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清了清嗓子,扶柳姐舉著話筒,用她那百靈鳥般的嗓音道:“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
話音剛落,木台周邊,齊齊作響。一串焰火衝上高空,拚成一條金光四射的神龍圖案。這是大明的圖騰,也是大明的國家象征。展現出大明睥睨世界的雄心!
待場上的歡唿聲稍稍減弱後,扶柳姐才接著說了一段語句優美的開幕詞,大概有五分鍾。跟著就是開幕式的第一曲舞-《明光初升》!
這是一曲史詩性質的集體舞,講述了大明建立者漂洋過海,曆經千辛萬苦,來到夏州這片新的土地。然後困境中求存建國,逆境中發展壯大,烘托出大明建立者們百折不撓的精神。
通過演員們細致的肢體動作,將這段坎坷的曆程,活靈活現的表現了出來。那些悲與喜、笑與淚,傳遞給了所有觀看的民眾。
本來喧鬧的運動場,也不自覺的安靜了下來。就是那些場外民眾,也都深受感染。好像自己被帶入了這段坎坷的曆程中。
直到千人齊誦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民眾們才驚覺木台上已換了人。這是個個頭戴冠帽,身著曲裙深衣,腰纏玉佩的男子。捧著竹簡,聲音洪亮。
同時琵琶樂曲緩緩響起,隨誦讀聲走弱,慢慢走高。最後響徹全場。許多身著漢朝宮廷裝束的女子,開始在場上跳動著優柔的舞姿。
等樂曲聲漸歇,舞女退去,誦讀聲再次響起。不過裝束稍稍改變,詩歌也變成魏晉時的陶淵明《歸田園居》。樂器由琵琶換成了古箏,空靈婉轉,歡快閑適,與台上的舞曲融為一體。
接下來,南北二朝、隋唐宋元,朱氏大明,依次登場。配上每個朝代的詩篇,精美的服飾,特有的樂舞。將華夏曆經千年的文化底蘊,起承轉合的展現出來。
形成一副厚重的曆史畫卷,激蕩在眾人心底。
最後一個節目是扶柳姐和王嫣然攜手登場,代表大明共和國。
隻見扶柳姐已換了一套紫色的齊胸襦裙,裙擺更長,透著典雅。頭飾更少,長發及腰。胸前更低,春·光半露。那些舉著望遠鏡的小夥子,眼睛都盯在扶柳姐的雙峰上,喉結蠕動,吞著口水。
王嫣然則穿著米黃色的曲裙,盤著雙環鬢,插著簪花,看著溫婉雅靜。隨著充滿古典氣息的背景音樂響起,二人開始傾情演唱《玉滿堂》。
“雙手十指緊扣,長遠未來輕構
領家少女巧逗,明日斑斕隱候
微微情愫悄悄留,你可知否
不曾傷悲天地憂,隻怕年華休
行俠仗義日夜謀,身心立抖擻
抒胸臆宣揚自我,四海任周遊
和諧絲竹緊湊,明麗笑意輕透
此處美好巧收,今天光明隱守
淡淡情愫漸漸鏤,你可知否
不曾悲切天地佑,惟恐歲月糾
懲惡揚善日夜求,身心立抖擻
盡情懷瀟灑自我,鏗鏘撼神州。”兩人你一句我一句,配合默契。歌聲動人,樂曲動聽。活潑歡快,靈動愉悅。輕鬆中,又不失典雅。很符合運動會的氣氛。
至此,這場被命名為‘穿過時間隧道,越過曆史長河’的開幕式晚會,正式結束。
必須提到的是,整場晚會,演員們都身著漢服。這也是彰顯大明和清國的不同,體現出大明作為中華文明繼承者的正統性。
畢竟自1683年,明鄭亡於台灣。漢服這個傳承千年,代表漢人身份的傳統服飾,就正式在滿清的屠刀下,消息在曆史的長河中。大明如今將漢服提高到國服的標準,並在海外來賓齊聚的開幕式上,大肆宣揚漢服。
就是要傳遞出大明是正統的訊號!
