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嚐試過理解仇恨是什麽。
按照道理來說,人類可以延續多久的仇恨?
不知道。
有人可以因為殺父之仇,幾歲就潛伏仇人之家,學習蓋世武學,最終報仇。
有人雖然當代無法報仇,卻可以將自家深仇大恨告知後代,三代以後卻是逆襲成功。
也許有人會高叫著,什麽相逢一笑泯恩仇啊,不要仇恨要愛愛啊。
但凡遇見這種人,直接扭頭走開是沒有問題的。
說這種話的人,那是沒有遇見自己的仇人。
曾經有瘋狂的反死刑人士,各種激進,以及自以為有理的暴虐。
但當他的家人被殺後,馬上發現,兇手有可能在自己叫囂的廢除死刑的喧囂中,逃脫懲罰,於是馬上變成了一個支持死刑的人士。
當然了,不必再去看他的振振有詞,反正就是那一套,我是文人,我放屁都是香的,屁民全都去死。
這就是仇恨,這就是文人。
問題出來了。
那麽久的秘境,能有多大的仇恨傳播下來?
這是個課題。
要知道,秘境法術,哪怕是地球本身,恐怕掌握的也不是那麽深刻,反正王劍接觸不到這方麵的機密資料,與姬傲雪的親密關係,不足以讓他去願意借住女人的關係了解情況。
王劍自己做了個模棱兩可的推演。
一個皇族,裹挾了幾十萬幾百萬子民,逃亡到一個仇家暫時追不到的地方,那裏生存倒也容易,可以暫時安歇。
但是,偌大的如畫江山,帝王之資,就這麽被奪走,中間肯定有著無數親眷被屠虐的悲慘,這在王朝更替期間,根本無法避免,甚至是主動去做的。
哪怕最後坐穩江山的,未必是導致前朝皇族大量死亡的存在,但也無法避免這方麵的情況。
好了,第一代逃亡的皇族或者將軍,看了看似乎相對可以生存的秘境,先趕緊組織生產,救活自己。
坐穩了以後,生存危機度過,那麽各種情緒也就有了。
所謂飽暖思**,這個**可不是那啥,而是所謂的沒有節製的欲望。
他們為了凝聚人心,當然會叫囂,要找機會打迴去,重新奪迴帝位,外界的老百姓不知道多麽思念他們偉大的皇族啊。
但是,第二代呢,第三代呢。
尤其是發現,外界早已再次改朝換代,沒人記得自家的王朝。
時間與仇恨,誰能贏?
恨的確是比愛更強大的力量,而且不容易控製,但恨的力量來源於愛,不會愛的人就沒有恨。
愛的反義詞不是恨,是冷漠。
冷漠具有更強大的殺傷力比起恨來,它幾乎是不受約束的,有一些變態殺人狂,就是缺失了共感力,不會感受別人的情感不會愛不會恨,所以才足夠狠心做出殘忍的事,足夠理智不留下線索。
也是國人的冷漠麻木使魯迅驚醒棄醫從文,勵誌於拯救靈魂。
愛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情感,可以長時間持續,有人甚至把比愛當做一種信仰。
恨類似於憤怒,是種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爆長的強烈情感,會使人失去理智不受控製。
不同於憤怒的是,恨不會因為發泄後完全消散,隻要還有愛得不到實現,恨就會一直存在,然後在受到刺激時突然爆發出來,平時恨與愛是糾纏在一起的。
就像類似於光與影的關係,有愛的地方難免不會有恨,當心理缺失了愛時,恨就會把其填補。
恨無法被消除,但可以轉化為愛,通過別人的幫助。
當別人給予你的愛加上你心理殘餘的愛,多過心中的恨時,心裏就會充滿愛。
愛可以源源不斷轉化為恨,但愛的來源多數不是靠自己產生,而是需要別人給予。
給予別人愛也是產生愛的方法之一,並不是給予減少愛。
武俠小說裏追求的‘無情’的境界不是冷漠也不是恨,而是一種束縛住愛同時也束縛了恨的方法。
恨的力量雖然足夠強大,但由於它的不可控性,往往不利於憑借它達成目的,它隻會帶人走向毀滅。
同量的愛沒有恨劇烈,卻會一直支持著你,不斷給你比起恨來微不足道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阻止了無數次的毀滅。
恨是因為你需要的愛得不到滿足!
