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稠心裏盤算著對劉和的考量,隨即他想到了北疆的防務問題。自己的主力騎兵已經全軍覆沒,剩下的三千步兵是居庸、沮陽的郡國兵,他們馬上要返迴各自的駐地。


    自己傷重馬上要迴到沮陽醫治,邊境現在一沒有主將、二沒有軍隊,邊境幾個縣城的防務形同虛設,要想重新把邊境幾縣恢複到過去的樣子,護烏桓校尉治所必須要有重兵坐鎮。


    現在劉和受傷不能行軍,部隊剛剛經曆大戰,必須休整,不如讓他們暫時駐紮廣寧,由劉和暫時代理行使護烏桓校尉的職權,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嗎?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程普,希望他能代表劉和答應下來。至於刺史府他自會派人去說明原委。程普立即答應下來。箕稠這個主意也沒有什麽私心,純粹是出於現實考慮。邊境的縣城居民都逃離了家園,如果沒有重兵駐防,誰敢迴來?大家都不迴來,邊境幾個縣怎麽恢複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程普接著提到烏桓俘虜的處理問題。箕稠笑著說道:“我走之後,護烏桓校尉府的大小事情都有劉討虜處理。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吧。另外,迴去告訴順之,他的心意我領了,日後我自有酬謝,替我謝謝他了。”


    箕稠大悲大喜,心情極度愉快。


    第三天,他帶著家財、妻妾子女以及三千步兵迴沮陽養傷去了。到了沮陽,他親自寫了報捷奏折,命令快騎送到洛陽。上穀郡府和幽州刺史府接到箕稠的文書之後,紛紛上書報喜。


    朝廷接到邊境報捷,幽州戰事已經徹底平定的消息之後,很是高興了一番。各方勢力在這件事情的態度上倒是異乎尋常的統一,認為應該重重嘉獎。朝堂之上,為新任護烏桓校尉人選和上穀、漁陽太守人選大家爭執一番以後,各有定奪。


    這個時候,大將軍何進的幕府在討論,是否遷升幽州邊軍討虜校尉劉和為護烏桓校尉。


    武帝時,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乃遷烏桓人於上穀、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塞外。置護烏桓校尉,擁節,秩比二千石,以護內附烏桓,擁節監領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


    這個官職比討虜校尉高級,討虜校尉是雜號校尉,屬於派遣性質,事畢即撤,地位比縣令高一點而已。這護烏桓校尉,類似於軍分區主官,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管烏桓人。


    箕稠是大將軍何進一係的人,他在給何進的書信中著重提到了劉和,認為結交好劉虞,可以加強大將軍與宗室的關係,而且劉和還武功高強,謀略出眾,可堪大用。雖然因軍功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已經遷升到討虜校尉一職,但在剿滅烏桓叛亂之戰中,再立大功,論功行賞,應該升官。


    何進想拉攏劉虞這個宗室,而且一個邊郡的武官在他的眼裏,還不如自己府上的一個掾史,做做順水人情也未嚐不可。


    不過何進覺得拉攏劉虞這個名士得下血本——決定表奏劉和為“度遼將軍”。此官職銀印青綬,秩二千石,比護烏桓校尉高一級。主要是維護大漢北部(包括東北、西北)邊防和處理北方民族軍政庶務。


    劉和宗室出身,又是當代大儒盧植的門生,現在在北疆聲名顯赫,適逢鮮卑人入侵,連番大戰,連番大捷,連番立功,在幾位邊郡大臣的照顧下,飛速遷升到討虜校尉一職,但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奇跡了。許多為官多年的從屬已經開始憤憤不平。


    這次劉和率部先後參加了上穀、漁陽城解圍戰、羅山夜襲敵人補給車隊、野鴨湖伏擊慕容濟之戰、桑乾河圍殲拓跋虎部,桃穀森林一戰雖然折損了大量俘虜,造成拓跋睿再攻馬城,但隨後率部堅守馬城二十多天,逼迫拓跋大軍無功而返,也算是一個勝戰。


