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都雒陽城依邙山靠毅水而建,外城東西寬六裏,南北長九裏。城池四周共設十一個城門:南麵從東到西是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三個大門;城北則是榖門與夏門;城東自北向南是上東門、中東門、秏門;城西則是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三、北二、東三、西三,這就是雒陽十一門格局。
劉和今日從太學歸來,他拿到了“畢業證”,得趕忙迴家告訴父親,隻是這日頭還真是毒,這才走幾步路,就汗流浹背了,從南門迴到所在東門的家裏得小半個時辰。
城裏街上的人接踵摩肩,人山人海,或裹幘巾、或露發髻,或襦絝布履、或褐衣佩刀。偶爾也有頭戴高冠、褒衣博袖的儒生經過。人來人往,說不上喧噪,卻也甚是熱鬧。
這南部城區除了太學,還有明堂、辟雍、靈台、太學這等重地,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正門各郡縣官員覲見的必經之路,另外還有日常交易的南市,匯集九流人等,劉和真是人擠人。西部城區的區內多是平民百姓,每天百姓入城到金市做工交易。東邊城區自城內永和裏、步廣裏一帶起都是京裏高官的府邸,城外又常年設有馬市,所以東三門多是官眷活動。那北部城區緊挨著毅水,過了河再往前就是連綿起伏的北邙山了,這裏幾乎沒什麽民宅可言,隻是依山傍水有些許草廬,多半是老臣閑居避暑、讀書消遣的地方。
劉和的家在東城的永安裏。這個“裏”類似小區以及街道辦。
看守裏門的裏監門姓荀,四五十歲,臉上還有顆痦子,見劉和入門,忙從側室中迎出招唿:“小劉君迴來了!”
劉和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今兒個休學,所以提前迴來了。”
“小劉君有誌於學,從學三載,何時授官啊?”
“荀公謬讚了。一切尊朝廷法度,有勞您掛念了。”
裏監門荀公看著劉和背影遠走,稱讚似的連連搖頭,自言自語地說道:“這永安裏名族子弟不少,但要說禮貌,沒一個比得上小劉君!”
裏中道路筆直,鋪著青石板。每天早晨,裏監門都會掃一遍,很幹淨,剛灑過水,青潤潤的。
巷子兩邊的屋宅粉牆朱瓦,比戶相連列巷而居,排列得整整齊齊。家家種的都有樹,或桑或榆,也有果樹,枝葉聳出牆外,遠望如冠蓋相連。每當起風的時候,枝葉颯颯,響聲相連,就像是誰在吹口哨似的,從裏頭一直響到裏尾。
劉和自穿越之後就在本裏居住了三四年,今從太學畢業歸來,走在巷中,所觀所見,盡皆熟悉之極的人、物,隱約間有一種前世放學迴家的感覺。
“前世的家已迴不去了,這裏可不就是我的家麽?”
永安裏中住戶上百,劉虞的宅子在裏西。
劉和從東門進來,一路上不斷與人說話,又經過裏中二門、三門,慢慢地穿過了半個裏,到了自家院外。
他家的宅院不大,前後兩進。院門沒鎖,他推開門,昂首步入。
雖然幾天沒迴來,但院子裏挺幹淨。前院東邊是個堂宇,寬闊敞亮,用來會客的。西邊是馬廄、雞塒。臨著西邊的牆開墾出了一小片的菜地,用土壟分成了幾塊,種的有小白菜、韭菜等物。小白菜離發芽還早,韭菜的長勢很好,綠油油的,甚是喜人。
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從後院出來,驚喜地說道:“呀,少主人迴來了!”
她是劉虞家的婢女,名喚“瀟兒”。
劉和家不算很富,雖是東海王後裔,卻不是嫡係,但他的祖父劉舒在丹陽做過郡守,父親劉虞又顧家,善治家業,兩代下來,也積蓄了一些家資,是個中人之家;另外東海老家還有有田地數百畝,可是侍奉劉和的家中婢女隻瀟兒一人。
看到瀟兒出來迎接,劉和笑著答道:“是啊,迴來了。”
他一麵擦著汗,一麵問:“父親迴來了嗎?