雖然漢服樣式隨著朝代的變遷,演變並不明顯。但每套漢服,都確實是一針一線手工縫製的。
為此,大明還特意從四大名繡之鄉的廣東、江蘇、四川、湖南‘請來’一大批繡藝精湛的繡娘。花費了數個日日夜夜,才做好開幕式的萬套演出服。
用料是清國江南地區的絲綢,布料精美。把大明的存貨,耗費了一大半。
很多從清國來的華人,還沉寖在已經閉幕的漢服節目中。一股酸·澀之感湧上心頭,雙眼竟有些熱淚盈眶。由於滿清的奴化政策,他們都不知道漢人竟然有自己的服裝。直到紮根在大明,才從職校老師那裏,得知漢人的傳統服裝叫漢服。
它的樣式之美,也隻從書上窺見一二。想不到,今天的開幕式,著實讓他們驚豔了一把。原來漢服的款式如此多種多樣,外觀又是如此華貴精美。那醜不拉幾的長袍馬褂,真是連漢服的袖子都比不上。
還有那發飾。難怪一來大明,移民官就強逼著他們減掉長辮子。原來那根本就不是漢人的發飾!
“這些可惡的滿人,竟敢如此滅漢人的種!”,在場的華人,大多惡狠狠的咒罵道。牛八一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也跟著華人大罵。他的老爹牛七榔坐在一旁,看著周圍華人的反應,神情有些恍惚。
但最終隻有一聲長歎!
楊崇坐在貴賓台上,看著周圍的人對漢服的討論,嘴角輕彎,露出一抹輕鬆的微笑。
盡管大明早就把漢服定位成國服,但一來會漢服的繡工太少,二來絲綢的價格較高,三來民眾們根本就不了解漢服。這種種因素,也讓大明推行漢服的效果,大打折扣。
如今繡工已經有了,絲、帛製品,也隨著金煞海盜團掌控東海,大肆從日本購進,使得價格降低了不少。而且今日的漢服盛宴,從曆史發展、文明起源等方麵,都詳細介紹了漢服的特點。再說不了解,就有些糊弄人了。
以前大明隻對外族移民強硬推行漢服政策,現在範圍要擴大到華人以及澳洲土著頭上來。等日後舉行重大慶典時,沒有身著漢服的人,就要治罪了!
他已經想好,非得將這一條寫進《大明憲·法》中來。反正這也不是什麽大事,內閣的部長們,也應該不會反對。
清了清嗓子,扶柳姐舉著話筒,用她那百靈鳥般的嗓音道:“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
話音剛落,木台周邊,齊齊作響。一串焰火衝上高空,拚成一條金光四射的神龍圖案。這是大明的圖騰,也是大明的國家象征。展現出大明睥睨世界的雄心!
待場上的歡唿聲稍稍減弱後,扶柳姐才接著說了一段語句優美的開幕詞,大概有五分鍾。跟著就是開幕式的第一曲舞-《明光初升》!
這是一曲史詩性質的集體舞,講述了大明建立者漂洋過海,曆經千辛萬苦,來到夏州這片新的土地。然後困境中求存建國,逆境中發展壯大,烘托出大明建立者們百折不撓的精神。
通過演員們細致的肢體動作,將這段坎坷的曆程,活靈活現的表現了出來。那些悲與喜、笑與淚,傳遞給了所有觀看的民眾。
本來喧鬧的運動場,也不自覺的安靜了下來。就是那些場外民眾,也都深受感染。好像自己被帶入了這段坎坷的曆程中。
直到千人齊誦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民眾們才驚覺木台上已換了人。這是個個頭戴冠帽,身著曲裙深衣,腰纏玉佩的男子。捧著竹簡,聲音洪亮。
同時琵琶樂曲緩緩響起,隨誦讀聲走弱,慢慢走高。最後響徹全場。許多身著漢朝宮廷裝束的女子,開始在場上跳動著優柔的舞姿。
等樂曲聲漸歇,舞女退去,誦讀聲再次響起。不過裝束稍稍改變,詩歌也變成魏晉時的陶淵明《歸田園居》。樂器由琵琶換成了古箏,空靈婉轉,歡快閑適,與台上的舞曲融為一體。