你原本愛一個明星,但很快發現丫的根本對粉絲當做豬狗,於是恨意滔天。
你原本愛一個女孩,發現她清純的外表下是一個綠茶婊,在耍弄了你無數次,弄到無數次錢後,發現她的情況,難道不恨?
對於根本沒有愛,不在乎的人,根本恨不起來。
被奪走江山的恨,也就必然隨著秘境居民,逐漸遺忘了地球到底是何等的富饒美麗,而覺得,還是我自家的好啊。
那麽,他們也許還會覺得,自己家簡直好像世外桃源一樣,不必參與人間的各種亂子,獲得多麽幸福啊。
也就是說,隔代的情感投影是不可能的,除非有自我情感在裏麵。
仇恨是一種對過去經曆中的被剝奪、被迫害、被攻擊不能釋懷的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情感,是對過去創傷經曆的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情感。
不像憤怒是一種對正在發生的情景的直接反應。仇恨更持久,憤怒更濃烈,二者都可以導致攻擊行為。
仇恨產生基本上有兩個條件,有過被剝奪和攻擊的痛苦體驗。
有點像受過槍傷而且子彈並未取出的人,每逢陰雨天便會一次次體驗到劇烈的疼痛,每次疼痛發生時便對當初那個對他扣動扳機的人痛恨的咬牙切齒。
失去如畫江山,第一代逃亡秘境的皇族,記憶起自己當時是如何魚肉百姓,如何享用美人,如何吃喝玩樂,那該是何等的惆悵仇恨。
痛苦體驗的起源以及強度由兩種因素所影響,一方麵是創傷事件的現實基礎,包括環境,應激等具體事件,另一方麵則依賴於個體的主觀感受,不同的個體對於相同的外部事件產生的痛苦體驗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比如冬泳對有些人來說是享受,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就是純粹的受虐。
仇恨的個體必須要有投射防禦機製的使用,也就是必須找到某個外部的客體做為仇恨投注的對象。
在仇恨對象的選擇上,同樣的創傷事件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會選擇不同的客體去仇恨。
隋唐演義中有一個非常戲劇化的情節,力大無窮的李元霸長期受虐於打雷的聲音,終於在某個忍無可忍的一天,他選擇攻擊他仇恨的對象,天上的某個迫害者比如雷神,於是將手中大錘往天上一扔,結果卻砸死了自己。
舉這個例子為了說明仇恨對象的選擇是因人而異的,因為事後李元霸眾多英明神武的哥哥並未把各種兵器往天上扔,找雷神複仇,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弟弟是被自己的iq殺死的。
當創傷發生時人們在尋找仇恨對象時可謂費勁心機,世間萬物皆可用來仇恨,在仇恨對象的選擇上,人類甚至可以恨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命運、時間、一種學說或者理論,甚至一個詞語、一句話。
當無法尋找到一個來自外界的仇恨對象時,人可能會開始仇恨自己。
在這個故事裏,好像秘境人別無選擇,仇恨地球主世界人類就好。
但問題很難以想象。
中華之國,曆來有個立國基礎,就是改朝換代跟吃塊糖一樣簡簡單單。
那就是一旦國王帝王無法維持一個起碼的治理能力,無法再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生活與安全等公共產品,那麽民眾就可以揭竿而起,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感召力,號召眾人將皇帝殺死,大家做新一代朝廷的新貴。
王劍相信,哪怕是到了新世界,那些百姓與自己也該是血脈相連,沒有那麽大的差距啊。
那麽,這些人最起碼的,也該拿出男子漢的氣概來,推翻皇帝吧。
難不成,到了新世界,原本政治無能,失敗的王朝,還能起死迴生嗎。
或者說,其實那些王朝早已換了無數東家,早就沒有了當初那麽大的問題?
