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精彩無彈窗免費!特別是當前,無論是反緬勢力,還是暹羅軍方,普遍使用冷兵器作戰。雖也裝備了一定數量的火槍,但整個軍隊中,火槍部隊所占的比例不大。
而眾所周知的是,冷兵器的殺傷力有限。和火槍相比,自然是差之千裏。再加上反緬勢力和暹羅軍隊的訓練方法和作戰方式,都極為落後。那後勤運輸,更是落後得不忍直視。
不管是和大明相比,還是和西方諸國對照,都不能相提並論。
借用大明的老話,他們就是還處在文明世界之外的軍隊。
因此靠他們速戰速決,推翻緬甸貢榜王朝,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於是持久戰就無可避免的來了!那緬甸官方,也能獲得喘息之機。再較量,很可能就攻守互換了。
所以他不讚成印度總督在這個時候,出兵東孟加拉。
不然緬甸挺過來,那英緬好不容易達成的和解,就頃刻間化成泡影。那對大明和緬甸的挑唆,也就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印度總督已在信上寫明,東孟加拉的緬甸駐軍,已被英軍全·殲。也就是說,現在的東孟加拉,徹底掌控在英軍手中。
這倒讓馬戈爾尼有些無能為力了!
這樣想著,他臉上的憂色就像化不開的陰雲。好似一不留神,就會滴出水來。
其實他猜得沒錯,大明在這件事上,不可能撇清關係。否則情報司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也隻有大明有那個實力,讓那些反緬勢力,有底氣挑釁英國。
不過稍稍有些出入的是!大明隻扶持緬甸西邊的反緬勢力,像阿拉幹的金彬、曼妮普爾邦、阿薩姆邦等一個個稍有勢力的土邦王國。他們鬧騰起來,給緬甸官方的影響也大一些。
至於東邊的,都是一個個小土司。勢力分散,很難擰成一股繩。但他們和暹羅隔得近,所以無一例外的受到暹羅的影響。
大明也是不想做得太過,暴露了自己,便對東邊勢力弱小的土司無視了。
《大明日報》指出的事實,也是以此為依據。隻是將事實誇大了一些,將所有反緬勢力,都推到了暹羅頭上。
而英使失蹤一事,則是金彬為表達對大明的忠心,故意而為之。那人,也早被金彬送給了情報司。在榨幹了所有剩餘價值後,葬身魚腹。
至於金彬為何要選在軍營附近抓捕英國使者,還那麽肆無忌憚、明目張膽。主要是想透露兩層含義。
一個是激怒英國,和英國拉開距離,盡量向大明靠攏。可能他也發現了大明的大腿比較粗,所以抱得更緊。
二來是做給有心人看的。畢竟英國使者被抓,還是在軍營附近。眾目睽睽之下,保不準被有心人看見,引起懷疑。比如貢榜王朝的探子。這樣一來,反而讓大明藏得更深,更不容易暴露。
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思,金彬才出此下側。
顯然,能成為領袖的人物,心思都不是空的。
大明對此,也是持喜聞樂見的態度。便在扶持力度上,稍稍加大一些。卻不想,這一舉動引起了曼妮普爾邦和阿薩姆邦的跟風。隻是英國使者早被他們轟走,也沒地方抓。
於是他們就退而求其次,活捉了一些在境內活動的英國商人。然後大張旗鼓的將消息登上《大明日報》。再以十分嚴厲的語氣,譴責英國商人在境內的卑·劣行徑,並驅逐所有生活在境內的英國人。
這樣的舉動,無疑又討得了大明的歡心。
隻是緬王孟雲卻不開心了!因為反緬勢力越強,對貢榜王朝的削弱就越大,所造成的威脅也隨之增大。當前東邊和暹羅的戰爭,又遭遇大敗。
這種形勢,實在是令他憂心如焚。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終是想起自己的盟友--大明來了。雖然他之前也想找英國。但聽到東孟加拉被英國人霸占後,他才恍然大悟,感念起大明的好來了。