“老爺好像去三公府了,說是有什麽征召?還讓我喂好馬。”
瀟兒是在東海時,是劉虞從小撿迴來的孩子,收為婢女。雖說是婢女,實際如姐,劉家的家中一切雜務多是由她操辦,兩人相伴,如姐弟生活,彼此熟悉,說起話來並不拘束。
“公府征召?難不成刺史任命是真的了?”劉和聞言後暗自琢磨。
瀟兒從院門後捧出飼料,鋪陳入馬槽中,喂馬兒吃。馬兒連吃帶嚼,甚是快意,不時還甩甩尾巴,昂昂腦袋。見她顧不上,劉和索性自去堂中尋了塊破布,給馬兒擦汗。
瀟兒一把奪過來,嗔怪道:“少主什麽樣的人?怎能幹這樣的粗活!”
劉和調笑說道:“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的粗活,我在家中可以不做,但日後為官治民救災,沒有你我一樣要做的啊!”
“胡說!俺雖是個婢女,沒甚見識,也知道地方自有衙役、亭卒。洗馬喂料、開閉打掃的粗活,怎麽也輪不到少主去做!”
瀟兒將抹布奪走,一會兒照料馬兒吃食,一會兒給馬兒擦汗,身影轉來轉去,把馬廄占了一大半。劉和既爭不過她,袖手在邊,又無事可做,便說道:“父親說什麽時候迴來?”
正說話間,裏門口傳來一陣勒馬聲:“籲!停!”
“聽這架勢,肯定是老爺迴來了。”
劉和、瀟兒立馬出門迎接。
劉虞牽著馬到家門口:“瀟兒牽馬。”
瀟兒自是牽馬而去。
“父親。”劉和作揖。
“哈哈!吾兒今日你結業了,為父先恭賀你。”劉虞笑得和吃了蜜一般燦爛。
“謝父親誇獎。”
“為父也有一喜事,咱們進屋說。”
進入書房,父子二人對坐,瀟兒奉上茶點後退出。
“兒啊!你可知為父喜之何事?”劉虞喝了一口茶。
“納妾?可母親還在東海。”劉和佯裝不知。
“是朝廷拜我為幽州刺史。”劉虞說著就掏出一卷布帛遞於劉和。
隻見那布帛寫道:“大漢天子詔曰:聞五經博士虞,東海恭王之後,初為郡吏,賢良方正,治民德化,造福一方;後遷入東觀校書,亦是勞心勤勉。朕心甚慰!然今幽州疲敝,且遭劫掠,燕代諸郡百姓處水深火熱之中,但幽州刺史空缺一年,遂今拜爾為幽州刺史,持節,提督十一郡國事。望卿再立功勳,不負朕心!欽賜!光和四年柒月。”
劉和看完之後:“父親!朝廷可真是看重您啊!持節!平時可殺無官爵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您到幽州可就‘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了。”
持節,凡持有節的使臣,就代表皇帝親臨,類似“尚方寶劍”。
“然權越大,則責任就越大。幽州之事,吾兒可有看法?”劉虞歎氣道。
“兒雖在太學兩耳不聞窗外事,然諸君師長皆言時事策論,故亦知一二邊事。”劉和挺了挺腰:“幽州,燕之故地,邊鄙之所,然漢胡交錯,民治不易。不論是塞外鮮卑還是關內烏桓皆畏威而不懷德之夷狄。父親若是治理幽州,需將燕代邊郡的漢人與胡人的關係處理妥當,使民眾沒有糾紛;沒有了糾紛才能修生養息。”
“嗯!兒啊!你真是說道為父心坎上了。”劉虞一副寬慰模樣:“可是你為什麽有這樣的想法?”