這就有趣了。
這有趣的地方在於,為什麽始終沒有大規模的逃亡迴歸的事件?
“迴家以後,重點去找找各種曆史典籍,比如某人誤入仙山,迴來後外麵就過了多少多少年,或者看仙人下棋,也是一下子過了無數年。”
這都是有趣的故事,也是可以側麵尋找這些故事脈絡的事情。
“各國政府之間,也肯定有自己與秘境接觸的資料,如果可以觸類旁通的了解,也許可以對這方麵有更多了解,可惜,來不及了。”
是來不及了。
不過,王劍半夜迴到房間,無視了那正酣睡的少爺,以前住學生宿舍的時候,那群狗賊沒少帶女朋友迴來嘛。
那麽,下麵的問題在於,秘境在哪?
秘境當然不是直接在白帝。
根據某些規則,王劍覺得,秘境是不允許外人查知的,起碼他們這些人不許知道,考慮到啊其中有外國人的參與,似乎並不讓人吃驚。
王劍隻以為如此,自然是因為某些陰險的想法。
但是他想不到的是,白帝秘境的位置,可謂是天下皆知,無人不聞。
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築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並名此城為白帝城。
白帝城自然早已損毀,不過這裏可是長江咽喉,瞿塘峽口,地勢險要,難攻易守,因此人煙一直都有。
白帝秘境,就在白帝廟裏。
白帝廟位於白帝山山巔上,這似乎是一句廢話。
從東漢初直到明朝正德七年(公元一五一二年),一千四百餘年都是供祀的公孫述,即使中間有所改變,白帝廟與公孫述都有緊密不可分開的,而沒有出現過白帝廟內無白帝的現象。
考慮到其中肯定有某些陰私機密,王劍對此雖然感興趣,卻也沒有多方打聽。
因為他發現,這裏幾乎到處都是白虎大學的人。
白虎大學的學生,操著綿柔好聽的川普,到處都是啊。
當然了,王劍一通忙碌之下,卻也發現了“有趣”的地方。
之前說過,白帝廟在公孫述跑路秘境後,一千多年,從當時起一直到明正德七年,白帝廟一直供奉公孫述,據白帝廟碑記載,宋代曾有人用漢隸書寫“公孫述帝之祠”懸掛在白帝廟上。
而到了明正德七年,四川巡撫林俊以馬援“子陽井底之蛙耳”為據,毀公孫述像,在白帝廟內改祀曾入蜀勸阻公孫述稱帝的漢將馬援,並祀土神、江神,改白帝廟為“三功祠”。
明嘉靖十二年,巡撫朱延立和按察司副史張儉,鑒於三國時蜀主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廟內改祀劉備、諸葛亮,並塑立雕像,改三功祠為“義正祠”。
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段錦複又在廟內添加關羽、張飛像,取“明君良臣“之意,改義正祠為“明良殿”。
從此之後,便奠定了白帝廟內祀劉先帝的格局。
那麽,為什麽這個巡撫林俊,突然做出這種事情?
井底之蛙,所知的,該不會就是秘境裏的人吧。
按照之前的說法,由於某些原因,秘境的消息,還是盡可能的保密的。
這是必須的。
畢竟這個世界上腦殘那麽多,如果真跑路過去怎麽辦。
終於見到一個熟人,真高興。
張煙雨一路風風火火的路過,卻是剛好與王劍對視一眼。
就這麽一眼,似乎兩人都覺得各種有趣的情緒。
王劍是終於看到熟人後,可以托付點事情的得意,這可是川中地頭蛇,怎麽樣也是點頭之交吧。
而張煙雨就值得玩味的很。
“你怎麽來了。”
“我來做事啊,去秘境也有我一個。”
張煙雨的臉色變得非常好玩,眉毛一挑,說道:“嗯,朱雀主動上交的初始名單好像沒有你。”
王劍不打自招道:“我和唐家的少爺很熟,他家有個名額,正巧那少爺懶得去,也就送給我了,就當旅遊了。”
按照道理來說,人類可以延續多久的仇恨?
