。


    或被殺,或投降,或逃走。


    而其他各門的黃巾在提心吊膽了一個晚上後,也終於奔潰。


    他們以訛傳訛,以為東城黃巾之所以大敗,不但是官軍的勇猛,更是得到了‘神獸’的相助,那更是不得了。本來那時鬼神之說就很盛行,聽得這些鬼話那就更加不敢對神靈不敬,不戰自走也不奇怪。而他們不知道這所謂的‘神獸’,不過是普通的牛群而已。


    這一戰,俘獲車輛、器械、甲胄、武器、糧草無數,更是俘虜了黃巾軍達七八千之數。


    陳諾粗略的統計了下,這些糧草雖然對於數萬的黃巾軍來說不夠半月之數,但對於他們來說,則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足可供全軍一年用糧。這些不算,單單武器、甲胄之類,就可再裝備數千士兵,至於其他,則更是堆滿了倉庫。


    這下,不但兌現了他先前的諾言,將糧草還之於民,更充實了自己的武裝。


    不過,陳諾現在最頭疼的是這夥黃巾。


    這夥黃巾中老少婦孺皆有,其實真正能作戰的不過兩千餘人。陳諾將這兩千人再經過精挑細選,最後得了七八百人,正式納入自己的隊伍。本來他隊伍有卒一千餘人,加上修縣臨時召集的千名義勇兵,已達兩千多人了。但經過這些天以來的大戰,人數縮減到一千五六百。不過,如今加上這七八百號,也就達兩千三四百了。


    當然,如果除去其中六七百的義勇兵,也還有一千六七百的人。


    漢製,司馬領兵不過千人,以陳諾目前的人數,完全超過了這個標準。


    要陳諾將這些得之不易的成果輕易放棄,他是萬萬不能的,那麽隻有一點,向袁紹報捷,將事實擺到袁紹麵前,看袁紹怎麽說?這袁紹在修縣被圍時是不肯發兵相救,也有意跟陳諾撇清關係,照說如今陳諾取得大的勝利了,也別管什麽袁紹不袁紹的,他既然見死不救,有了好處幹嘛還與他分享?部下們聽到陳諾想要將修縣的戰果報上去時,有的還很不理解,怕袁紹會再次從中作梗。但這次陳諾號準了袁紹的脈,這次袁紹必將不會跟先前那樣糊塗。


    果不然,陳諾將修縣的戰果一旦報給袁紹,袁紹喜憂參半,立馬是召集眾文武,商議此事。


    商議的結果是,不但將以前追迴的修縣縣令的大印再次送給了陳諾,而且給了陳諾許多便宜。


    雖然陳諾仍是別部司馬,但袁紹特意強調,陳諾的別部司馬與其他的別部司馬還有所不同,其不同點就是在領兵上。


    也的別部司馬,職等校尉,但比營一級要低,卻又比部級要高,所以在領兵的數量上會有所寬裕,沒有太多限製。


    雖然聽起來這個特權有點不倫不類,但好歹為他能夠擁有更多的兵馬治理和統禦之權正了名,不會惹人的非議了。


    當然,袁紹之所以這麽做,陳諾其實也能猜到一二。


    他這麽做,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本來,在修縣事上,袁紹不發一兵理虧在先。他也是做了最壞的打算,哪怕賠上陳諾等人的性命,他也不想過早幹涉。畢竟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他發兵是小,要是引得公孫瓚注意,棄黃巾而不顧轉而殺奔他來,那不是引火燒身嗎?


    本來,他還以為修縣城小,陳諾部下人馬也及其有限,怕陳諾是不可能抵擋多長時間的,所以對於他,他已經決定完全棄之不顧了。


    可他哪裏想到,如今陳諾不但保住了修縣,擊退了黃巾,還因此勢力一下子壯大了起來。


    既然情況變了,他應付的策略自然跟著要變。


    隨著陳諾修縣一戰的勝利,已經不是袁紹用不用他,而是他該怎麽用他。像陳諾這樣的人,並沒有因為他先前的一時糊塗而記恨於他,反而將修縣的戰果都報給了他,這完全說明陳諾還是以他袁紹馬首是瞻的。


    而袁紹,此刻還能說什麽,如他不承認陳諾,那麽陳諾這股不小的勢力若是因此自立或者轉而投奔公孫瓚,這都不是沒有可能的。


    在公孫瓚未鏟除,河北未平之際,袁紹當然不想樹立太多的敵人,也不想看到這些。更何況,從陳諾的表現看來,他不但沒因修縣一戰而自滿得意,還仍是能夠謙恭有禮,沒有忘記他這個‘上司’,那麽這一切也都好說了。


    當然,陳諾將戰果呈報給袁紹,讓袁紹處理,其實大家都是心照不宣,這所做的不過是表麵文章罷了。


    ‘戰果’就在陳諾手中,他要怎麽處理袁紹也根本插不了手,甚至連看都看不到,更別說處理了。陳諾讓袁紹‘處理’,袁紹也就順水推舟,將此一戰所有獲利的東西都交由陳諾,任憑陳諾主張了。