“兒在太學時,聽聞師長們評論段熲段紀明。”
“哦?說來聽聽。”
“先零東羌曆載為患,熲前陳狀,欲必埽滅。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當矢石,感厲吏士。曾未浹日,兇醜奔破,連屍積俘,掠獲無算。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功用顯著。”
“但是段熲平生治軍之所以能得到官兵擁戴,所靠的皆是打穀草的訣竅。他出身涼州寒族,本是極受官場排擠的,想混出一番天地比他人難得多。所以段熲在竭力巴結宦官之餘,發瘋般地設法積累軍功,其方法很是卑劣。當時與漢人戰爭最頻繁的就是羌族,段熲便縱容士兵打穀草,叫他們劫掠羌人部落,所獲牲口財物盡皆歸士兵所有。一來給士卒些油水收買了人心,二來劫掠久了就會把那些羌人逼反。等羌人反了,他再領兵堂而皇之去平叛,打贏了就算做是自己為大漢朝靖邊立下的功勞!”
劉虞皺了皺眉頭:“你所擔憂的是,幽州也會有同樣的事情?”
劉和點了點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幽州的情形是否和涼州一樣,總之做好最壞的打算終究是好的。剩下的官吏下屬、州郡士族、地方豪右宗族的這類地頭蛇,父親久曆郡職應該知道怎麽交涉對付。”
“嗯?”劉虞捋了捋胡子:“所謂知子莫若父,你已是弱冠之年,太學學業已經結束,按照慣例入公署做台郎;可是你八歲那年開始雖讀書慕聖道,但又好乘馬擊劍,何也?”
“父親明鑒!丈夫當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既然父親問了,那我就明言了——父親能帶我去幽州協助父親麽?哪怕是亭長之職。”劉和起身轉自下榻作揖道。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劉虞喝了口茶淡淡道:“為將奈何?”
劉和正了正身子:“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好!這才是我劉伯安的兒子。準了!”劉虞哈哈大笑:“不過赴任之前,你要隨我去西城拜訪一個人。”
“哦?何人如此得父親看重?”劉和疑問道。
“巨鹿田豐田元皓。”
劉和今日從太學歸來,他拿到了“畢業證”,得趕忙迴家告訴父親,隻是這日頭還真是毒,這才走幾步路,就汗流浹背了,從南門迴到所在東門的家裏得小半個時辰。
城裏街上的人接踵摩肩,人山人海,或裹幘巾、或露發髻,或襦絝布履、或褐衣佩刀。偶爾也有頭戴高冠、褒衣博袖的儒生經過。人來人往,說不上喧噪,卻也甚是熱鬧。
這南部城區除了太學,還有明堂、辟雍、靈台、太學這等重地,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正門各郡縣官員覲見的必經之路,另外還有日常交易的南市,匯集九流人等,劉和真是人擠人。西部城區的區內多是平民百姓,每天百姓入城到金市做工交易。東邊城區自城內永和裏、步廣裏一帶起都是京裏高官的府邸,城外又常年設有馬市,所以東三門多是官眷活動。那北部城區緊挨著毅水,過了河再往前就是連綿起伏的北邙山了,這裏幾乎沒什麽民宅可言,隻是依山傍水有些許草廬,多半是老臣閑居避暑、讀書消遣的地方。
劉和的家在東城的永安裏。這個“裏”類似小區以及街道辦。
看守裏門的裏監門姓荀,四五十歲,臉上還有顆痦子,見劉和入門,忙從側室中迎出招唿:“小劉君迴來了!”
劉和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今兒個休學,所以提前迴來了。”
“小劉君有誌於學,從學三載,何時授官啊?”
“荀公謬讚了。一切尊朝廷法度,有勞您掛念了。”
裏監門荀公看著劉和背影遠走,稱讚似的連連搖頭,自言自語地說道:“這永安裏名族子弟不少,但要說禮貌,沒一個比得上小劉君!”