不知道。
有人可以因為殺父之仇,幾歲就潛伏仇人之家,學習蓋世武學,最終報仇。
有人雖然當代無法報仇,卻可以將自家深仇大恨告知後代,三代以後卻是逆襲成功。
也許有人會高叫著,什麽相逢一笑泯恩仇啊,不要仇恨要愛愛啊。
但凡遇見這種人,直接扭頭走開是沒有問題的。
說這種話的人,那是沒有遇見自己的仇人。
曾經有瘋狂的反死刑人士,各種激進,以及自以為有理的暴虐。
但當他的家人被殺後,馬上發現,兇手有可能在自己叫囂的廢除死刑的喧囂中,逃脫懲罰,於是馬上變成了一個支持死刑的人士。
當然了,不必再去看他的振振有詞,反正就是那一套,我是文人,我放屁都是香的,屁民全都去死。
這就是仇恨,這就是文人。
問題出來了。
那麽久的秘境,能有多大的仇恨傳播下來?
這是個課題。
要知道,秘境法術,哪怕是地球本身,恐怕掌握的也不是那麽深刻,反正王劍接觸不到這方麵的機密資料,與姬傲雪的親密關係,不足以讓他去願意借住女人的關係了解情況。
王劍自己做了個模棱兩可的推演。
一個皇族,裹挾了幾十萬幾百萬子民,逃亡到一個仇家暫時追不到的地方,那裏生存倒也容易,可以暫時安歇。
但是,偌大的如畫江山,帝王之資,就這麽被奪走,中間肯定有著無數親眷被屠虐的悲慘,這在王朝更替期間,根本無法避免,甚至是主動去做的。
哪怕最後坐穩江山的,未必是導致前朝皇族大量死亡的存在,但也無法避免這方麵的情況。
好了,第一代逃亡的皇族或者將軍,看了看似乎相對可以生存的秘境,先趕緊組織生產,救活自己。
坐穩了以後,生存危機度過,那麽各種情緒也就有了。
所謂飽暖思**,這個**可不是那啥,而是所謂的沒有節製的欲望。
他們為了凝聚人心,當然會叫囂,要找機會打迴去,重新奪迴帝位,外界的老百姓不知道多麽思念他們偉大的皇族啊。
但是,第二代呢,第三代呢。
尤其是發現,外界早已再次改朝換代,沒人記得自家的王朝。
時間與仇恨,誰能贏?
恨的確是比愛更強大的力量,而且不容易控製,但恨的力量來源於愛,不會愛的人就沒有恨。
愛的反義詞不是恨,是冷漠。
冷漠具有更強大的殺傷力比起恨來,它幾乎是不受約束的,有一些變態殺人狂,就是缺失了共感力,不會感受別人的情感不會愛不會恨,所以才足夠狠心做出殘忍的事,足夠理智不留下線索。
也是國人的冷漠麻木使魯迅驚醒棄醫從文,勵誌於拯救靈魂。
愛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情感,可以長時間持續,有人甚至把比愛當做一種信仰。
恨類似於憤怒,是種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爆長的強烈情感,會使人失去理智不受控製。
不同於憤怒的是,恨不會因為發泄後完全消散,隻要還有愛得不到實現,恨就會一直存在,然後在受到刺激時突然爆發出來,平時恨與愛是糾纏在一起的。
就像類似於光與影的關係,有愛的地方難免不會有恨,當心理缺失了愛時,恨就會把其填補。
恨無法被消除,但可以轉化為愛,通過別人的幫助。
當別人給予你的愛加上你心理殘餘的愛,多過心中的恨時,心裏就會充滿愛。
愛可以源源不斷轉化為恨,但愛的來源多數不是靠自己產生,而是需要別人給予。
給予別人愛也是產生愛的方法之一,並不是給予減少愛。
武俠小說裏追求的‘無情’的境界不是冷漠也不是恨,而是一種束縛住愛同時也束縛了恨的方法。
恨的力量雖然足夠強大,但由於它的不可控性,往往不利於憑借它達成目的,它隻會帶人走向毀滅。
同量的愛沒有恨劇烈,卻會一直支持著你,不斷給你比起恨來微不足道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阻止了無數次的毀滅。
恨是因為你需要的愛得不到滿足!
