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率部擊殺烏桓部隊之後,迅速打掃戰場,救治傷兵和馱運陣亡軍士的屍體,離開長峪溝子,在韓當的引導下,往盧龍塞進發。


    這會劉和仔細瞧了瞧騎在馬上的韓當:一米七的身高,鶻眼鷹睛頭似虎,燕頷猿臂狼腰,背負四石大弓,鞍懸兩壺狼牙箭。騎著一匹綠螭驄,著一身製式皮甲絳紅袍,手持镔鐵長槍,目露威嚴,性剛誰敢犯分毫。


    “多謝部司馬及時救援啊!不然我等性命休矣。”韓當對劉和拱了拱手。


    “多謝部司馬!”他身後的部曲,桓玄、慶鋒、韋強、樂斌等人異口同聲致謝。


    “諸君客氣了,和盡本分罷了。幸賴爾等奮力阻擊,伯譽、漢升諸君衝陣,玄德、綏安掠陣,方有此次平安。”劉和謙虛道。


    接著韓當自在前頭引路,劉和繼而與劉、關、張、鄒、簡五人交談。


    說這劉和與這五人相遇,還要從那日抵達涿郡說起。


    涿縣涿南鄉陸成亭境內的官道上,有十餘騎從遠處緩緩行來,與劉和的部隊越來越近。


    這些騎士的年紀都不大,最大的也就三十來歲,大部分二十多歲,挾弓帶矛,各配刀劍,都很精悍輕剽。他們最前邊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黑衣青幘,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麵如冠玉,唇若塗脂。沒錯!此人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陸城亭侯係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劉備大約是常奔波在外賣草鞋的緣故,膚色有些黑,腰邊插了一柄環首刀,騎在馬上,腰杆挺得筆直,大眼睛烏溜溜的轉著,向前眺望,似乎在等著什麽。


    雖是暮夏,但天氣還是很熱,劉和率部又在日頭下趕了小半天的路,額頭、臉上都是汗涔涔的。


    “停止行進,原地休息。”劉和揮了揮手,命令道。


    官道兩側則是大片的麥田。


    看來涿縣今年的年景不錯,地裏的小麥鬱鬱蔥蔥,風一吹,青色的麥苗起伏不定,一股清香混著熱氣撲鼻襲來。遠遠地可以看到有三三兩兩的田奴、徒附穿著犢鼻褲,光著膀子在其間勞作。


    才過日中不久,路上車馬來往、行人頗多。


    有單衣布履的儒生,有衣服文采的商人,也有穿著黑衣或白衣的黔首。因為世道不寧、道路不靖,行人多隨身佩戴短刀、長劍。


    這會劉和遠遠瞧見前方有十餘騎軍士模樣打扮的人,倚停在路邊,他勒住了坐騎,拽著袖子擦拭了下汗水,轉目四顧。


    “來人!去前方詢問那十餘騎,可是有名喚‘劉玄德’的。”劉和吩咐一親兵道。


    “諾!”親兵領命而去。


    須臾,隻見親兵帶一騎過來。


    “可是劉和劉順之,劉部司馬?”劉備下馬作揖道。


    “君便是劉玄德?子家兄的信...?”劉和下馬迴禮。


    “嗯!盧君之信備已閱,信中言語吾已知曉。備拜見明公!”劉備說著起身便拜:“備鄉野莽夫,布衣之資。明公遠在京師,鴻雁傳書,抒肺腑之言,不覺備卑鄙,募備於麾下。備雖庸碌,然亦曾習文略武,有報效國家之誌,今幸得君之募,備願執鞭隨蹬,侍從左右。”


    “玄德快快請起!”劉和俯身扶起劉備:“玄德,你我雖今日得見,然在京師時,盧公與子家兄多有提及君和公孫伯珪,我心與你神交已久。見君真顏,方知草莽之中有英豪!募君於麾下,一是你我同門之情;二乃你我同族皆是高皇帝之族裔,漢室宗親!你我當為守護這漢家基業拋頭顱灑熱血。得君之助,此次攘外之業,必事半功倍。”


    “玄德今後莫要客氣,私下你我兄弟相稱便可。”劉和拍了拍劉備肩膀:“我是延熹四年三月。”


    “明公!這...這...這備如何擔當得起。”劉備聞言頗為感動:“延熹四年五月。”


    自己是不是漢室宗親,明眼人誰不知道中山靖王有120個兒子,前漢距離現在兩三百年,血緣早就出五服了,但是劉和一口一個漢室宗親焉能不令其感動肺腑。


    “玄德賢弟!快快上馬,引我前去涿縣太守府。”劉和笑著對劉備說道。


    “諾。”


    一路上劉和為劉備介紹部曲將領。


    劉和之所以托盧毓做中間人招募劉備,一是為了關羽、張飛;二是挑戰自己,自己的蝴蝶效應能不能撬動曆史的車輪。


    招募劉備成功,最大的因素在於當時的選官製度——察舉製、軍功爵製。


    察是考察,舉是舉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這對於先秦的世卿世祿製而言是個進步。世卿世祿顧名思義——世世代代、父死子繼。


    軍功爵製,源於戰國,完成於秦朝,穩固於漢代。


    魏國變法最早,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不再以“親、故“而以“功勞“作為賞賜的標準,實際上已經具有了軍功爵製的性質。吳起在楚變法,“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絕減百吏之祿秩“,然後用所收減的爵祿“以奉選練之士“,也具有軍功爵製的特點。秦是推行軍功爵製最徹底的國家,秦的軍功爵製最典型,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秦的軍功爵製主要包括兩項內容:其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這就是說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軍功是接受爵祿賞賜的最必要條件。其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是取消宗室貴族所享有的世襲特權,他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憑血緣關係,即“屬籍“,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


    這項規定,造成了戰國時“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時代特點。


    發展到漢代——漢高祖劉邦以斬白馬為誓:“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從此漢代百姓皆以征伐為榮,大丈夫當以從軍邊塞建功立業。


    但是察舉製發展到東漢,被察舉者因察舉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舉者感恩戴德,並為之效命,這樣極易產生宗派行為,形成地方集團。


    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製,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社會上出現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此時的察舉製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製,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


    兩漢的中央集權不如後世,有先秦遺風,郡吏視郡守為君,郡府是一個小朝廷。有心機的士人時常將功勞歸與郡守,過錯歸於自己,由此得以揚名,被士子、長吏看重。


    比如公孫瓚為郡門下書佐,太守獲罪,被發配去交州日南,公孫瓚決定同去,乃先去北邙祭祖,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時見者莫不歔欷”。他由是揚名。這樣的下吏、臣子,作長吏的都喜歡,所以公孫瓚被後任太守舉為孝廉。


    再如某人以前提舉過的一個人當時是某縣的縣令,政績優異,聞訊後立刻辭官而去,追趕他坐的檻車一塊兒去京師。這是當時的風氣。當時就有人說,門生、故吏把他們的老師、舉主看得比朝廷都重,因為私人的感情而放棄朝廷的公職,這是不對的,但是風俗如此,盡管被少數有識之士認為不對,朝野卻都稱讚這種行為。


    還有就是沽名釣譽之輩泛濫——解劍拜仇主角許荊之父許武。


    所以對於劉備而言,自己是鄉野莽夫,能得到劉和的招募,簡直是貴人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襄武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二二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二二八並收藏三國之襄武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