裏中道路筆直,鋪著青石板。每天早晨,裏監門都會掃一遍,很幹淨,剛灑過水,青潤潤的。
巷子兩邊的屋宅粉牆朱瓦,比戶相連列巷而居,排列得整整齊齊。家家種的都有樹,或桑或榆,也有果樹,枝葉聳出牆外,遠望如冠蓋相連。每當起風的時候,枝葉颯颯,響聲相連,就像是誰在吹口哨似的,從裏頭一直響到裏尾。
劉和自穿越之後就在本裏居住了三四年,今從太學畢業歸來,走在巷中,所觀所見,盡皆熟悉之極的人、物,隱約間有一種前世放學迴家的感覺。
“前世的家已迴不去了,這裏可不就是我的家麽?”
永安裏中住戶上百,劉虞的宅子在裏西。
劉和從東門進來,一路上不斷與人說話,又經過裏中二門、三門,慢慢地穿過了半個裏,到了自家院外。
他家的宅院不大,前後兩進。院門沒鎖,他推開門,昂首步入。
雖然幾天沒迴來,但院子裏挺幹淨。前院東邊是個堂宇,寬闊敞亮,用來會客的。西邊是馬廄、雞塒。臨著西邊的牆開墾出了一小片的菜地,用土壟分成了幾塊,種的有小白菜、韭菜等物。小白菜離發芽還早,韭菜的長勢很好,綠油油的,甚是喜人。
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從後院出來,驚喜地說道:“呀,少主人迴來了!”
她是劉虞家的婢女,名喚“瀟兒”。
劉和家不算很富,雖是東海王後裔,卻不是嫡係,但他的祖父劉舒在丹陽做過郡守,父親劉虞又顧家,善治家業,兩代下來,也積蓄了一些家資,是個中人之家;另外東海老家還有有田地數百畝,可是侍奉劉和的家中婢女隻瀟兒一人。
看到瀟兒出來迎接,劉和笑著答道:“是啊,迴來了。”
他一麵擦著汗,一麵問:“父親迴來了嗎?
“老爺好像去三公府了,說是有什麽征召?還讓我喂好馬。”
瀟兒是在東海時,是劉虞從小撿迴來的孩子,收為婢女。雖說是婢女,實際如姐,劉家的家中一切雜務多是由她操辦,兩人相伴,如姐弟生活,彼此熟悉,說起話來並不拘束。
“公府征召?難不成刺史任命是真的了?”劉和聞言後暗自琢磨。
瀟兒從院門後捧出飼料,鋪陳入馬槽中,喂馬兒吃。馬兒連吃帶嚼,甚是快意,不時還甩甩尾巴,昂昂腦袋。見她顧不上,劉和索性自去堂中尋了塊破布,給馬兒擦汗。
瀟兒一把奪過來,嗔怪道:“少主什麽樣的人?怎能幹這樣的粗活!”
劉和調笑說道:“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的粗活,我在家中可以不做,但日後為官治民救災,沒有你我一樣要做的啊!”
“胡說!俺雖是個婢女,沒甚見識,也知道地方自有衙役、亭卒。洗馬喂料、開閉打掃的粗活,怎麽也輪不到少主去做!”
瀟兒將抹布奪走,一會兒照料馬兒吃食,一會兒給馬兒擦汗,身影轉來轉去,把馬廄占了一大半。劉和既爭不過她,袖手在邊,又無事可做,便說道:“父親說什麽時候迴來?”
正說話間,裏門口傳來一陣勒馬聲:“籲!停!”