你原本愛一個明星,但很快發現丫的根本對粉絲當做豬狗,於是恨意滔天。
你原本愛一個女孩,發現她清純的外表下是一個綠茶婊,在耍弄了你無數次,弄到無數次錢後,發現她的情況,難道不恨?
對於根本沒有愛,不在乎的人,根本恨不起來。
被奪走江山的恨,也就必然隨著秘境居民,逐漸遺忘了地球到底是何等的富饒美麗,而覺得,還是我自家的好啊。
那麽,他們也許還會覺得,自己家簡直好像世外桃源一樣,不必參與人間的各種亂子,獲得多麽幸福啊。
也就是說,隔代的情感投影是不可能的,除非有自我情感在裏麵。
仇恨是一種對過去經曆中的被剝奪、被迫害、被攻擊不能釋懷的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情感,是對過去創傷經曆的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情感。
不像憤怒是一種對正在發生的情景的直接反應。仇恨更持久,憤怒更濃烈,二者都可以導致攻擊行為。
仇恨產生基本上有兩個條件,有過被剝奪和攻擊的痛苦體驗。
有點像受過槍傷而且子彈並未取出的人,每逢陰雨天便會一次次體驗到劇烈的疼痛,每次疼痛發生時便對當初那個對他扣動扳機的人痛恨的咬牙切齒。
失去如畫江山,第一代逃亡秘境的皇族,記憶起自己當時是如何魚肉百姓,如何享用美人,如何吃喝玩樂,那該是何等的惆悵仇恨。
痛苦體驗的起源以及強度由兩種因素所影響,一方麵是創傷事件的現實基礎,包括環境,應激等具體事件,另一方麵則依賴於個體的主觀感受,不同的個體對於相同的外部事件產生的痛苦體驗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比如冬泳對有些人來說是享受,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就是純粹的受虐。
仇恨的個體必須要有投射防禦機製的使用,也就是必須找到某個外部的客體做為仇恨投注的對象。
在仇恨對象的選擇上,同樣的創傷事件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會選擇不同的客體去仇恨。
隋唐演義中有一個非常戲劇化的情節,力大無窮的李元霸長期受虐於打雷的聲音,終於在某個忍無可忍的一天,他選擇攻擊他仇恨的對象,天上的某個迫害者比如雷神,於是將手中大錘往天上一扔,結果卻砸死了自己。
舉這個例子為了說明仇恨對象的選擇是因人而異的,因為事後李元霸眾多英明神武的哥哥並未把各種兵器往天上扔,找雷神複仇,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弟弟是被自己的iq殺死的。
當創傷發生時人們在尋找仇恨對象時可謂費勁心機,世間萬物皆可用來仇恨,在仇恨對象的選擇上,人類甚至可以恨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命運、時間、一種學說或者理論,甚至一個詞語、一句話。
當無法尋找到一個來自外界的仇恨對象時,人可能會開始仇恨自己。
在這個故事裏,好像秘境人別無選擇,仇恨地球主世界人類就好。
但問題很難以想象。
中華之國,曆來有個立國基礎,就是改朝換代跟吃塊糖一樣簡簡單單。
那就是一旦國王帝王無法維持一個起碼的治理能力,無法再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生活與安全等公共產品,那麽民眾就可以揭竿而起,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感召力,號召眾人將皇帝殺死,大家做新一代朝廷的新貴。
王劍相信,哪怕是到了新世界,那些百姓與自己也該是血脈相連,沒有那麽大的差距啊。
那麽,這些人最起碼的,也該拿出男子漢的氣概來,推翻皇帝吧。
難不成,到了新世界,原本政治無能,失敗的王朝,還能起死迴生嗎。
或者說,其實那些王朝早已換了無數東家,早就沒有了當初那麽大的問題?