    接著為救援入漢的紅葉部落,伏擊檀遼六千大軍大獲全勝。以上戰鬥加在一起殺敵逾萬,俘敵逾萬,為擊退鮮卑人的入侵立下了汗馬功勞,按軍功應該嘉賞,不報未免太為不公。至於朝廷封賞不封賞,那就不是何進所能決定的了。比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必須天子親批,誰都無權任命。


    另外還有收複白檀、要陽二縣的功勞。


    最後最大問題不在劉和身上,而是在劉備、關羽、徐榮等人身上——因為何進在表奏劉和的時候,已經和劉虞通氣過來,可是劉和卻要安排自己人上位,想把漁陽郡、上穀郡捏在手裏。


    劉和建議劉虞保奏——劉備為上穀郡太守、徐榮為護烏桓校尉、公孫度為漁陽郡太守、程普為上穀郡都尉、關羽為漁陽郡都尉。誰知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大家吵成一團,無非就是這些人出身低賤,除了公孫度,其他的不是士族名門,就是輕俠草莽等等,全然忘記了人家的戰功。


    大臣們激烈反對,站在天子身邊的宦官張讓就不高興了。出身低賤,我不也是出身低賤。你們這些人到底是罵我,還是罵那個從北疆的破落軍卒?


    張讓接著就在天子耳邊嘀咕:“劉虞父子鎮邊有功,是大漢宗室,兵權與其給外姓士族,不如給宗室,宗室的榮耀全靠陛下庇佑。而那些士族?呸!他們就知道吸大漢的血。”


    接著張讓詳述劉和的戰功。天子奇怪了:“朕怎麽沒有聽說?我大漢北疆還有這等英雄?這劉和真乃我漢家虓虎!其麾下將士更是我大漢勇士,理當論功行賞。”


    何進趕忙出列,添油加醋一番。反對的大臣生氣了,抬出大漢律法,祖宗規矩。舉薦的何進、張讓也不示弱,列舉先朝舊曆,前朝英雄。大家吵得不亦樂乎。


    於是朝堂之上再起爭吵。以大將軍何進、漢室宗親劉焉、劉表、中常侍為一方,太尉張延、司徒袁逢、司空楊賜等士族大臣為一方,各執一詞,大吵特吵。天子頗有興趣地看著各位大臣的表演。


    按道理,以徐榮、劉備、關羽這種出身低賤,靠軍功升職的軍職人員,無論功績多大,要想在這個年代升遷到秩俸比兩千石的官職上,根本不可能。在漢朝,校尉,都尉都是比兩千石的官員,在郡國,軍隊裏,都是大官了。


    大將軍何進的出身也差,他在自己妹妹沒有進宮之前,是個屠夫。所以他對徐榮、劉備、關羽這種人還是抱著同情的態度。他在朝堂之上公開向天子推薦,其實也想看看大家的反應。


    結果他發現原來出身低賤是件非常可怕的事。這種身份的庶民,賤民就是這個國家的最底層,做最辛苦最勞累的事,享受最不公平的對待,永無翻身之日,而且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永無翻身之日。


    大將軍和宦官們生氣了,聯手反擊那些大儒名士門閥出身的官僚。


    最後請天子裁決。天子對這個人很感興趣,聽了朝堂上的兩次爭吵,大概也知道劉虞父子舉薦的那些人的來龍去脈。既然有戰功,而且戰功顯赫,就應該遷升,但因為從軍時間太短,年紀太輕,雖然有大將軍、漢室宗親舉薦,但也不應該破例。這樣吧


    最後,朝堂一番爭執——劉和升任“度遼將軍”;上穀郡、漁陽郡的官吏由劉虞再舉薦;徐榮遷升為“護烏桓校尉”,黃忠任校尉府“烏桓司馬”,公孫度任校尉府“烏桓長史”;關羽、張飛賜錢銀布帛若幹以慰辛勞;劉備調任“度遼功曹”,沮授調任“度遼長史”,田豐調任“度遼主簿”。


    最後出於人事考慮,劉虞卸任幽州刺史,調迴洛陽做禦史中丞。


    而此時的劉和還沒接到朝廷的決議,他忙著和難樓派來的代表在商談贖買俘虜的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襄武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二二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二二八並收藏三國之襄武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