“聽這架勢,肯定是老爺迴來了。”
劉和、瀟兒立馬出門迎接。
劉虞牽著馬到家門口:“瀟兒牽馬。”
瀟兒自是牽馬而去。
“父親。”劉和作揖。
“哈哈!吾兒今日你結業了,為父先恭賀你。”劉虞笑得和吃了蜜一般燦爛。
“謝父親誇獎。”
“為父也有一喜事,咱們進屋說。”
進入書房,父子二人對坐,瀟兒奉上茶點後退出。
“兒啊!你可知為父喜之何事?”劉虞喝了一口茶。
“納妾?可母親還在東海。”劉和佯裝不知。
“是朝廷拜我為幽州刺史。”劉虞說著就掏出一卷布帛遞於劉和。
隻見那布帛寫道:“大漢天子詔曰:聞五經博士虞,東海恭王之後,初為郡吏,賢良方正,治民德化,造福一方;後遷入東觀校書,亦是勞心勤勉。朕心甚慰!然今幽州疲敝,且遭劫掠,燕代諸郡百姓處水深火熱之中,但幽州刺史空缺一年,遂今拜爾為幽州刺史,持節,提督十一郡國事。望卿再立功勳,不負朕心!欽賜!光和四年柒月。”
劉和看完之後:“父親!朝廷可真是看重您啊!持節!平時可殺無官爵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您到幽州可就‘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了。”
持節,凡持有節的使臣,就代表皇帝親臨,類似“尚方寶劍”。
“然權越大,則責任就越大。幽州之事,吾兒可有看法?”劉虞歎氣道。
“兒雖在太學兩耳不聞窗外事,然諸君師長皆言時事策論,故亦知一二邊事。”劉和挺了挺腰:“幽州,燕之故地,邊鄙之所,然漢胡交錯,民治不易。不論是塞外鮮卑還是關內烏桓皆畏威而不懷德之夷狄。父親若是治理幽州,需將燕代邊郡的漢人與胡人的關係處理妥當,使民眾沒有糾紛;沒有了糾紛才能修生養息。”
“嗯!兒啊!你真是說道為父心坎上了。”劉虞一副寬慰模樣:“可是你為什麽有這樣的想法?”
“兒在太學時,聽聞師長們評論段熲段紀明。”
“哦?說來聽聽。”
“先零東羌曆載為患,熲前陳狀,欲必埽滅。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當矢石,感厲吏士。曾未浹日,兇醜奔破,連屍積俘,掠獲無算。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功用顯著。”
“但是段熲平生治軍之所以能得到官兵擁戴,所靠的皆是打穀草的訣竅。他出身涼州寒族,本是極受官場排擠的,想混出一番天地比他人難得多。所以段熲在竭力巴結宦官之餘,發瘋般地設法積累軍功,其方法很是卑劣。當時與漢人戰爭最頻繁的就是羌族,段熲便縱容士兵打穀草,叫他們劫掠羌人部落,所獲牲口財物盡皆歸士兵所有。一來給士卒些油水收買了人心,二來劫掠久了就會把那些羌人逼反。等羌人反了,他再領兵堂而皇之去平叛,打贏了就算做是自己為大漢朝靖邊立下的功勞!”
劉虞皺了皺眉頭:“你所擔憂的是,幽州也會有同樣的事情?”
劉和點了點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幽州的情形是否和涼州一樣,總之做好最壞的打算終究是好的。剩下的官吏下屬、州郡士族、地方豪右宗族的這類地頭蛇,父親久曆郡職應該知道怎麽交涉對付。”
“嗯?”劉虞捋了捋胡子:“所謂知子莫若父,你已是弱冠之年,太學學業已經結束,按照慣例入公署做台郎;可是你八歲那年開始雖讀書慕聖道,但又好乘馬擊劍,何也?”
“父親明鑒!丈夫當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既然父親問了,那我就明言了——父親能帶我去幽州協助父親麽?哪怕是亭長之職。”劉和起身轉自下榻作揖道。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劉虞喝了口茶淡淡道:“為將奈何?”
劉和正了正身子:“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好!這才是我劉伯安的兒子。準了!”劉虞哈哈大笑:“不過赴任之前,你要隨我去西城拜訪一個人。”
“哦?何人如此得父親看重?”劉和疑問道。
“巨鹿田豐田元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