於是每天召見數次大明駐緬甸大使。那態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最後為了方便,還讓大使住到皇宮裏來。
天天死磨硬泡,好話說盡的求大明幫忙,讓大使的耳朵都起繭子了。比如什麽讓暹羅退兵,停戰議和;懇請大明出兵,剿滅叛·亂;或者大規模提供火器,幫助緬甸渡過難關。
能把緬王孟雲逼到這個份上,也是因為叛亂和外敵一起來勢洶洶,讓緬甸朝廷,一時之間,有些難以應付。畢竟在此之前,緬甸朝廷的大部分兵力,都放在了緬暹邊境。
後來金彬領導的阿拉幹起義,又將二十萬官軍引入若開山脈。在那裏,天天大戰不斷,牽製了不少兵力。
這兩個加起來,就使得緬甸朝廷,暫時出現了兵力虛空的窘境。隻要給一點時間,緬甸朝廷也能武裝出一定規模的軍隊。
但現在,他們就是沒有時間。
像那曼妮普爾邦和阿薩姆邦從西北方帶兵長驅直入,伊諾瓦底江以西的土司見其勢大,竟連抵抗都沒有,就紛紛表示臣服。這就使得曼妮普爾邦和阿薩姆邦的聯軍,在短短數天內,就沒有任何阻礙的,兵臨伊諾瓦底江西岸。再往前,就是古都阿瓦,緬甸朝廷的心髒。也就是後世的曼德勒。
東北部的撣邦各首領,也一一臣服於暹羅。使得暹軍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西北部的撣邦高原收入囊中。
而南邊,暹羅攻克了勃固,扶持逃亡的孟人建立新的勃固王朝。使得下緬甸,也烽火不斷。
這使得緬甸官方的實際控製範圍,銳減到緬甸中部,也就是夾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的伊諾瓦底江衝積平原。
這裏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氣候適宜,是緬人的傳統居住區。
如果讓反緬勢力和暹羅大軍攻入這裏,那貢榜王朝,連存亡都是問題。
尤其是這次反緬勢力的配合度很高。完全不是從前那樣,一盤散沙,各自為戰。讓緬甸朝廷,少了各個擊破的契機。
聯軍的速度如此之快,緬軍的形勢如此危急,也出乎了包括大明、英國等大國的預料。也是他們都沒想到,會有那麽多勢力倒戈,反叛貢榜王朝。
果真是戰場瞬息萬變,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啊!(。)
,精彩無彈窗免費!特別是當前,無論是反緬勢力,還是暹羅軍方,普遍使用冷兵器作戰。雖也裝備了一定數量的火槍,但整個軍隊中,火槍部隊所占的比例不大。
而眾所周知的是,冷兵器的殺傷力有限。和火槍相比,自然是差之千裏。再加上反緬勢力和暹羅軍隊的訓練方法和作戰方式,都極為落後。那後勤運輸,更是落後得不忍直視。
不管是和大明相比,還是和西方諸國對照,都不能相提並論。
借用大明的老話,他們就是還處在文明世界之外的軍隊。
因此靠他們速戰速決,推翻緬甸貢榜王朝,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於是持久戰就無可避免的來了!那緬甸官方,也能獲得喘息之機。再較量,很可能就攻守互換了。
所以他不讚成印度總督在這個時候,出兵東孟加拉。
不然緬甸挺過來,那英緬好不容易達成的和解,就頃刻間化成泡影。那對大明和緬甸的挑唆,也就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印度總督已在信上寫明,東孟加拉的緬甸駐軍,已被英軍全·殲。也就是說,現在的東孟加拉,徹底掌控在英軍手中。
這倒讓馬戈爾尼有些無能為力了!