這就有趣了。
這有趣的地方在於,為什麽始終沒有大規模的逃亡迴歸的事件?
“迴家以後,重點去找找各種曆史典籍,比如某人誤入仙山,迴來後外麵就過了多少多少年,或者看仙人下棋,也是一下子過了無數年。”
這都是有趣的故事,也是可以側麵尋找這些故事脈絡的事情。
“各國政府之間,也肯定有自己與秘境接觸的資料,如果可以觸類旁通的了解,也許可以對這方麵有更多了解,可惜,來不及了。”
是來不及了。
不過,王劍半夜迴到房間,無視了那正酣睡的少爺,以前住學生宿舍的時候,那群狗賊沒少帶女朋友迴來嘛。
那麽,下麵的問題在於,秘境在哪?
秘境當然不是直接在白帝。
根據某些規則,王劍覺得,秘境是不允許外人查知的,起碼他們這些人不許知道,考慮到啊其中有外國人的參與,似乎並不讓人吃驚。
王劍隻以為如此,自然是因為某些陰險的想法。
但是他想不到的是,白帝秘境的位置,可謂是天下皆知,無人不聞。
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築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並名此城為白帝城。
白帝城自然早已損毀,不過這裏可是長江咽喉,瞿塘峽口,地勢險要,難攻易守,因此人煙一直都有。
白帝秘境,就在白帝廟裏。
白帝廟位於白帝山山巔上,這似乎是一句廢話。
從東漢初直到明朝正德七年(公元一五一二年),一千四百餘年都是供祀的公孫述,即使中間有所改變,白帝廟與公孫述都有緊密不可分開的,而沒有出現過白帝廟內無白帝的現象。
考慮到其中肯定有某些陰私機密,王劍對此雖然感興趣,卻也沒有多方打聽。
因為他發現,這裏幾乎到處都是白虎大學的人。
白虎大學的學生,操著綿柔好聽的川普,到處都是啊。
當然了,王劍一通忙碌之下,卻也發現了“有趣”的地方。
之前說過,白帝廟在公孫述跑路秘境後,一千多年,從當時起一直到明正德七年,白帝廟一直供奉公孫述,據白帝廟碑記載,宋代曾有人用漢隸書寫“公孫述帝之祠”懸掛在白帝廟上。
而到了明正德七年,四川巡撫林俊以馬援“子陽井底之蛙耳”為據,毀公孫述像,在白帝廟內改祀曾入蜀勸阻公孫述稱帝的漢將馬援,並祀土神、江神,改白帝廟為“三功祠”。
明嘉靖十二年,巡撫朱延立和按察司副史張儉,鑒於三國時蜀主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廟內改祀劉備、諸葛亮,並塑立雕像,改三功祠為“義正祠”。
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段錦複又在廟內添加關羽、張飛像,取“明君良臣“之意,改義正祠為“明良殿”。
從此之後,便奠定了白帝廟內祀劉先帝的格局。
那麽,為什麽這個巡撫林俊,突然做出這種事情?
井底之蛙,所知的,該不會就是秘境裏的人吧。
按照之前的說法,由於某些原因,秘境的消息,還是盡可能的保密的。
這是必須的。
畢竟這個世界上腦殘那麽多,如果真跑路過去怎麽辦。
終於見到一個熟人,真高興。
張煙雨一路風風火火的路過,卻是剛好與王劍對視一眼。
就這麽一眼,似乎兩人都覺得各種有趣的情緒。
王劍是終於看到熟人後,可以托付點事情的得意,這可是川中地頭蛇,怎麽樣也是點頭之交吧。
而張煙雨就值得玩味的很。
“你怎麽來了。”
“我來做事啊,去秘境也有我一個。”
張煙雨的臉色變得非常好玩,眉毛一挑,說道:“嗯,朱雀主動上交的初始名單好像沒有你。”
王劍不打自招道:“我和唐家的少爺很熟,他家有個名額,正巧那少爺懶得去,也就送給我了,就當旅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