    這些還不夠,他為了拉攏陳諾,彌補先前所犯下的過失,又是加陳諾縣令,又是為陳諾擁有更多的兵馬找到依據。


    當然,陳諾的別部司馬在任還不到幾個月時間,要是現在就升什麽校尉、中郎將之類的未免太快,不但引起其他將領不滿,也是他自己很不願意看到的。但陳諾的功勞就在哪裏,要是獨獨給他個修縣令未免太虧待於他,更怕寒了陳諾的心。袁紹思來想去,也就隻好在別部司馬上動歪主意,做做文章,這些都是袁紹迫不得已而為之的。


    不過不管怎樣,如今陳諾不但擁有了理民之權,且可以名正言順的擴充兵馬,倒是方便了許多。


    既然一切任憑陳諾處理,也當然包括了他手頭上所俘虜的這批黃巾軍。


    陳諾雖然從這批黃巾軍裏已經挑選出了六七百的精銳之士納入自己所部人馬,也才不過是所俘虜黃巾的十分之一,而所剩下的那些黃巾軍,他既用不上,又怕浪費糧草,自然有些頭痛。


    對於如何處理這批黃巾軍,陳諾一時犯難。


    如果將這夥黃巾軍驅散,恐怕又要跟其他黃巾再次同流合汙,說不定還會轉過頭來對付他;而如果將他們遣送迴青州,卻又是根本不現實。不說自己的兵力有限,無法分兵出來,就是如今的大冬天裏,路也不是好走的。


    是留也不得,驅散也不得,陳諾也終於明白為什麽古來許多將軍在勝戰後會不惜殺害那些投降的士卒了。


    殺降不祥,陳諾自然不能這麽做。


    也正是陳諾犯難的時候,孫輕的出現一下子解了陳諾的燃眉之急。


    孫輕這次來,卻是另有目的。


    青州黃巾軍北上,欲跟河北的黑山軍會合,這是如今天下皆知的事情。在黑山間有許多部的人馬,他們各稱大小帥,互不幹涉,但他們同出於黃巾,說起來跟黃巾軍是一家子。這次,青州的黃巾軍北上會合黑山軍,卻是他們雙方有意為之,欲要聯合兩家之力壯大聲勢。


    隻是黃巾雖然順利北上了,卻不幸遇到了公孫瓚大軍,雙方也就打了起來。這邊一打開,那些本來在黑山間等待會合的各部人馬得到消息後,也是著了急,也就紛紛派出人馬前來接應。


    孫輕現在已經是張燕所部的小帥了,他這次突然過來,就是受了大帥張燕的命令前來接應青州這批黃巾。


    隻是,他這次過來,先還在東光一帶幫助黃巾軍對付公孫瓚的人馬,多日大戰下來,互有勝負。


    這連日來的大戰,也讓孫輕見識了公孫瓚所部幽州騎兵的厲害,更是認識了青州黃巾的無能,怕這一戰打下去最後可能是沒有個好結果。他正自擔憂著,突然聽到一些小道消息,說是此去不遠處有一支袁紹的人馬,據守修縣,如今被大批黃巾圍打著。


    孫輕先前還沒有在意,但當他聽說修縣的守將不是別人,正是於他有恩的陳諾時,他立即撇下了公孫瓚,急速向陳諾這邊趕來,欲要幫助陳諾脫困。畢竟以他跟黃巾軍的關係,這事情好辦。


    隻是等到他趕到,修縣之圍已解,陳諾已經退去了數萬的黃巾。


    當孫輕入城來,看到陳諾毫發無損,他也就放心了。


    陳諾留孫輕在修縣住了兩天,孫輕因為有任務在身,也就沒有多留。不過陳諾臨走之際倒是將他所俘虜的這批黃巾都交給了他,任他帶走。這樣一來不但給了孫輕一個麵子,二來則正是趁此難得的機會拋開了這個沉重的包袱。


    至於他事先收編的那些青州黃巾,陳諾既然吞進了肚子裏,豈能再輕易隨便的吐出來?那孫輕雖然知道,也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說起來,孫輕這次本來是來救陳諾的,卻沒有想到反而得了陳諾的好處,倒是有點不好意思了。


    陳諾倒是幹脆,拍著他的肩膀笑道:“既然你都這麽說了,我也不好意思讓你難為情。這樣吧,臨走之際我再麻煩你去替我辦一件事情,這件事情辦成了,大家也就扯平,你看怎麽樣?”


    別說是以黃巾來相換了,隻要陳諾有吩咐,孫輕還有不聽之理?他立即走上前去,拱手說道:“大哥有話請吩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爭霸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別部大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別部大司馬並收藏爭霸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