接下來,南北二朝、隋唐宋元,朱氏大明,依次登場。配上每個朝代的詩篇,精美的服飾,特有的樂舞。將華夏曆經千年的文化底蘊,起承轉合的展現出來。
形成一副厚重的曆史畫卷,激蕩在眾人心底。
最後一個節目是扶柳姐和王嫣然攜手登場,代表大明共和國。
隻見扶柳姐已換了一套紫色的齊胸襦裙,裙擺更長,透著典雅。頭飾更少,長發及腰。胸前更低,春·光半露。那些舉著望遠鏡的小夥子,眼睛都盯在扶柳姐的雙峰上,喉結蠕動,吞著口水。
王嫣然則穿著米黃色的曲裙,盤著雙環鬢,插著簪花,看著溫婉雅靜。隨著充滿古典氣息的背景音樂響起,二人開始傾情演唱《玉滿堂》。
“雙手十指緊扣,長遠未來輕構
領家少女巧逗,明日斑斕隱候
微微情愫悄悄留,你可知否
不曾傷悲天地憂,隻怕年華休
行俠仗義日夜謀,身心立抖擻
抒胸臆宣揚自我,四海任周遊
和諧絲竹緊湊,明麗笑意輕透
此處美好巧收,今天光明隱守
淡淡情愫漸漸鏤,你可知否
不曾悲切天地佑,惟恐歲月糾
懲惡揚善日夜求,身心立抖擻
盡情懷瀟灑自我,鏗鏘撼神州。”兩人你一句我一句,配合默契。歌聲動人,樂曲動聽。活潑歡快,靈動愉悅。輕鬆中,又不失典雅。很符合運動會的氣氛。
至此,這場被命名為‘穿過時間隧道,越過曆史長河’的開幕式晚會,正式結束。
必須提到的是,整場晚會,演員們都身著漢服。這也是彰顯大明和清國的不同,體現出大明作為中華文明繼承者的正統性。
畢竟自1683年,明鄭亡於台灣。漢服這個傳承千年,代表漢人身份的傳統服飾,就正式在滿清的屠刀下,消息在曆史的長河中。大明如今將漢服提高到國服的標準,並在海外來賓齊聚的開幕式上,大肆宣揚漢服。
就是要傳遞出大明是正統的訊號!
雖然漢服樣式隨著朝代的變遷,演變並不明顯。但每套漢服,都確實是一針一線手工縫製的。
為此,大明還特意從四大名繡之鄉的廣東、江蘇、四川、湖南‘請來’一大批繡藝精湛的繡娘。花費了數個日日夜夜,才做好開幕式的萬套演出服。
用料是清國江南地區的絲綢,布料精美。把大明的存貨,耗費了一大半。
很多從清國來的華人,還沉寖在已經閉幕的漢服節目中。一股酸·澀之感湧上心頭,雙眼竟有些熱淚盈眶。由於滿清的奴化政策,他們都不知道漢人竟然有自己的服裝。直到紮根在大明,才從職校老師那裏,得知漢人的傳統服裝叫漢服。
它的樣式之美,也隻從書上窺見一二。想不到,今天的開幕式,著實讓他們驚豔了一把。原來漢服的款式如此多種多樣,外觀又是如此華貴精美。那醜不拉幾的長袍馬褂,真是連漢服的袖子都比不上。
還有那發飾。難怪一來大明,移民官就強逼著他們減掉長辮子。原來那根本就不是漢人的發飾!
“這些可惡的滿人,竟敢如此滅漢人的種!”,在場的華人,大多惡狠狠的咒罵道。牛八一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也跟著華人大罵。他的老爹牛七榔坐在一旁,看著周圍華人的反應,神情有些恍惚。
但最終隻有一聲長歎!
楊崇坐在貴賓台上,看著周圍的人對漢服的討論,嘴角輕彎,露出一抹輕鬆的微笑。
盡管大明早就把漢服定位成國服,但一來會漢服的繡工太少,二來絲綢的價格較高,三來民眾們根本就不了解漢服。這種種因素,也讓大明推行漢服的效果,大打折扣。
如今繡工已經有了,絲、帛製品,也隨著金煞海盜團掌控東海,大肆從日本購進,使得價格降低了不少。而且今日的漢服盛宴,從曆史發展、文明起源等方麵,都詳細介紹了漢服的特點。再說不了解,就有些糊弄人了。
以前大明隻對外族移民強硬推行漢服政策,現在範圍要擴大到華人以及澳洲土著頭上來。等日後舉行重大慶典時,沒有身著漢服的人,就要治罪了!
他已經想好,非得將這一條寫進《大明憲·法》中來。反正這也不是什麽大事,內閣的部長們,也應該不會反對。