這樣想著,他臉上的憂色就像化不開的陰雲。好似一不留神,就會滴出水來。
其實他猜得沒錯,大明在這件事上,不可能撇清關係。否則情報司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也隻有大明有那個實力,讓那些反緬勢力,有底氣挑釁英國。
不過稍稍有些出入的是!大明隻扶持緬甸西邊的反緬勢力,像阿拉幹的金彬、曼妮普爾邦、阿薩姆邦等一個個稍有勢力的土邦王國。他們鬧騰起來,給緬甸官方的影響也大一些。
至於東邊的,都是一個個小土司。勢力分散,很難擰成一股繩。但他們和暹羅隔得近,所以無一例外的受到暹羅的影響。
大明也是不想做得太過,暴露了自己,便對東邊勢力弱小的土司無視了。
《大明日報》指出的事實,也是以此為依據。隻是將事實誇大了一些,將所有反緬勢力,都推到了暹羅頭上。
而英使失蹤一事,則是金彬為表達對大明的忠心,故意而為之。那人,也早被金彬送給了情報司。在榨幹了所有剩餘價值後,葬身魚腹。
至於金彬為何要選在軍營附近抓捕英國使者,還那麽肆無忌憚、明目張膽。主要是想透露兩層含義。
一個是激怒英國,和英國拉開距離,盡量向大明靠攏。可能他也發現了大明的大腿比較粗,所以抱得更緊。
二來是做給有心人看的。畢竟英國使者被抓,還是在軍營附近。眾目睽睽之下,保不準被有心人看見,引起懷疑。比如貢榜王朝的探子。這樣一來,反而讓大明藏得更深,更不容易暴露。
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思,金彬才出此下側。
顯然,能成為領袖的人物,心思都不是空的。
大明對此,也是持喜聞樂見的態度。便在扶持力度上,稍稍加大一些。卻不想,這一舉動引起了曼妮普爾邦和阿薩姆邦的跟風。隻是英國使者早被他們轟走,也沒地方抓。
於是他們就退而求其次,活捉了一些在境內活動的英國商人。然後大張旗鼓的將消息登上《大明日報》。再以十分嚴厲的語氣,譴責英國商人在境內的卑·劣行徑,並驅逐所有生活在境內的英國人。
這樣的舉動,無疑又討得了大明的歡心。
隻是緬王孟雲卻不開心了!因為反緬勢力越強,對貢榜王朝的削弱就越大,所造成的威脅也隨之增大。當前東邊和暹羅的戰爭,又遭遇大敗。
這種形勢,實在是令他憂心如焚。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終是想起自己的盟友--大明來了。雖然他之前也想找英國。但聽到東孟加拉被英國人霸占後,他才恍然大悟,感念起大明的好來了。
於是每天召見數次大明駐緬甸大使。那態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最後為了方便,還讓大使住到皇宮裏來。
天天死磨硬泡,好話說盡的求大明幫忙,讓大使的耳朵都起繭子了。比如什麽讓暹羅退兵,停戰議和;懇請大明出兵,剿滅叛·亂;或者大規模提供火器,幫助緬甸渡過難關。
能把緬王孟雲逼到這個份上,也是因為叛亂和外敵一起來勢洶洶,讓緬甸朝廷,一時之間,有些難以應付。畢竟在此之前,緬甸朝廷的大部分兵力,都放在了緬暹邊境。
後來金彬領導的阿拉幹起義,又將二十萬官軍引入若開山脈。在那裏,天天大戰不斷,牽製了不少兵力。
這兩個加起來,就使得緬甸朝廷,暫時出現了兵力虛空的窘境。隻要給一點時間,緬甸朝廷也能武裝出一定規模的軍隊。
但現在,他們就是沒有時間。
像那曼妮普爾邦和阿薩姆邦從西北方帶兵長驅直入,伊諾瓦底江以西的土司見其勢大,竟連抵抗都沒有,就紛紛表示臣服。這就使得曼妮普爾邦和阿薩姆邦的聯軍,在短短數天內,就沒有任何阻礙的,兵臨伊諾瓦底江西岸。再往前,就是古都阿瓦,緬甸朝廷的心髒。也就是後世的曼德勒。
東北部的撣邦各首領,也一一臣服於暹羅。使得暹軍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西北部的撣邦高原收入囊中。
而南邊,暹羅攻克了勃固,扶持逃亡的孟人建立新的勃固王朝。使得下緬甸,也烽火不斷。
這使得緬甸官方的實際控製範圍,銳減到緬甸中部,也就是夾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的伊諾瓦底江衝積平原。
這裏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氣候適宜,是緬人的傳統居住區。
如果讓反緬勢力和暹羅大軍攻入這裏,那貢榜王朝,連存亡都是問題。
尤其是這次反緬勢力的配合度很高。完全不是從前那樣,一盤散沙,各自為戰。讓緬甸朝廷,少了各個擊破的契機。
聯軍的速度如此之快,緬軍的形勢如此危急,也出乎了包括大明、英國等大國的預料。也是他們都沒想到,會有那麽多勢力倒戈,反叛貢榜王朝。
果真是戰場瞬息萬變,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